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拉姆篮球实训视频: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和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19:59

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和对策

                               

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学生生活的主体,课堂状况与课堂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人的学力(基础性学力、拓展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和人格综合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           

课堂教学同时也占据了教师绝大多数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还是压抑沉重的;是不断创新的,还是简单重复的,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决定了教师的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教学观仍根深蒂固。首先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是典型的教师中心的教学。它是体罚与背相体罚的理念基础。目前还有一种更令人担心的倾向那就是“心罚”。提问题居高临下的,直让学生回答不上为止。“心罚”比“体罚”更有危害,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疏远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志们:一个不懂得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的老师,再高的业务水平也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来,著名心理学家海德早就揭示了这个规律。

 其次教师只管“教”,不管“学”,他们理解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是把书讲完,并不去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情感,也不去考虑知识本身的价值取向。

 2 .教学目的和目标比较单一。首先教师把教仅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或者说把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技能训练看成是教学唯一的或最重要的内容,忽视了能力训练、情感意志的培养。我们的教师应该是“既传学习之道,更传做人之道;既授课堂学业,更授立身基业;既解攻书之惑,更解成长之惑”。

 其次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具体。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然而我们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导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等“正确的废话”,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这一点,值得我们十分重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首先必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是教的目标;其次,要思考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内容采取什么方式才是有效的,这是学的目标,这些目标都应该是具体、明确、可测定、可评估的。我们的教师往往习惯于机械化操作,做重复劳动。过去怎么做的,现在就怎么做,而缺少反思意识。只有对教学的反思,才会有教学的进步。

  3.教学内容过于封闭。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主要来自于教材、教学参考书,而对学生的经验、需求、活生生的自然与社会、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最新的书报杂志、教育资源库和互联网)重视不够,未能在课堂上占有应有的地位,使课堂教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隔绝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了解,也背离了当前高考命题和改革的方面。高考越来越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当前的热点、焦点,更多地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知识的重构、迁移的能力。因此,我们这样的教学就只能是低效的,在高考竞争中必遭失败的。

4.教学方式单一。“满堂灌”或“一问一答式”、“机械训练式”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我们把它称之为“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的训练,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特别是知识的传授方面有它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但我们对其它方式,特别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重结果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发问和发现,重知识传授轻体验、感悟,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所学的内容也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样其发展的功能价值就无法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落实。

 5.教学手段较为落后。长期以来,我们还是以一个本子、一支粉笔打天下,既便有时使用投影仪,也大多是作为小黑板使用。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八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应该说“信息化”是教学现代化标志,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生长点,它既是目前我们教育的劣势,更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关键措施。

总之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苦,教师累,效率低,成绩差。

 二、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教学改革必然涉及两个方面: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所谓“教学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为。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明晰新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转变“领导者”的角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能够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

1.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没有合作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的中心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关系的辩证法就是:教师和学生是教和学的中心人物。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作为沟通与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同学生的沟通和活动展开指导,当教师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进行指导时,这时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教师主导的教学,倘若教师不尊重“沟通”与“合作”的伙伴,其教学质量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倡导建立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严格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2.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我们认为知识获取、能力培养、态度确立作为教育的三大任务加以整合,必须水乳交融地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必然是被动灌输,单纯的态度教育必然是空洞说教,单纯的能力培养必然是空中楼阁。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结合。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建构知识、学会应用知识、学会创造知识、学会珍爱知识。

 3.体验是领悟与创新的前提。体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同时更是领悟知识的前提与基础,没有体验就不可能有领悟,没有领悟就不可能有创新。“听懂”是浅层次的、消极的、继承性的学习,“领悟”才是深层次、积极性的、创造性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可能,就应该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

4.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探究是指敏锐地感受问题,紧紧追问原因,大胆地假设可能,认真地证明结论,是一种能动的、创新性学习。现在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成为没有问题的学生,就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基础知识是比较牢固了,但缺乏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少终身学习的能力,现在的高考命题原则是“不拘泥于大纲”,以能力立意,对学生学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符合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为此,        一定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把创造还给教师,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把世界引进教室,让课堂走向社会,使课堂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