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五种基本简单句型:“公民暴力”背后的公民意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19:42

“公民暴力”背后的公民意识

[来源:华声在线][作者:李泽玉]时间:2011-02-15 15:29:32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复制链接 我来说两句(570)

  文/李泽玉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自诩是礼仪之邦,强调以礼待人,礼尚往来。然而,近些年来,就在这礼仪之邦,却频频发生着各式各样的“公民暴力”事件。不论是屡见不鲜的强拆、城管武力还是民工血腥讨薪,又或是网络推手等隐性暴力,都让人觉得现在是礼往而不来,以暴待人。近日又出现柳州公务员暴打门卫、重庆出租车顶执法者狂奔等“雷人”暴力事件。这不仅让人疑惑,这礼仪之邦到底是怎么了?

  于是就有人抱怨,社会风气日渐底下,大家把好的传统的给抛弃了,看着吧,中国人就是这样堕落的。我则不以为然,首先,中国人和中国公民是不能等同的。现在的问题是“公民暴力”问题,而不是中国人的素质问题。其次,要解决这一问题恐怕不能依靠传统,恰恰是要抛弃掉某些传统内容的糟粕。

  这些“公民暴力”事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一部分拥有一定权力的公民群体无视另一部分处于较弱势的公民群体的合法权利。就最常见的强拆来看,不合法的拆迁自不必说,其实合法的拆迁也是个技术活。但总有人认为阻止拆迁的人是“刁民”,在故意做对,于是运用各种暴力手段去完成这个技术活,却忽视了合法拆迁中公民应有的如补贴等权利。可以看到,这部分人对自己手中的权力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使他们只是城管或者公务员等小到不能再小的“芝麻官”,都还多多少少存留着中国古代为官的思想,没有把公民合法权利真正放在第一位。这样一来,出现各种强拆纠纷便不足为奇。

  同时,处于弱势的公民群体还有因为维权无望而使用暴力的情况,这种情况不是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就是存在一种报复心理。但与此同时,也酿造了不少惨剧,诸如民工讨薪时自残或谋害包工头等事件也就不足为奇。我以为,一方面公民的维权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政府管理的维权渠道不够宽、不够多,还时时堵塞,这也是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缺乏的表现。

  由此可见,在解决这一系列“公民暴力”问题时,是有必要强调“公民”和“公民意识”这两个概念的。一个社会的稳定不可能靠个人的素质来维护,也不是依仗社会风气的良好来维系的。整个社会都必须树立的公民意识,强调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可侵犯,而不是仅仅想当然的再依靠权力来维护权利,或者过分依赖社会舆论的力量。

  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应当放下“礼仪之邦”的架子,向西方一些国家学习,学习包括公民的私有财产意识,人身权益意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