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泊尔陶瓷:公募没落私募井喷 中国机构的结构变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9:35:04
公募没落私募井喷 中国机构的结构变局

2011年02月12日 00:1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曹元

字号:T|T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兔年到来,小盘股卷土重来。

在新兴产业规划即将出台“政策红利”的憧憬下,2月11日,具备主题投资的小盘股卷土重来,中小板、创业板指[1071.58 0.72%]数分别上涨1.62%、0.72%。当日,代表大盘股的指数如沪深300、上证50[1976.47 0.02%]的涨幅只有0.54%和0.02%。此前一天,中小板创业板指数分别上涨2.95%、3.81%,两市近50家个股封于涨停,它们多是中小盘个股。而沪深300和上证50两大指数只有2.08%和1.7%的上涨,兔年的两个交易日,大盘股均逊于节前低迷的小盘股。

“风格转换”刚露出尖尖角,就面临着再度中断的可能。

从2010年年初,所谓风格转换的呼声就不绝于耳,然而,其始终未能实现。

“基金在市场中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这是风格转换难以成型的原因。”上海某合资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在他看来,风格转换需要有实力的机构来推动,但现在,没有机构愿意扛起这扇大旗。

与此相反,各类私募基金却在近两年大踏步前进,而私募更愿意选择中小盘个股集中的“成长股”。这个趋势至少目前没有改变。

公募没落

一方面是基金自身规模的缩水,另一方面是市场的扩容,基金的实力已经难以持续撬动大盘股。

岁末年初,包括部分基金、券商等一批投研机构开始认同“风格转换”,其投资策略也悄然发生转变:从估值高的中小盘个股中撤出,转而投向低估值的大盘股。

大小盘个股“估值”的不均衡是支持风格转换的重要依据。比如国泰君安[99.28 0.00%]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1月10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当前市场周期性行业估值比较低,新兴产业估值比较高,如果下半年政策出现一些宽松的话,周期性股票可能会有所表现,所谓的风格转换有可能出现。

同时间,海通证券[9.48 0.21%]也认为:“选择长期被市场冷落和低估的银行、地产、钢铁板块是自然而聪明之举。”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创业板平均市盈率达到78.53倍,中小板为56.93倍,深市主板为44.69倍,沪市A股为21.6倍。

然而,估值的差异并非发生风格转换的“充要条件”。首先,发生风格转换需要一个主体推动。历史上,完成这一使命的往往是基金。申万研究所将周期性股票和成长性股票之间的转换定义为风格转换。并将周期性个股和成长性个股编成指数,研究发现,2005年以来共计完成4次持续超过一个季度的风格转换。分别是2005年11月18日-2006年4月6日;2006年10月11日-2007年1月4日;2007年5月31日-2007年10月30日;2009年1月5日-2009年7月31日。

观察这几个区间,都是基金规模发生增长的时间段。比如第一个风格转换的区间涉及到了2005年四季度,2006年一季度、二季度。2005年三季度末基金规模为4866.31亿元,到了2006二季度结束,基金的规模已经升至了5159.95亿元。

第二个风格转换区间涉及了2006年三季度、四季度,到2006年结束,基金规模飙升至8655.71亿元。

第三个区间是牛市的顶峰,涉及到了2007年二季度、三季度。在2007年一季度结束,基金规模为1.1277万亿元,到2007年三季度结束,规模已经升至3.1174万亿元。

2008年,基金规模骤然下降。到2008年三季度末,基金规模已经跌破2万亿元大关。只剩下了1.9万亿元。但是在第四个风格转换区间,基金规模出现反弹。从2008年年底的2.1万亿元攀升至2009年三季度结束后的2.3万亿元。

经过2009年三个季度的修复,从2009年三季度开始,基金的江湖地位却江河日下。在基金的鼎盛时期,如2007年三季度末,基金占流通市值的比例超过30%,到2008年三季度,下滑至15%。根据高盛高华的统计,在2009年三季度末基金总的股票仓位占流通市值的比例恢复到了20.4%。但此后,该比例继续下滑。当年四季度末为20.3%、2010年一季度末为19.5%、2010年二季度为18.5%、2010年三季度末为19%,2010年四季度,基金的股票仓位环比有显著提高,积极偏股型基金的股票仓位为84.2%,比三季度上升约3%。但基金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例到去年年底进一步萎缩至17.9%。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基金市场话语权的削弱。其一是基金自身规模的萎缩。据wind统计,截至2010年12月31日,基金公司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2.4844万亿元,而2009年同期为2.6761万亿元,下降了 1917亿元,而鼎盛时基金的规模曾高达3.3万亿元;与此同时,基金的份额也出现下降,从2009年年末的2.4535万亿份下降至去年年末的2.4233万亿份,下降302亿份,鼎盛时,在2008年结束,基金的份额为2.57万亿份。考虑到2010年,新基金发行了145只,共募集2351亿份,从行业的整体数据来看,这依然是行业遭遇净赎回的一年。

另一方面,A股流通市值的水池在不断扩大。2010年全年共有531家公司在A股市场融资,融资额超过1.02万亿元,无论企业数量还是融资额均创历史新高。

其中2010年在A股市场首次公开发行的有347家,共融资4883亿元,超过2007年曾创下的历史纪录,在全球资本市场中也首屈一指。

而2009年、2008年募集资金总额分别为5115.48亿元、3516.68亿元,2010年的融资额超过了前两年之和。从2009年到2010年,首发个股不乏大盘蓝筹周期类个股。如农业银行[2.61 0.00%]、中国建筑[3.69 0.54%]、光大银行[3.88 0.52%]、中国中冶[4.11 0.49%]、华泰证券[13.84 0.14%]、中国重工[13.72 -0.44%]、中国北车[8.97 -0.44%]、中国一重[7.33 -0.68%]、招商证券[18.32 0.27%]、光大证券[14.81 0.00%]、中国西电[8.60 1.90%]等,它们的募资金额都在100亿元之上。

此外,2010年也是解禁股的高峰年。当年,共计有5072.92亿股的解禁股份,按照2010年12月31日的股价,折合市值高达5.7万亿元。而2011年仍有1982.61亿股的解禁股,折合市值2.45万亿元,跟基金的总规模相仿。

一方面是基金自身规模的缩水,另一方面是市场的扩容,基金的实力已经难以持续撬动大盘股。

基金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地离开了原先钟爱的周期性大盘股。以基金持有金融类股为例。根据基金公司披露的前10大重仓股和金融企业披露10大股东,在2009年二季度结束,基金持有金融股的市值占持股总市值的28.18%。此后每个季度逐渐下降,2009年三季度这一比例为18%、四季度为17.19%;2010年一季度为15.62%、二季度为13.82%、三季度为9.18%,四季度更是低至8.05%。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基金对地产股的持有上。

与此相反,基金在成长性板块中布下更多筹码。去年四季度末,基金持有医药生物类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持股总市值的8.4%,超过了金融业。另外,持有食品饮料的市值占8.0%、持有批发零售企业市值占比为6%、持有信息技术的市值占比为6.3%。

私募井喷

不止阳光私募,其他形式的私募也在2010年井喷式发展。

国金证券[14.88 -0.33%]基金研究中心统计,2010年四季度公募基金整体净赎回比例约5%,继三季度的3.1%净赎回率有所放大。投资者在逃离基金。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月10日,仍有247只偏股型基金的净值低于1元,截至去年四季度,它们的份额为1.327万亿份。而基金净值在升往1元的通道中,仍然是赎回高峰期。

在基金地位日渐式微的2010年,各类形式的私募基金却蓬勃发展。

原先在市场中很渺小的阳光私募在过去一年规模突破了1000亿元。

根据朝阳永续私募数据库的统计, 截至2010年12月31日,阳光私募信托组累计发行产品达1592至,2010年度新增产品647至。另外,就产品发行规模与参与群体而言,截至2010年末,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累计发行规模达1206亿,当前规模约为1399亿,存续产品当前规模近1198亿,规模较之2009年年底翻了一番。发行阳光私募信托产品的投资顾问机构达到482家,2010年度新增144家。

在阳光私募信托产品成立之初到2006年,产品发行较少,每月平均发行数不到2只,在为数不多的产品中,以发行结构化产品为主。

然而从2006年开始,随着市场的不断认可,阳光私募每月发行产品数不断增加,在2008年的第一季度之前,阳光私募信托产品发行已经初具规模,其间平均每月发行数将近14只,并且该阶段非结构化产品的发行已经占据主要地位。

但是由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股市一度低迷,阳光私募行业发展也陷入小型的低谷期,这一阶段产品的发行数有所下降。

然而随着2009年小牛市的到来,阳光私募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在2009年的第二季度到第三季度平均每月发行产品数达到46只,而在2009年6月单月产品发行数达到82只。在此之后,阳光私募信托产品的发行一直呈稳步上升趋势,并延续至今,保持着每月60-70只产品的发行速度。

考虑到这还是在信托无法开设新的证券投资账户的情况下,这种发展速度令人瞠目。

不止阳光私募,其他形式的私募也在2010年井喷式发展。

券商集合理财在2010年一直默默高速发展。根据朝阳永续私募数据库的统计,2010年度发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共计100只,其中限定性产品12 只,非限定性产品88只。这一年发行的产品数量就超过了这类产品在2005年诞生后直至2009年,5年发行数量之和。这一年,发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证券公司达到56家,2010年新增24家。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累计发行191只,其中限定性产品42只,非限定性产品149只。目前存续中的仍有179只。

根据wind对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规模估算,截至2010年12月31日,这类产品总的资产管理规模为1527.19亿元,在2010年的新增规模为725亿元。

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产品也属于私募性质,在基金公司拼命跑渠道为了多买公募产品的时候,许多基金公司的“一对多”反而出奇地好买。“我们的产品还没有正式开卖,已经被预订一空。”去年深圳某合资基金公司机构部的总监表示。

在2010年,共计有151只专户“一对多”产品诞生,甚至超过了当年发行的全部基金数量(145只)。

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的规模数据不对外披露,保守估计若以一只产品2亿元计算,2010年,专户“一对多”的新增规模超过300亿元。而一对多产品总数量超过220只,其资产规模超过400亿元也是保守估计。

综合来看,在2010年,阳光私募、券商集合理财、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这三类有业绩统计的证券类私募产品规模合计超过了300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00%。

它们分流了许多撤出公募基金的资金。在2010年,一级市场的私募基金同样出现井喷。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中外创投机构共新募基金158只,其中新增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资本量为111.69亿美元。两个数据较2009年全年涨幅分别高达68.1%和90.7%;而与2008年的历史高位比较,涨幅也分别为36.2%和52.8%。

私募基金过去一年的大发展和公募基金的萎缩形成鲜明对比。

私募产品博得投资者青睐有多方面原因。从业绩来看,私募基金也确实好于公募基金。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0年,沪深300下跌12.51%。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产品平均收益率高达7.49%、阳光私募平均收益率为6.4%、券商集合理财为3.07%。公募偏股型基金为3.01%,落后于三类私募产品。

另一方面,中国高端客户的理财需求在2010年“觉醒”。“如果说2007年是中国大众理财意识的觉醒之年,那么,2010年则是中国高端客户理财意识的觉醒年。”在一次基金公司安排对该公司专户“一对多”投资经理采访的活动上,这位投资经理表示。

高企的通胀,较低的利率以及震荡的市场环境是高端客户理财意识觉醒的土壤。这种觉醒是全方位的,不局限于私募基金。据普益财富统计,2010年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针对高端客户发售及专门面向私人银行客户的理财产品共计2784款,占发行总数的28.05%,产品款数和市场份额均较上一年度爆发式增长。

最后,作为销售渠道,银行在推销私募产品更为“给力”。

“我们做过测算,不久前我们募集了一只基金,规模不大,但各种费用为这只基金两年的管理费,还不算人工成本。大部分基金发行时的费用都给了银行。”上海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

然而,公募基金“塞”给银行的钱在私募基金承诺的诱惑面前黯然失色。2009年,银行开始接受阳光私募这一类产品,并帮助投资管理人发行。重阳投资当年的一些产品通过银行销售超过10亿元令业内吃惊。

然而,银行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直到现在,阳光私募通过银行发行产品仍需要将6%-8%的业绩提成上缴给银行。

风格转换还会来吗?

而对于资产管理行业而言,如果不发生风格转换,依靠精选个股来创造业绩仍然是痛苦的。

基金的没落和基金本身对周期新股的冷淡让风格转换失去了推动力。而私募的井喷式发展则让中小盘个股充满机会。

观察私募中规模最大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根据这类产品披露的季报跟上市公司披露的季报。去年三季度,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共计是509家上市公司的股东。

根据2011年2月10日收盘价计算,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持股市值占上市公司总市值比例最高的前20只个股分别是:轻纺城[9.22 1.65%]、柳化股份[10.90 0.18%]、厦门港务[7.84 1.03%]、金晶科技[14.43 3.29%]、沈阳机床[13.56 -0.37%]、苏州固锝[17.15 1.90%]、新大陆[17.46 -0.46%]、长航油运[6.36 -1.24%]、恒顺醋业[17.26 -1.32%]、际华集团[4.09 0.99%]、长百集团[6.37 0.63%]、哈空调[11.94 1.27%]、大华股份[71.33 1.13%]、远光软件[27.09 -1.38%]、华意压缩[8.07 3.46%]、拓邦股份[18.30 1.10%]、景兴纸业[6.94 0.14%]、兴发集团[21.49 0.14%]、士兰微[20.21 0.65%]、百利电气[33.81 0.24%]。占比从18.16%到2.83%不等。

而当中,只有长航油运一只个股属于沪深300成分股。当中,属于周期性个股的也寥寥无几,多属于成长性个股。这些个股的市值最高只有157亿元,最低14.9亿元,属于中小盘个股。

可以看出,私募机构对中小盘个股的喜爱。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为什么在私募井喷之后,A股呈现出中小盘个股群魔乱舞的行情。

私募之所以偏爱中小盘个股,是因为与资金量庞大、奉行“自上而下”配置的公募基金不同,私募由于资金规模较小,个股挖掘跟容易获得收益。这种个股挖掘多避开尽人皆知的大盘蓝筹股,而是挖掘还没有进入市场视野的黑马股。

融智评级对68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大多私募在2011年仍然青睐新兴产业和大消费。有68.18%的私募看好新兴产业、有59.09%的私募看好大消费板块,另有18.18%的私募看好医药。

那么风格转换是否无望到来?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投资总监陈晓表示,大小盘风格真正发生转换的契机有三个要点。当宏观经济处于复苏成长阶段,弹性较大的周期股表现会比较突出,市场热点较易切换至大盘股;当流动性非常充足时,风格转换会较快实现;当大盘股利空完全释放,例如房地产市场调控到位等,包括房地产板块在内的大盘股会有所表现。

短期来看,这三个条件并不具备。中国经济已经度过复苏成长阶段,现在进入通胀率较高的过热阶段;而此刻市场的流动性仍然在被收紧;宏观调控也正在进行中。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对“风格转换”持相反观点。比如国都证券认为,银行与房地产行业不具备估值修复的条件。中短期来看,这两个行业受制于宏观紧缩,负面因素将持续不断,而从长期来看,资产质量与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盈利能力构成挑战,房产税的推出也意味着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已开始松动,未来盈利能力将大幅下降。事实上,银行与房地产板块在1月份的反弹行情中均只是“昙花一现”,这也表明主流资金对这两个行业的谨慎观点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国都证券认为传统周期性行业在指数中占据过大权重,这决定了未来较长时间内股指很难出现可观的系统性机会,盈利机会在于对局部机会的把握。建议投资者回避受宏观政策压制的银行、地产等行业,顺应政策导向,积极关注国家大力投入与支持的新兴产业、大消费与民生工程,寻找发展前景良好、估值合理的优质个股。

中信证券[12.57 -0.55%]分析师唐川在2月初的最新策略报告中指出,接下来,中小盘个股的表现机会又要到来。

他认为,已经上市的中小企业在微观的经营方面表现稳健。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手持现金平均为2.5亿元和4.9亿元。出现经营风险的可能性极低。

此外,唐川说,在研究历史上的加息周期后发现,在历次加息过程中,小盘股跑赢大盘股仍是大概率事件。

中信证券金融工程组检测显示,在节前,市场风格偏向大盘股,但值得注意的是,基金持有中小盘个股的仓位已经大幅下降至36%,而持有大盘股的仓位为46%。前期机构集中持有小盘股的风险得到集中释放。估值方面,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动态市盈率已经回落到24倍、30倍和35倍的水平。不少个股具有投资价值。

但是风格转换也并非不会发生。来自申万研究所的分析认为,经济景气预期是风格转换的原动力。随着经济复苏形成共识,煤炭有色会率先“煤飞色舞”。场外资金会受财富效应影响流入股市。紧接着,经济慢慢过热,银行、钢铁、石化的基本面改善,资金开始追逐前期滞涨的大盘蓝筹股,大盘股加快上扬,市场亢奋。

关于宏观经济的预期,只能随时观察,当下无法给出合适预期发生变化的答案。

而对于资产管理行业而言,如果不发生风格转换,依靠精选个股来创造业绩仍然是痛苦的。但这种环境依然合乎私募基金的胃口。2011年,私募基金或许仍然迎来大发展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