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邮编是多少的:任人唯贤,为政以德——解读 尚书 周官 (2009-06-09 14:01:00)转载标签: 周官《尚书》解读教育 分类: 国学殿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52:03

任人唯贤,为政以德——解读  尚书 周官

(2009-06-09 14:01:00)转载 标签:

周官

《尚书》解读

教育

分类: 国学殿堂

任人唯贤,为政以德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一、对《尚书》的理解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上溯尧舜,下讫春秋秦穆公,其主要內容不外乎政府的文告,主上的誓言,君王的命令和贵族的诫词等,是一部重大政治文件汇编。

为什么叫《尚书》呢?

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來之书,故曰尚书。(《尚书正义》卷一《尚书序》孔颖达疏)

《荀子·劝学篇》说:“书者,政事之纪也。”

许慎《说文解字·序》说:“著于竹帛谓之书。”这说明书是写在竹帛上的政事记载。

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史记•太史公自序)

书者,古之号令。(汉书•艺文志)

《尚书》是古代的历史文献。

在先秦篇数很多。相传有几千篇,孔子编纂删为百篇。并用作教材,儒家尊为主要经典,尊称为经,所以又称《书经》。

唐史家刘知几以为:“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先精此书,次及群籍。”(《史通》卷四)

《尚书》的组成

据说《尚书》原有百篇。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几乎失传;汉以后陆续搜集补充,至晋代汇编为现存的五十八篇。《尚书》旧分虞书5篇、夏书4篇、商书17篇、周书32篇四类。

二、《尚书》的价值:

(一)、文化方面。

1、《尚书》确立了圣王系统与王道政治典范。记载了虞、夏、商、周的重要历史事实

2、《尚书》确立了以德为核心的价值系统。 倡导“以德治国”

3、《尚书》展示了圣王的忧患意识。强调“居宠思危”

(二)、语言方面。这部书保存了许多古义。

1、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也可说是最早的一部散文著作。是我国散文的源头。应该说,尚书的语言艺术比起后世的来,有朴质的地方,其原因,是尚书是政治文献的汇编,不是以抒情为目的的艺术散文。

2,在文学刚刚发轫的时代,艺术手法还较单一。但是,也应看到尚书的文章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朴素,但表达很精当,引用成语很贴切,有些地方较好地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等等。

三、卷四十六   周书·周官 解读

周官【说明】

周成王灭了淮夷,回到王都丰邑,向群臣说明周家设官分职用人的法则。史官记叙这件事,写成《周官》。

本篇前几句是史官记事的话。

王曰以下是成王对周家设官分职用人的说明。

成王的话分三段:

一段说明选官的原则和建官的体制;

二段说明居官为政的法则;

三段告戒群臣敬恭职守,治理政事,永安兆民。

周书 • 周官

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

惟周王抚万邦,巡侯、甸,四征弗庭,绥厥兆民。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董正治官。

王曰:“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庶政惟和,万国咸宁。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今予小子,祗勤于德,夙夜不逮。仰惟前代时若,训迪厥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王曰:“呜呼!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其尔典常作之师,无以利口乱厥官。蓄疑败谋,怠忽荒政,不学墙面,莅事惟烦。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庞。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不任。”

王曰:“呜呼!三事暨大夫,敬尔有官,乱尔有政,以佑乃辟。永康兆民,万邦惟无斁

四、周书·周官的启示

关键句:

庶政惟和,万国咸宁。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

用人之道:任人唯贤、唯德,宁缺毋滥

为官责任重大,不能滥竽充数,必须贤德的人才可居其位。要重贤任能。墨子说:不当父兄,不偏宝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意即是不庇护父亲兄弟(亲属),不偏袒有钱有势之人(权贵),不宠爱女色,荐举有才能的人。

用人之道,唯在得人,要善于识人用人。孔子识人的原则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看他的志向和目的是什么?来历和动机是什么?平常做人是否安分守己?要选用那些具有克服自私,推己及人,弘扬爱心(公心),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人。

孔子曰:百善孝为先,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儒家倡导以孝治天下的思想。中华文化的孝道精神,就是由孝敬父母扩展为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之人。所以选官应该任用有孝心之士,小孝可以治家,大孝可以治国、治天下。

鲁哀公曾问孔子怎样做才能使民众服从自己,孔子针对当时的弊政指出:“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明确地告诉那些执政者,只有提拔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人,民众才会信服。

关键句: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为政之道:为政以德,长治久安

“德”对于为政者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者有德,就有了号召力,有了凝聚力,好像天上的北斗星,满天的星座都会跟着它的方向转动。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合法性唯以德政为证,德政就是为老百姓谋实惠,这样才能赢得民心拥戴,以建立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归根到底,“其德之用,祈天永命”也。

关键句:

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

为官之道:爱民守信,公正无私。

《道德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执政者不要有自己的欲望,应该以老百姓的希望作为自己的意志。要重民、爱民、教民、养民,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真正的,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为官者一定要言而有信,取信于民。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为政治国,言而无信,朝令夕改,那就不知其可了。”为官者做事、制定政策,要有长远的眼光和目标,如果只顾眼前,朝令夕改,就会失信于人,使人“不知其可”。

领导要公正无私,不能假公济私。【吕氏春秋】记述:“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意思是做到公,则天下太平,天下太平,正是由于公正得来的。能否分清公与私是从政者品行良莠的试金石,也是善政与恶政的公水岭。

天道无亲,领导要不徇私情,一视同仁。老子在《道德经》里告诉我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作为领导不能感情用事,要论功行赏,不看人定赏罚。那样领导就不烦心、不闹心。正如孙膑在《孙膑兵法·将德》中所提到的: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芥。

关键句:

蓄疑败谋,怠忽荒政,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为人之道:博学修身,勤政笃行

为官决策要果敢,不能优柔寡断,错失良机。要勤政廉政,勤勉工作。要多做实事,少说空话。从为政的角度看,孔子认为,“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才可以算得上君子。就是说,要脚踏实地,付诸行动,为百姓做实事、好事。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为官不要在乎名声地位,知不知在人,能不能在己,要有真才实学,重视自身的修养,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既是为政者个人的修养问题,又是为政者对于社会的责任问题。

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本领呢?在知识面前,要抱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要“多闻”、“多见”、“慎言”、“慎行”,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对于不懂的地方要取保留态度,不懂不要装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勤学多问,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为政者尤其要懂得“温故而知新”的道理,明白世事变化的规律。

总之,为政为官为人要重自身修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德治法治兼修.德治而不专治、不人治,法治。为政以德,为业以勤,为事以公,为人以正,为官一方,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