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真实伤害:青年近卫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42:34
   青年近卫军
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是一部反映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业绩的杰出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小说于一九四五年出版后,受到苏联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次年获得苏联国家奖。一九五一年又出版了作者的修订本,使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达到更高的统一。
目录
法捷耶夫长篇小说
同名电影《青年近卫军》1948年
同名电影《青年近卫军》2006年
法捷耶夫长篇小说
同名电影《青年近卫军》1948年
同名电影《青年近卫军》2006年
展开
编辑本段法捷耶夫长篇小说
基本信息
  
青年近卫军
《青年近卫军 》
·作者: (苏)法捷耶夫内容简介
一九四二年七月,顿巴斯矿区的小城克拉斯诺顿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当地未及撤退的青年,以共青团员为核心,在地下区委的领导下,组成了“青年近卫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受到巨大的鼓舞。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克拉斯诺顿收复的前夕,由于叛徒的出卖,大部分成员不幸被捕,壮烈牺牲。这就是小说《青年近卫军》所根据的事实基础。 ……
至今,奥列格式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从未消失。一代代人对俄苏文学的迷醉,一次次地重读经典,那永远无法忘却的,勾起了心底的回忆。最动人的便是这一次次阅读所衍生的不同感受:你将始终拥有,哪怕年华老去。作者介绍
法捷耶夫(1901~1956)
  
法捷耶夫
前苏联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父母均曾参加过革命活动。1912至1919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时,接近布尔什维克并参加革命活动。1918年入党。1919至1921年在远东参加红军游击队,出席党的第10次代表大会,见到了列宁。大会期间参加镇压喀朗施培德反革命叛乱负伤。同年秋入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1924年后受党派遣,先后在库班、罗斯托夫、莫斯科担任党的工作,从1927年起,一直在莫斯科专门从事文学运动,担任“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全苏作协领导工作,1956年自杀。
他早期作品如中篇小说《泛滥》(1922)、《逆流》(1924)和长篇小说《毁灭》(1927),是他亲身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它们都以国内战争为题材,以共产党员的战斗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毁灭》生动再现1919年远东南乌苏里边区游击队斗争生活:共产党员莱奋生率游击队与穷凶极恶的日本干涉军和白匪高尔察克展开浴血奋战,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但幸存的19名战士临危不惧,终于杀出重围。小说精心刻画了莱奋生光辉形象,也鞭挞了美契克极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动摇叛卖。鲁迅于1931年将《毁灭》译成中文出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极赞美这部小说。
30年代,法捷耶夫着手创作两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四部,1929--1940)和《黑色冶金业》,前者写一个不开化的民族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变化;后者写苏联工业战线的斗争。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任《真理报》和新闻通讯社记者,发表充满战斗激情的政论文章和特写,1944年出版特写集《封锁时期的列宁格勒》。
1945年创作堪称其里程碑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无论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堪称是战后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通过克拉斯顿诺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同德寇英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苏联人民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塑造了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青年英雄形象。
他亲自编选的文学评论集《三十年间》(1957)反映了他30年来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而进行的斗争和他对一系列文学问题的见解。
作为著名社会活动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苏联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团成员。1949年10月曾率苏联文化代表团访华并发表随笔《在自由中国》。
法捷耶夫的自杀与当时的政治斗争关系复杂,他是斯大林的忠实崇拜者,在赫鲁晓夫夺权并对斯大林进行不公正的翻案和所谓反思后,苏联思想界一片混乱,法捷耶夫被专制撤职,受到残酷打击,最后在精神压力和对手排挤之下自杀。
他曾在30年代攻击斯大林的宴会上愤然离席。一个人寒冬半夜走路回家,被冻个半死,坚决不与反对斯大林之流为伍。内容提要
1942年夏,乌克兰伏罗希洛夫州顿巴斯矿区的小城克拉斯诺顿陷落在德寇铁蹄之下,该市党政军民有组织地进行疏散和撤退。井长、老党员瓦尔柯奉命炸毁新建的一号矿井。地下州委书记普罗庆柯离城前,向地下区委领导人刘季柯夫和舒尔加布置了任务。
城郊毕尔沃马伊卡矿村的邬丽娅等共青团员接到了撤退命令。城里的共青团员奥列格、万尼亚也都奉命撤离,但是逃难的人群受阻,只得返回。归途中奥列格找瓦尔柯要求地下党分配任务,这时,留在城里的女报务员、共青团员刘芭前往伏罗希洛夫格勒执行任务。参加了支前工作的谢辽沙刚回到城里,就主动建议和帮助城内市立医院转移了70多名红军伤员。
舒尔加由于轻敌,投宿在隐瞒了富农出身的矿工福明家里,结果被后者出卖。但刘季柯夫成功地展开了活动:他通过女联络员波里娜·索柯洛娃,把印有列宁、斯大林照片的《真理报》分送到城内各处张贴;他通过沃洛佳·奥西摩兴找到奥列格,教育他要学习老一辈的革命家和保持光荣的斗争传统。这时,瓦尔柯通过刘芭和伊凡卓娃姐妹也来找奥列格。与此同时,普罗庆柯也在北顿涅茨河对岸地区成功地开展游击活动。
德国占领者发动突然袭击,逮捕了留在城内的一批党员和干部。在这危急关头,奥列格等都感到,应该成立受党领导的有纪律的组织和进行有计划的活动。于是,“青年近卫军”正式成立。奥列格任政委,曾经担任过红军指挥员的杜尔根尼奇任指挥员,邬丽娅、万尼亚、谢辽沙、刘芭、莫什柯夫、斯塔霍维奇为委员。总部成立后,刘芭向普罗庆柯汇报成立组织的详情,普罗庆柯当即指出要警惕斯塔霍维奇。
“青年近卫军”的活动日益开展起来。他们处死叛徒福明,收听苏军战报,散发传单,破坏敌人交通,收集武器,抢救被俘同志,夺取敌人粮食、军装、弹药,追捕德军的散兵,驱散敌人想赶走的牲畜群,反对敌人招募劳工去德国等等。
从10月底起,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等地连战皆捷,形势日益好转。普罗庆柯到伏罗希洛夫州北部地区重新组织游击队,准备迎接红军。除夕夜,德军逮捕了万尼亚、莫什柯夫和斯塔霍维奇。由于斯塔霍维奇叛变,“青年近卫军”大部分队员以及刘季柯夫等均先后被捕。奥列格等5人奉命撤离,但因未能越过战线,返回城里后也陆续被捕。只有杜尔根尼奇一人到达战线附近,组织了游击队。全体被捕的地下党员和男女青年在狱中进行了英勇悲壮的斗争,直到最后被杀害和扔进5号矿井。奥列格和刘芭在罗基文城被枪决。
1943年2月15日,苏军解放克拉斯诺顿。普罗庆柯、杜尔根尼奇等人,追悼殉难烈士,人们在烈士墓前宣誓,要为他们报仇雪恨。作品赏析
《青年近卫军》是一部爱国主义的英雄史诗。小说分两部:第一部描写1942年7月德寇进逼克拉斯诺顿城和当地居民撤退时的情景;第二部描写州委书记普罗庆柯和区委书记刘季柯夫领导下的“青年近卫军”对敌人展开的一系列斗争。
法捷耶夫塑造了青年近卫军这个战斗集体的英雄群像。这些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身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并且时刻准备着为此而献出自己的一切。他们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强烈的责任感、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和非凡的组织才干以及应变能力。因此,即使在战争年代那样一个极其艰险的环境中,他们也完全可以组织起来进行斗争活动,并作出惊人的事迹来。
作者在表现青年英雄的共同特征的同时,塑造了5个总部委员的鲜明形象。
奥列格年仅16岁,但给人以“朝气蓬勃、坚强有力、善良纯洁”之感。他天资过人,勤奋好学,极富教养,头脑清醒,善于思考。他以非凡的组织才能而深受同伴们的敬重和信任。邬丽娅不仅外貌美丽,而且心灵也美丽。她聪明、博学、多才,充满活力、喜欢读诗,更热爱充满诗意的美好生活,她从理智上选定了参加青年近卫军的道路,就发誓“我只要一息尚存,就绝不离开这条路。”她那非凡的才能、崇高的品德、勇敢的精神,深受同伴们钦佩,终于成了“谦虚的指挥员中最勇敢的,勇敢的指挥员中最谦虚的”青年领袖人物。
谢辽沙与刘芭是两个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英雄形象。谢辽沙参加了青年近卫军这个战斗集体并成了一名领导成员。凭着他的胆识,总是轻松而出色地完成了那种令人惊心动魄的危险任务。刘芭活泼、乐观,能歌善舞,本来就幻想过当一个演员,如今她果真以“小演员”的表演才能把德寇弄得狼狈不堪,出色地完成了许多战斗任务。她被捕后还是那么乐观、活泼,以唱歌、画漫画来激励战友,还戏弄警察,发表演说。
在青年近卫军的英雄谱上还有一个代表人物,他就是被人们称为“教授”的、梦想成为一个诗人的万尼亚。他是他们之中最年长的一个,有点农民式的纯朴、善良、勤劳、憨厚,也有读书人的沉静、好学、善于思考、勤于钻研,以能够帮助别人为人生最大快乐。
《青年近卫军》还很成功地展现了党组织在对敌斗争中的领导作用,着力塑造了老一代布尔什维克的感人的形象。他们的代表就是伏罗希洛夫州党委书记普罗庆柯和克拉斯诺顿地下区委书记刘季柯夫。作品评价
《青年近卫军》之所以成为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不仅因为它具有深邃的思想,而且还在于它精湛的艺术成就。作品反映生活,既立足于现实主义的真实、深刻,又饱含浪漫主义的激情,对未来寄予理想。小说的艺术结构博大、宏伟,但又相当完整而严谨,几条斗争线索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纵横交错而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而统一的整体。情节的发展缓急有致,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一步一步地展现出苏联卫国战争中波澜壮阔的斗争画面。作者为了塑造英雄们的光辉形象,调动了一切最有效的艺术手段,把他的人物放在广阔的背景和严酷的斗争环境中加以刻画。作品善于用准确的肖像描绘和细腻的心理分析来显示英雄们外形与心灵统一的美,井以抒情的笔触插入真挚而热烈的赞美词,从而使得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可敬可爱。他们都以不同的个性显示出共同的美德。而这些美德又都在他们一个个具体的斗争行动中得到充分的表现,感人至深。
《青年近卫军》是真人真事与艺术虚构完美统一的典范,又是法捷耶夫热烈追求和冷静思考的结晶,不愧为一部优美的英雄史诗。
编辑本段同名电影《青年近卫军》1948年
基本信息
外文名称:Molodaya gvardiya
更多外文片名:  
青年近卫军
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Soviet Union: Russian title)
The Young Guard.....(USA)
Моиодая гвардия
导演:谢尔盖·格拉西莫夫 Sergei Gerasimov
编剧:
谢尔盖·格拉西莫夫 Sergei Gerasimov
Aleksandr Fadeyev ....novel
主演:
Vladimir Ivanov ....Oleg Koshevoi
Inna Makarova ....Lyubov Shertsova
谢尔盖·古尔佐 Sergei Gurzo ....Sergei Gavrilovich Tyulenin
影片类型: 剧情 / 战争
片长:189 min / 160 min (1964 revision) / USA:135 min
国家/地区: 苏联
上映:1948年
对白语言: 俄语
色彩: 黑白
混音: 单声道
级别:Sweden:15 / Finland:K-12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胶片长度: 4642 m
制作公司:Gosudarstvenii Komitet po Kinematografii (Goskino
发行公司:Artkino Pictures Inc. [美国] (1949) (USA) (subtitled)剧情介绍
  
青年近卫军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克拉斯诺顿地区一群不甘心作德国侵略者顺民的普通青年,组成一支“青年近卫军”,在地下党领导下在敌占区英勇而机智地与敌人展开了公开的和地下的斗争。他们的活动造成强大的声势,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他们在进行了—段时期的斗争后,终于被敌人全部捕获。这些普通青年为了祖国的胜利,为了崇高的理想,怀着必胜的信心,一个个地从容就义。
1942年夏,乌克兰伏罗希洛夫州顿巴斯矿区的小城克拉斯诺顿陷落在德寇铁蹄之下,该市党政军民有组织地进行疏散和撤退。井长、老党员瓦尔柯奉命炸毁新建的一号矿井。地下州委书记普罗庆柯离城前,向地下区委领导人刘季柯夫和舒尔加布置了任务。
城郊毕尔沃马伊卡矿村的邬丽娅等共青团员接到了撤退命令。城里的共青团员奥列格、万尼亚也都奉命撤离,但是逃难的人群受阻,只得返回。归途中奥列格找瓦尔柯要求地下党分配任务,这时,留在城里的女报务员、共青团员刘芭前往伏罗希洛夫格勒执行任务。参加了支前工作的谢辽沙刚回到城里,就主动建议和帮助城内市立医院转移了70多名红军伤员。
舒尔加由于轻敌,投宿在隐瞒了富农出身的矿工福明家里,结果被后者出卖。但刘季柯夫成功地展开了活动:他通过女联络员波里娜·索柯洛娃,把印有列宁、斯大林照片的《真理报》分送到城内各处张贴;他通过沃洛佳·奥西摩兴找到奥列格,教育他要学习老一辈的革命家和保持光荣的斗争传统。这时,瓦尔柯通过刘芭和伊凡卓娃姐妹也来找奥列格。与此同时,普罗庆柯也在北顿涅茨河对岸地区成功地开展游击活动。
德国占领者发动突然袭击,逮捕了留在城内的一批党员和干部。在这危急关头,奥列格等都感到,应该成立受党领导的有纪律的组织和进行有计划的活动。于是,“青年近卫军”正式成立。奥列格任政委,曾经担任过红军指挥员的杜尔根尼奇任指挥员,邬丽娅、万尼亚、谢辽沙、刘芭、莫什柯夫、斯塔霍维奇为委员。总部成立后,刘芭向普罗庆柯汇报成立组织的详情,普罗庆柯当即指出要警惕斯塔霍维奇。
“青年近卫军”的活动日益开展起来。他们处死判徒福明,收听苏军战报,散发传单,破坏敌人交通,收集武器,抢救被俘同志,夺取敌人粮食、军装、弹药,追捕德军的散兵,驱散敌人想赶走的牲畜群,反对敌人招募劳工去德国等等。
从10月底起,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等地连战皆捷,形势日益好转。普罗庆柯到伏罗希洛夫州北部地区重新组织游击队,准备迎接红军。除夕夜,德军逮捕了万尼亚、莫什柯夫和斯塔霍维奇。由于斯塔霍维奇叛变,“青年近卫军”大部分队员以及刘季柯夫等均先后被捕。奥列格等5人奉命撤离,但因未能越过战线,返回城里后也陆续被捕。只有杜尔根尼奇一人到达战线附近,组织了游击队。全体被捕的地下党员和男女青年在狱中进行了英勇悲壮的斗争,直到最后被杀害和扔进5号矿井。奥列格和刘芭在罗基文城被枪决。
1943年2月15日,苏军解放克拉斯诺顿。普罗庆柯、杜尔根尼奇等人,追悼殉难烈士,人们在烈士墓前宣誓,要为他们报仇雪恨。幕后制作
  
青年近卫军
由于一些演员曾亲自参加过卫国战争,因而他们的表演具有真实感和感染力。影片公映后引起同样强烈的反响。由于人们对战争记忆犹新,他们怀念着在这场战争中献身的战友,看到片中人物倍感亲切。他们对经受住考验的青年一代具有无限的自豪感。这部影片的出现成为战后年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导演格拉西莫夫运用(共青城)中拍摄群众场面的经验,塑造了青年—代英雄的群像。导演将人物置于主要地位,他表现的重点不是战争,而是战争中的入,不是历史的素材,而是历史的创造者。导演着重表现的不单单是这些青年人的勇敢机智的行动,而是他们崇高的道德品质。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不同场合下流露出来的人情味。这部影片被认为是战后“歉收年代”的佳作之,它保持和继承了30年代的优良传统。
演员大多是格拉西莫夫在电影学院所教的学生,他们当时还没毕业,这些年轻人有的刚刚从前线复员,有的还参加过游击队,因此他们的表演朴实自然而又充满激情。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当时很不起眼的男配角邦达尓丘克、吉洪诺夫后来分别娶了两位女主角茵娜.马卡洛娃、诺娜.莫尔久柯娃~
编辑本段同名电影《青年近卫军》2006年
基本信息
  
《青年近卫军》2006年
外文名称:Franz + Polina
别名:弗朗兹和波连娜
导演: 麦克·西吉尔 Mikhail Segal
编剧:
Ales Adamovich ....written by
麦克·西吉尔 Mikhail Segal ....dialogue
Vladimir Stepanenko ....dialogue
Maksim Trapo ....dialogue
主演:
艾德温·普尔 Adrian Topol ....Franz
斯维塔兰娜·伊万诺娃 Svetlana Ivanova ....Polina
影片类型: 爱情 / 战争 / 剧情
片长:Russia:119 min (original version)
国家/地区: 俄罗斯
上映:2006年
对白语言: 俄语 /白俄罗斯语 / 德语
色彩: 彩色
幅面: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 Dolby SR剧情介绍
1943年,为打击白俄游击队并响应“摧毁斯拉夫计划”,纳粹烧毁了白俄罗斯的上百村庄,死伤无数。驻扎在某村庄的党卫军在最后一刻接到烧毁村庄的命令,但生性善良的士兵弗朗兹不愿参与此行动。命令下达之前,他能否向农妇之女波连娜倾诉他的爱意与感受呢?时间还剩多少呢?最终,弗朗兹的生命中虽然没有杀戮,但也没能享受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