苹果7使用手册:读俄罗斯革命_freelight_俄罗斯_淘股吧_查看帖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45:46
王烁:读俄罗斯革命
[淘股吧]
A People's Tragedy是Orlando Figes成名作,获奖无数,附题是1891年至1924年的俄国革命。1891年发生俄罗斯大饥荒,1924年列宁去世。
读这本书花了我近一个月。这本书跟Figes写的其他书一样,都是砖,金砖。我边读边记边发在新浪微博上,而可记之处太多,最后生成长达14000字的摘记,曾陆续发在财新网博客上,此次集在一起重发,略有整理。
Figes专治俄罗斯史,兼具文才和史才,还写有 Natasha's Dance,讲述俄罗斯文化史;有The Whisperers,讲述斯大林治下苏联人的私人生活;最近又有新书Crimea。
中国20世纪发生过的故事,在俄罗斯都发生过。中国并不独特。我向所有人推荐这本书,对读不了英文的人,我自荐这篇摘记。
一、王朝衰世
罗曼诺夫王朝没有内阁,也没有相权。末代沙皇尼古拉亲政勤勉,亲自处理大小公务,包括职业学校厨子的聘任事宜,连秘书都不要。他坚信自己与俄罗斯人民有神秘的血肉相连。
末代皇后亚力山德拉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外孙女。维多利亚教其为君之道,在于致力获得臣民拥戴。亚力山德拉回答,您错了。沙皇就是人民。人民必然爱他。独子阿列克塞是血友病患者,纵王室照样求告无门,为神棍拉斯普金打开了冬宫大门。
父皇亚历山大三世壮年早逝,尼古拉接位时惊恐万状:“我不会治国,也没有兴趣治国,我都不知道怎么跟大臣说话!”路易十六接位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溥仪接位时太小,说不出这话来。
18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对俄罗斯相当于鸦片战争对中国;1905年的日俄战争对俄罗斯相当于甲午战争对中国。第一次战败后都搞现代化改革;第二次战败后都搞革命。非常巧合,英国人和日本人都分别给中俄带来了这两场战争。
1870年代,俄罗斯统治阶层出现立宪思潮。改革派大本营在财政部,部长Abaza说,沙皇不能只靠100万军队和官员治理国家。后来1890年代的改革派领袖维特也说,俄罗斯只有改革,走向现代化、法治、自由权利,才能避免革命。
保守派大本营在内务部,领袖Durnovo认为宪政时机不成熟,要等到经济发展水平够高才能启动政治改革。经济自由化加专制政治是他们开出的药方。
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亚历山大三世接位,相信改良只会催生暴徒,改革派全数下野。
20世纪初问一个乌克兰农民他是谁,他会回答是东正教徒;要问他是俄国人还是乌克兰人,他会说自己是农民,谁当国王都一样。民族主义的兴起,要等到教育普及、市场连接农村与城市以后,才会成为潮流。
由于俄罗斯帝国扩张太快,俄罗斯人占帝国人口比例只占44%,激发了大俄罗斯主义危机感,于是禁止在学校、公文和公共场所使用俄语以外的民族语言。波兰大学生研读波兰文学时,必须使用俄译本。1907年,基辅行政当局发布霍乱通知,不用乌克兰文用俄文,但乌克兰90%人口是农民,不识俄文。
犹太人在俄罗斯多民族结构的底层,不允许拥有土地。沙俄最后年代有数百起迫害犹太人事件,并非出自政府策划,而是民间自发。反犹主义也是权力阶层的时髦,沙皇尼古拉认为犹太人经商,亵渎了俄罗斯国民的纯洁性格。
俄罗斯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犹太人党。同为犹太人的托洛斯基认为阶级斗争比民族斗争更重要,最终犹太人马克思主义政党沿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路线一分为二。
民粹主义、崇拜农民、回归乡村,一度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激发了一代俄罗斯理想主义年青人自发上山下乡。但如诗如画的俄罗斯乡村社会是幻觉,刚从农奴制下脱身的农村多疑,排外,暴力,读高尔基的《关于俄罗斯农民》就懂了。
俄罗斯农村流传着很多如何打老婆的技术指导:“用斧柄给她来一下,看她还有呼吸没有,要是还有,再来一下。”1860年代废除农奴制,解放了农民人身,但没有把他们织入法织社会的框架。
列宁主义不起源于列宁自己。1869年,Nechaev出版革命对话集:革命者没有情感,没有私务,没有牵挂,没有财产,没有道德,没有名字,一切都服务于惟一的目的:革命。因同志Ivanov拒绝服务命令,Nechaev将其处死。妥斯托耶夫斯基将此事写入小说The Possessed。
俄罗斯民粹主义运动有三个基本主张:要民主要自由;理想化农村和农民;俄罗斯有一条独特的道路。有个致命问题:农民不愿革命怎么办?一派认为要通过教育,等待农民产生革命自觉;一派认为要带领农民革命。
1874年夏,数千学生自发下乡,与农民生活在一起,并传播革命思想,农民反应冷淡,多以悲剧和闹剧收场。民粹主义自此日走下风。
1878年,激进革命派刺杀彼得堡总督,被判无罪,此后发生多起刺杀案,高潮是1881年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锁定了革命与反革命的极端化螺旋。
列宁哥哥亚历山大·乌里亚诺夫是土地和自由党激进派成员,计划在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六周年之际刺杀亚历山大三世,失败,被处死。沙皇最后20年,1.7万人死于革命恐怖活动。革命党经费主要来自抢劫。
列宁的中学校长费多尔·克伦斯基给他的评语是:模范学生,服从权威。他不可能想得到这个模范学生有一天会夺了他儿子的权。他的儿子是克伦斯基,1917年俄罗斯临时政府总理,十月革命的对象。
列宁兄长亚历山大是乌里亚诺夫家这一代的骄傲,1887年,因主谋刺杀亚历山大三世被处极刑。这是列宁转向革命的催化剂。参与了刺杀密谋者还有 Joseph Pilsudski,后来成为波兰统治者,在十月革命后派军队进攻红色苏维埃,并占据乌克兰大部。历史就是这样吊诡。
在读到马克思主义之前,列宁已经读了大量车尔尼雪夫斯基、Tkachev。后来叫作列宁主义的那些东西:严明的革命纪律、雅各宾式独裁倾向、对自由派和民主派的蔑视,来自于俄罗斯革命传统,而不是马克思。
1872年,马克思《资本论》通过了沙皇的出版审查,他以前的所有著作都没能通过。审查者认为,《资本论》太艰涩了,俄罗斯没人会看。就这样,马克思主义来到俄罗斯。从此,农民革命的道路被摒弃,工人革命成为主流。
马克思主义传入俄罗斯,获得了狂热的广泛的皈依。它满足了俄罗斯知识分子对绝对真理的追求。
1903年俄社会民主党第二次大会,列宁与马托夫决裂。列宁认为须加入党组织才能成为党员,马托夫认为只要认同党的纲领可以。23票支持列宁,28 票反对。随后支持马托夫的两个小派别因其他主张被否退出,列宁获得微弱多数,自称多数派(布尔什维克),称对手为少数派(孟什维克)。
1891年俄罗斯大饥荒,50万人死亡。政府最早禁止报道,官方口径是收成差点。没有可靠信息,民间传闻越传越可怕。最后政府不得不承认失败,当年11月宣布开禁,请求社会各界组织援助,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自此政府再也不能控制公民自组织和社会大讨论。
二、最后的改革机会
1904年,日俄战争一触即发,俄内务部长Plehve说,干脆打场小胜仗来遏制革命吧。战争的确把许多自由派变成军国狂人。但是,沙俄战败,从此不可收拾。
1904年,保守派人物、内务部长Plehve被刺。沙皇不得已换开明派人物Mirsky接任,其妻在日记中写道,这下不好了,期望如此之高,而能做的太少。上帝保佑老公。沙皇最后20年反复出现一个主题:一波又一波改革愿望在沙皇反对下不能有所为。Mirsky跟沙皇建议把当时的一点基层自治扩展到全俄,沙皇说,还真是,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研究牲畜了。Mirsky说,代议制机构要做的是对政治发言。沙皇沉默。事遂寝。
这事黄了以后,Mirsky对手下说,没救了,多建点监狱吧。
1905年1月9日,彼得堡15万工人在神父Gapon带领下,抬着沙皇尼古拉的像片,到冬宫向沙皇请愿。像前人相信沙皇是农民的保护者一样,Gapon神父相信沙皇是工人的保护者。军队开枪,200人被杀。对工人的争夺结束,俄国革命不可逆。
1905年10月17日,全国大罢工期间,562家工厂代表集会,创设圣彼得堡苏维埃,50名委员中,各有七名来自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事实上主导了苏维埃,因为他们本来就主张工人大民主,布尔什维克影响力很小,他们对工人自发革命有怀疑。
沙皇终于从打猎归来,维特告诉他国家即将崩溃,要么马上政改,要么立即军管。尼古拉想任命叔叔尼克莱为军事总督,尼克莱掏出左轮,如果沙皇不收回成命就当场自杀。尼克莱是皇室唯一有军事才能的人。沙皇只好颁政改诏。
1905年沙皇政改诏下之后,政治暂时恢复正常,但街头左右翼暴力事件随即出现。社会地位最低的犹太人再次成为替罪羊。保皇右翼指称俄罗斯之乱全因犹太人阴谋,全俄出现数百起迫害犹太人事件,在奥德萨,800名犹太人被杀。
沙皇下政改诏后仅两个月,1905年12月,逮捕彼得堡苏维埃领导人,莫斯科工人起义,被镇压,工人死亡上千。镇压成功使沙皇进一步迷信武力。温和派首辅维特说他失去对沙皇的影响力,极右派Durnovo主导。沙皇政改收场之时,总共2.5万人被杀。
莫斯科工人起义时,高尔基的公寓成为策划中心。事败后高尔基逃亡芬兰。执政的温和派领袖维特付钱给伦敦每日电讯报,散布高尔基是反犹主义人士的谣言。非常讽刺,反犹主义是沙皇执政后期集结反动派的主要动力之一。
1905年革命失败有三个原因:革命力量(工人、革命党、农民、哗变的军队)各行其事,缺乏协调;军队主体仍然忠于沙皇;沙政治改革诏令分化了自由派和革命派。
革命失败,但沙皇失去了全部软实力。一位俄罗斯农民说,前几年对沙皇又有指望又害怕,现在只剩下害怕了。
1906年,51位苏维埃领导人受审,支持者送来的鲜花把法庭变成了花店,法官没有勇气令法警拿走。托洛斯基激情陈词完毕,辩护律师们与他热烈握手,其中一名是Zarudny,1917年的时候成了克伦斯基政府司法部长,以叛国罪逮捕了托洛斯基。又一个革命时代的吊诡。
政治光谱急剧向两端收缩。中间偏左和中间偏右萎缩。地主主导的地方自治机构,过去曾是自由化改革的主力,逐步变成反革命中坚。一度与苏维埃联盟的立宪党,认识到他们是革命的下一个目标。许多左翼知识分子不谈政治,长出肥肉。
一批知名左翼知识分子出书反省革命。有人写道:我们应该停止幻想拯救人民。人民比沙皇的全部枪决令加起来还要可怕。只有沙皇和刺刀才能保护我们。
1905年革命后,列宁革命理论成型:与沙皇斗争,资产阶级不可靠;俄罗斯社会主义革命不必经过资产阶级革命阶段。托洛斯基与列宁相似,虽然他名义上还是孟什维克。他与列宁有别,相信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没来时,资产阶级如果不支持或不保持中立,俄国革命将会失败,所以对资产阶级要怀柔。
1906年4 月27日,在沙皇尼古拉的坚持下,第一次俄罗斯国家杜马在冬宫而不是议会大厦开幕。沙皇进入大厅时,大臣欢呼,但杜马代表们一语不发。沙皇在仪式中没有看杜马代表一眼,在发表完将以铁血维护君主独裁的讲演后即离去。1917年以前,俄罗斯政治只有一个主题:杜马与沙皇之争。
两个革命政党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没有参加国家杜马,杜马主要由农民党和代表资产阶级的立宪党人组成。第一个要求是土地改革,征收地主多余土地。在沉默20多天后,沙皇发回两个法案,第一个是建个洗衣店,第二个是在某间大学建图书馆。第一届国家杜马在72天后即被解散。
沙俄最后一相斯托雷平与戈尔巴乔夫相似:都致力于为一个腐朽的专制统治作自由化改革,都在强权既得利益集团与激进民主派之间找一条窄路,都没有看清两者完全不能兼容,都选择自上而下推进改革,也都失败于此。
斯托雷平在农村平乱,曾面对一名刺客解开大衣,要他当众开枪。刺客动摇,投降。他的女儿说他充分掌握了地主对农民的威势。斯托雷平在1907年出任首相后写下遗书。第一句是:我在哪里被杀,就埋在哪里。
斯托雷平说自己两线作战:为对抗革命而战,也为推进改革而战。他认为维持沙皇制的惟一办法,是给农民土地,给农民平等的政治权利,使其成为现体制的支柱。他主张法治,主张保护人们自由权利。
1911年8月,在基辅剧院,沙皇尼古拉面前,斯托雷平遇刺,四日后死亡。刺客Bogrov原为革命党,后被收买成为警方线人。没人说得清他是受左派还是右派指使。斯托雷平两面都树敌太多。
七年后,沙皇尼古拉在被布尔什维克灭族前说,如果斯托雷平活着,自己也许不会走上末路。
20世纪初俄罗斯农村,土地为村社共同所有,农民的自留地在外,数年一换,村社共有地居中。有点井田制,又有点承包制。家庭内部,土地权利也归成员共有。农民无法积累财富,陷于平均的贫困。斯托雷平土改推动农民私有化自留地,并鼓励土地集中,以制造恒产来制造恒心。未成功。
三、战争与革命
能凝聚俄罗斯的只剩下民族主义。一战前,大斯拉夫主义与大日耳曼主义在东南欧针锋相对。沙皇尼古拉对与叔叔德皇开战心怀疑虑。战争失败则革命不可阻;不开战则被民族激情扫到墙角。尼古拉决定豪赌。他以为战争不论胜败会在6个月内结束,他不知道一战是现代消耗战的代名词。
Brusilov是沙俄最杰出的将领,发明了突破德国阵地战的Brusilov战法。战争初期任俄军第八军司令对奥作战。他带军打上了卡帕提亚山,由于弹药不继,不能向下攻击到匈牙利平原。革命后他参加红军。白军将领邓尼金此时在他麾下。又一起革命的吊诡。
由于战法过时,对德作战头几个月,俄军中下级军官几乎全部伤亡,替换他们的是20岁出头火线提拔临时训练的士兵,他们一般出身农民。他们是1917年革命军官团的主力。一战为沙俄准备好了掘墓人。
1915年5月,德国发动东线总攻击,俄军溃败。9月,尼古拉摄最高统帅位,以为此举激励军心,适得其反,人人皆知尼古拉昧于军事。大本营迁至彼得堡西一村庄,原意为“坟墓”。朝政执于皇后和拉斯普金。革命到来前的17个月换了四任首相。贵族知亡国在即,疯狂地享受最后奢华。
沙俄战争后勤完全崩溃。民间自发组织,由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民间后援组织领袖Lvov牵头,为前线提供医疗、运输等保障,规模大到如同另一个政府。1917年2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只有三个部长不是来自战争期间的后援组织,Lvov是第一任总理。
俄罗斯军队成为革命中坚的几个原因:原来贵族或地主阶层出身的中下层军官在战争中被杀,替换者一般出身农民;上级军官普遍无视士兵生命;战争准备和后勤组织是一场灾难,没粮没枪没衣服;皇后是德国人,军队普遍相信宫廷内有德国间谍;拉斯普金弄权毁灭了沙皇的神秘感和权威。
Brusilov这样的职业高级将领原来抱着对德战争及其胜利能防止国内革命的想法,1916年冬,他们终于认识到事实正好相反:只有革命,换掉沙皇政权,才是打赢的前提。
Yusupov大公是同性恋,新娶沙皇侄女,请拉斯普金“治愈”断袖之癖,拉斯普金反而引诱他。大公谋除之。    1916年12月16日,请其至家中,以氰化钾毒酒鸩之,无事。以枪击之者再,不久苏醒,大叫,我要告发你们!另一位密谋者正好进门,给他两枪,搞定。神棍死后两月,二月革命到来。
战争也考验革命党人。德国社民党一直是俄罗斯革命党人的指南和样板,但德国社民党支持战争,给俄国革命党人沉重一击。托洛斯基说这比宣战本身还可怕。列宁刚听说此事时认为这是德国间谍分裂革命者的阴谋。民族主义给国际主义革命者上了一课。
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分裂为支持战争的防卫派和反战的国际主义派。惟布尔什维克坚定反战。 列宁认为,工人阶级应当发动内战,才能结束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托洛斯基是孟什维克国际主义派领袖,他逐步认同列宁对战争的判断,1917年7月加入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中,有些在一战期间流亡海外(托洛斯基、布哈宁),有文化,了解欧洲,国际主义,往往出身孟什维克);一类出身农民,始终在国内(斯大林、捷尔任斯基),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是家常便饭。这是后来“世界革命派”与“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派”斗争之源。
农民应征入伍,加上运力首先保障军需,使城市出现粮食短缺。1917年初,彼得堡妇女每周在配给处排队领粮的时间超过40小时。排队人太多,成了消息和谣言的汇总地。二月革命就是这样发生的:一群妇女领面包排队排得不耐烦,回工厂去发动工友游行。排队导致革命。
四、人民的革命
1917年2月23日,彼得堡大游行开始。2月25日,军队开枪。开枪的部队事后非常后悔,发誓绝不再向“兄弟姐妹”开枪。次日军官令其出发,被拒。这名军官因恐惧而逃跑,跑不过子弹。权威瓦解,暴露纸老虎面目。彼得堡军队全面哗变,保护抗议者,与警察激战。二月革命没有领袖。
二月革命并不简单地是全民的节日。暴力洪流自发地席卷一切特权者,中产阶级的眼镜、白衬衫也被当作特权象征被踩碎,被扯碎。
农民抢劫托尔斯泰庄园。未亡人向克伦斯基求救,打包手稿,熄灭灯火,枯坐客厅,等待命运裁决。农民又来了,天黑,以为已抢光,打下一家土豪去了。托尔斯泰和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崇拜农民,以其坚韧、承受,包容一切苦难。他没活到亲历这苦难的释放。
1917年1月,列宁在瑞士说,我们这些老人大概看不到革命那一天了。二月革命发生时,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的领袖都不在彼得堡,要么流亡海外,要么流放西伯利亚。在彼得堡的中层革命党人直到2月27日革命已经实现时,才出去领导革命:“我们是革命领袖,所以要赶上革命”。
2月27日下午,各党联合成立彼得堡苏维埃工人临时执行委员会。3000人的彼得堡工人和士兵苏维埃晚间成立。执委会的主要成员来自各社会主义政党。他们是左翼知识分子,宣布代表工人和士兵。
2月28日,国家杜马在左右翼的斗争中犹豫不决。克伦斯基决定自己成立一个非正式的国家杜马恢复秩序临时委员会。同在Tauride宫,苏维埃在左边,杜马临时委员会在右边。前者控制街头,但没有合法性;后者有合法性,但对街头没有控制力。
克伦斯基是惟一在临时政府中任职的苏维埃执委。这是不允许的。他告诉大会,你们信任我吗?如果这还需要证明,我现在就死给你们看!大会于是鼓掌通过。两边任职使他执掌最多权势。他杜马时穿大衣戴领结,以便获资产阶级的认同;在苏维埃则脱掉大衣和领结,以便更象无产阶级。
为恢复秩序,杜马临时委员会命令士兵回到军营,服从军官指挥。士兵担心秋后算账,士兵占绝对多数的苏维埃大会鼓掌通过一号令,在军队中建立士兵委员会,以对抗军官;士兵只服从苏维埃,杜马的命令不得与苏维埃抵触。一号令彻底摧毁了军纪,并为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铺平了道路。
苏维埃领导人只希望迫使杜马建立资产阶级政权。1917年10月之前,苏维埃至少有四次机会夺权,但每次都放弃,错过了把革命纳入民主化轨道的机会,反而成为布尔什维克夺权的驱除者。
苏维埃不愿接管政府有几个原因: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还没到来,要先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苏维埃掌权可能引发反革命的强烈反击;一旦执政,从此承受街头革命洪流压力的就不是沙俄也不是杜马而是苏维埃。苏维埃与杜马谈判成立新政府,拱手将政权交给了资产阶级。
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的条件:大赦政治犯;言论出版集会自由;废除基于阶级、宗教和民族的限制;召开制宪会议;解散警察;实行直接、普遍、秘密和平等的选举制;参加革命的士兵不得解除武装或送到前线,在不值勤时享有完全公民权。条件没涉及战争和土改,最重大的两个问题。
沙皇尼古拉2月26日的日记:10点做弥撒;早饭时有很多人,包括所有的外国人;给Alix写了信,在Bobrisky路上的小教堂边散了会步;天气不错,有点冷;下午茶后读了点书,跟参议员Tregubov谈到吃晚饭;睡前玩了会儿多米诺骨牌。那天彼得堡军队全面哗变,苏维埃于次日成立。
军队没来护驾。有一支小队赶到冬宫,但米哈依大公担心瓷器受损,命令其返回。执行总司令担心调动前线军队回京镇压,会引发全军哗变,被德军所乘。他和全部前线将令通电尼古拉,沙皇叔父尼科莱跪求,要其逊位。尼古拉问于随从将领,答案一样。孤家寡人,穷途末路,沙皇逊位。
沙皇原传位儿子阿列克塞。儿子13岁,血友病,拉斯普金曾说13岁前能治愈。御医说血友病无药可治,而且一旦逊位就会被流放。尼古拉于是传位于兄弟米哈依,因为他不能与儿子分离。沙皇一家数年后被布尔什维克集体枪杀。李斯末路悲黄犬;奈何生此帝王家!
米哈依大公意外得知被传位,问杜马领导人如果自己接位能否保障人身安全,答案是否定的。他于是拒绝接位。300年沙皇制结束。举国欢腾。没有人想复辟,后来的白军领袖也从来不敢以此为口号,因为这等于政治自杀。他们比张勋聪明。
临时政府面对三大问题:在土地问题上,放任农民分抢地主;在民族问题上,认为此事须制宪会议决定,不惜在芬兰以武力威胁维持现状;在战争问题上,继续对德战争。可以说,沙皇制崩溃后临时政府寄望对外战争来建国,布尔什维克不惜用内战来建国。布尔什维克赢了。
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归国。德国乐见革命者返俄,列宁不待俄临时政府与德谈判即单方达成通行协议。作者并不认为列宁是德间谍。布尔什维克是惟一坚定反战的政党,厌战已久的前线迅速布尔什维克化。士兵大多出身农民,布尔什维克主义只意味着4个字:回家,分地。
列宁在返国列车上起草了四月提纲:结束帝国主义战争,立即开展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方案远比国内的布尔什维克方案激进,当时只有科伦泰支持他。反对者中,有斯大林。
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认为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是人民的胜利。处于底层的农民、工人和士兵认为这是底层对于压在其头上的一切阶层的胜利。他们才是“人民”。他们赢了,除了砸碎一切特权的标志,还强烈地想要按其意志彻底重组社会:农民要地,工人要工厂,士兵要和平,所有人都要自治。布尔什维克是惟一表示可以满足这一需求的政治势力。
五、列宁的革命
25万彼得堡俄军是最有权但没有灵魂的力量。它不服从临时政府,表面上服从苏维埃,已是乱兵。它只有一个愿望,不打仗。乱兵无主的时间没有长到军队产生独立政治抱负,所以没有出现军阀。要打仗的临时政府统不住这些乱兵,坚定反战的布尔什维克成功了。
7月3日,因抗议彼得堡机枪旅被令开赴前线,工人士兵大游行,要求推翻临时政府,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次日,2万水兵开进彼得堡,要列宁下令夺取政权,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中居少数,列宁认为革命时期不成熟,未下决心。水兵抓住苏维埃领导人、社会革命党领袖切尔诺夫,“你这狗日的,快点掌权,都送你手上了!”政治领导人没决心,工人士兵无计划。暴乱无果收场。
工人冲进苏维埃领导人会议室,挥枪大喊:我们绝不允许你们与资产阶级政府做交易,掌权吧!别讨论了!“苏维埃主席塞他张纸,你按这张纸上说的做就好了。纸上要求所有人回家,不然是反革命。工人被忽悠走了。革命有力量,无表达,要寻找自己的领袖。这一幕与武昌新军找黎元洪很相似,有不同。
右派称7月暴乱是布尔什维克主使,传播列宁是德国间谍的谣言,出自中校 Yermolenko,自称被德国人俘虏时得知。作者不信此说:德国人是资助布尔什维克,但量不大,而且布尔什维克自行其是,不听德国人的。7月5日,临时政府指控布尔什维克通敌暴乱,通缉列宁及另外11人。
布尔什维克失势。临时政府重组,原临时政府与苏维埃达成的执政条件废止,克伦斯基当政,大幅右转。苏维埃被逐出Tauride宫,迁至市郊。
7月暴乱宣告后革命时期各派别成型:布尔什维克是极左,苏维埃其他党派如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是左,克伦斯基是中,宪政民主党是中右。7月暴乱后极右将领Kornilov接替Brusilov任总司令,向克伦斯基摊牌,要取消士兵委员会,在全国军管。此举被苏维埃和临时政府联手粉碎,但政治两极分化加剧,中间派已无立足之地。
不论左中右,都意识到必须结束无政府状态,而办法是专政。克伦斯基问原总司令Brusilov,是否支持他当独裁者,将军拒绝。问将军本人是否愿意当独裁者,将军拒绝。新总司令Kornilov对克伦斯基下最后通牒,要建立右派极权政府。
极右将领Kornilov的反革命逆流,推动苏维埃权力向极左转移。标志性事件发生在8月31日,布尔什维克第一次在彼得堡苏维埃占据多数。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全部成熟。只有一个问题,还要不要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并通过苏维埃来执政?列宁独力坚持独自革命,并迫使苏维埃接受现实。
苏维埃9月间召开民主大会,讨论接管政权还是与临时政府合作,达不成决定。各社会主义政党通过苏维埃联合执政建立社会民主政权的最后机会丧失。 10月10日,布尔什维克中央决定起义。21名委员仅12名出席,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投反对票。加米涅夫主张通过苏维埃执政,是另一条路线的领袖。他反对在苏维埃大会前自行武装起义,为此辞去中央委员职务,并登报谴责。列宁登报斥其为叛徒。人人都知道布尔什维克要动手,但都无所作为或无力作为。
克伦斯基错判形势,宣布调动彼得堡军队到前线,想激起布尔什维克暴乱,以便一网成擒,就像对付Kornilov那样。布尔什维克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让一名左翼社会革命党人作主席,以便工人士兵以其为苏维埃的军事机构。10月23日,布尔什维克已经控制了彼得堡所有军营、交通和通信。10月25日起义,毫无悬念。苏维埃第二次全国大会当天晚上召开,冬宫攻打已开始一小时。当天早上,克伦斯基说要去前线找军队,在街上征用了一辆美国使馆的车,一去不返。
孟什维克左翼领袖马托夫主张成立苏维埃各党派参加的新政府,全票通过。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右翼坚决反对布什维克政变,以退出大会抗议。托洛茨基抓住机会,说退会者反对苏维埃,是反革命,只配扫进历史垃圾堆。马托夫大怒,也退场。布尔什维克彻底控制了苏维埃,十月革命获得了苏维埃的背书。
革命者在冬宫发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酒窖,就此成为纪律噩梦。派人民委员看着,人民委员自己每天喝醉;派士兵把守,士兵盗卖;把酒倒街上,人们在路沟里喝;运到斯莫尔尼宫,运到瑞典;什么办法都使过,什么办法都没用。要等新年到来,酒喝光,革命才从一场大醉中醒来。
六、停战、分地
10月27日,十月革命的第三天,革命军事委员会禁止反对派报纸出版。六名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五名人民委员辞职抗议。
社会革命党右翼和孟什维克认为布尔什维克政权撑不过一个月。布尔什维克当时所恃不过彼得堡乱兵。但布尔什维克随即把反对者的椅子全部抽掉:宣布没收地主土地归公,工厂归公,立即议和。全国出现抢地、没收富人资产的狂潮,工人、士兵自然为革命前驱。文革在1918年就发生过了。
12月,革命军事委员会取消,契卡代之。契卡内部训令:问名字,受过什么教育,有没有财产,就知道是否专政对象。还有更浅显的:如果双手白嫩,就是专政对象。司法人民委员是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对列宁说,叫什么司法部?不如叫消灭部!列宁说,正是!不过能干不能说。
新政权成立人民法庭,后来更仿雅各宾派成立革命审判廷,以工人、士兵为审判者,不通法律没关系,凭革命良心(revolutionary conscience)足以断案。
1918年1月19日,社会福利人民委员科伦泰强行接管东正教圣地Alexander Nevsky教堂作荣军院,枪杀神职人员。列宁次日发布公告,没收一切教产。列宁以旧体制每一根支柱为敌,与旧体制愈决裂,来自旧体制底层的支持愈牢固。
尽管有契卡专政工具为后盾,极少数人之所以能够发动绝大多数人打倒少数人,是因为顺应了底层要掀翻一切在它之上阶层的恐怖力量。俄罗斯300年君主专制而不是列宁制造了这种力量,列宁只是放它出笼。
人民热爱红色恐怖。一位新生女婴被父母命名为Terrora。
1917年11月,原订制宪的最高权力机构全民代表大会终于选举,太晚了。布尔什维克获24%选票,但社会革命党获38%。列宁认为,如果全民代表大会不能体现布尔什维克意志,那么人民不需要全民代表大会。1月大会召开,列宁要求土地、银行归公的决议被否,即被解散。两天后苏维埃原样通过,它是未来苏俄第一部宪法。
布尔什维克对参战各国发出停战邀请。他们原相信帝国主义战争会被各国工人阶级起义所代替,俄国只是第一个。没有实现。对德 Brest-Litovsk条约谈判,列宁要求接受德国条件。布哈宁反对,要打革命战争;托洛斯基是不战不和,即宣布不打仗,但不接受德国的和平条件。
对德和约三派中,布哈林占多数,托洛斯基其次,列宁最少数,只得与托结盟。托洛斯基对德摊牌。德国人惊呆:从来没有一方退出战争却不接受战胜者条件的事情。德军进攻,三天之内推进150英里,相当于过去三年的总和。布尔什维克胆寒,列宁亲自向柏林发电报,接受一切条件。
为免在Brest- Litovsk耻辱和约上签字,托洛斯基辞去外交人民委员,让一位沙皇时代的外交官接任签字。俄罗斯失去了乌克兰、波兰、芬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失去了 1/3的人口和耕地、54%的工业和89%的煤。直到1939年与纳粹德国瓜分波兰,才大体恢复原状。再往后,1991年,在经历繁盛与崩溃后,俄罗斯的欧洲边界才又回归后Brest-Litovsk条约状况。未来还变不变?
帝国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大起义久等没来,世界革命论息鼓,列宁创造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论。革命理想主义还在,但现实主义更迫切。列宁主义建国开始。第一步是首都迁至莫斯科。
内战来了。
七、内战建国
白军主要有三支。第一支是南部顿河流域由Kornilov和邓尼金率领的右翼军队,与右翼哥萨克合作;第二支在伏尔加河流域及西伯利亚东部,国民大会中间派议员与适在境内未归国的捷克军队合作,败后与高尔察克的第三支军队合流。白军在1919年夏季向莫斯科大进军,但到1920年春便告失败。
白军失败并不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强大,而是因为只想回到革命前,提不出政治纲领,重大政治问题如土地和战争,都要等战争结束后再决定。不懂得自输就输在先军事后政治,布尔什维克赢在有革命政治纲领:土地给农民。俄罗斯腹地战区农民的向背决定了战争结果。
1918年夏,与布尔什维克同路半年之后,左派社会革命党人起义。此前左派社会革命党退出政府,但未退出契卡,在20人委员会中占7席,完全掌握契卡武装。莫斯科城中无兵,他们可以拿下克里姆林宫,却前往苏维埃发表演说,被卫兵一网打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辩论。
同期,沙皇在流放地叶卡捷琳堡被杀。此前列宁准备将其带到莫斯科公审但改变了主意。白军进攻叶卡捷琳堡时,当地布尔什维克在驻地地下室枪杀沙皇一家11人,除了宠物犬没有生还者。虽然军中多有君主制拥护者,白军领袖并不想用沙皇作旗号,这是政治自杀。但列宁不知道。
战时共产主义直接产生于粮食管制。布尔什维克政权宣布农民余粮都归国家所有,取缔粮食市场,组织粮食队下乡强行收粮。同时,将工厂收归国有,将控制权从工人手中收到红色官僚手中。这既是因为布尔什维克眼中革命需要使然,也完全符合其中央集权的气质。
布尔什维克以内战为建国奠基。红军最多时达到500万人。农民和工人在内战中扫盲,赤化,经受考验,牺牲,成为共产主义铁血新人、新政权的基石。一切为了战争的中央集权体制,也启动了从太上到最下彻底重组俄罗斯社会的进程。沙皇时代,俄罗斯农村帝力于我何有哉,但被布尔什维克以铁腕导入专政体系。以红军命令体制投射社会,创建立现代专政体制,农民国家脱胎换骨,始于托洛斯基,最终由其政敌斯大林完成。
沙俄名将Brusilov心向君主制,但拒绝加入白军,他认为不管好坏,俄罗斯人民已经选择了红色。他只能顺不能逆。Brusilov此前被新政权软禁,独子为求父亲自由加入红军,在顿河流域被邓尼金军队所俘。邓尼金曾为Brusilov部将,不满其温和派态度,将其子处死。1920年5月,新独立的波兰攻下基辅,Brusilov加入红军,此后,在爱国的旗帜下,数万名原沙俄军官加入红军,帮助摧毁他们原来所属的那个阶层。“原来爱国主义这么管用!”托洛斯基说。
托洛斯基告诉Brusilov,以他的名义呼吁白军军官停止抵抗,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并组建一支军队,对波兰作战。后来告知计划取消。事实是,红军飞机对克里米亚半岛上的白军残军散发传单,以Brusilov名义许诺大赦。数百名军官因此选择留下而不是撤退,日后全部被红军枪毙。Brusilov不应感到意外。他在加入红军时提条件,释放契卡在押军官。托洛斯基说,捷尔任斯基连我都可以抓!
“如果不是信仰禁止,自杀该多么幸福。”9个月后,Brusilov病死。
托洛斯基是红军创造者。但布尔什维克从创造开始起就分裂:托洛斯基大量招募沙俄军官加入红军,认为工人和农民军靠战前投票决定第二天战术的做法,不可能打赢。许多新兴红军将领反对,最有名的是伏罗希洛夫,并得到了斯大林支持,被称为军事反对派。两派之争在列宁调和下暂时妥协:旧军官要利用,但要政委来保证其忠诚。这奠定了日后所有红色军队的雏形,也是托洛斯基和斯大林不死不休斗争的第一章,也可以部分解释斯大林掌权后对红军的大清洗。
中央集权加计划经济,迅速造就庞大官僚体系。几千人负责管理油料分配,但根本没有油料可供分配。全俄90%的纸张消费都在政府。1921年,官僚达到240万人,是革命前四倍有多,是政权所代表的工人阶级人数的两倍。这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是红色官僚专政。
八、第二代
虽然在红色剥夺与白色剥夺间倾向前者,但当红色征粮队征收额超出收成时,1920年夏秋,俄罗斯腹地农民造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成为造反领袖。他们想回到1917-1918年间的农民有地而自治状态:“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列宁说这是新政权最大威胁。
到1921年夏,俄罗斯农村的布尔什维克力量已被农民造反一扫而光。1921年2月,莫斯科工人举行反布尔什维克大罢工。列宁问工人是不是宁愿要白军统治,他以为这样能吓住工人。工人说,黑的、白的,鬼也行,就是不要你!
1917年向冬宫开炮的Aurora号,这次加入抗议队伍。最大挑战来自Kronstadt水兵。他们曾是布尔什维克最可信赖的武力,在十月革命和解散国民大会时发挥了关键作用。现在他们决定反抗:“从沙皇那里争来的自由,被布尔什维克夺走了!”他们要求恢复多党制的苏维埃。被镇压。
镇压Kronstadt水兵同时,布尔什维克召开大会,通过决议禁止党内派别,此举原为打击科伦泰的工人反对派,但影响深远。为此成立中央书记处,以斯大林为总书记,这是斯大林崛起的关键一步。在党对国家的绝对领导确立后,确立了中央对全党自上而下的绝对控制。大会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通过新经济政策,向农民和工人作出妥协。
1921年,俄罗斯大饥荒。高尔基向列宁申请成立民间救援总会,并获得胡佛的美国援助机构ARA资助。这是苏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NGO。最高峰时,ARA每天给1000万人散粮。列宁在ARA运营开始后,即解散民间救援总会,除高尔基外的所有人被指控为外国间谍。1921年冬,列宁最喜欢的作家、俄国革命的良心,离开苏俄。
1921年,列宁战胜了党内反对派、工人、农民和士兵叛乱,身体却陷于崩溃。颈部和胳膊有两粒子弹未取出。次年中风,左侧身体瘫痪。他想要自杀,但照顾他的妹妹不忍,找到斯大林,因为后者心硬如铁。斯大林拒绝,政治局否决。列宁求死不得。谁来接班?
所有人都低估了斯大林,温和中庸勤奋忠诚。他掌握组织部和书记处,党羽遍布省级党委和党务系统。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与他组成三驾马车,以对抗托洛斯基。加米涅夫想接班,认为托洛斯基是最大竞争对手;季诺维也夫与托洛斯基有仇。他们以为可以利用斯大林,不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场对他们俩的审判在十年后等待着他们。
列宁末年想去掉斯大林,但无力回天。他留下了三个遗嘱:民族问题、党内民主、接班人,都直接针对斯大林,明确地说斯大林太过刚愎自用,要由更宽容的同志担任领袖。列宁的医生和秘书已被斯大林控制。遗嘱在送到中央委员会之前斯大林已知道内容。斯大林没有阻止遗嘱在 12大上宣读,但把大会召开时间推迟了一个月。大会召开时斯大林派已占据多数,毫发无伤,反而巩固了实力。托洛斯基数月后挑战三驾马车,被逐出政治局,政治生命结束,1927年再度流亡海外。
斯大林的时代开始了。以100万布尔什维克、300 万官僚、500万红军为工具,一场空前的社会实验即将降临在俄罗斯。
[顶楼]
咖啡卡收藏 10推荐1加油券0/0
获取积分
相关股票:
关联标签:俄罗斯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原创:浪潮之巅 2011-01-14 23:00只看该作者(-1)  】
恩,最近 有关注。
这书出中文版了么?
[沙发]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15 17:04只看该作者(-1)  】
人民网:塔吉克斯坦议会下院于1月12日以多数票批准了中塔两国政府签署的勘界协定,130多年的领土争端得以解决。争端起于19世纪下半叶的沙俄,延续至苏联及独立后的塔吉克斯坦,争议领土面积约2.85万平方公里。根据已签署的协定,塔方退还中方约1000平方公里的领土。图:2002年及2005年中塔边界对比
[淘股吧]

[板凳]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22 10:54只看该作者(-1)  】
【埋葬列宁 各界反响】民调:41%俄国人认为,保存列宁遗体不符俄习俗;66%的人支持下葬列宁。纪念碑人权组织:列宁作为一个独裁极权国家的创建者,迁葬在俄社会已经成熟;且遗体摆放红场供人参观,有违东正教入土为安的习俗。俄东正教会:列宁曾处决末代沙皇,并制造了红色恐怖,遗体应从红场迁走。
[地板]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原创:新义州明天鱼 2011-01-22 12:42只看该作者(-1)  】
果断留名.
[第5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08只看该作者(-1)  】
俄罗斯之旅.第1集
[淘股吧]
',1)">
[第6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09只看该作者(-1)  】
俄罗斯之旅.第2集
[淘股吧]
',2)">
[第7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16只看该作者(-1)  】
生如绚夏 死若静秋——有关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生命与诗歌轨迹
[淘股吧]
海德格尔说,诗学是人类带着浓浓的乡愁,寻找精神家园的漫长旅程。茨维塔耶娃曾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她孤傲,刚烈,极端,激情四溢。她的诗歌句句裹挟心跳,在生活之河的激流中旋转。
在这样的年岁里,怀念遥远的茨维塔耶娃是不是有一些不合时宜?但我宁愿在这样的不合时宜里执意地抒情,对于诗歌至今的热爱,像是塔可夫斯基的《乡愁》中明明灭灭的烛火,在悠长的移动中迫近永恒。
那无处躲藏的乡愁和先天的高贵和傲岸,苦难与生命诞下那结霜的土地和不幸的儿女,使我几乎泪流满面,以孱弱的身体,祈求你们遥远悲悯的目光稍作停留,好让我的悲伤也涂抹上决绝的色彩。多少历史的劫难中白桦坚贞抵抗噩运袭击,长时间的冰封、铁幕、权利更迭,不能毁弃你们与生活的盟约,你们照样拉纤、打猎、吟诗、礼拜,你们度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以壮硕的身躯和不能冰冻的热情抵挡着严寒,为了更好的明天努力。
而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怀着希望继续前行呢,比起那不可复制的历史,我们的生活如此渺小,所以,就让我们一起感谢此在的幸福吧。
',3)">
[第8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21只看该作者(-1)  】
茨维塔耶娃·玛琳娜·伊万诺夫娜(Цветаева Марина Ивановна),1892-1941年, 诗人,小说  茨维塔耶娃
[淘股吧]
家,剧作家。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莫斯科大学的艺术史教授,俄罗斯第一家精美艺术博物馆的创建人。母亲有德国和波兰血统,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是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学生。   茨维塔耶娃6岁习诗,18岁发表了第一本诗集《黄昏的纪念册》(Вечерний альбом, 1910),紧接着又出版了两本诗集《魔灯》(Волшебный фонарь, 1912)和《选自两本书》(Из двух книг, 1913)。20年代出版了两本同名书《里程碑》(Версты),其中收录了1914-1921年间的抒情诗。1922年移居布拉格,三年后转赴巴黎。在国外期间,发表过诗集《俄国以后》(После России, 1928)等。1939年回国。1941年自杀身亡。
[第9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30只看该作者(-1)  】
从童话到童话
一切是你的:期盼着奇迹,
四月里整个的忧伤,
如此急切地响往天空的一切,——
可是,你不需要什么理性。
直到死亡来临,我仍然是
一个小女孩,哪怕只是你的小女孩。
亲爱的,在这个冬天的黄昏,
请像小男孩一般,和我在一起。
不要打断我的惊奇,
像一个小男孩,总是
在可怕的奥秘中,让我依然
做个小女孩,哪怕已成为你的妻。
(年代不详)
(汪剑钊 译)
[第10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31只看该作者(-1)  】
疯狂——也就是理智
[淘股吧]
疯狂——也就是理智,
耻辱——也就是荣誉,
那引发思考的一切,
我身上过剩的
一切,——所有苦役式的欲望
蜷曲成一个欲望!
在我的头发中——所有的色彩
都引起战争。
我了解整个爱的絮语,
"唉,简直能倒背如流!"
我那二十二岁的体验——
是绵绵不绝的忧郁。
可我的脸色呈现纯洁的玫瑰红,
"什么也别说!"
在谎言的艺术中,
我是艺人中的艺人。
在小球一般滚动的谎言中,
"再一次被揭穿!"
流淌着曾祖母的血液,
她是一名波兰女人。
我撒谎,是因为青草
沿着墓地在生长,
我撒谎,是因为风暴
沿着墓地在飞扬……
因为小提琴,因为汽车,——
因为丝绸,因为火……
因为那种痛苦:并非所有人
都只爱我一个!
因为那种痛苦:我并非
新郎旁边的新娘。
因为姿态和诗行——为了姿态
和为了诗行。
因为颈项上温柔的皮围脖……
可我怎么能够不撒谎呢,
——既然当我撒谎的时候,
我的嗓音会更加温柔……
1915.1.3
[第11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32只看该作者(-1)  】
轻率!——是可爱的过失
轻率!——是可爱的过失,
可爱的旅伴和可爱的敌人!
你把讥笑泼向我的眼睛,
你把玛祖卡舞曲泼向我的脉管!
你教会不去保存戒指,——
无论命运让我和谁举行婚礼!
凑巧从结局开始,
而在开始前就已结束。
在我们无所作为的生活中,
像茎杆和钢铁一样生存……
——用巧克力来疗治悲伤,
对着过路人等微笑。
1915.3.3
(汪剑钊 译)
[第12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33只看该作者(-1)  】
茨冈人热衷于离别
茨冈人热衷于离别!
相会不久——又匆匆分离,
我用双手托着前额,
凝视黑夜,陷入了沉思:
任凭谁翻遍了我们的信札,
没有人能明白内中真情,
我们是那么背信弃义,却意味着——
我们又是那么忠实于自己。
1915.10
(汪剑钊 译)
[第13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34只看该作者(-1)  】
没有人能够拿走任何东西
[淘股吧]
没有人能够拿走任何东西——
我俩各处一方让我感到甜蜜!
穿越了数百里的距离,
我给您我的热吻。
我知道:我们的天赋——并不相等。
第一次,我的声音如此平静。
我那粗糙的诗歌,在您
又算得什么,年轻的杰尔查文!
我划着十字,为您开始恐怖的飞行:
"飞吧,我年轻的雄鹰!"
你抵受着太阳,不眯缝起眼睛——
我年轻的目光是否很沉重?
再没有人会目送您的背影,
有如此温柔,如此痴情……
穿越了数百年的距离,
我给您我的热吻。
1916.2.12
(汪剑钊 译)
[第14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35只看该作者(-1)  】
哪里来的这般温柔
哪里来的这般温柔?
并非最初的,——我抚爱
这一头卷发,我曾吻过
比你色泽更红的嘴唇。
星星点燃,旋即熄灭,
"哪里来的这般温柔?"
我眼睛里的一双双眼睛,
它们点燃,又复熄灭。
黑夜茫茫,我还不曾
听过这样的歌声
"哪里来的这般温柔?"
依偎着歌手的胸口。
哪里来的这般温柔?
你这调皮的少年,
长睫毛的外地歌手,
如何应付这一腔柔情?
[第15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36只看该作者(-1)  】
对您的记忆——像一缕轻烟
对您的记忆——像一缕轻烟,
像我窗外的那一缕青烟;
对您的记忆——像一座安静的小屋,
您那上锁的安静的小屋。
什么在轻烟后?什么在小屋后?
看呀,地板——在脚下疾走!
门——带上了锁扣!上方——天花板!
安静的小屋——化作一缕青烟。
1918.7.10
(汪剑钊 译)
[第16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37只看该作者(-1)  】
你的灵魂与我的灵魂是那样亲近
你的灵魂与我的灵魂是那样亲近,
仿佛一人身上的左手和右手。
我们亲密地依偎,陶醉和温存,
仿佛是鸟儿的左翼与右翅。
可一旦刮起风暴——无底深渊
便横亘在左右两翼之间。
1918.6.27
(汪剑钊 译)
[第17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37只看该作者(-1)  】
倘若灵魂生就一对翅膀
倘若灵魂生就一对翅膀——那么,
高楼也罢,茅舍也罢,又何必在乎!
管它什么成吉思汗,什么游牧群落!
在这个世界上,我有两个敌人,
两个密不可分的孪生子:
饥饿者的饥饿和饱食者的饱食!
1918.8.5
[第18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38只看该作者(-1)  】
青春
[淘股吧]
1
我的青春,我那异己的
青春!我的一只不配对的靴子!
眯缝起一对红肿的眼睛,
就这样撕扯着一页页日历。
从你全部的收获中,
沉思的缪斯什么都没有得到,
我的青春!——我不会回头呼唤,
你曾经是我的重负和累赘。
你常在夜半梳理着头发,
你常在夜半来磨快箭矢,
你的慷慨像石子似地硌着我,
我蒙受着别人的罪孽。
不曾到期我就向你交还权杖,
莫非是心里贪图美味佳肴?
我的青春,我迷惘的
青春!我的一块红色的布片!
1921.11.5
2
很快从燕子——变成女巫!
青春!我们马上将告别……
让我与你在风中小站片刻!
我黝黑的青春!请安慰你的姐妹!
让紫红的裙子像火苗一般闪烁,
我的青春!我肤色黝黑的
小鸽子!我的灵魂的碎片!
我的青春!安慰我,跳舞吧!
挥舞着天蓝色的纱巾,
喜怒无常的青春!我俩
尽情儿玩耍!跳吧,跳得热火朝天!
别了,我金色的青春,琥珀的青春!
我不无用意地握起你的双手,
像告别情人一般与你告别。
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青春——
我的青春!走吧,去找别人!
[第19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39只看该作者(-1)  】
去为自己寻找可靠的女友
去为自己寻找可靠的女友,
那并非依仗数量称奇的女友。
我知道,维纳斯是双手的事业,
我是手艺人,——我懂得手艺:
自崇高而庄严的沉默,
直到灵魂的肆意践踏:
从我的出生直到停止呼吸——
跨越整个神性的梯级!
1922.6.18
(汪剑钊 译)
[第20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39只看该作者(-1)  】
生活说着无与伦比的谎话
[淘股吧]
生活说着无与伦比的谎话:
高于期待,高于谎言……
可是,凭藉着所有脉搏的颤动,
你就会懂得:什么是生活!
仿佛你躺在铁锈中:振响,靛蓝……
(你躺在谎言中也成!)热气,巨浪……
数百根尖针——透过忍冬花——嘟哝着……
快乐起来吧!——喊道!
朋友,不要责备我,我们的
肉体和灵魂受到了怎样的
迷惑——喂,你瞧:前额还顶着梦。
因为呀,——为什么歌唱呢?
溶入你的寂静之白色的书籍,
溶入你的"是"之野性的粘土——
我这粗鲁的人悄悄低下额头:
因为手掌——―就是生活。
1922.7.8
[第21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40只看该作者(-1)  】
我的日子
我的日子是懒散的,疯狂的。
我向乞丐乞求面包,
我对富人施舍硬币。
用光线我穿过绣花针眼,
我把大门钥匙留给窃贼,
以白色我搽饰脸色的苍白。
乞丐拒绝了我的请求,
富人鄙弃了我的给予,
光线将不可能穿越针眼。
窃贼进门不需要钥匙,
傻女人泪流三行
度过了荒唐,不体面的一日。
绿豆 译
[第22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40只看该作者(-1)  】
我体内的魔鬼
[淘股吧]
我体内的魔鬼没有死去,
他活着,活得很好。
在肉体中仿佛在监禁中,
在自我中好似身处单人牢房,
世界不过是在高墙之内。
出口由刀斧组成。
("整个世界就是个舞台,"
演员夸夸其谈。)
那个蹒跚的小丑
不是个爱开玩笑的人:
在肉体中仿佛享有荣耀,
在肉体中好似身穿官制袍服。
愿你活到永恒!
珍惜你的寿命。
唯独骨子里的诗人
如同生活在谎言中。
不,我雄辩的兄弟,
我们已不会有多少趣事。
在肉体中就象身披
父亲的睡服
我们配得上更好的事物。
我们枯萎在温情中。
在肉体内如同圈进牛栏,
在自我中好似身处锅炉。
奇迹在消逝
我们不去认领。
在肉体中仿佛落进沼泽。
在肉体中好似埋入地窖。
在肉体内仿佛就是在最遥远的
流放中。它在枯萎。
在肉体内如同身陷一个秘密。
在肉体内就仿佛卡在一张
铁面具的钳中。
绿豆 译
[第23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41只看该作者(-1)  】
无题诗三首
[淘股吧]
1,
我乐意生活地毫无瑕疵,又简单。
象一部日历--一柄钟摆--一个太阳。
一种精妙比例的世俗隐逸者,
明智如同每件上帝的创造物。
明白精神是我的伴侣,精神又是
我的向导。
未经通告的进入,如一线光,一瞥注视。
如我所描写的去生活:简洁,无暇纰--
上帝指定的方式,但朋友不会。
2,
我的血管猛然被砍开:无法遏制,
不能回复,生命向前喷涌。
稳稳拿住您的碟和碗!
每只碗很快将会太浅,
碟子太平扁。
漫过边沿,远远地
渗入黑暗的泥土,去肥沃莠草。
不可逆转,无法遏制,
不能回复,诗歌向前喷涌。
3,
用这只手,海员以它
曾在方圆数百里吹响号子,
用这只手,它曾在夜间伪造颂歌,
象一个文盲,我划下X。
如果那还不够,我预先同意!
将它俩都剁下,因此在夜间,
喷涌着,愉悦的红色巨浪
将淹湮墨水的小河!
绿豆 译
[第24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41只看该作者(-1)  】
刀刃
[淘股吧]
在我俩之间躺着一把双面刃。
誓言将在我们的思想里生存……
但是热情的姐妹们在这里!
但是兄弟般的激情在这里!
是如此一个混合物
风中的大草原,和嘴唇吹拂
中的深渊……剑,拯救我们
远离我俩不朽的灵魂!
剑,摧折我们又刺透我们,
剑,处死我们,但是懂得,
有如此般真理的极至
存在,如此一片屋顶的边缘……
双面刃在播种不和?
它也将人们聚拢!在海岬开凿一个洞,
将我们聚拢,恐惧中的守护者。
伤口插入伤口,软骨刺入软骨!
(听!如果一颗星,在陨落……
不是为了一个,从船上坠入大海
的孩子的许愿……这里是海岛,
为每一个和每份爱情的海岛……)
一把双面刃,倾入
蓝色,将变成红……我们揿按
双面刃插入自身,
最好是躺下!
这将是个兄弟般的伤口!
以此方式,在群星下,没有任何
罪恶……仿佛我俩是
两兄弟,为一把剑所焊接在一起!
绿豆 译
[第25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44只看该作者(-1)  】
我的大都市里一片黑夜
[淘股吧]
我的大都市里一片黑——夜。
我从昏沉的屋里走上——街。
人们想的是:妻,女,——
而我只记得一个字:夜。
为我扫街的是七月的——风。
谁家窗口隐约传来音乐——声。
啊,通宵吹到天明吧——风,
透过薄薄胸壁吹进我——胸。
一棵黑杨树.窗内是灯——火,
钟楼上钟声,手里小花——朵,
脚步啊,并没跟随哪一——个,
我是个影子,其实没有——我。
金灿灿念珠似的一串——灯,
夜的树叶味儿在嘴里——溶。
松开吧,松开白昼的——绳。
朋友们,我走进你们的——梦。
(飞白译)
[第26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45只看该作者(-1)  】
为爱而活
[淘股吧]
茨维塔耶娃首先是一个疯狂的女人,雌性这一性征天然地决定她女人的天性,追求肉体赠予人的天然的愉悦;其次才是不羁的诗人,将爱情幻化为信念,不断追求爱情,正是作为诗人的诗性。   她一生都在追求爱情,渴望心灵之爱。   茨维塔耶娃自小受到普希金的影响,她接触的第一部普希金作品是《茨冈人》,她由此接受一个全新的词——爱情。普希金的爱情观传染给了茨维塔耶娃。她一生都与这个神秘的词汇纠缠不清。她为爱情而活着,大胆追求爱情,并因此写出或凄美或激越的诗歌,为世界诗坛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茨维塔耶娃对十月革命很反感,这并不是她不理解俄罗斯而不接受革命,而是由于她凭着诗人特有的敏感一下子意识到“革命即暴力”,所以不接受。然而正是女诗人对十月革命采取不接受的态度,造成了她一生的不幸。   茨维塔耶娃的丈夫艾伏隆一直反对沙皇专制政体。1917年11月,反对暴力革命的茨维塔耶娃却亲自把丈夫送往白卫志愿军,使之成为沙皇专制政体的捍卫者,也因此同艾伏隆失去联系。1922年春,她带着女儿投奔在巴黎就读的丈夫,开始了她悲惨的流亡生活。   在流亡期间,茨维塔耶娃虽过着落魄的生活,但时刻未忘精神生活:追求爱情。她追求丈夫的同学罗泽维奇,一度使她那忍隐有余的丈夫艾伏隆也无法承受。还有与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巴赫拉赫等世界名人留下有趣的情感史。
心灵之爱
茨维塔耶娃十分重视心灵之爱。这一点在她处理与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的关系时,可窥视到她内心世界。茨维塔耶娃在致里尔克的信中说:“我不是活在自己的嘴上,吻过我的人,会错过我的。”并且她挑明自己追求的是“无手之抚,无唇之吻”,反对“把对方举起,就近唇边——一口一口地啜饮”的肉体之爱。 同样性质的信是她在致瓦洛申的信:“我有一种无法医治的完全孤独的感觉。旁人的肉体是一堵墙,阻碍我窥视他的心灵。噢,我多么恨这堵墙啊!”可过了几个月后她又在给瓦洛申的信中说:“我主  茨维塔耶娃博物馆
要的热情是同人倾心交谈,可性爱必不可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钻进对方的心灵。”   茨维塔耶娃承认爱情有追求肉体层面的淫欲,但是她还是强调真正的渴望还是心灵的交融,肉体的结合正是她达到心灵交融的必然桥梁。于是,她疯狂追求爱情时渴望与对方的肉体融合在一起,并且生下新的生命——“儿子”。因此,她不仅渴望与罗泽维奇生儿子,而且渴望同帕斯捷尔纳克、巴赫拉赫生“儿子”。这里“儿子”,即是她作为女人本能的需要,又是她诗性的体现,是诗的“生命”。爱情到底需要灵肉之分还是灵肉相融?女诗人在这个难题面前踌躇着、选择着,也正是如此种种独特于别人的感受,女诗人把之化为诗歌的形式与人见面。她的诗因此得到人们的喜爱。   茨维塔耶娃自杀后,女诗人随着肉体一同毁灭了,然而诗歌依然放射光芒。纵观女诗人的一生,我们只能试图对待诗那样,去理解、甚至去爱戴她!
[第27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8:49只看该作者(-1)  】
幸福童年
[淘股吧]
茨维塔耶娃于1892年10月8日出生于莫斯科。父亲伊·弗·茨维塔耶夫是莫斯科大学的艺术史教授,普希金国家造型艺术馆的创始人之一。母亲玛·亚·梅伊恩有德国和波兰血统,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是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学生。除音乐熏陶以外,母亲还给孩子们讲故事,诵读诗歌,教导她们不要在乎物质的贫困,而要崇拜神圣的美。正是在母亲的影响下,茨维塔耶娃逐渐滋长了对诗歌的信念:“有了这样一位母亲,我就只能做一件事了:成为一名诗人。”正是在“音乐和博物馆”中,茨维塔耶娃度过了幸福的童年生活。   1906年秋天进入女子寄宿学校以后,茨维塔耶娃开始深入地阅读十九世纪俄罗斯经典诗人的作品,如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等人的诗歌,重温童年时妈妈灌输到耳朵里的韵律和节奏,接触到歌德、海涅和其他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在灵魂深处滋生了终生不衰的浪漫精神。像许多同龄少女一样,这个阶段的茨维塔耶娃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满怀对现实生活的叛逆渴望,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据说,她爱上了一位大学生尼伦德尔,为他写下了大量的抒情诗,而对方表现出的冷漠使其痛不欲生。于是,她买了一把手枪,到一家曾经上演过她心爱的法国作家罗斯坦的戏剧《雏鹰》的剧院自杀,幸亏枪内装上的是一颗哑弹,才没有酿成悲剧,但由此也可见出诗人孤傲、刚烈、极端的性格。  茨维塔耶娃
展露诗坛
根据茨维塔耶娃的自述,她六岁时便开始诗歌练习,此后一直没有中断。1910年,这位18岁的少女自费出版了诗集《黄昏纪念册》,它引起了不少文学前辈的关注,其中有勃柳索夫、古米廖夫、沃洛申等。勃柳索夫从中看到了象征主义的遗风,古米廖夫则为其中所流露出的日常性关注而欣喜,因为它们恰好吻合了阿克梅主义的创作原则——让玫瑰自己来叙述玫瑰;至于沃洛申,除了对这部“年轻而幼稚的书”加以鼓励外,还亲自拜访了诗集的作者,这一举动成了他们真挚友谊的开始。在这部诗集中,茨维塔耶娃几乎是无意识地实践着她后来所遵循的一个创作原则:“地球上人的唯一责任——便是整个存在的真理”。她把生命当成寻找真理的启示,而将写作认做通向真理的道路,在《祈祷》一诗中,她如是写道:
“基督和上帝!我渴盼着奇迹,
如今,现在,一如既往!
啊,请让我即刻就去死,
整个生命只是我的一本书。
我爱十字架,爱绸缎,也爱头盔,
我的灵魂呀,瞬息万变?
你给过我童年,更给过我童话,
不如给我一个死——就在十七岁。”
全诗虽说还留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痕迹,但也透露了她一生所关注的主题:生命,死亡,爱情,友谊,艺术,自然,上帝。   1912年1月,茨维塔耶娃嫁给了一名民粹派分子的后代——谢尔盖·艾伏隆,并将自己的第二部诗集《神奇的路灯》题献给他。但是,这本诗集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好评,阿克梅诗人、“诗人车间”的成员戈罗杰茨基和古米廖夫作出了不太友好的评价,而她素来敬重的勃柳索夫也流露了明显的失望情绪。对此,茨维塔耶娃的反应是:“我如果是车间的成员,他们就不会如此辱骂了,可我永远也不会加入车间”。她认为,诗人应该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束缚的。果然,她不仅一直没有成为阿克梅派的成员,甚至独立于所有的文学社团和流派之外,与当时占据文坛主流的象征主义、阿克梅派和未来主义等保持着恰切的距离,尽管她与这些流派中的许多人都有私交来往。这种游离状态自然给她的生活和写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和不便,但对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却大有裨益。茨维塔耶娃在自己的诗集《摘自两本书》中这样写道:“我的诗行是日记,我的诗是我个人的诗。”
彼得堡之行
在俄罗斯诗歌的历史上,上自“文学之父”普希金,下迄“白银时代”诸诗人,彼得堡以其美丽的风光和厚重的历史一直受到诗人们的青睐,以至于被看作俄罗斯诗歌的象征。1916年冬天,茨维塔耶娃有过一次彼得堡之行。这次旅行成了她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彼得堡作为诗歌之母,仿佛以阴柔的力量孕育了她在诗歌中歌颂“阳刚的”莫斯科的意识。她开始认识到自己作为莫斯科诗人的价值,决心要像勃洛克和阿赫玛托娃热爱彼得堡似地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莫斯科。为此,她写下了组诗《莫斯科》,莫斯科有她熟悉的博物馆、熟悉的音乐厅、熟悉的小路、熟悉的小树林、熟悉的广场与教堂,而更重要的是——“克里姆林宫的肋骨承受着一切”,那是她的诗歌之根,也是她介入生活的出发点:
“从我的手中接受非人工的界限,
我奇怪的兄弟,出色的兄弟。
在被彼得抛弃的城市上空,
雷鸣般的钟声在滚动。
整个一千六百座教堂
都在嘲笑沙皇们的傲慢!”
而她对彼得堡诗人的敬仰则催生了组诗《致勃洛克》和《致阿赫玛托娃》,以及献给曼杰什坦姆的一系列诗歌。在《致勃洛克》中,她以充满激情的语调向抒情对象倾诉道:
“你的名字是手中的小鸟,
你的名字是舌尖上的冰块。
你的名字是眼睛上的吻,
亲吻那合拢的眼帘温柔的寒意,
你的名字是一口幽蓝、冰结的泉眼。”
诗人甚至觉得,怀揣着“你的名字”进入梦乡,是一件最为甜蜜的事情。这里,勃洛克已经不是一个现实中存在的诗人,而是被赋予了“温柔的幻影”、“无可挑剔的骑士”和“雪白的天鹅”等形象,成为一种诗歌的理想和象征,写作的标尺。她期盼自己的“手”能与勃洛克的“手”相握,就像“莫斯科河”与“涅瓦河”一般相汇合,尽管她觉得,那如同“朝霞”对“晚霞”的追赶,其中不难看出后来者潜伏于谦卑中的骄傲。   阿赫玛托娃在她的心目中,是“缪斯中最美丽的缪斯”,是“金嘴唇的安娜”(希腊神话中雅典娜式的智慧女性),她的名字就像“一个巨大的叹息”,她为此要献给阿赫玛托娃“比爱情更永恒”的礼物,  茨维塔耶娃早年照片,右为她与女儿
亦即诗人自己的心灵,然后,像一名两手空空的乞丐似地离开。不过,与对勃洛克的崇拜不同的是,茨维塔耶娃向阿赫玛托娃投去的是一位天才诗人对另一位天才诗人的敬意,她们之所以能成为“星星”、“月亮”和“天堂的十字架”,是因为都是“大地的女人”。
艰难时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茨维塔耶娃自然也摆脱不了时代加诸其身的困厄。1917年,丈夫艾伏隆应征入伍,一去便杳无音讯。1919年秋,走投无靠的茨维塔耶娃不得不将两个女儿送进了库恩采夫育婴院。不久,重病的大女儿阿利娅被送回了家,可是,小女儿伊利娜却不幸饿死在育婴院中。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时期,她仍然没有中断自己的诗歌写作,或许,此时的写作已经成了她排遣孤独与贫困最重要的手段。写作的成果之一,就是1921年所出版的诗集《里程标》。在这部诗集中,她集中地描写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不过,这些诗歌与少女时代的作品相比,更多地是掺合进了生活的苦涩,流露着对未卜的前途的忧虑,以及灵魂深处冲撞不已的渴望、追求、欲望、困惑和矛盾:
“我的灵魂和你的灵魂是那样亲近,
仿佛一人身上的左手和右手。
我们闭上眼睛,陶醉和温存,
仿佛是鸟儿的左翼与右翅。
可一旦刮起风暴——无底深渊
便横亘在左右两翼之间。”
1922年,艾伏隆随着溃败的弗兰克尔军队流亡到了捷克的布拉格,因对白军的行为感到失望,脱下军装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在得知丈夫犹在人世的消息后,茨维塔耶娃被获准出国团聚。
柏林时期
出国之初,她来到了德国的柏林。当时的柏林是俄罗斯侨民文化的中心之一。她在那里见到了叶赛宁、安·别雷和鲍·帕斯捷尔纳克,后者新近出版的一部诗集《生活,我的妹妹》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柏林时期是茨维塔耶娃最富创造力的时期之一,在此期间,她出版了《别离》、《天鹅营》、《手艺》等诗集。此外,还创作了几部叙事诗,如《山之歌》、《终结之歌》、《空气之歌》、《捕鼠者》等。   无疑,在俄罗斯诗歌史上,茨维塔耶娃属于天才诗人那一类型,综观她的整个创作,我们可以随处感受到充溢的灵感和丰富的想像力,其中没有丝毫的匠气,但这并不意味着诗人因此忽视过诗歌的技术层面,恰恰相反,她比很多平庸的诗人都更重视技术的存在。她深深地懂得,没有手艺,人们就不可能化平淡为神奇,不可能在尘世的生活中创造出艺术,因为,“上帝与构思同在!上帝与虚构同在!”所以,她自豪地宣称:   “去为自己寻找一名可靠的女友,   那并非依仗数量称奇的女友。   我知道,维纳斯是双手的事业,   我是手艺人,我懂得手艺。”   对手艺的重视使得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她的作品节奏铿锵,意象奇诡,充满了大量的破折号、问号、惊叹号和省略号;上述特点以及那些不完整的句式,往往在词与词、句和句之间造成很大的跳跃性,使得她的一部分作品显得比较晦涩难懂。但是,读者倘若能够剥开隐晦的语义外壳,细细品味一下其中含纳的深意,便不难顺着技术的线索走向精神的深宫,从而感悟这位命途多舛的女诗人对生命本质所作的特殊诠释,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审美同情和共鸣。
迁居巴黎
1925年秋天,茨维塔耶娃夫妇带着出生不久的儿子莫尔迁居到巴黎。白俄侨民界在表示了最初的欢迎以后,便觉得她的诗歌“内容似乎是我们的,而声音却是他们的”,认为是“非我族类”而开始对她予以排斥和打击。不久,由于茨维塔耶娃流露了某种亲苏倾向,对马雅可夫斯基表示出好感以后,她的处境更是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我在这里是多余的,而回到那里又不可能。”这一时期,孤独、贫穷、对祖国的怀念,成了她创作中最主要的主题,它们集中体现在1928年出版的诗集《俄罗斯之后》中。
通过帕斯捷尔纳克的推荐和介绍,茨维塔耶娃于1926年春天与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取得了通信联系。于是,他们三个人之间开始了频繁的通信,并构成了一段奇异的三角恋爱。这种由通信而建筑起的恋情在世界文坛上留下了一段著名的佳话,他们停留在纸片上的亲吻和拥抱,字里行间那种柏拉图式的情感,再一次为人类由情欲向精神皈依,为生命超越死亡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茨维塔耶娃的这种激情在其后所写的、献给里尔克的一篇散文中积淀为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理性。在这篇文章中,茨维塔耶娃开篇便说道:“每一个人的死,都必定融入到别人之死的行列,都必定在死亡之列中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先逝者由于后逝者的存在,形成了一个活的长链。诗人以对死亡的思考,触及了生命的隐秘联系,把人们送回到了生的境界。“莱纳,我被你的死亡吞噬了,也就是说,我把迄今为止我所忍受的一切亲人的死都与你的死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母亲那高傲的死,还是父亲那异常令人感动的死,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死”。我们不难发现,充盈在这段文字中的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这种爱来源于诗人的使命感:世界病了,它需要输血,而与拥有同一血缘的是我们的诗人,诗人输出了他的血,之后便死去了。上述便是茨维塔耶娃通过《你的死》一文告诉我们的死之“净重”。
散文创作
三十年代是茨维塔耶娃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形成这一高峰最直接的原因是,诗歌不可能像其他体裁那样在侨民文化界“畅销”,它先天的贵族气息使其只能服务于少数的知识精英,而散文的“流通性”则可以顺利地“大众化”,进而“化大众”,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收获。正如诗人略带自嘲地说道:“侨居使我成了一名散文作家。”另外,对一个诗人而言,在高强度的诗歌写作之后,能有一个匀速的“散文”阶段,也不失为“百米冲刺”后的“缓冲”,可以在休养生息中得到能量“再集聚”的机会。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散文并非随意之作,其中的一些名篇,如《劳动英雄》、《一首献诗的经过》、《记忆之井》(直译为《关于生者的生动印象》)、《诗人与时代》、《被俘的灵魂》、《诗人论批评家》、《普希金和普加乔夫》等,记述了关于勃柳索夫、曼杰什坦姆、沃洛申、别雷等“白银时代”著名诗人的印象,它们以随笔的形式阐述了她对生活的思考,对艺术和诗歌的一些深思熟虑,尽管叙述的是他们,表达的却是诗人自己,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诗歌的血液在散文的脉管里的流动。   在茨维塔耶娃众多的散文作品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她的自传。它们由十六篇回忆文章组成,包括《母亲与音乐》、《我的普希金》、《老皮门的房子》、《未婚夫》、《中国人》,以及我们前面提到的《你的死》等。在《我的普希金》中,诗人描述了她走进普希金的心路历程,以一个现代诗人的激情向本民族的经典诗人表示了由衷的敬意。童年时代,她便形成了一个纯粹诗人性质的印象:丹特士之所以会和普希金决斗,并将后者杀死,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丹特士不会写诗。从此,她在幼小的心灵里,便将世界划分为诗人和大众两大类,她本人则倾向于诗人一边,把诗人作为保护的对象。而在对普希金的解读中,茨维塔耶娃也显露了一个诗人的敏锐,她以独特的慧眼指出,普希金一生最爱的女人是他的奶妈,那个不像女人的女人。他对奶妈说过的话是人世最温柔的语言,他不曾把这样语言呈献给任何别的女人。与普希金一样,茨维塔耶娃从事写作时所依赖的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自由”。因此,在阐述前辈诗人的名诗《致大海》时,她表现出了深刻的洞察力:“自由的自然力”并不是大海,而是诗本身,那是人们永远无法舍弃的诗。
返回苏联
像许多俄罗斯侨民一样,侨居巴黎的茨维塔耶娃始终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却的乡愁,茨维塔耶娃与此同时,白俄侨民界的狭隘和虚伪更令诗人感到不屑与之为伍。1939年6月,茨维塔耶娃携带儿子返回苏联。可是,等待着茨维塔耶娃的厄运是她始料不及的。同年8月,先期回国的女儿阿利娅被捕,随即被流放;10月,丈夫艾伏隆被控从事反苏活动而逮捕,后被枪决。这段时期,由于丧失了发表自己作品的可能,她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到了诗歌翻译中。茨维塔耶娃的翻译十分严谨,她的翻译原则就是,一定要使笔下的文学作品获得它的文学性,否则,宁可不拿去发表。显然,她要以这样态度来换取口粮实在是勉为其难的事情。因此,她不得不经常兼做一些粗活,如帮厨、打扫卫生等补贴家用。   在自传中,茨维塔耶娃陈述道:“我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在诀别时才喜爱,而不是与之相逢时;都是在分离时才喜爱,而不是与之相融时;都是偏爱死,而不是生”。她的一行诗句可以作为这段话的注解:“她等待刀尖已经太久”!命运似乎也在为她的信念推波助澜。1   941年8月,由于德国纳粹的铁蹄迫近莫斯科,茨维塔耶娃和唯一的亲人——儿子莫尔移居鞑靼自治共和国的小城叶拉堡市。正是在这座小城,诗人经历了一生最不堪承受的精神和物质双重的危机。诗人茨维塔耶娃期望在即将开设的作协食堂谋求一份洗碗工的工作。但是,这一申请遭到了作协领导的拒绝。8月31日,绝望中的她自缢身亡。她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是:“小莫尔,请原谅我,但往后会更糟。我病得很重,这已经不是我了。我狂热地爱你。你要明白,我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了。请转告爸爸和阿利娅——如果你能见到的话——我直到最后一刻都爱着他们,请向他们解释,我已陷入了绝境。”   茨维塔耶娃的诗以生命和死亡、爱情和艺术、时代和祖国等大事为主题,被誉为不朽的、纪念碑式的诗篇。勇敢、豪爽、自信、酷爱艺术,是诗人一生的精神支柱,使她克服了难以想象的生活困难和没有保护、没有同情的孤独,紧张地进行创作,“在不该笑的时候”发出爽朗的笑声。1941年8月31日,在孤立的,极端痛苦中,诗人自缢身死,结束了一场永远令人感伤的悲剧。
[第28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9:01只看该作者(-1)  】
Marina Tsvetaeva I like it...
[淘股吧]
',4)">
I like it that you`re burning not for me,
I like it that it`s not for you I`m burning
And that the heavy sphere of Planet Earth
Will underneath our feet no more be turning.
I like it that I can be unabashed
And humorous and not to play with words
And not to redden with a smothering wave
When with my sleeves i`m lightly touching yours.
I like it, that before my very eyes
You calmly hug another; it is well
That for me also kissing someone else
You will not threaten me with flames of hell.
That this my tender name, not day nor night,
You will recall again, my tender love;
That never in the silence of the church
They will sing "halleluiah" us above.
With this my heart and this my hand I thank
You that - although you don`t know it -
You love me thus; and for my peaceful nights
And for rare meetings in the hour of sunset,
That we aren`t walking underneath the moon,
The sun is not above our heads this morning,
That you - alas - are burning not for me
And that - alas - it`s not for you I`m burning.
translated by Ilya Shambat
Мне нравится, что вы больны не мной,
Мне нравится, что я больна не вами,
Что никогда тяжелый шар земной
Не уплывет под нашими ногами.
Мне нравится, что можно быть смешной -
Распущенной - и не играть словами,
И не краснеть удушливой волной,
Слегка соприкоснувшись рукавами.
Мне нравится еще, что вы при мне
Спокойно обнимаете другую,
Не прочите мне в адовом огне
Гореть за то, что я не вас целую.
Что имя нежное мое, мой нежный, не
Упоминаете ни днем, ни ночью - всуе...
Что никогда в церковной тишине
Не пропоют над нами: аллилуйя!
Спасибо вам и сердцем и рукой
За то, что вы меня - не зная сами! -
Так любите: за мой ночной покой,
За редкость встреч закатными часами,
За наши не-гулянья под луной,
За солнце, не у нас над головами,-
За то, что вы больны - увы! - не мной,
За то, что я больна - увы! - не вами!
[第29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9:05只看该作者(-1)  】
影片《命运的拨弄》插曲 布伽乔娃 谢天谢地
[淘股吧]
',5)">
作词:玛·茨维塔耶娃
作曲:米·塔利维尔吉耶夫
谢天谢地,您没为我憔悴,
谢天谢地,我也没有为您心碎,
每天早日,太阳照常升起,
地球也不会从脚底下啊飘飞。
谢天谢地,这也许很可笑,
放浪自己,不用再玩弄词汇,
更不用因为衣袖轻相碰,
我就一脸的绯红,想入非非。
我感谢您,连您也不知道,
这无意中的爱,真让我欣慰。
我谢谢您,为夜晚的清静,
很少有黄昏时的约会,
也不在花前月下相依偎,
阳光下我们也不形影相随,
谢天谢地,唉唉,您没憔悴,
谢天谢地,唉唉,我也没有心碎。
[第30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9:07只看该作者(-1)  】
我的小宝贝
[淘股吧]
Моя маленькая
电影《长久的告别》插曲 导演:C·乌尔苏里亚克
(х\ф "Долгое прощание")
作词: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作曲:M·达里维尔兹耶夫
译配:晓林
演唱:波琳娜·阿古列耶娃
Слова–Марина Цветаева
музыка - М. Тариверзиев
Полина Агуреева
',6)">
[第31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9:09只看该作者(-1)  】
是谁得胜
[淘股吧]
又名:盖一条长毛绒毯
Под лаской плюшевого пледа
苏联影片《残酷的罗曼史》插曲
[俄] 玛·茨维塔耶娃 词
[俄] 安·贝特罗夫 曲
李元达、朱天纬、薛范 译配
1.我盖着一条长毛绒毯,
又继续重温昨日梦。
究竟是谁人取得胜利
谁被战胜,谁被战胜?
我重新把一切反复思量,
心里又折腾不安宁。
如今我不知该说什么,
如今我不知该说什么,
可曾有爱情?
2.谁是那猎人,谁是猎物?
所有的事情全颠倒。
你懂得什么只会哼哼,
西伯利亚的猫,西伯利亚的猫,
这样的一场任性的决斗,
是谁胜谁负难预料。
是您的还是我的心儿,
是您的还是我的心儿 ,
最先飞掉?
这一切实在难以说清,
想断绝却又难离分。
不知道是否是我得胜,
不知道是否是我得胜,
还是被战胜?
(1984年)
---------------------
摘自《环球银幕歌声(二)苏联最新电影歌曲100首》P.199
',7)">
[第32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19:18只看该作者(-1)  】
心灵悲歌——解读茨维塔耶娃
[淘股吧]
作者:北极光  《俄罗斯笔记》
我什么都不需要,除了自己的心灵。
我吻你的唇?鬓角?额头?亲爱的,当然是吻你的唇,真正的,像吻一个活人。
——茨维塔耶娃
心灵悲歌
——解读茨维塔耶娃
1
俄罗斯著名女诗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名字早就听说过,但真正有时间坐下来读她的书,只是有幸在莫斯科远郊的森林湖疗养院休养期间。当我在疗养院的图书馆借到了她写的两本厚厚的书时,兴奋不已。于是在疗养院的朝朝暮暮,我走进了诗人的生活,诗人的世界,和诗人共同走过她凄凉的一生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茨维塔耶娃的一生如同她的诗歌,就像一首哀婉的心灵悲歌,这首歌近乎残酷,令人不忍心看完,却又那般真实和动人。那些诗歌和她的经历,读过之后久久回荡在我的心头,敲击着我的灵魂;又如一块重重的大石压抑着我,令我窒息。我在想,有着如此悲惨经历,经历过如此贫穷的物质生活,但却有如此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创作的人生,实属罕见。
在疗养院的最后一夜,我读完了她的书,也随诗人走到了她生命的尽头。那书上的文字幻化为一幅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远离莫斯科的耶拉布尔克市的一个狭小的公寓里,诗人坐在一张小桌边写东西。她过早的衰老了,已是满头白发。其实她还不满49岁。她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握笔的手却在微微颤抖。她一生都在写作,但这是最后一次;她不是在写诗,是在给儿子写遗书:“穆尔里卡:原谅我!但不这样做情况会更糟糕,我身患重病,已经不是我了。我非常非常爱你。请你理解我,我不能再活下去了。请转告爸爸和姐姐——如果你能见到他们——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始终爱着他们。并请解释给他们,我已陷入了生命的死胡同。”随后她又写了另一张纸条,请她的一个熟人在她死后收养她的儿子:“阿谢维!我再也无能力为他作任何事了,那只是毁灭他……我书包里有150卢布,并请尽量卖掉我所有的东西……请原谅我——没有挺住。”
是的,丈夫和女儿被关进了监狱,儿子还未成年,战乱的恐怖和毫无着落的生活,无法继续创作……这一切熄灭了她最后的生活勇气和希望……
合上她的书,我走到户外,站在疗养院大楼前,仰望四月的夜空,想在深宝石蓝色的夜空中,寻找那颗十年前以这个俄罗斯白银时代最著名的女诗人的名字命名的星星。
面前是闪着路灯的小径,伸向黑黝黝的森林和湖水。刚刚下过一阵小雨,空气异常清新。柏油路上爬满了蚯蚓。远处传来猫头鹰忧郁的叫声。周围静静的,没有一个人。而我脑海中则全部是女诗人令人难以置信的曲折悲惨的一生,和她风格独特的诗作。
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丰厚的文化园圃中的一棵奇花异草。也是俄罗斯文化的一个奇迹。
2
茨维塔耶娃1892年出生在莫斯科。父亲是莫斯科大学杰出的哲学家,也是艺术造型博物馆的创始人和收集者。母亲很有天赋,酷爱音乐和诗歌,自己也写诗。在茨维塔耶娃幼小的心灵里,幸福的童年和母亲的第一个故事、第一本书、无时不在的优美的音乐以及充满温馨的圣诞节和圣诞树是分不开的。
10岁那年,母亲患了肺痨,需要温暖柔和的气候,于是全家去了意大利和瑞士。姐妹俩跟着母亲住在海关的私人旅店,并在那里学习,父亲则在莫斯科和国外奔波往返。
动荡不安的生活,无法经常和父母在一起,不能与人建立长久的友谊,使她过早的知道了什么是孤独。这种生活使充满幻想的女孩寻找摆脱孤独的方法。她渴望父母的爱抚,希望有知心的朋友,渴望自己的生活祥和幸福,并希望世界上没有孤独。同时仿佛在摆脱自己的孤独,她永远在寻找交往,失望之后又在重新寻找。母亲是唯一使她脆弱心灵得到温情的人,但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爱却是有限的——母亲经常夸奖她,爱的却是妹妹,这使她感到不平和委屈。
母亲在她14岁那年,因病死在达鲁萨。她的童年和母亲的去世一起结束了。
失去母亲的悲伤,使女孩变得更加内向和封闭。
这一年,她进了莫斯科私人中学的国际部学习。周围都是陌生的面孔。倍感孤独的她开始杂乱无章地拼命读书,历史的,现实的,虚构的,只要她能找到的一切书;她生活在她的书籍中,生活在那些主人公的世界里,她为他们的命运感动,担忧,欢乐,悲伤。那一年夏季,她只身去了巴黎,去参加一个法国文学讲座,并开始尝试写作——写诗,写故事和日记。此后,她保持了一辈子写日记的习惯。
对外界的封闭使她的内在世界变得极其丰富。她发现了一个美妙的世界,鲜为人知的世界;她走进了这个世界,只愿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只愿为这个世界而活——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感受——仅仅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感受,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感受讲述给别人。她迷恋上了写诗。
1910年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名为《夜晚的相册》。绿蓝色的硬壳封面,是她花了500卢布在一家印刷厂印的。那时她还不满18岁。她很大胆,直接寄给了当时的著名诗人布留索夫,并获得了世人的好评和赞赏。
这本诗集分为三部分:童年,爱情,只是影子。17岁的女孩写的某些诗句已经相当成熟和有深度:“我献出全部灵魂,但是为谁 ?我们的幸福建立在沙丘上。” “难道不是这样吗?没有悲伤不会有幸福,除了死人,再没有朋友。”“上帝,你给了我一个比童话还美好的童年,那么给我死亡吧——在我18岁的时候。”“我的全部生命——是来自我心灵的一个故事。我什么都不需要,除了自己的心灵。”
那时她住在莫斯科一个叫三水塘的小巷。
我曾试图寻找那个小巷,在2004年的夏季。在那条繁华的莫斯科特维尔大街的街头。人们告诉我多少年过去了,经历了多少变迁,那个小巷早就不复存在,就像我们的诗人一样。我遗憾的站在街头,看着来往行人,望着周围的一切,想象着将近一个世纪前的情景:那个中等身材、圆脸的年轻女中学生从小巷里走出来,淡黄色的头发剪得短短的,绿色的眼睛闪烁着既大胆又谦卑的神情——这两种东西伴随了她整个一生。她的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诗集,向一个印刷厂走去。这就是她的第一本诗集。在那个不寻常的日子,她叩开了俄罗斯文学的大门……
1911年她去了克里木,住在布留索夫家。他是她最信赖的朋友和在诗歌创作道路上的鼓励者和赞赏者。在那里她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艾夫伦。
艾夫伦是个孤儿,比她小一岁,女诗人很快热恋上了他,12月1日他们在教堂举行了婚礼。在这同时出版了她的第二本诗集《神奇的街灯》。这本诗集不很成功,没有新意,反响不大。
1914年茨维塔耶娃带着1岁的女儿,全家搬到了新阿尔巴特街一条小街上的一栋浅灰色的小楼里。诗人在这里生活了8年,直到1922年流亡国外。这栋小楼也就是现在的茨维塔耶娃博物馆。
茨维塔耶娃博物馆,原为灰色(北极光拍摄)
3
2005年五月初。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去参观了这个博物馆。
这是一栋不大的灰色二层小楼。一楼是展馆,展出了诗人的几十个版本的诗集、散文和关于她的著作;她的手迹,各类有关资料的照片;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售书亭,专卖有关她的书刊。我上到二楼,左侧是博物馆的工作室,一些研究人员长年在此整理研究她的著作;右侧的几个房间就是诗人当年全家生活过的地方。
当我走进那套房间时,讲解员正在给5、6个参观者讲解。那间屋子在当年是诗人全家的客厅,墙上挂满了照片,中间有一个大壁炉。靠墙是一个老式沙发。讲解员是一位中年妇女,正在生动形象的解说着,时而背诵诗人的诗句,语调时快时慢,抑扬顿挫,非常富有感情,把参观者引进了那美好的伤感的诗歌意境中。
“这是茨维塔耶娃的寝室和工作室,”我们穿过一个放着钢琴的过道,走进一间小屋,陈设很俭朴,一张窄窄的沙发床,靠窗边一张小桌子,墙上写了好几首诗,是诗人的亲笔。“诗人当年常常站在窗前,聆听远处传来的教堂钟声,那声音时远时近,时高时低,仿佛来自天籁,又好像是谁在歌唱。——消逝了,仿佛没有目标,我走过静静的小巷,不会忘记,教堂的钟声曾静静的歌唱。……失去了,完全没有了目标,我走过黑暗的小巷。教堂的钟声,仿佛已不再歌唱。”讲解员背咏着茨维塔耶娃的这首诗,那一刻屋子里静静的没有一丝声音,所有在场的人都被感动了,我看见有一位老妇人拿出了手绢,擦去了眼角的泪水。解说员的眼睛也湿润了。
诗人的卧室兼工作室
最大的那个房间是儿童室,是茨维塔耶娃女儿的房间。这里充满了阳光,地板上摆满了许多高大的绿色植物,屋子显得生气盎然。小餐桌旁边的小椅子上放着一个布娃娃,当年这里还养着小鸟、金鱼和乌龟。茨维塔耶娃为她的女儿营造了一个舒适愉悦的环境。她希望女儿和她的童年一样幸福。而在这里的头几年,也确实可以说是茨维塔耶娃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
诗人在这里生活了8年。在这期间,茨维塔耶娃创作了大量的诗作:《公里》,《天鹅的体态》,《献给布洛克的诗》,《骑在红马上》,《小巷》等都是那一时期的作品。
1917年,在那个动荡的年月里,茨维塔耶娃的小女儿出世了。莫斯科在战乱中变得如此难以生存。8月她去了克里木,丈夫独自留在了莫斯科。她把小女儿送到了莫斯科郊区的收容院,为了使她能活下去。但是那个脆弱的小生命,由于饥饿和没有母亲的忧郁,在1920年2月死在了那里。茨维塔耶娃异常悲痛。更糟糕的是,任沙俄白卫军军官的丈夫也一直杳无音信,传闻说他也早就死于沙场了。
4
1922年5月11日,茨维塔耶娃和9岁的女儿离开了祖国,前往捷克丈夫那里。在丈夫生死不明消失了4年半后,她突然收到了他的来信。他服役的白俄部队溃败了,他流亡到了国外,现在布拉格大学读书。收到丈夫的信后,茨维塔耶娃毫不犹豫的当即决定去找丈夫。
那一年她才30岁,但头发已开始花白,脸上现出皱纹,只有那双眼睛依然闪动着渴求和期望的神情,流露出内心的活力和追求。
诗人早年的照片,右为诗人和女儿
她这一迈出国门,就在国外整整漂泊了17年。先在捷克住了3年,后到了柏林。1925年2月,她生下了早已盼望的儿子,秋天就去了法国,想给儿子一个好一点的生活环境,不再生活在条件低劣的农村。全家在法国生活了13年,但从没有一个固定的家,永远从这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寻找最廉价的住房,和最便宜的食品。
在国外,诗人全家过着漂泊不定食不果腹的生活。丈夫没有稳定的工作,偶尔打工挣的一小笔钱,根本不够养家糊口。茨维塔耶娃有病不敢去看医生,那仅有的一点钱要留着夏天和孩子们去海滨度假。想靠创作诗歌在国外生存,实在是太难了。虽然她写的大多数东西在国外都得以发表,但那点稿费微薄得可怜。
她不喜欢法国,永远感到自己是个外人。她说:“巴黎没有留下我的影子”。在这种生活中,“我的心变冷了,灵魂累了。”但她依然坚持写诗,写自己独特的感受。
丈夫越来越思念祖国,想返回苏联。30年代初,流亡国外的俄罗斯侨民成立了归国联盟。但茨维塔耶娃没有参加,她一如既往坚决不参与政治。
这一时期她主要写了大量散文,所有的散文都带有自传性。她写父亲、母亲和音乐、未婚夫,写了《我的普希金》,《诗人和时代》,《当代俄罗斯的史诗和抒情诗》及大量的日记和信札。
随着时间的流逝,茨维塔耶娃也越来越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她特别希望儿子能回国。可她也担忧,她说:“苏联是孩子的,不是父亲的”。回去还是不回去,这个问题始终折磨着她。“我的俄罗斯没有了,就像没有了俄罗斯的我。”“祖国没有呼唤我们。”“这里不需要我,而回到那里我又不能。”我“向后望着,却不得不向前走。”这些话都充分表明了诗人的矛盾心理。她还说,回去就是踏上一条死亡的路。但是尽管如此,有一点她是清楚的,如果丈夫回国,她必定会回去,就像当年追随丈夫出国那样。
5
在旅居国外期间,她先后炽烈的爱上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和俄国作家巴斯捷尔纳克。
里尔克是个隐居在瑞士的51岁的奥地利著名诗人,他和她之间产生了一段短暂的火山爆发般激烈的柏拉图式的恋情。1926年5月9日她在给里尔克的第一封信中,就倾诉了对他和他的诗的钟爱。“我爱您胜过世上的一切。”你就是“诗的化身,“力的体现”和“最罕见的物。”“我可以吻你吗?” 里尔克被她坦率大胆的表白和字里行间激荡的才华所折服,第二天回信写道:“我接受了你,玛丽娜,以全部的心灵,以那因你、因你的出现而震憾的全部意识。”
她在另一封最大胆和充满激情的情书里这样写道:“莱纳,我想去见你……我想和你睡觉——入睡,睡着……单纯的睡觉。再也没有别的了。不,还有,把头枕在你的左肩上,一只手搂着你的右肩……还有:要倾听你的心脏的跳动。还要——亲吻那心脏。”
两个人曾打算第二年春天会面——他们还不曾见过一面,但里尔克此时已身患重病,而她则几乎身无分文,没有钱可以让她去看望自己的情人。9月,里尔克已病入膏肓,他写了最后一封信,在信中说:“春天?这对我来说太久远了。快些吧!快些!”但这对恋人终于没能见上一面。年底,里尔克死在瑞士。茨维塔耶娃闻讯后异常悲痛,她万分悲伤的写了一封悼亡信,信中说:“请让我在梦中常看见你,不,不对,是活在我的梦中。”“你没有走,你就在我身边……”“我始终感觉到我伏在你的右肩头。某个时候你也想起我吧?当然当然当然!”“你先我而去……你预订了----不是一个房间,不是一幢楼,而是整个风景。我吻你的唇?鬓角?额头?亲爱的,当然是吻你的唇,真正的,像吻一个活人。”
里尔克被葬于瑞士一个群山环绕的小镇上。茨维塔耶娃那么强烈向往的亲吻并没有实现。或许她本人也并不感到遗憾,因为她超乎寻常的大胆赤裸所表白的爱,只是表达了自己对爱的渴望,精神上的依恋,是作为一个诗人而不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诗人而不是一个男人的炽热的感情,希冀,倾诉和交流。这是柏拉图式的爱,是纯粹精神上的爱。她自己说过:“我从不看男人们,我对他们视而不见。我不喜欢他们,他们有嗅觉。我不喜欢性。”还说:“我不活在自己的唇上,吻了我的人将失去我。”“我不会爱这样的人,即他爱我不是把我作为诗人来爱。”“我不是女人,是魂灵”。这些惊人之语都表明,诗人的爱早已超越了一般男女之间的恋情,她把爱情当作最美好的精神颠峰的追求,是地平线之外的世界,是她的全部精神所在,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所得不到的,是她最美好的希望。她并不真的需要一个情人,一个男人,而是需要另一个魂灵,能与之对话和碰撞心灵的人。
这样的人在她的生活中还有一个,就是俄罗斯著名诗人和作家巴斯捷尔纳克,即写出了著名小说《日戈瓦大夫》并荣获诺贝尔奖,但却迫于压力拒绝接受该奖的人。
茨维塔耶娃和巴斯捷尔纳克的家庭背景十分相似:他们都是莫斯科人,父亲都来自外省,都是靠自己的奋斗获得了成功,是他们自己那个领域的成功者。而她和他都是俄罗斯那个时代初露头角的年轻诗人。
她和他是在函授学习时认识的。来往并不很多。她去了布拉格后,他在莫斯科读到了她的新诗《公里》,即刻给她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祝贺她的成功。他们从此开始通信,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或者可以说是爱情。精力和激情旺盛的女诗人给他写过许多表白爱情依恋信任甚至崇拜的信。她认为巴斯捷尔纳克“是我生命和创作中最重要的朋友。你永远不会知道,事业还是人哪一个最重要。两者同样重要。”
“他对我来说是圣物,是我全部的希望,是地球边缘后的天空,是那些不曾有过的和将要有的。”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跟踪追逐,就是历尽千辛万苦——我也要把你捉拿回去。”
他们相互通信长达十几年。1935年以后,相互的通信慢慢减少了。1941年茨维塔耶娃自杀身亡的消息,巴斯捷尔纳克是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的,他被震惊了。他无法相信这是事实,并从内心谴责自己最后几年对她的冷漠:“我能帮你作一些你需要的什么事情呢?你沉默着走了,没有说出对我的责备。” 巴斯捷尔纳克这样写到。
茨维塔耶娃无论和里尔克还是和巴斯捷尔纳克产生的爱情,都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爱。那是一个孤独的又在不断寻找摆脱孤独的灵魂,和另一个灵魂的依恋、支撑和爱情,是心灵的交流;她是在寻找灵魂的对话者;寻求精神上的伴侣;她在编织一个空灵的美好的爱情梦。她流亡国外后,与巴斯捷尔纳克再没有见过一次面,无论是他去布拉格还是在她39年回到俄罗斯之后。
在精神上,可以说茨维塔耶娃是最大胆最主动最浪漫最炽热最激情的情人。那些火热的令人心动的情书充分表明了这个女人的激情;但在行动上,她是最保守和传统的守规矩的女人。她一辈子追随丈夫“像一只狗那么忠诚”(茨维塔耶娃语)。这个看似矛盾的东西,只能解释为,她本身就具有双重性:作为一个女人的茨维塔耶娃和一个诗人的茨维塔耶娃。
于是也不难理解,她热恋过不少男人,但始终追随着自己的丈夫,在最后的遗言里仍声称爱他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39年在丈夫回国一年后,她和14岁的儿子也终于回到苏联。
6
她下决心回到苏联,是基于她认为,回来,最重要的是对儿子有好处。她是抱着这一向往回国的。女儿两年前就已经回国了,丈夫也早一年先回去了。她与儿子的归来,使全家团聚在了一起。这是这个饱经风霜的家庭最后的幸福,但这幸福如此短暂,仅仅维持了三个月。
1941年的秋天,厄运一个接一个的降临了。8月,逮捕了女儿,10月逮捕了丈夫。她没有住处,向苏联作协申请住房,但被拒绝了。她和儿子搬了好几次家,儿子的健康状态不断恶化;所有这一切,对她都是极大的打击。紧接着战争爆发了,使她无法工作,生活来源完全断绝了。
8月初她和儿子疏散出莫斯科,到了叶拉布尔卡市。为了养活儿子和自己,她希望在位于《净土》小镇的作协文化基金会食堂得到一个工作。文化基金会答应了她的请求,写了一张纸条:允许她在食堂作清洁卫生工作。但是食堂要到十月才开张,还有2个月。这2 个月如何活下去?所有的生路都已堵死,所有的希望都已破灭。她甚至无力养活自己和儿子。她彻底绝望了。
生活上极度的贫困,对儿子前途的焦虑;丈夫和女儿的被捕,这一切使她窒息,使她绝望。她万念俱灰。这些无疑是她陷入“死胡同”的重要原因;但是,对于一个一辈子生活在颠簸动荡和贫穷辛苦中的女人来说,2个月的时间应当能够挺过去。但她却选择了死亡。那更重要的原因是,她不可能再继续创作写诗;写作——这个她赖以生存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倒塌了!
她在死前曾对朋友说过:你想象不出我的无能为力到了何种程度。我从前还会写诗,可是现在却不会写了。这才是致命的。
她自缢于寓所中。那一年她才48岁。
她非常爱她的儿子。她认为她选择死亡会给儿子的生存带来转机和好一点的条件;她多么希望儿子能正常生活和学习——这也是她决心回国的主要原因。但遗憾的是,3年之后,她的儿子也在前线阵亡了。茨维塔耶娃死后,她的儿子也没有再见到父亲。在诗人死后仅2个月,艾夫伦被作为人民的敌人枪决了(后来得到平反)。她的女儿是全家唯一生存下来的人,直到前几年去世了。到目前为止,诗人的近亲中除了异母同父的姐姐留有一个孙子外,再没有其他亲人在世。
7
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有个性、最独特和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她的一生和她的作品,不仅是她生命历经磨难的产物,而且是整个俄罗斯白银时代众多诗人和作家、及其整个时代的折射和产物。
她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也不参加任何文学团体。“诗人是独立的,”她确信这一点,为此她一生都是在孤军奋战。
她从不看重钱。她的大部分岁月都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她说:“钱算什么?!只有在没有它的时候,我才能感觉到它……。”
她像一个误入尘世的精灵,始终生活在她不喜欢也不习惯和灾难不断的现实生活中,倍受磨难,于是她拼命写作,以此来摆脱和减轻现实世界带给她的痛苦和烦恼。她始终生活在一个双重世界中:极端贫困的物质生活和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普通的家庭主妇和具有无穷创作力的诗人。这两者形成了如此大的反差和对比。
人能够这样活着吗?也许,唯有这样活着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作。
直到有一天,那生命无法再创作了,于是灵魂就离开了肉体,飘然而去……
据目前统计,她一生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17首史诗,8个剧本,50篇散文,和1000多封信。
…………
当我在莫斯科寓所中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走到居室的阳台上,再次仰望星空。在莫斯科五月的夜空上,我依然在寻找那颗名为茨维塔耶娃的星星。我觉得那颗闪亮的小星星,就像茨维塔耶娃的精灵,在太空遨游,在俯视我们。小星星就像诗人和她的那些不朽的诗作,将和宇宙同在,永远点燃和启迪人的灵魂。
2004年4月15日----5月15日  莫斯科
2008年10月修改于北京
[第33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原创:剑齿虎 2011-01-31 20:37只看该作者(-1)  】
高质量的贴
[第34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原创:兔十哥 2011-01-31 20:39只看该作者(-1)  】
不晓得有没书卖?
电脑上看太累。
[第35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21:22只看该作者(-1)  】
给外祖母
一张刚毅的长方形的脸,
一身黑色的喇叭筒衣裙……
年轻的外祖母!何人亲吻过
您那两片傲慢的嘴唇?
那双手演奏过肖邦的圆舞曲,
在那宫殿的辉煌的大厅当中……
那冷若冰霜的面孔的两鬓
梳理着螺旋般卷绕的发型。
那阴沉沉咄咄逼人的目光
时时刻刻都存有戒心,
年轻的女性可从不这样注视。
年轻的外婆啊,您是怎样的人?
一个年方二十的波兰女人,
几多办到的事以及几多
未曾办到的事随着您
带进了那难以填平的沟壑!
·7·
白昼晴朗,微风儿清新,
幽暗的晨星不再隐现。
“外婆啊!不正是因为您,
我的心呀才激荡不安?……”
1914年9月4日
[第36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21:48只看该作者(-1)  】
(四)野兽需要窝
野兽需要窝,
朝圣人需要路,
死人需要灵柩。
人人有自己需要的物。
女人需要说谎,
沙皇需要统治,
我需要颂扬——
你的名字。
1916年5月2日
[第37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1-31 21:53只看该作者(-1)  】
爱魂——茨维塔耶娃
[淘股吧]
甲老虫
--------------------------------------------------------------------------------
茨维塔耶娃(1892-1941),俄罗斯白银时代杰出的女诗人。
诗性乃是人性中极浪漫的基质,是很难定义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的:人需要一个目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从这个层次去理解什么是诗性也就不难了。诗性就是一种内心赤裸裸的追求,内心抒情的需要,不管冷抒情还是热抒情,都是人内心的需要。诗的信念就是为内心活着的,并且能够为之死去的信念。
茨维塔耶娃首先是一个疯狂的女人,雌性这一性征天然地决定她女人的天性,追求肉体赠予人的天然的愉悦;其次才是不羁的诗人,将爱情幻化为信念,不断追求爱情,正是作为诗人的诗性。
她一生都在追求爱情,渴望心灵之爱。
茨维塔耶娃自小受到普希金的影响。她在1937年流亡国外写的自传体小说《我的普希金》里曾提到:她母亲是位富有天才的音乐家,卧室里挂着以普希金为题材的《决斗》的画,从而使她对死亡产生了一种神圣感;而她父亲则身为莫斯科大学的教授、鲁缅采夫博物馆馆长,精美艺术博物馆的创建人。父亲这种身份使她在普希金纪念像下成长起来,作品《我的普希金》说“……真是个绝妙的想法——把巨人放在孩子中间。黑色的巨人在白色孩子中间,真是绝妙的想法——注定让白人的孩子去和黑人结婚……”。可见,她深受诗人普希金的影响。
茨维塔耶娃接触的第一部普希金作品是《茨冈人》,她由此接受一个全新的词——爱情。普希金的爱情观传染给了茨维塔耶娃。她一生都与这个神秘的词汇纠缠不清。她为爱情而活着,大胆追求爱情,并因此写出或凄美或激越的诗歌,为世界诗坛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茨维塔耶娃对十月革命很反感。这并不是她不理解俄罗斯而不接受革命,而是由于她凭着诗人特有的敏感一下子意识到“革命即暴力”,所以不接受。然而正是女诗人对十月革命采取不接受的态度,造成了她一生的不幸。
茨维塔耶娃的丈夫埃夫伦一直反对沙皇专制政体。1917年11月,反对暴力革命的茨维塔耶娃却亲自把丈夫送往白卫志愿军,使之成为沙皇专制政体的捍卫者。也因此同埃夫伦失去联系。1922年春,她带着女儿投奔在巴黎就读的丈夫,开始了她悲惨的流亡生活。
在流亡期间,茨维塔耶娃虽过着落魄的生活,但时刻未忘精神生活:追求爱情。她追求丈夫的同学罗泽维奇,一度使她那忍隐有余的丈夫埃夫伦也无法承受。还有与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巴赫拉赫等世界名人留下有趣的情感史。
茨维塔耶娃十分重视心灵之爱。这一点在她处理与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的关系时,可窥视到她内心世界。茨维塔耶娃在致里尔克的信中说:“我不是活在自己的嘴上,吻过我的人,会错过我的。”并且她挑明自己追求的是“无手之抚,无唇之吻”,反对“把对方举起,就近唇边——一口一口地啜饮”的肉体之爱。 同样性质的信是她在致瓦洛申的信:“我有一种无法医治的完全孤独的感觉。旁人的肉体是一堵墙,阻碍我窥视他的心灵。噢,我多么恨这堵墙啊!”可过了几个月后她又在给瓦洛申的信中说:“我主要的热情是同人倾心交谈,可性爱必不可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钻进对方的心灵。”
茨维塔耶娃承认爱情有追求肉体层面的淫欲,但是她还是强调真正的渴望还是心灵的交融,肉体的结合正是她达到心灵交融的必然桥梁。于是,她疯狂追求爱情时渴望与对方的肉体融合在一起,并且生下新的生命——“儿子”。因此,她不仅渴望与罗泽维奇生儿子,而且渴望同帕斯捷尔纳克、巴赫拉赫生“儿子”。这里“儿子”,即是她作为女人本能的需要,又是她诗性的体现,是诗的“生命”。爱情到底需要灵肉之分还是灵肉相融?女诗人在这个难题面前踌躇着、选择着,也正是如此种种独特于别人的感受,女诗人把之化为诗歌的形式与人见面。她的诗因此得到人们的喜爱。
1939年,她带着儿子返回祖国,结束了17年辛酸的侨民生活。回国后,她的丈夫和女儿却遭到了无理的迫害。苏德战争爆发后,她又被疏散到荒凉的叶拉布加,终因爱情枯竭、思想痛苦、政治孤立而难以自持而自杀。
女诗人随着肉体一同毁灭了,然而诗歌依然放射光芒。纵观女诗人的一生,我们只能试图对待诗那样,去理解、甚至去爱戴她!
[第38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原创:剑齿虎 2011-02-01 00:07只看该作者(-1)  】
You're happy? You won't say! Barely!
[淘股吧]
You're happy? You won't say! Barely!
Better let go!
You kissed too many, I do think,
There from, sorrow.
All heroines of Shakespeare's tragedies
In you I see.
Nobody saved you, you the young
Tragic lady.
You are so tired of repeating
Love's charm!
Eloquent, the pig iron bracelet
On bloodless arm.
I love you. — Like a thundercloud
Above you — sin —
Because you're best of all and caustic
And sting,
Because in darkness of the roads differ
Our lives and we,
For your inspired enticement and
Dark destiny,
Because to you, my round-headed demon,
"Forgive" I'll say,
Because you — tear apart above the coffin! —
Cannot be saved!
For this trembling, because — is it not so —
I have a dream? —
For the ironic beauty of this,
That you — aren't he.
[第39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原创:剑齿虎 2011-02-01 00:15只看该作者(-1)  】
With a red brush
[淘股吧]
With a red brush
The mountain-ash burned:
The leaves were falling
And I was born.
Hundreds of belltowers
Argued at least.
It was the Saturday:
John the Baptist.
And in my teeth now
I want to crush
The hot ashberry's
Bitter brush.
[第40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剑齿虎 2011-02-01 00:18只看该作者(-1)  】
Yes, I am jealous of you…
[淘股吧]
Yes, I am jealous of you
With such a jealousy!
Yes, I also disturb you
With my angst already.
And this my miserable nature
In you is most awfully clear:
In your without two months two years —
You're in despair.
All dolls in whole wide world, all horses
You'll give without a second thought
For one page from my notebook
And pencil I bought.
You're in a fight with maids — you want
All things by yourself done.
Then suddenly you're in despair:
"The sea's gone home."
However proudly I speak of you,
I can't transmit you all about
When you are asking me, "Mother,
Please kiss my snout."
You know, all in me is laughing
When somebody once again
Attempts to kiss you
In vain.
I am the snake that took the princess,
A dragon! Groom of grooms! O light
Of my eyes — O the jealousy
Of my night!
6 June 1914
[第41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01 01:04只看该作者(-1)  】
很难为茨维塔耶娃画出一幅肖像来。她的妹妹阿纳斯塔西娅.伊万诺夫纳曾经说过,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美貌是一瞬即逝的。许多她晚些时候的照片展示了一个疲惫不堪女性的嘲讽面孔,但是,再不同年龄段见过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地道出一个总的特征,这个特征超越了美与丑的范畴。这个总特征就是----与众不同!
[第42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01 01:04只看该作者(-1)  】
1922年,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移居国外,在长达17年之久的流亡生涯里,她饱经沧桑而矢志不改。克雷莫夫这样形容她:“这架高贵的钢琴受尽了生活的折磨.....”这个比喻恰如其分,茨维塔耶娃这架‘高贵的钢琴’,始终保持了美妙的音色。
[淘股吧]
1939年,当她刚刚回俄国的时候,尽管处境艰难,但是朋友们、读者们依然对她礼遇有加。作家尼古拉.雅克夫列维奇.莫斯科温的遗孀克瓦尼娜回忆说,在一次聚会上,茨维塔耶娃在饭桌旁的显著位置上坐下来,马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茨维塔耶娃自己很少说话,但饭桌上所说的一切,都是因她而发的,都是说给她听的。“我还不知道坐在我面前的这个人是谁,但已经感到我所看到的这个人,用‘超群的’一词来称呼是不够的,于是心里产生一个想法:这是一个特殊的人、身份极高的人。我的一生中,无论在此前还是以后,都没有在任何一次会见中产生过这样的感觉。”作为白军军官的妻子,茨维塔耶娃在新时代里是“劣等人”,然而他那---女皇般的气质,依然光彩照人。
(余杰《尊严》
[第43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01 01:10只看该作者(-1)  】
最锋利的刀子,握在最爱的人手里,
它总是能准确地刺中心脏。
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悲哀的——
爱国的诗人,在自己深爱的祖国流亡。
[第44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01 01:38只看该作者(-1)  】
体悟“廊桥”悲情中的美学意味经笥之晤
[淘股吧]
《廊桥遗梦》,衣阿华州这个纯美而凄婉的故事,多年前手上已有一个版本,无奈其中错字太多——就像享用着一道美味却不时会咯着沙子一样——只得重新寻觅。前些年再次到手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梅嘉译的九四年版本。终于欣然了,从版面设计到译笔。
这本只有八万字的小书,有个极有意思的现象。因被戴上畅销书帽子,从译者到一定量的读者,其心态是既近之又欲远之。如译者梅嘉,从事学术著述并主持煌煌项目如《战后美国外交史》这类书籍,未曾拥有过众多读者,却因调剂精神的小译笔《廊桥遗梦》的畅销而出了名。因不愿人见其名字便与“廊桥”挂钩,本人一直拒绝出镜和被访,却仍被“挖”了出来。用他的原话“这叫什么事儿?”
故事并无可猎奇的情节:两位中年人四天不伦的婚外情感。这类事情每天都在各地泛滥。他们也和那些已经俗的不屑再提的情节一样么?显然不是。
出版者曾如是介绍:“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成功在于没有让这段恋情有悖于读者的道德判断,并让弗朗西丝卡在爱情与责任的选择中,选了后者——责任。并非常谨慎地“给相逢以情爱,给情爱以欲望,给欲望以高潮,给高潮以诗意,给离别以惆怅,给远方以思念,给丈夫以温情,给孩子以母爱,给死亡以诚挚的追悼,给往事以隆重的回忆,给先人的爱以衷心的理解”……其浪漫而不失优雅,热烈而又洒脱,短暂而又漫长的恋情,非常适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也暗合了那些对沉闷的婚姻有所不满的人们隐秘的心理追求,同时由于它的力趋保守、伤感和悲剧结局,让观念传统的人也会产生认同。总之,沃勒……使人们从足以引起指责的越轨和羞耻的恋情中看到了坚贞、永恒、理智以及情感深厚的一面。”
在两颗心的渐渐走近中,在撞击出火花的那个过程中,我们触摸到了流淌着的潺潺而又温润的感觉。而随情境的推进,这种感觉便这样在心里慢慢滑过。而此刻的温润如水,似一种铺陈,让读者的心也早早提着了。因明白这所有的一切,很美、很温馨的一切都将不属于他们。
“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温馨、彻悟、深深跌入其中的至真至诚之爱、志趣及世界观趋同的默契……都将倏然而逝。他们把握在手中的只是四天。与漫漫生命长河相比,这四天又占了其中的多少分之几?
人,可以活出一种璀灿的形态。我们知道这种形态是存在的。然而何其不幸,绝大多数的人却只能在死水微澜的情形下走完自己的一生……
虽然明白“在一个充满混沌不清的宇宙中,这样明确的事只能出现一次,不论你活几生几世,以后永不会再现。”但因了“责任”和“尊重”这一些词语,还是让他们彼此放手了,且此生再未相见。之后,延亘在其间的已是永无绝期的思念和痛,直至走完彼此的路。
作为阅读者如我,从来都不是跟风者,但也对此书难以释怀。想来一定有什么东西在牵拽着自己,在多遍的阅读后心里还挂着并不时地想起它来,时间跨度竟可达十数年。那么,那又是些什么东西呢?
仅用真情二字还解释不了这个,仅用真情一定还不够。情爱是它的主线,但它蕴含的肯定还不止情爱,还得去深入探究人物,尤其是罗伯特·金凯,这个被作者沃勒称之为“最后的牛仔”、奔走于“大路”的“远游客”。
特意去网上重新查看《廊桥》的视频,男女主角确实不属于当下意义的帅男靓女。一般而言,对改编后可能形成的落差,心里一直是担忧的,这里还算幸运。
金凯的言行、思维,包括骨子深处的那些准则,保留了他所独有的、属于已逝年代的那些东西。就如作者所言,他几近是生活在“一个奇异的、鬼魂出没的、远在达尔文进化论中物种起源之前的世界里。”
他固守归真和返朴,以未被污染甚而包括没有如此物欲化之前的那些想像、意念、难以触摸却可沉思冥想的美之所在:原始的海湾,延伸的大路,神性的自然之光——那些美在洪荒之初便已存在,便已与我们遥远的感念相依相随——用这些意念中的美和孜孜求索的存在之美来抵御早已市场化、同时业已庸俗化了的框定的那些标准,他深知自己是如此格格不入、并在骨子深处与之誓不两立!
总在想,喜欢这个故事、这个人物的读者,是否已在心底深处重新唤起了一种在尘世中行走已久、却尚未完全丢失的对原初之美的向往?
传统文化早已显示,国人素来喜欢大团圆之结局。一出戏,一个场景,乃至一个人,看似完满热闹地划上了句号,观者便可舒展舒展筋骨,心满意足地站起身来,妥了。尽管现实生活中可以极其不妥,极其“悲剧”。因而就有人提出,仅从故事角度看,这里是否存在另一种结局的可能?
不,不能!如果那天弗朗西丝卡跟着罗伯特走了,此后一起游走四方,这同样让人无法想象和接受。犹如梅嘉所言,“这就像林黛玉与宝玉终成眷属,子孙满堂一样无法想象。”故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更易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而那份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亦能比喜剧更能引发人们在深层面的审美感受。毕竟“一笑了之”和“深层撼动”有着质的区别,更遑论这个故事的外围还氤氲着如许的自然之美(亦是一种对悲情的反衬?)——古老的廊桥、“从开满蝴蝶花的草丛中,从千百条乡间道路的尘埃中,常有关不住的歌声飞出来……”

倘从情感这个角度看,有时想来真是悖论,不伦中的悲情及发展过程,却在净化着契约婚姻状态下众多蒙垢和扭曲的灵魂。此书的魅力持久不衰,我们多少也可从中找出一点答案。至于之中的其他意蕴,只能由懂它的读者诸君各自体悟了。
2010.1.12
[第45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01 01:41只看该作者(-1)  】
触摸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诗人心性经笥之晤 2010-01-07
[淘股吧]
阅读杰出诗人的诗集,过后往往会把诗人的背景、文风及其代表作品作一种笼统的存留,然后便浑然一体地凿刻在记忆中了,读普希金、叶赛宁、莱蒙托夫、艾米莉·狄金森……阿赫玛托娃(与茨维塔耶娃并称为“自古希腊的萨孚之后世界女性诗歌中两座直耸云天、令人望之弥高的青峰”),无不若此。惟独茨维塔耶娃,被独独地凸显出来。一想到她,首先不是其他诸方面,而是她那独特的个性,那像火山熔岩在瞬间爆发般的个性会久久灼烤着我的眼睛。晕眩之下,一片炫目的红艳已然浮现,并在顷刻间与其滚烫的个性水乳交融了。而在渐次平静之后,凝成的已是如是图景:肉身已绝尘而去,被铁幕封锁已久的诗行,终于在阔别多年后重新面世。这之后,它便如初地熠熠生辉,直至永远……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然而却被迫远离祖国,失去母亲大地。这一切让她痛苦异常并深感孤独。
终于从欧洲辗转而回,怀着挚爱和深情。无法料及的是,等待她的竟是如此命运——妹妹被流放西伯利亚,女儿与丈夫相继被捕。尔后一个流放一个被以叛国之名处决。苏德战争之后,她又被疏散到荒凉的叶拉布加。一九四一年八月三十一日,在难以言尽的孤独和痛苦中,诗人自缢身死。
“从某种意义上讲,玛琳娜·茨维塔耶娃的生存历程——或者说是死亡历程——比一切写在纸上的诗都更接近于诗的本质。”有人曾这样评价。
上苍把这样一份历程,即极端的痛苦、多舛的磨难、难以忍受的悲恸,叠加到一个有着音乐般的激情、时时产出爆发式的才华、滔滔地流淌着思维的人的身上,而诗却籍此快速包围了她,永远如此。
她不是在书写,而是喷涌……时时汹涌而出,前仆后继,或者,一浪高过一浪,跳跃性和片断性便就此产生。你若希冀再深切一些地去悟透诗人,那就得吞噬般地去阅读那些诗行,心、脑、感知并用,一气呵成,不要停顿,不能停顿。整体捕捉,暂且不要精耕细作,先跟上诗人的奔跑心性再说……
终于,她有了小憩的时分,这时,也只有这时,阅读者方可暂作歇息。缓缓回头,审视来时路,再咀嚼。行行复行行,反刍,品咂,消化,吸收……刚才跑得太快了,心还在咚咚弹跳,而现在,则是尽性后的松弛。极累极累,却是一种尽已所能的汲取了。
作为阅读者,你是幸运的——你融入了,虽巨痛着却也是整体跌入般的享用着。
再往后,你可以进一步细细抚摸那些长短诗行了:从音韵、节奏、意象、辞藻、句法……等等。从不同方面。这时,你会发现,它是这样自成一家唯她独有,且只能欣赏,却无法效仿。
茨维塔耶娃的诗涵容了生命、死亡、爱情、艺术、时代及祖国这样的主题。而其精神支柱,则是由勇敢、豪爽、自信、酷爱艺术这样一些心性构勒而成。她用这样的精神质地,执拗而冥顽地抵御着外在难以想像的种种磨难和困顿,并以个体的道德力量,与强权对峙和抗衡,且在“在不该笑的时候”发出了爽朗的笑声。也因此,其诗篇终于成了史实般的瑰宝,和瑰宝般的史实。
而比之可触可摸的万千世相中的世俗情爱,那类精神之爱,纯形而上的爱,毕竟鲜少。故而在感受茨维塔耶娃的精神之爱时,一份浓烈、狂野以至极致的爱,仍然会让早已习惯了世俗林林总总的我们,即时地产出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茨维塔耶娃的诗人心性,在给里尔克的信中(里尔克,总是遭逢里尔克!一本自己最喜爱的书中也用他的诗的片断,来烘托那份潜在的氛围:我围着古老的塔楼……已绕行几千年。而自己的挚友,接下来的计划,就是开始对里尔克大部头诗集的译事。)就曾用一种别样的姿态,使其淋漓尽致地表露无遗……
她明确说明自己渴望“无手之抚,无唇之吻”,这是一种撇开“狭义的爱”的狂热的爱,即心灵之爱。她和里尔克,直到离开这个世间彼此都没有相见。而她对多位名人如帕斯捷尔那克、巴赫拉赫等人的情感史,均蒙上了这样一层色彩——不羁的诗人一生都在渴望一种心灵之爱。
曾在阅毕茨维塔耶娃给里尔克的第一封信即一九二六年五月九日那封信的尾部,留下过这样一行字:“‘浓烈’!已经想不出其它的词汇,只能用这个词,来凸显茨维塔耶娃此时此刻那尽性挥洒且极具个人特色的情感。”
一直认为,至少,人的生命中应该拥有这样的一次——如火山岩瞬间爆发般的情感。而在那样的爆发过后,可以延续,如活火山,持续不断;亦可渐趋沉寂。但那只是表相,它的内里依然岩浆涌动,缓慢而炽热;而山的外壳,则绿意葱笼……人生有过这样的一次,无论如何,都是应该的、必须的、理所当然的。
然而,当读完诗人在里尔克离世时写下的那封悼亡信后,我却已经明白,汹涌着的生命波涛,在形式上的狂野泛滥已经不再。它已悄然转而内化,并潺潺流入心底,直至诗人的生命尽头——这已是一种大恸至无言的寂静和漠然了。
此刻,触摸着女诗人的火热心性,我忍不住要想:俄罗斯,你已开具出了这样一长串熠熠生辉的优秀儿子的名单,并还拥有茨维塔耶娃、阿赫玛托娃这样同样优秀的女儿,你可真让我嫉妒呵!
09.12.24
附:
茨维塔耶娃致里尔克(悼亡信)
一年是以你的去世作为结束吗?是结束?是开端!你自身便是最新的一年。(亲爱的,我知道,你读我的信早于我给你写信)——莱纳,我在哭泣,你从我的眼中涌泻而出!
亲爱的,既然你死了,这就意味着,不再有任何的死(或任何的生!)。还有什么?萨瓦的一个小镇——何时?何地?莱纳,那梦的巢穴又怎么办呢?你,如今懂得俄语,知道nest即*****(俄语之巢穴),知道其他许多事。
我不想去重读你的那些信,否则,我会想去找你——想去那里——可我不敢去想——你当然知道,与这“想”相关的是什么。
莱纳,我始终感觉到你在右肩之上。
你曾想到过我吗?——是的!是的!是的!
明天是新年,莱纳,1927年。7——你最喜欢的数字。因此你才出生在1876年?(报上称?)——51岁?
我是多么的不幸。
但是不许伤悲!今天午夜我将与你碰杯。(你自然知道我的碰杯方法:轻轻的一击!)
亲爱的,你让我常梦见你吧——不,不对:请你活在我的梦中吧。如今你有权希望,有权去做。
我与你从未相信过此世的相见,一如不信此世的生活,是这样吗?你先我而去(结果更好!),为着更好地接待我,你预订了——不是一个房间,不是一幢楼,而是整个风景。我吻你的唇?鬓角?额头?亲爱的,当然是吻你的双唇,实在地,像吻一个活人。
亲爱的,爱我吧,比所有人更强烈地、与所有人更不同地爱我吧。别生我的气——你应当习惯我,习惯这样的女人。还有什么?
不,你尚未高飞,也未远走,你近在身旁,你的额头就在我的肩上。你永远不会走远:永远不会高不可及。
你,是我可爱的成年孩子。
莱纳,给我写信!(一个多么愚蠢的请求!)
祝你新年好,愿尽享天上美景!
玛丽娜
1926年12月31日晚10时于贝尔维尔
莱纳,你仍在人间,时间还没过一昼夜。
',8)">
[第46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01 01:51只看该作者(-1)  】
哦,那些词语多么令我痛苦……
[淘股吧]
英娜·丽斯年斯卡亚(俄)
哦,那些词语多么令我痛苦!
它们流淌着,像从额头滑落的雨滴。
主流的词语
隐匿了次要的涵义。
一切都在逐渐改变,
寒霜被称作白银,
甚至生活已经不能
与我忧伤的手艺相融。
生活曾在我的眼前
而一切隐藏在字句里,
就像书页之间
夹起一枚槭树的叶片。
只有在死神的面前
一切事物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钉子成为钉子插在自己的孔中,
而高处成为了天空。
(李寒 译)
越是了解,越是害怕表达
黄礼孩
生于1928年的英娜·丽斯年斯卡亚是俄罗斯当下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她的诗歌睿智、直接、怜悯,充满锐利的锋芒,有疼痛感和生命的温度,她是这个世界少有的优秀女性诗人。2005年,我曾在《诗歌与人》诗刊介绍过她的诗歌。早在1993年4月,索尔仁尼琴在给英娜的信中就写道:“人们好像还曾忧虑:在阿赫玛托娃和茨维塔耶娃之后,由谁来延续俄罗斯诗歌自己的独特性,为其增添光彩,树立威望呢,——这由您达到了,显然,这并非按照既定的计划,而是非常简单,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索尔仁尼琴是一位受世人尊重的文学大师,他的话语自然是有份量的。当然,我们不必听信名人的论调,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心灵出发,去阅读诗人的诗歌,在文字中感受她的精神世界,窥见良心和美德。
阅读《哦,那些词语多么令我痛苦》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苦闷,是什么样的词语让诗人痛苦?它不是主流的词,不是隐匿了涵义的词,不是篡改了生活本质的词。在诗人内心流淌的词,它是呈现、是真相、是道义、是良知、是忧伤、是愤怒……但现实的生活中词语被伪装被代替被篡改,是指鹿为马,是“寒霜被称作白银”。在一个无法真实说出事物本质的时代,诗人认识到“只有在死神的面前,一切事物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世上所有的事物唯有死亡是平等的,也只有在死神面前才有自己的位置。诗歌道出了时代的不平等、不公和黑暗,也写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在《我终于洞悉了语言……》一诗中,诗人写到:我终于洞悉了语言/看清了它的实质,/它的肉体和灵魂,/我终于准备好,/把这些话大声地说出。/然而,那些荒唐可笑的年代/对我干了自己想干的一切,——/越是深入了解自然的本质,/我们越是害怕表达。这首诗歌一再写到语言,对语言的认知就是真实说出。在荒谬的年代,诗歌是真相的披露者,它是语言的内核,是思想的外衣。诗人在语言面前又是谦卑的,“越是深入了解大自然的本质,我们越是害怕表达”,自然的本质难以穷尽,也无法触及,诗人唯有心怀敬意,尊重自然,遵从自然的法则才能抵达事物的本质。这也就是诗人说的:钉子成为钉子插在自己的孔中,而高处成为天空。只有事物的秩序合乎自然的法则,只有精神的秩序合乎人心的道德,世界才可以得到重建。
英娜的诗歌是她个人的,是俄罗斯的,也是人类的。她的诗歌体现了她对自己良心的忠诚,成为一种力量的信仰。她用诗的锐利、洞见、担当和情怀告诉我们更多。
[第47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01 02:01只看该作者(-1)  】
中国知识分子最致命的问题就是他们的知识完全从书本到书本。
中国没有知识分子,只有读书人,把书本当作药罐子。他们根本不敢体验生命,经受不了现实生活的惊吓。
——当代艺术家郭海平 《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11月15日
[第48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01 02:08只看该作者(-1)  】
用心灵的深邃来保证自己的与众不同与自给自足。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第49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01 02:21只看该作者(-1)  】
肖斯塔科维奇: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诗六首(作品143)
[淘股吧]
Andre Ruth/潘小赟(译) 2001-09-02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曾自嘲:“写诗如狼吼”。她出生于莫斯科,由于反对当时的革命,因此度过了十七年的流放生活,最初在布拉格,后来又到了巴黎。直至1939年,她回到祖国,但也是在同一年,她的丈夫被判处死刑,而女儿也被送往劳动营;生无可恋的她在1941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肖斯塔科维奇挑选来配乐的那几首诗都是写于一战期间。1973年,他首先把曲子写成女低音和钢琴的版本,接着在1974年,即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创作了女低音和管弦乐队的版本。这几首诗是极度自我的,而且也是肖斯塔科维奇所有歌集中最由衷的。
第一首歌叫《我的诗》,毫无保留地表现出一种对艺术创作的忠诚。第二首是一首在肖斯塔科维奇的所有作品中极少见的情歌。而《哈姆莱特良心的表白》讲的是奥菲利亚的死唤醒了哈姆莱特的良心。第四首歌《诗人与沙皇》和第五首《不,那敲鼓声》,都提到普希金和他在沙皇尼古拉斯一世的统治下所受的遭遇,当时他的作品受到最严厉的审查制度的监管,他自己也一直受监视,最后还被卷入1837年的那场夺去他生命的决斗中。最后一首歌是颂扬诗人安娜·阿哈玛托娃(AnnaAkhmatova,1889-1966),她以《安魂弥撒曲》和《无英雄的诗》驰名于西方,而茨维塔耶娃则尊称她是由衷而热情的爱情诗人。这首歌正如一位评论者曾经说过的那样,“是一首对一位未被承认的世界立法者的诗人的出色赞美诗。”
[第50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01 13:16只看该作者(-1)  】
沈志华 左凤荣:改革即去苏联化
[淘股吧]
2011-01-20 20:27 沈志华 左凤荣
来源:《中国改革》2011年第1、2期合刊
写给编辑
摘要:中国的改革就是去苏联模式化,即革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厦在1991年轰然倒塌,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对20世纪人类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20世纪是在苏联的标志下渡过的。现今的俄罗斯选择了另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发展之路,正在探索如何在民主条件下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俄罗斯的主流意识已不再也不需要关心。俄国关心的是如何进一步“去斯大林化”,进一步消除苏联时期遗留的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腐败、官僚主义等。在中国,研究苏联的重心还是如何吸取苏共的教训,探究苏联社会主义失败、苏联国家解体的原因,这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至关重要。
近年来,学术界更重视利用解密的档案探究苏联方方面面的问题。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200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5卷本《新经济政策是怎样被断送的》(2007年,人民出版社)的出版,表明中国学者对利用俄国解密档案的重视。在利用新史料的基础上出版的《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苏共执政模式研究》《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三册)《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三册)等著作,把苏联问题的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专家们费时多年撰写的九卷本《苏联历史》也将陆续问世。
苏联的剧变与解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苏联的体制模式完全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是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面出现的,并欲取而代之。然而,70多年实践的结果是,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不复存在,在原苏联土地上的国家基本上都选择了多党民主、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
苏联剧变的根源是斯大林和斯大林体制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践过两种社会主义模式,一个是军事共产主义,一个是新经济政策。二者的实质区别在于:从超越俄国现实条件的理论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还是从俄国的实际状况出发寻找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列宁从军事共产主义失败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俄国要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需要,用农民熟悉的办法。为此,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共产党员要学做“文明的商人”。这是从革命浪漫主义向现实的一种回归。
不幸的是,列宁早逝,俄共(布)大多数领导人还沉浸在左倾激进情绪之中,幻想很快建成按国家计划生产和分配的社会主义。于是,斯大林利用这一点击败其政治对手,不仅取得了独裁地位,而且在1929年实现了“大转变”,把苏联重新拉回到军事共产主义的老路,消灭了个体农民和私有制,建立起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实践表明,这种背离国情、不顾民众利益、冷冰冰的社会主义,根本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苏联的危机实际上是斯大林体制的危机。
近年来在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种非常不好的倾向,有人不顾历史事实,竭力颂扬、美化斯大林模式,把斯大林的体制看成是社会主义惟一的、正确的模式。原本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清楚的问题,又变得模糊起来。有人说,斯大林模式是“假命题”,把斯大林搞大清洗、滥杀无辜,说成是斯大林“在工作作风方面不够民主”“作风粗暴”,甚至还制造了俄罗斯重评斯大林、大多数俄罗斯人向往回到苏联的神话。
斯大林举全国之力,不顾农民的利益,不管工人的生活条件搞工业化,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把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领导人民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战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领导人被这些成就和胜利冲昏了头脑,把苏联的经验绝对化和神圣化,并强迫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各国照抄照搬。那些反对照搬苏联模式、主张从本国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人,普遍受到镇压和迫害。
东欧各国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斯大林模式不能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这种封闭式、靠行政命令建立和运转的体制,拉大了这些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摆脱和抛弃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人民的诉求。为此,他们不惜流血,从“东柏林事件”“波匈事件”“布拉格之春”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人民运动,使他们终于摆脱了苏联的枷锁,开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苏联的剧变表明,按照少数人的意志,用政权和国家机器的力量去搞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根基不可能牢靠,这样的发展模式也没有可持续性。苏联经济发展速度逐年下滑,进而发展成危机和负增长,是苏联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对斯大林体制有所改革和改良,经济有新的发展,民主也有某些扩大,但都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20世纪70年代以后,勃列日涅夫甚至重新搞斯大林化,其结果使苏联陷入政治、外交和经济危机,并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瓦解和苏联国家的解体。
对于苏联的瓦解,执政党负有重要责任。苏联共产党与西方的政党不同,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先立国、制宪,后建党,政党是相对稳定的群体利益的代表,其执政与失政是平常之事,并不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震动。苏共则不同,它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承担着改变旧制度、建设新社会的历史使命。苏共通过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逐渐排除了其他政党,成了苏联惟一的政党。由于没有人民和社会的监督、制约,苏共作为执政党,逐渐脱离了人民群众,思想僵化,特权泛滥,盛行个人崇拜;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只重强国,不知富民。
苏共创建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体制和制度又导致上述弊端长期存在和发展。苏共的根本问题是没有解决领导国家的方式问题,长期党政不分、党国不分。斯大林把苏维埃降到一般群众组织的地位,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苏维埃只起“橡皮图章”的作用,国家的重大决策不是在苏维埃,而是在总书记个人的小圈子里决定的。
俄国是一个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立之初,党代表人民管理国家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显然,苏共执政后的一个重要使命,应该是教会人们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民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但苏共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长期垄断权力,正如现任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所总结的:“苏共丧失政权的最主要原因是,在长期一党专政的制度下,实行了‘三垄断’:垄断真理的意识形态制度,垄断权力的政治法律制度,垄断资源与经济利益的经济制度。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导致稍有不同于官方的意见,就会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就动用专政工具整肃、镇压,或投入监狱,或关进疯人院,或驱逐出国、剥夺公民权利;垄断了权力,使得苏共及其领导人的权力凌驾于政府和法律之上,出现了一个脱离人民的官僚特权阶级;垄断了资源和经济利益,使得社会经济生活缺乏活力,大量资源被用于军事工业,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对苏共的不满日益增加。而在苏联那样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往往会把对既得利益集团腐败专制的不满情绪转化为民族矛盾,一旦累积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就将导致民族动乱、国家分裂。”苏联剧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有人把苏联剧变的原因主要归咎于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称他们搞的修正主义和非斯大林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这种说法严重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指出,需要研究革命必然爆发又必然失败的原因,“这些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荡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恩格斯特别批驳了领袖“出卖”论,他说:“当你问到反革命成功的原因时,你却听到一种现成的回答:因为这个先生或那个公民‘出卖了’人民。从具体情况来看,这种回答也许正确,也许错误,但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甚至不能说明‘人民’怎么会让别人出卖自己,而如果一个政党的全部本钱只是知道某某公民不可靠这一件事,那么它的前途就太可悲了。”
恩格斯这段精彩的论述,同样可以用来指导对苏联解体原因的探究。把苏联解体归咎于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这样的“叛徒”似乎简单明了,但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确实有许多缺点,前者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体制模式的框框,丧失了苏联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良机;后者的改革方针失当,加速了苏联剧变。但是,不应忘记,他们恰恰是苏联体制的产物,是苏共缺少选贤任能机制的产物。他们的思想意识也深受斯大林主义理念的影响。戈尔巴乔夫比赫鲁晓夫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苏联存在的问题,试图解决苏联经济下滑、人民与政权分离、社会精神萎靡的问题;但他所选择的“反酗酒斗争”“加速战略”“一切权力归苏维埃”都犯了战略性错误,并非对症下药,结果造成了更大的危机,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国家的解体。因此,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还应该到苏联社会中去寻找,从分析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各阶层的状况,从民族政策和加盟共和国的精英选择中得出结论。
苏联改革的失败与政策选择失当相关,更主要的原因是苏联的体制模式确实难以改革。这一体制在苏联已经运行了70多年,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一整套思想观念和强大的支柱——特权阶层和军事工业综合体的代表。掌权者对改革的抵制和苏联社会要求改革的呼声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苏共内部保守势力和激进改革派的斗争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在苏共解散、社会主义瓦解之时,广大党员没有为此举行任何抗议活动。老百姓默默地接受了这一现实,这说明是人民抛弃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不代表人民利益的苏共。苏联的剧变也说明,不为人民谋利益、又不让人民为自己谋利益的制度,是不可能长久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彻底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应该承认,苏联的社会主义也曾取得过辉煌成就,在消灭失业、发展社会福利、实现免费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从总体上看,苏联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自由和民主只停留在纸面上,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使苏联民众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针对苏联即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而言的;中国特色首先是不要苏联特色,扬弃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在去苏联化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共产党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尊重群众的实践,承认群众所创造的联产承包制的合理性,并不断完善这一做法。在改革政策的选择上,只要是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政策,执政党就实行,而不再用苏联式的教条衡量其是否合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教条,其最大的特点是把社会主义的基本诉求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吸取了斯大林时期以人为末、民命不如草芥的执政教训,提出“以人为本”的立国思想和执政理念,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曾经照抄照搬苏联模式,重复犯了苏联的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就是去苏联模式化,即革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历史告诉人们,正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才没有重蹈苏东国家的覆辙。当然,我们今天不能用现在中国的理论和做法,机械地评判苏联模式的是非对错。但有一点必须清楚:离开发展人民民主,离开不断改善民生,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离开平等、尊重人权、社会的公平正义,也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仍然处于从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其最后的结果如何,取决于我们抛弃苏联模式的彻底程度,取决于对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持续能力,取决于是否做到了科学可持续的发展,取决于是否真正实现了让人民当家做主,取决于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一个实现了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
左凤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国际战略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室副主任
[第51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03 12:34只看该作者(-1)  】
前苏联80年代流行歌坛天后布加乔娃现场演唱视频
[淘股吧]
安·沃兹涅先斯基作词
莱蒙·帕尔乌斯作曲
薛范 译配
',9)">
从前有位大画家,拥有楼房和油画,
他迷恋上女演员,打听到她爱鲜花,
画家卖掉小楼房,又卖掉自己的画,
他拿出所有的钱,买下无数玫瑰花。
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玫瑰花,
堆满在,堆满在,堆满在窗户下。
多情人,多情人,多情人真痴情,
为了你,把一生变成玫瑰花。
早晨你起来推开窗,你一定会很惊讶,
莫非还在做着梦,眼前只见玫瑰花,
不由得倒抽冷气, 谁这样疯这样傻,
可怜那年轻画家,就默默站在窗下。
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玫瑰花,
堆满在,堆满在,堆满在窗户下。
多情人,多情人,多情人真痴情,
为了你,把一生变成玫瑰花。
相聚只有一刹那,演员当夜就出发,
但是在她一生中,玫瑰伴歌声飘洒,
画家他终生孤独,忍受着风雪交加,
但是在他一生中,有过百万玫瑰花。
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玫瑰花,
堆满在,堆满在,堆满在窗户下。
多情人,多情人,多情人真痴情,
为了你,把一生变成玫瑰花。
[第52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08 12:58只看该作者(-1)  】
达摩说,时隔大半个世纪,您现在对您年轻时的追求、奋斗,怎么看?
[淘股吧]
卫老师意味深长地一笑,说,果然是一个很残酷的问题,但也是一个躲不开的问题。我们一些老头子在一起,也互相问过这个问题,说法很多,也很不一样,有的很理性,有的带着感情色彩,有的是自己思考过后的话,有的呢,只是多年来被植于自己大脑中的套话,自己不自知而已……这样说吧,首先,我把它放到历史的背景中来看,与其说是我选择了革命,不如说是革命选择了我,就像一粒种子,在一个特定的时候从树上落下来,被一阵偶然的风吹到某一处。那一处的土壤、阳光、风雨让它生长起来……这一切,种子自身几乎没有选择,你以为是你自己的选择,实际上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那个时候的许多青年,应该说都是这样。“五四”以来蓬勃于全国的新思想新文化,日本入侵华北后的危急情势,年轻人对于当局的天然的反叛与质疑,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五四”思潮非常吻合的社会主义思潮。在那个时候,共产党的理论主张、政治诉求,具有很大的合理性、现实性,你们只要看看当年共产党的报纸、刊物、书籍,你们就会知道,为什么那么多有才有德有志的青年男女,会抛弃个人前程,抛弃舒适的生活,甚至抛弃家庭亲情,投身到这样一个事业中来。我刚才唱的那首《热血》,就是三十年代左翼电影《夜半歌声》的插曲:谁愿意做奴隶,谁愿意做马牛,人道的烽火燃遍了整个的欧洲,我们为着博爱平等和自由——那时候的青年,比今天的更单纯、更热血,除了“五四”的影响,同时还有传统文化中那种“士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情怀和牺牲精神。所以,那样的时代,一个优秀青年,去追求革命,追求进步,简直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特别是其中那些衣食无虞家境富足的年轻知识分子。
[第53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08 12:59只看该作者(-1)  】
卫老师沉寂了一下,喝了一口水,似乎在寻回刚才的话题,然后就接着说,我记得从前就对你们说过,一直到我后来被抓进去,我依然真诚地相信这个政权,真诚地相信他们的理论,真诚地相信我自己是有罪的。尽管我委屈,我惶恐,我痛不欲生,但是我还没有往最深处怀疑过什么,更没有怀疑过我自己做过的那些自认为是革命的事是否有需要审视的地方。我记得,在我的交代材料中,我一方面对自己的罪过无情剖析,一方面又为自己努力辩解,我辩解的事实就有,我是如何在大学时就追求进步的,我是如何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的,我是如何参与了建国后一系列思想改造文化批判的,我一一列举了我当时写下的一篇篇文章,以此来证明自己并不是一直就站在党和人民的对立面上。
[淘股吧]
达摩说,您说的这些文章,我曾在图书馆看到过几篇,我记得有一篇很大的文章,是批《武训传》的。
卫老师说,是的,那篇文章我至今还记得,题目是《从〈弗兰茨济金根〉到〈武训传〉》。批判的理论依据,直接来源于马恩对拉萨尔的剧本《弗兰茨?济金根》的批判。这种方式,是我们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最常用的,也是最得心应手的,看起来温文尔雅,有理有据,但是骨子里却是最粗暴的教条主义,拉大旗做虎皮,置人于死地。我自己后来吃亏最大的,也在这一点上。几年以后,我看到报纸上几篇批判我的文章,简直就是从我的一类文章直接套去的。达摩你说到的那些文章,是我们几代知识分子永远的伤心地,鬼门关。数十年来,几乎每个人都留下不堪回首的污迹,就像从泥潭中走来,一路留下脏兮兮的脚印。我曾经想过,如果没有五五年,如果我依然一路顺风志得意满,我后来会怎样?
说到这里,卫老师望着大家,似乎想从大家脸上看到一点他们的答案,大家便意味深长地笑。
卫老师说,所以,我感谢五五年,它无意间挽救了一个懦弱无知的文化人,让他歪歪倒倒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付出数十年代价,作了一次本该极为正常的选择,真是旷古未有的一种荒唐。我想,另外一些人呢,其实也是像我一样,用数十年时间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归路,哪怕他现在早已心知肚明,也没有力量改弦易辙了,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悲剧比我更深重。我很自信地知道,我死了以后,是可以上天堂的,但是他们,从现在开始,就日夜担心别人会鞭尸。我也很清楚地知道,我要做的自我清理还很多,不知道是否天假于年,这倒是我常常恐慌的。
说到这里,卫老师环视大家一眼,似乎在征询大家的意见,不知对他的这一番说道满意否。
大家都很感动,也很沉重。原本是一次高高兴兴的祝寿,现在倒成了一次灵魂的审判。达摩对自己在这种时候提出这种问题隐隐自责起来。
卫老师反倒起了兴致,又问达摩,还有问题吗?
达摩调皮一笑说,不说了,今天说这些有点冲了喜庆呢。
卫老师说,这才是大喜呢,吾日三省吾身,能在耄耋之年,洁净身心,人生一大快事也。再说,有些问题,是要在诘问中才能想到的。说吧。
达摩笑笑说,这是刚刚想到的——许多年来,一直听到您对极左文艺、意识形态文艺的批评,可是您一唱起歌来,就是这些东西啊。
大家就笑起来。
[第54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08 13:00只看该作者(-1)  】
卫老师也笑,说,厉害,又戳到痛处了。苏联解体之后,我又去过一次俄罗斯,离我第一次去,相隔四十年。心情非常复杂。我熟悉他们很多的作家艺术家,随口就可以说出一大串名字来,有的我还见过。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被历史遗忘了,唾弃了,有的在痛苦与自责中自杀或死去了。这种悲怆,一个局外人很难体会得到。我们和他们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可以说同病相怜。特别是我们这一代,就是他们的思想文化喂大的。红场还是那个红场,冬宫还是那个冬宫,涅瓦河也还是那条涅瓦河,甚至那艘世界闻名的阿芙乐尔战舰都还停泊在那里……但是一个庞然大物的苏联不见了,那些狂热地献身于它的人们也不见了。客观地说,他们当中许多人是极有才华的,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哪怕在沙俄时代,他们都会成为俄罗斯民族的骄傲。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沙俄时代那一串串灿若星辰的名字,他们的小说,他们的绘画,他们的交响乐和他们的戏剧,依然是俄罗斯甚至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但是苏联时期的那些天才们不见了,很少人再记起他们。大街上,到处是漂亮健壮的男女青年,温文尔雅的老头老太太,他们穿着都很时髦,都很讲究,似乎他们的世界什么都不曾发生过。当然,还有穷人,酒鬼,和世界各地来的游客。一次,在大街上,见到一个美丽的俄罗斯姑娘,俄罗斯的姑娘真的非常美丽,一种很高贵很典雅的美丽。那个姑娘穿着一件裘皮大衣,戴着一顶裘皮帽,当她从我身边走过的时候,我看得发呆了,很没出息,是不是?就像看见安娜?卡列妮娜一样。
[淘股吧]
卫老师也怅然一笑说,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斯大林不见了,贝利亚不见了,勃列日涅夫不见了,甚至如日中天的那个马雅可夫斯基也不见了,但是,安娜?卡列妮娜的美丽还在,有些柔弱得不堪一击的东西,比那些不可一世的权势要强大得多。我四十年前去见过的建筑,几乎都原样在那儿。当年接待过我的人,有的不知去向,许多都死了,他们没有我活得长。在一次聚会上,我突然想唱俄苏歌曲,我就唱了。唱了几首之后,发现他们反应很陌生,一问,在场的许多中青年,居然不知道我唱的是什么歌,小路啊,灯光啊,列宁山啊,他们说没听过呢。他们唱摇滚,唱爵士,唱新一代流行歌曲,那风格和我所知道的俄苏歌曲太不一样了。后来,一位老作家对我说,我唱的那些歌,他都知道,但是他不愿意听到它们。我问为什么,他说,这会让他想到一些非常不愉快的事情。我这才知道,对于这些歌,我和他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只是唱到了爱情,战斗,优美的旋律,我们是在唱我们自己的苏联歌曲。当年收听苏联台,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开始曲还记不记得?
[第55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08 13:00只看该作者(-1)  】
文章提交者:走啊走 加帖在 音乐之声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淘股吧]
达摩说,时隔大半个世纪,您现在对您年轻时的追求、奋斗,怎么看?
卫老师意味深长地一笑,说,果然是一个很残酷的问题,但也是一个躲不开的问题。我们一些老头子在一起,也互相问过这个问题,说法很多,也很不一样,有的很理性,有的带着感情色彩,有的是自己思考过后的话,有的呢,只是多年来被植于自己大脑中的套话,自己不自知而已……这样说吧,首先,我把它放到历史的背景中来看,与其说是我选择了革命,不如说是革命选择了我,就像一粒种子,在一个特定的时候从树上落下来,被一阵偶然的风吹到某一处。那一处的土壤、阳光、风雨让它生长起来……这一切,种子自身几乎没有选择,你以为是你自己的选择,实际上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那个时候的许多青年,应该说都是这样。“五四”以来蓬勃于全国的新思想新文化,日本入侵华北后的危急情势,年轻人对于当局的天然的反叛与质疑,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五四”思潮非常吻合的社会主义思潮。在那个时候,共产党的理论主张、政治诉求,具有很大的合理性、现实性,你们只要看看当年共产党的报纸、刊物、书籍,你们就会知道,为什么那么多有才有德有志的青年男女,会抛弃个人前程,抛弃舒适的生活,甚至抛弃家庭亲情,投身到这样一个事业中来。我刚才唱的那首《热血》,就是三十年代左翼电影《夜半歌声》的插曲:谁愿意做奴隶,谁愿意做马牛,人道的烽火燃遍了整个的欧洲,我们为着博爱平等和自由——那时候的青年,比今天的更单纯、更热血,除了“五四”的影响,同时还有传统文化中那种“士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情怀和牺牲精神。所以,那样的时代,一个优秀青年,去追求革命,追求进步,简直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特别是其中那些衣食无虞家境富足的年轻知识分子。
卫老师沉寂了一下,喝了一口水,似乎在寻回刚才的话题,然后就接着说,我记得从前就对你们说过,一直到我后来被抓进去,我依然真诚地相信这个政权,真诚地相信他们的理论,真诚地相信我自己是有罪的。尽管我委屈,我惶恐,我痛不欲生,但是我还没有往最深处怀疑过什么,更没有怀疑过我自己做过的那些自认为是革命的事是否有需要审视的地方。我记得,在我的交代材料中,我一方面对自己的罪过无情剖析,一方面又为自己努力辩解,我辩解的事实就有,我是如何在大学时就追求进步的,我是如何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的,我是如何参与了建国后一系列思想改造文化批判的,我一一列举了我当时写下的一篇篇文章,以此来证明自己并不是一直就站在党和人民的对立面上。
达摩说,您说的这些文章,我曾在图书馆看到过几篇,我记得有一篇很大的文章,是批《武训传》的。
卫老师说,是的,那篇文章我至今还记得,题目是《从〈弗兰茨济金根〉到〈武训传〉》。批判的理论依据,直接来源于马恩对拉萨尔的剧本《弗兰茨?济金根》的批判。这种方式,是我们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最常用的,也是最得心应手的,看起来温文尔雅,有理有据,但是骨子里却是最粗暴的教条主义,拉大旗做虎皮,置人于死地。我自己后来吃亏最大的,也在这一点上。几年以后,我看到报纸上几篇批判我的文章,简直就是从我的一类文章直接套去的。达摩你说到的那些文章,是我们几代知识分子永远的伤心地,鬼门关。数十年来,几乎每个人都留下不堪回首的污迹,就像从泥潭中走来,一路留下脏兮兮的脚印。我曾经想过,如果没有五五年,如果我依然一路顺风志得意满,我后来会怎样?
说到这里,卫老师望着大家,似乎想从大家脸上看到一点他们的答案,大家便意味深长地笑。
卫老师说,所以,我感谢五五年,它无意间挽救了一个懦弱无知的文化人,让他歪歪倒倒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付出数十年代价,作了一次本该极为正常的选择,真是旷古未有的一种荒唐。我想,另外一些人呢,其实也是像我一样,用数十年时间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归路,哪怕他现在早已心知肚明,也没有力量改弦易辙了,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悲剧比我更深重。我很自信地知道,我死了以后,是可以上天堂的,但是他们,从现在开始,就日夜担心别人会鞭尸。我也很清楚地知道,我要做的自我清理还很多,不知道是否天假于年,这倒是我常常恐慌的。
说到这里,卫老师环视大家一眼,似乎在征询大家的意见,不知对他的这一番说道满意否。
大家都很感动,也很沉重。原本是一次高高兴兴的祝寿,现在倒成了一次灵魂的审判。达摩对自己在这种时候提出这种问题隐隐自责起来。
卫老师反倒起了兴致,又问达摩,还有问题吗?
达摩调皮一笑说,不说了,今天说这些有点冲了喜庆呢。
卫老师说,这才是大喜呢,吾日三省吾身,能在耄耋之年,洁净身心,人生一大快事也。再说,有些问题,是要在诘问中才能想到的。说吧。
达摩笑笑说,这是刚刚想到的——许多年来,一直听到您对极左文艺、意识形态文艺的批评,可是您一唱起歌来,就是这些东西啊。
大家就笑起来。
卫老师也笑,说,厉害,又戳到痛处了。苏联解体之后,我又去过一次俄罗斯,离我第一次去,相隔四十年。心情非常复杂。我熟悉他们很多的作家艺术家,随口就可以说出一大串名字来,有的我还见过。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被历史遗忘了,唾弃了,有的在痛苦与自责中自杀或死去了。这种悲怆,一个局外人很难体会得到。我们和他们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可以说同病相怜。特别是我们这一代,就是他们的思想文化喂大的。红场还是那个红场,冬宫还是那个冬宫,涅瓦河也还是那条涅瓦河,甚至那艘世界闻名的阿芙乐尔战舰都还停泊在那里……但是一个庞然大物的苏联不见了,那些狂热地献身于它的人们也不见了。客观地说,他们当中许多人是极有才华的,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哪怕在沙俄时代,他们都会成为俄罗斯民族的骄傲。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沙俄时代那一串串灿若星辰的名字,他们的小说,他们的绘画,他们的交响乐和他们的戏剧,依然是俄罗斯甚至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但是苏联时期的那些天才们不见了,很少人再记起他们。大街上,到处是漂亮健壮的男女青年,温文尔雅的老头老太太,他们穿着都很时髦,都很讲究,似乎他们的世界什么都不曾发生过。当然,还有穷人,酒鬼,和世界各地来的游客。一次,在大街上,见到一个美丽的俄罗斯姑娘,俄罗斯的姑娘真的非常美丽,一种很高贵很典雅的美丽。那个姑娘穿着一件裘皮大衣,戴着一顶裘皮帽,当她从我身边走过的时候,我看得发呆了,很没出息,是不是?就像看见安娜?卡列妮娜一样。
卫老师也怅然一笑说,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斯大林不见了,贝利亚不见了,勃列日涅夫不见了,甚至如日中天的那个马雅可夫斯基也不见了,但是,安娜?卡列妮娜的美丽还在,有些柔弱得不堪一击的东西,比那些不可一世的权势要强大得多。我四十年前去见过的建筑,几乎都原样在那儿。当年接待过我的人,有的不知去向,许多都死了,他们没有我活得长。在一次聚会上,我突然想唱俄苏歌曲,我就唱了。唱了几首之后,发现他们反应很陌生,一问,在场的许多中青年,居然不知道我唱的是什么歌,小路啊,灯光啊,列宁山啊,他们说没听过呢。他们唱摇滚,唱爵士,唱新一代流行歌曲,那风格和我所知道的俄苏歌曲太不一样了。后来,一位老作家对我说,我唱的那些歌,他都知道,但是他不愿意听到它们。我问为什么,他说,这会让他想到一些非常不愉快的事情。我这才知道,对于这些歌,我和他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只是唱到了爱情,战斗,优美的旋律,我们是在唱我们自己的苏联歌曲。当年收听苏联台,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开始曲还记不记得?
何其业说当然记得,说着就哼起来。又说,现在好像还是它呢。
卫老师说,这是一首很有名的歌,歌词中有这样两句: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能像这样自由地呼吸……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多么豪迈、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段旋律背后,可能就是一段阴郁甚至恐怖的经历。就像如今西方人看样板戏,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古老的东方艺术形式,对于我来说,它的一阵锣鼓,一段唱腔,都会让人想起文革中的那些日子,那些难忘的细节。但是对于那些在样板戏的乐声中长大的人来说呢,那些旋律那些唱腔,那一招一式的动作,可能就记录着他们儿时的一段生活场景,那些场景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快乐的甜蜜的。就像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可以非常冷静非常犀利地批判斯大林的专制,批判俄苏政治文化对于中国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那些俄苏音乐,那些红色音乐,在你情绪中所产生的微妙作用,是不可以用理性来控制它的。我想,这种时候,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这种音乐,其实只是一卷磁带,它记录着你的一段生命岁月。这里,就出现了一种双重的悲剧,我们连自己个人的情绪记忆,都附着在一种无处不在水银泻地般的意识形态文化上了。我们竟然没有我们自己的纯正的洁净的文化载体,来记录下我们的生命。没有,真是一点都没有,干干净净啊。其他国家有,包括那些最贫穷最落后的国家都有,它几乎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作家艺术家们留下的自己的声音,永远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声音,诗歌,音乐,小说,雕塑,戏剧……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还有刚才的肖斯塔科维奇……许多年之后,他们不必像我们一样,尴尬地,暧昧地,酸甜苦辣地从你刚才说到的那一类艺术中,唤起自己的记忆,寻找自己的生命过程。不管多么恐怖,他们都留下了自己的文化记忆。我曾想过,我自己在那样的苦难中,为什么不会写下贝加尔湖这样的诗与歌,让我多年之后来吟唱它呢?我们那样多的作家艺术家,又有谁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写下过自己的苦难,人民的苦难,让人们今天一唱起它,便能够深切地记住我们苦难的历史,而不至于太过轻浮地遗忘呢?这一切,是比苦难本身更苦难的一件事。他们的记忆,是用自己的血写在大地上的;我们的记忆,是别人用刀刻在我们的伤口上的。数十年来,我们失去了表达苦难和忧伤的能力,失去了表达爱的能力,我们只有一些代用品,有些甚至是荒唐的代用品。
卫老师说到这里,脸色就黯淡下来,说,达摩提出的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一个哼哼曲子唱唱歌的小事,其实真是一个大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港台三流歌星的商业演出能占领舞台,而那些真正能够表达个人或大众痛苦与希望的歌却没有办法唱出来。今天,当我们不得不一再从旧有文化中寻找资源的时候,我们无意间也在强化某种旧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这正是一些人非常愿意看到的。
何其业自我解嘲地笑笑说,是啊,我们这一代人就更惨,在国外聚会,怀旧,思乡,说起许多往日的荒唐与不堪,可是一唱歌,就是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就是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千山万水向你欢呼,千歌万曲向你歌唱……唱的时候满心激越,满心怅惘,唱完一想,又觉得特滑稽。我们整个青少年时代,就只唱这些东西呀。
[第56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08 13:01只看该作者(-1)  】
卫老师说,你们在唱的时候,已经将音乐的能指和所指分裂了,借别人的杯酒,浇自己块垒而已。这既有正方的例子,也有反方的例子。记得十几年前,在一次军队的大型活动中,电视里传来一群年轻的士兵在用那种质朴的大粗嗓子在唱《团结就是力量》,我听着听着,就对着电视叫起来,你们在唱啥呀?歌里唱道:“向着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这是哪跟哪呀?多年来,这些歌被人唱着唱着,就像唱外语歌一样了,只剩下发音吐字,意义却消失了。我想起在四十年代后期,我们反对蒋介石专制独裁,集会唱这首歌,游行唱这首歌,坐牢也唱这首歌,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因为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的呼喊,如今被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时刻唱出来,真是让人哑然失笑。
[淘股吧]
卫老师最后说,还有一个问题,是与刚才两个问题都相关的。你们该记得,林彪死后,我们谈到制度问题,当时我说得还比较收敛,我用了体制这个词。这个问题的提出,实在是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之后才想到的。换一句话说,不把我逼到死路一条时,打死我也想不到那里去——就像后来说到的,刘少奇在小将们抓他去批斗的时候,拿出一本宪法来,说我是国家主席,我受宪法保护的那样,他也是到了山穷水尽时才想到了制度的问题。我们年经的时候,就像我刚才唱到的那些歌,豪情万丈,无法无天,对一切都是批判的,摧毁的,砸烂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真是过瘾得很。我写过领袖的颂诗,我参加过新中国最早的大批判,我编写过第一批新语文教材。可以说,十多年后,那些押着我游街的学生,那些打骂我的孩子,就是我自己教育出来的……直到这种革命革到了自己头上,几乎永远不可翻身的时候,才想起它的一些问题,但此时革命洪流已经不可阻挡,让千千万万讴歌过它、献身于它的知识分子甚至革命前辈都在那一片汪洋大海中陷于灭顶之灾。所以,近些年来,我的一些思考其实是很痛苦的,它几乎又要将我自己再次否定一次。如果五五年,六六年,是别人从一个方向对我的否定,那么今天,则是我自己从另一个方向对自己的否定。
——节选自网络小说《如焉》
[第57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08 13:02只看该作者(-1)  】
卫老师说,你们在唱的时候,已经将音乐的能指和所指分裂了,借别人的杯酒,浇自己块垒而已。
[淘股吧]
========================
这里要分两个层面来看,一种是不带歌词的音乐,另一种是带歌词的音乐。前者能指与所指的分裂才是本质性的分裂,是人的分裂。这是由于音乐已然被理解为像语言那样的符号,而实际上,所指也只能是能指冰山之一角,这样一来,我们在“解说”音乐的时候,往往就把整体的能在遮蔽了,而自己则被带入到某种境遇的能在中。人实际上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分裂”中才会有所呈现。人作为符号的动物,其实就是人的有限性之使然。
带歌词的音乐的分裂则只是某种表层的分裂,往往人们只是关注与这一层面的分裂,即所谓“时过境迁”,从而发表一番感慨,比如卫老师的感慨:“如今被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时刻唱出来,真是让人哑然失笑。”。而实际上人本质上就是分裂的产物,对人抱有的理想化态度恰恰妨碍了对人自身本源性的认识,也妨碍了在境遇中能够向着整体的存在敞然,哪怕在我们寓居的能在中,也能保持着一种敬畏,而不至于僭越或矫情。
咱们理论界往往会被一些新名词所迷惑,结构主义的“能指与所指”只有放到人的本质存在中来领域才是可能的。否则只是又多了一种没有根基的“形而上学”。
[第58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12 00:30只看该作者(-1)  】
BBC 俄罗斯的艺术
[淘股吧]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59楼]
咖啡卡
加油券0/0
【 · 转贴freelight 2011-02-12 00:32只看该作者(-1)  】
俄罗斯民歌——《在贝加尔湖荒凉的草原上》
[淘股吧]
',19)">
在贝加尔湖荒凉的草原,
在群山里埋藏着黄金。
流浪汉背着粮袋慢慢走,
他诅咒那命运的不幸。
他身上那破烂的衣衫,
缝着许多大小的补丁。
头上还戴着一顶破帽,
身穿监狱的灰色长衣。
为真理曾受尽了折磨,
在黑夜里逃出了监牢。
当他行走得筋疲力尽,
贝加尔湖展开在面前。
流浪汉他走到了湖滨,
踏上渔船开始了航行。
他独自在忧愁地歌唱,
叙述着祖国的苦难。
那微风在轻轻地说道,
流浪汉,你逃跑也枉然。
苦命人已不感到痛苦,
人世间他已受尽磨难。
流浪汉他渡过贝加尔湖,
年老的母亲迎接着他。
“啊,你好,亲爱的母亲!
父兄们可过得安宁?”
“你父亲早长眠在地下,
一抔黄土掩埋着他。
你兄弟已锁上了铁镣,
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第60楼]
刷新N发表跟
读俄罗斯革命_freelight_俄罗斯_淘股吧_查看帖子 杨奎松:五四运动,有多重要?_freelight_五四运动_中医_淘股吧_查看帖子 润涛阎:曲啸在美国遭遇滑铁卢纪实_freelight_曲啸_淘股吧_查看帖子 《做一只会跨栏的猪》_浑不吝_地产_市场_淘股吧_查看帖子 巴菲特名言集锦?_子路_巴菲特_人性_淘股吧_查看帖子 罗章龙湖北大学经济学系教授_实证_罗章龙_淘股吧_查看帖子 对2011年行情的看法_梨木_大盘_淘股吧_查看帖子 青泽先生_飞扬的狼_青泽_淘股吧_查看帖子 中国股市10大箴言_为天下正_大盘_淘股吧_查看帖子 sandersye胡思乱想_理论联系实际_资金管理_淘股吧_查看帖子 均线理论精华_红财神_均线_淘股吧_查看帖子 再谈地产_浑不吝_市场_淘股吧_查看帖子 关于负利率_又见桃花开_利率_淘股吧_查看帖子 初级炒单_飞扬的狼_期货_淘股吧_查看帖子 辞职,职业了_donedeals_000009_淘股吧_查看帖子 苹果酒自酿心得_最_善的一手_自酿_心得_淘股吧_查看帖子 苹果酒自酿心得_最_善的一手_自酿_心得_淘股吧_查看帖子 清华大学老师的一席话_舍得开心_淘股吧_查看帖子 一个笨蛋关于投资的胡言乱语_tomhank_投资_投资思考_淘股吧_查看帖子 马克思、凯恩斯及美国的滞胀_牛笨笨_510050_滞胀_淘股吧_查看帖子 拿什么来控制风险_浑不吝_淘股吧_查看帖子 有关癌症--看完再寄给别人-功德无量_三少_钢铁_食品_淘股吧_查看帖子 图说易理数字1,与2_寂听_易理_数字_淘股吧_查看帖子 A股交易席位公开信息浅谈_逸枫_数据分析_席位_淘股吧_查看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