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高达 露娜玛丽亚:钱云会案背后的公民权益保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9:03:02
  钱云会案背后的公民权益保护原标题:尘埃尚未落定 作者:魏城来源:FT中文网来源日期:2011-1-1 

  今天是2010年的最后一天。12月刚刚走到一半的时候,已经有一些中国媒体开始评选“2010年中国十大新闻事件”了,但没想到,接近年底的时候,浙江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发生了一件事,搅乱了似乎已经尘埃落定的排名。

  2010年12月25日,浙江省温州市下属的乐清市蒲岐镇寨桥村村民钱云会被一辆工程车压死。

  在前互联网时代,这宗命案可能最多只会成为寨桥村中或方圆几里地之内的饭后谈资,但在互联网时代,它却如狂风中的野火,很快蔓延开去,成为全中国关注度最高的一大事件。在网上有人贴出几张钱云会车轮下惨死的现场照片后,网民们便开始在网上论坛、聊天室、微博上疯狂地猜测钱云会的死因:这究竟是一件普通的交通肇事案呢?还是一宗蓄谋已久的谋杀案?随着知情者不断补充死者的背景故事,这宗扑朔迷离的命案,也很快扩充成为含有强制拆迁、补偿不公、请愿上访、被捕坐牢、打击报复等元素在内的“千古奇冤”,并因此成为浓缩和聚焦中国当代各类社会矛盾的热门话题。

  已经有人断言,钱云会案注定会成为2010年中国十大新闻事件之一。

  钱云会案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案情之蹊跷、疑点之诡异、故事之丰富、背景之复杂,远远超过古今中外最具想象力的侦探小说,而且似乎所有迹象都指往一个方向:谋杀。但迄今为止,乐清、温州两级政府的公安部门所提供的调查结论,却与人们的预期大相径庭:这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官方的结论竟然成了事件升级的催化剂:如果说已经扑朔迷离的案情是火苗,那官方的调查结论就是狂风,生生地把一场地区性的小火煽乎成了全国性的大火。

  公安部门的调查结果本应是灭火的水,怎么就变成了助火的风呢?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极度不信任。具体到此案,民众的不信任更有理由:既然地方政府是整个案情的利害相关方,由它来主持调查,怎么会公正呢?

  于是,有人呼吁由远在京城的中央政府接管此案的调查,还有人呼吁由民间人士组成公民观察团监督地方政府的调查。

  在这个事件中,微博全程关注,或曰“围观”,发挥了特别大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微博对社会事件的影响已经超越了被动的“围观”:某些具有广泛社会名声和影响力的微博博主,借助这个新媒体组成了公民观察团,主动出击,与温州市有关部门联系,前往当地参与调查。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微博博主的主动参与请求,得到了温州市政府的积极回应:温州市外宣部主任说:“可以啊,我们非常欢迎,他这是来帮我们啊!”

  据媒体报道,12月30日下午,由知名网友王小山牵头的观察团已经到达乐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牵头的观察团也有部分成员在晚上到达乐清。

  此案在中国获得如此广泛的关注,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对案件本身真相的追寻了,而扩展到了民众对知情权和社会公正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案引发的争论和社会反响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政治、舆论变化趋势及今后走向的某种风向标。

  其中一个涉及到网络言论自由界限的议题是:微博究竟是传统媒体之外的又一个监督政府的利器,还是一个谣言传播的大本营?

  许多人认为,微博是对传统媒体的补充,是对权力的有力监督,他们一直在质疑乐清、温州两级政府的调查结果。博主王功权在新浪微博上写道:“只要事件很多重要环节不完全透明,只要还有相关村民被拘押和被胁迫,只要政府公共权力运行不能被公开监督,只要政府还在试图控制和把握媒体导向,任何一公民就都有可能质疑政府行为并怀疑事件真相。这没有什么不好。全社会要习惯公民质疑政府,政府要习惯被公民监督,只能服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但中国世代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禹晋永对微博作用的评价却非常消极,尽管他本人也是新浪微博的博主。钱云会命案发生后,禹晋永写了这么一段微博:“微博是别有用心的人和不良媒体造谣杜撰泄愤的地方;一个乐清经证实为普通交通肇事案经过加工制造疯狂转载再到媒体扩散已成为一个与人权、公民权利、土地、上访、贪官、村官、暴力、杀人、内幕等关键词结合在一起煽动民怨的‘全国性大案’了,幸央视及时播报澄清才得以正本清源,可见谣言易煽动民怨。”

  另外一个博名为“我在二楼后座”的博主这样写道:“微博象极了文革时期的大字报:简短但很蛊惑,传播极快的媒体,人人都可以写自己的大字报。所以,一旦微博被利用为发泄怨恨、蒙敝真相的传播工具,其杀伤力就象大字报一样必然极大,而那些呼唤探求真相的理性声音必然微弱,必然艰辛。”

  当然,还有对微博更为激烈的声讨,甚至是完全的否定,微博上甚至出现了许多为乐清、温州两级政府的调查结果辩护、对质疑者的观点进行质疑的“质疑质疑者”。

  钱云会死亡的真相目前仍然缠绕在层层迷雾之中,尽管温州市警方给出了“并非谋杀”的结论,但尘埃仍未落定,一来案件仍有许多尚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的疑点,二来如何恢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如何让满腹狐疑的民众相信政府的调查结果,仍然是一个未定数,但即使最终能够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调查结果证实:这就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我认为,中国的各级政府也不能因此否定微博“围观”的作用,甚至以传播谣言为由取缔或限制微博。

  微博中确有不实的信息流传,你也可以把它称为谣言,但它是摆在明处的谣言,冤有头,债有主,容易澄清,名人微博都是实名注册,乱传谣言或者知错不认只会自损名誉,草根微博虽然不是实名,但至少是公开的,倒是那些非公开的、私下靠匿名者口口相传的谣言更可怕,更容易走形,查无源,追无踪,政府想澄清,都找不到澄清的对象。

  而且,微博具有某种自我纠正的功能,例如,早些时候新浪微博传香港作家金庸去世,但很快就由新浪微博上众多的博友证伪,而私下口口相传的谣言则无法自我纠正。

  当然,民众不是法官,微博不是法庭,但民众有质疑公权力的权利,官方有拿出证据消除民众疑虑的义务,在官方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之后,民众可以接受证据,也可以继续质疑,但大多数民众都是理性的,在多数理性民众接受政府拿出的令人信服的证据之后,少数继续质疑的人也无法掀起太大的风浪,如果一些著名的民间人士也能实事求是,帮助说服民众,那这就是良性的官民互动。

  但我们也不能把“质疑质疑者”的作用一笔勾销,相反,他们的存在意义很大。就像民主社会都有左派、右派民众和左翼、右翼政党一样,持任何观点的群体或个人都可以、也应该被质疑,都可以、也应该被制衡,换句话说,政府需要被质疑、被制衡,微博上质疑政府的民间言论和组织公民观察团的于建嵘等自由派学者也需要被质疑、被制衡,这才是一个健康、平衡的社会。

  当然,由于政府执掌着可以决定无数草民命运的大权,质疑、制衡政府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质疑、制衡民间言论和于建嵘这样的在野人士。

  看来,新年的钟声也无法让钱云会案掀起的尘埃迅速落定。钱云会的死因最终能否真相大白?此案引发的争论最终能否一锤定音?此案引出的公民调查团最终能否达致某种良性的官民互动?作为此案大背景的社会裂痕最终能否弥合?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说实话,我们没有肯定的答案,我们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