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状态下的单引号:赵本山是如何“低俗”起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29:50

 

每年的央视春晚都会引发不少争议,而今年的非议比往年更多也更激烈。与往年的争议不同的是:今年非议的焦点竟然集中到了春晚王牌兼“小品王”赵本山的身上,而且春晚的导演竟然“挺身而出”而且言辞激烈地与批评春晚的清华教授掐了起来。一时间,口水横飞,围观者众。(据2月13日《羊城晚报》)

话说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日前以《春晚导演莫学“苏紫紫”》为题,批评了春晚的“低俗的审美取向”。他以赵本山表演的小品为例:“2010年《捐助》的‘笑点’是‘两个光棍争一个寡妇’,2011年《同桌的你》的‘笑点’又是‘两个男人为一个女人吃醋’,赵本山们的趣味专注于此,想像力局限于此……”但马东对此并不认同,他回应称,“作品好坏自有公论,毁誉由人,但是笑声不假,创作的过程也是充满诚意的……”

“笑声不假”,此言不虚。非议者也没有否认《同桌的你》等小品换取了很多笑声,但春晚应该只追求笑声吗?当然不能。

首先,应该对笑声进行具体分析。笑有很多种,比如苦笑、假笑、冷笑、坏笑、奸笑,还有开心的笑、会意的笑、尴尬的笑、轻蔑的笑,等等。那么,《同桌的你》等小品换来的是哪一种笑?我相信,开心的笑可能占多数,但其他的笑也不会少。

从“两个光棍争一个寡妇”到“两个男人为一个女人吃醋”,题材已经决定了品位。这样的题材中自然少不了低俗的细节,比如《同桌的你》中的“苞米地”和“开房”等都带有强烈的性暗示。面对这样的情节,观众无外乎两种反映:如果笑,多半是坏笑、尴尬的笑等;如果不笑,多半是不敢笑,或者不好意思笑。有网友说,他是与父母孩子一起看春晚的,当看到上述情节时,他感觉很尴尬,都不知道该不该笑!如果孩子追问“苞米地”、“开房”是什么意思,大人如何回答也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儿。

不同介质的媒体,传播的方式效果也不相同。比如电视传播是推送并集中的,它是在同一时段将节目呈现在很多观众面前;而网络是点播并分散的,非点击不播放而且各自观看。点播网上视频通常只是一台电脑一个观众,电视播放节目往往是一台电视机前坐着好几个人,尤其是像春晚这样极高关注度的电视节目,拥有数亿的观众,很多家庭都是几代人同时观看,这就需要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满足各色人等的需求。我觉得,像《同桌的你》《捐助》这样的节目放在网上应该是可以的,但在万众瞩目的春晚上推出委实不太合适。

有人说,“低俗”是东北文化的基因,“二人转”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应该承认这是一个事实,但东北文化中也有通俗及高雅的东西。实际上,赵本山的小品也就是近两年才低俗起来的,前些年的《不差钱》、《火炬手》、《卖车》、《卖拐》等不仅没有“低级趣味”,有的甚至“积极向上”。赵本山在《同桌的你》中对自己的低俗进行了自嘲,说明他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既然如此,《捐助》《同桌的你》等节目为什么还是走上了春晚的舞台?主要的责任恐怕还是在编导的身上。

去年以来,“反三俗”是我国文化战线上一项重点工作。央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理应身体力行;春晚作为关注度最高的电视节目,更应该作出表率。由于观众大都是“下里巴人”,春晚当然不能以“阳春白雪”为主,俗一点是应该的,但俗也有分野——我认为,春晚应该追求“通俗”,但不能“低俗”、“庸俗”、“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