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短蓝猫:我们的抗癌日记:大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27:23

我们的抗癌日记:大年

荣筱箐 2011-02-10 16:46:23   核心提示:面对同一台春晚,大家也有不同的期待和感怀,就算大洋那边尽是笑骂,大洋这边,隔着跨不过去的时间和空间,它还是看上去很美。

把电脑连在电视上,用大屏幕看网络视频其实只需要一根连接线,但对于像我这样不通技术的人却是一个大工程。大年三十花了大半天的功夫锲而不舍终于搞定这件事,就为了看春晚。

因为妈妈生病,今年不得不留在美国过年。本来已经越来越让人提不起劲的春晚,身在异乡的时候却成了宝,守着家的人们对它可以随便指手划脚挑鼻子挑眼,漂泊在外的人们却只有盼着,看着,笑着,惦着的份儿。不过,最好看的还不是当年的春晚,而是历届春晚节目荟萃,1983、1984不知不觉走到了2009、2010和到现在还有些写不惯的2011。每一首歌,每一段舞,每一句经典台词都跟一个地方、一些人、一缕饭菜的香味和一种心情连在一起,想起一点就想起一片,想起一天就想起一年。

时间总喜欢这样逗人玩儿,离得越远看上去就越美,看上去越美就越遥不可及,所以怀旧才成为人们热衷的游戏,记忆有交集的人们才会不需多说就能神奇的一见倾心,就像我和新结识的美国朋友卡罗琳。

卡罗琳没看过春晚,却记得自己1997年初到中国时看到天安门广场上竖着的香港回归倒计时钟,记得五点多从酒店的窗子里看到在微微曙光淡淡晨雾中打太极的老人,记得朝阳升起,苏醒的城市中响着叮当铃声的自行车海,记得小孩子把脸紧贴在麦当劳快餐店的橱窗上,压扁了鼻子睁大了眼睛向里望,记得街上的陌生人好奇的摸摸她的金头发,腼腆的问可不可以跟她合影。

卡罗琳说中国的简单、质朴、热情和真实让她一下子爱上了这个国家,“因为你知道,那个时候在美国,这些已经很少见了。”不过,在之后的十多年隔三差五频繁的中国之旅中,她失望地发现这些在中国也慢慢地淡了,飘散在比美国还要摩登的高楼大厦、还要密集的名牌专卖店、还要一望无际的红色汽车尾灯中。

我在纽约住了超过10年,已经多少有些“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恍惚,对故乡反而成了半个外人。记忆像隔着毛玻璃透出的光,总带着让人眩晕的美丽和让人心酸的温暖,直到阔别多年后回国探亲,临上飞机前,好友打过来越洋电话,要我一定要等他来接,千万不要试图自己打车回家。“你家那片儿早就已经拆了建建了拆,你自己肯定找不到家。”咣当一声,毛玻璃碎了,剩下透心凉的一身冷汗。

那次回国拍的照片,记下的都是卖糖葫芦的老头满是风霜的脸上知足的微笑,菜市场上刚出炉的烧饼腾起的缕缕白烟,硕果仅存的破旧四合院的房檐上背对着斜阳亮闪闪的招摇着的狗尾草。给旅居纽约的一位艺术家朋友看了,他笑道:“你这绝对是一种对故乡的再发现,一直生活在中国的人大概不会对这些感兴趣。”

我想,朋友是对的,卡罗琳,我,和一直生活在中国的人们,当我们回望同一个十年、几十年前的中国时,我们所怀的也许并不是同一个旧。就算我们都怀念低檐矮房的胡同里不分彼此的醇厚人情,也不会都怀念冬天里必须用胶条封上才不会灌进西北风的窗,总是在最冷的午夜熄灭的小煤炉子、永远漏不完的水里漂着剩饭菜渣的公共水龙。就算连这些隔着年月也能变得美好起来,当它们像捧在手中的沙,漏在匆匆流过的时光里时,我们也许不会都一样的夹紧指缝,不愿放手。

也是因此,面对同一台春晚,大家也有不同的期待和感怀,就算大洋那边尽是笑骂,大洋这边,隔着跨不过去的时间和空间,它还是看上去很美。

本文源自21世纪网,文章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1-2-10/2OMDAwMDIxOTU2OA.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