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凌吧:普世价值观建构与多元文化的相互制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22:56
普世价值观建构与多元文化的相互制衡

  我们目前所处的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国际化、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命运关联空前紧密。美国次贷危机可引发全球金融风暴,朝核问题可能随时升级,两国局部冲突可能导致全世界高度紧张,一些国家非科学发展模式导致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全球变暖,可影响到全人类生存条件,某地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破坏可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和指责。地球村的观念深入人心,世界公民意识在新新人类中普及,虚拟空间网络社会的世界通则正在迅速形成,并影响到现实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生存范围扩大、交流广泛深入,文化视野融合的同时文化冲突也加剧,文化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在强化,尤其在与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和文化发展命运相关的问题上,更是情感聚焦点,大规模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都发生在这些环节。

  全球化以现代化为主题。以工业文明、商品经济、信息文明为基础的现代化进程把世界多数国家推到一条轨道上,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和不断趋同的经济政治游戏规则,加速了文化同质化进程,而各民族的的危机意识和自我独立意识也在觉醒,文化趋同现象与文化多元化的相互制衡意识并存。

  [1]和基督教的“己所欲施于人”广为人知。相比较而言,前者是“不宜如此”的底线伦理,后者是“应该如此”的高限伦理;前者是常态下的行为准则,后者在不幸境遇中更易得到认同;孔子的忠恕之道更易成为和平共处的共性原则,而积极进取的传道精神也可能有以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的生硬之处,易引起抵触情绪,而不易被异质文化理解和接受。

  费尔巴哈《幸福论》把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尤其处于平安幸福时,互不侵扰是维持和平稳定的准绳,笔者注)与《新约》中“己所欲,施于人”(自己处于不幸时所渴望的帮助可成为体察他人需要的指针,笔者注)并竭力推崇前者,“在许多由人们思考出来的道德原理和训诫中,这个素朴的通俗的原理是最好的最真实的,同时也是最明显而且最有说服力的,因为这个原理诉诸人心,因为它使自己对于幸福的追求服从良心的指示。”这是利己的道德,“但同时也是健全的、纯朴的、正直的、诚实的道德,是渗透到血和肉中的人的道德,而不是幻想的、伪善的、道貌岸然的道德。”2从费尔巴哈的理解中我们可看到这一原则的素朴和切实,与西方宗教道德的理想主义和极端性质区别开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作为自然法的出发点,如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宣称:“自然法便无须作任何公布或宣布,因为它就包含在全世界都承认的这样一句话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可见,这一原则也可成为现代法治社会的法理基础。

  弗罗姆则提出其反题“施于人者返于己”,他在《寻找自我》中也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项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但是,下述说法也同样无可非议:你施于他人的任何行为,同时也是针对你自己的。破坏任何人的求生力量,自己必然会遭报应。-----尊重生命,包括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过程本身的相随物,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在某种意义上,破坏他人是一种可与自杀的冲动相比拟的病态现象。”[3]这一引伸使这个原则由己及人、由人及物,可成为生态伦理建构和文化生态平衡的出发点。

  德国柏林的一个公园(得月园)中有孔子雕像,底座有其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可能也是一种暗示,这条原则可能是法西斯主义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克星。在全球化时代减少文化尖锐冲突也有赖于此。普世价值不应成为推销西方价值观的保护伞,而应是人类共同价值系统建构的奠基工程。同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可能是其更积极的一面,利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互惠互利,和衷共济。

  [4] 而人类关于文明的命运的思考是永恒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成为多元文化的共同追求。

  高科技时代科技野性发展已将人类推向一个高速前进但不明目的地的轨道,人类情感体验在这新奇冒险中也如乘过山车般狂飙跌宕,即时性、变幻性、模糊性、不可测性的情感在生活中成为常态,而稳定恒久明晰规律的情感反成为珍罕。在外部世界的飞速变化中,人类内心的安宁成为精神奢求,需高度修养修炼方能到达。信息技术使虚拟世界的抽象生存成为主流,基因技术使人类改造自然和自身的活动深入到创造性和目的论的层次,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为人类解决目前的难以持续发展的困境和危机直接服务,海洋技术和航天技术则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人类文化发展走向与科技革命浪潮同步,高科技不仅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也改变人类的内在世界,突出的就是,理性向情感世界的全面渗透,情感向符号世界(通过现代抽象艺术)和物质世界(通过设计)的外化,形成情感冷却和扩散并存的趋势,与传统情感世界狂热而凝聚的状态形成对照。高科技与高情感对应,泛化的情感世界中,情感生产和情感消费大规模进行,而精神复制盖过精神原创,人类内在世界也在机械化,也许只有通过这个长长的黑色走廊才能在新感性、新感觉、新鲜感情的基础上重新建构生机活泼的人类情感世界。

  传统价值观集中体现与宗教、道德、政治等领域,而现代价值观在科技伦理、经济伦理、审美观念中体现得也很充分。普世价值观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一个人文理性和人文关怀的安全防线。环境科学、消费伦理、多元审美标准等在科技肆虐、物欲横流、审美迷失的文化场域中寻求出路。

  普世价值中还包括对自然的尊重,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对一切生命形式的珍视和关爱,应是生态文明建设阶段的主要原则。当代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并建,在智能化机器武装的人类越来越强势的背景中,人类和自然的二元对立格局愈演愈烈,直至濒于断裂,全球性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已昭示出自然系统对现代文明发展模式的否定,这是绝对的否定:地球支撑不了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物种快速减灭,生存基本条件恶化,生态系统不可逆地趋于失衡甚至崩溃。——人类必须反省和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人与自然关系模式的调整势在必行。人类对自然的回归意识一方面表现为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推广,另一方面表现为旅游热和自然遗产保护,还有一方面表现为生态伦理和生态艺术的兴起。 [5][1]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世界的理想与西方文化中的乌托邦冲动,可能在信息技术平台上,以和平融合的方式,渐趋一致。多元文化体系的互相借鉴和制衡,在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或可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增加一些保险系数。

  参考文献:

  西方智慧经典文库,张国珍编,《善与恶的角逐——伦理卷》,

  石泰峰编,《称量主义的天平——法律卷》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出版

  贾仲义《美美与共——全球化时代人类生存必需的修养、情怀与智慧》,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综合新闻,2008-04-03。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

  [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美】约翰?奈斯比特《高科技?高思维》,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

  谢少波、王逢振编:《文化研究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陆扬、王毅著《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注释:

  [1] 《论语-卫灵公篇》、《论语-颜渊篇》

  [2] 费尔巴哈《幸福论》,转引自张国珍编,西方智慧经典文库《善与恶的角逐——伦理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58页

  [3] 弗洛姆《寻找自我》,转引自张国珍编,西方智慧经典文库《善与恶的角逐——伦理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255页

  [4] 老子《道德经》第23章

  [5] 参见贾仲义《美美与共——全球化时代人类生存必需的修养、情怀与智慧》,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综合新闻,2008-04-03。

  作者简介: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化素质教学部主任,哲学博士。主要著作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人类情感论》等。 杨 岚 http://www.gmw.cn 2010-11-29 14:46:33 来源: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