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 叶圣陶文体:过年了,听听民间疾苦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19:14
 

过年了,听听民间疾苦声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102/213536.html 

孙瑞林

 

春节前夕,海南省《南岛晚报》在“民生”栏目,开展“冬日送温暖”活动,连续报道了当地群众的疾苦情况。笔者现摘录几篇(附后)。

阅读这些来自基层、带有泥土气味而显得朴实无华的报道,不能不使人落泪,不能不令人深思。

在这片四季常青、美丽如画、肥沃而富饶的土地上,在海南岛人民获得解放已经历了61个春秋的今天,一些群众的生活竟如此的艰辛和贫苦!

还是在这片土地上,一些富豪和贪官们却过着一掷千金、纸醉金迷的生活:一顿年夜饭69999元,一夜宾馆豪华包间70000元……。富人们的一顿饭、一夜住宿,该够多少贫苦群众一年的生活费啊!至于那位平安保险公司老总马明哲的6616万年薪,对于这些每月享受280元“低保”、过年吃不上一碗肉、买不起一件新衣、孩子买不起一个玩具,学生没有一张书桌的贫苦群众来说,无异是个天文数字,不可思议!

解放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足为奇,因为那个制度必然是那个样子;而今,这种严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竟然重现在这片流淌过无数革命烈士鲜血、已经解放了的土地上,该做何解释呢?那些掌管国家各级权力的共产党员们,不该好好地反问和反思吗?!我们是共产党,不是国民党!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我们是为人民服务,不是为资本家服务!我们怎能容忍如此严重的两极分化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行其道,无所顾忌,继续扩大下去呢?!靠“和谐”、不靠斗争行吗?!

毛主席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号召全党同志:“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试问某些掌权人,你们扪心自问:是否还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是否还与人民群众呼吸相通?

封建时代那个清朝进士、曾任过山东范县和潍县县令、号称“扬州八怪”的郑板桥,还能位卑未敢忘忧国,还能写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那样感人肺腑的诗句,还能不怕丢官而“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一个官小位卑的七品县令,都能从衙斋的萧萧竹声,想到民间的疾苦,心中装着百姓,情感系于民生,以致不惜“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难道还不如封建社会那个开明的士大夫吗?!

诚然,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问题关联着基本社会制度,关联着全局,不是一市一地所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在全局上,经济基础已与毛泽东时代不同了,已是私有化为主体了,这是出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根源所在。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根上解决,也就是从所有制问题着手。私有制不除,人民群众的疾苦就不会得到根本改变,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痼疾就不会彻底根除。某位高层人士提出的所谓“有尊严的生活”,那只是少数剥削阶级的特权,与解除人民群众的疾苦,消除两极分化是沾不上边的!

                               201125

 

附:《南岛晚报》:

五保户徐阿婆的心愿:

“过年能吃顿肉,该多好啊”

2011年1月11日,南岛晚报记者:如今,有些人已厌倦了大鱼大肉而改吃农家小菜了,而家住三亚红沙社区的徐兰珍阿婆只想“过年能吃上一顿肉”。

  借助南岛晚报“冬日送温暖”之际,徐阿婆日前向记者道出她的新年愿望。经过记者了解,徐阿婆患有严重的风湿病,每晚疼得难以入睡,仅靠280元低保金度日,根本买不起特效风湿类药品。记者到徐阿婆家探访得知,徐阿婆从林旺嫁到红沙,老公很早就去世了,无儿无女,她一个人孤苦伶仃,每顿只能凑合着吃些青菜。正屋除了破旧不堪的沙发之外,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阿婆睡觉的里屋只有一张大床,床上有一张席子和一个缝制的枕头。

  徐阿婆告诉记者:“我把被子放到箱子里了,因为没有被套,怕脏。”记者打开放被子的箱子,用手摸了一下感觉到被子非常潮湿。因为是棉花制成的,由于没有被套的遮盖,棉絮已扭成块,根本起不到保暖作用。

  记者在阿婆家的小院里,还看到很多破纸箱和塑料瓶摆在角落。

  徐阿婆的邻居说:“她平时会捡这些垃圾拿去卖点钱,很少买日常用品。”

  徐阿婆说:“我已经好久没吃肉了,过年能吃顿肉,该多好啊!”

后续报道:不少爱心人士为老人送来了肉。老人眼睛里闪着泪花。用海南话向大家道谢并开心地说:“过年能吃上肉,我的嘴解了馋。”

 

85岁万阿婆新年愿望

“过年能有一身新衣裳,就满足了”

  2011年1月8日上午,记者走进三亚红沙社区85岁阿婆万黎妹的家里,当得知阿婆的新年愿望是想要一身新衣服时,让在场的每个人为他们这“小小的愿望”感到心酸。

  万阿婆的正屋里摆放着5张破旧的椅子和1张桌子,另外两间小房子里,除了放着睡觉用的床之外,什么家具也没有。阿婆的大儿子正躺在一间屋子的床上蒙着被子。“他就是这样,每天都躺在床上,没人的时候就自言自语。”红沙社区居委会团支部书记徐永凯告诉记者,阿婆的两个儿子都在上中学的时候患上精神疾病,以前阿婆还有老伴一起照顾两个儿子,自从去年阿婆的老伴去世,阿婆每天还要照顾两个患病儿子的吃喝拉撒。

  万阿婆驼背非常严重,只能弯着腰跟人说话。阿婆的上身穿着破旧不堪的棉袄,衣服的纽扣已全部掉落,用别针代替纽扣将棉袄“扣”起来御寒,下身穿着只能盖到脚踝的薄裤子,脚穿一双旧拖鞋。由于天气转冷,阿婆的脚已经冻得发紫。

  记者了解到,虽然阿婆和儿子三人都已纳入“低保”,三个人每个月有近千元收入,但仅够买日常生活必需品。阿婆的身体不好,也需用钱。“过年能有一身新衣裳,就满足了。”阿婆用海南话说。

后续报道:本报记者和爱心读者来到了万黎妹老人的家中。读者们共给老人带来了3000元,并送来被子、新衣服、牛奶、面包、大米和油等物品。当爱心人士曾女士现场为老人穿上新衣服时,老人的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并用海南话讲着:“过年有新衣服穿了。”

 

精神障碍老夫妇生活艰难:

"拿钱买了棉被,没钱买米填饱肚子怎么办?"

2011年1月13日南岛晚报记者:寒风阵阵,天气阴沉,在一间没有门的潮湿阴暗瓦房里,一位老人躺在破旧低矮的木床上,盖着单薄的棉被瑟瑟发抖。这是南岛记者来到高峰乡抱前村黄永明老人家中看到的一幕。

老人无奈地告诉记者:“拿钱买了棉被,没钱买米填饱肚子怎么办?”此时,一床温暖的棉被对老人是来说竟是奢望。记者了解到,黄永明老人和老伴二人都有精神障碍,并且遗传给了下一代。六个孩子之中,除了老三结婚之外,其他孩子至今未婚,甚至连养活自己都困难。一家八口人,除了450元的低保金之外,一年仅有近千元的经济收入,只够买米填饱肚子,根本没钱添置任何必需物品。

后续报道:一位唐先生提着一床棉被送来。唐先生告诉记者,他是四川人,在三亚做铝合金工。看到本报的报道后,他想起了自己远在老家的母亲。“我们家有兄妹4人,不能全部留在母亲身边照顾她,只能轮流照顾。看到报道里两位可怜的老人,让我想起了妈妈,希望通过对这位老人的爱心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

 

老人孤苦伶仃:

“没衣服穿很冷 没锅煮饭很饿”

2011年1月12日,当记者走进高峰乡抱前村干沟1组75岁的黄亚弟老人家时,老人说出了这句话。经了解,黄亚弟老人是村里生活最艰苦的一户,他和老伴就靠每月的低保金度日,两人相依为命多年,就在几天前,老人的老伴不幸去世,剩下老人孤苦伶仃。

  12日中午,在前往黄亚弟老人家中的小路上,记者看到一位衣衫褴褛、满面愁容的老人。“他就是黄亚弟。”村书记符国强告诉记者。深冬的三亚,天气日趋寒冷,记者注意到,老人上身只穿了一件破旧的外套,裤子上面还有很多小洞。随后,记者来到老人的家中。记者看到,在黄亚弟老人睡觉的床上除了一床薄薄的毯子之外,别无他物。记者来到厨房,看到只有两口老式炒菜锅、一台破旧的电饭煲和几个碗。

据村书记符国强介绍,黄亚弟老人共四个孩子,女儿外嫁之后,三个儿子生活也是非常艰苦,老人一直和老伴相依为命,平日里,就靠替别人放牛挣点买米钱。“平时有奶奶为爷爷做饭,现在奶奶不在了,爷爷一个人很少做饭吃。”老人的孙女黄少妹难过地说,家里的电饭煲坏了,自从奶奶去世后,爷爷很少生火做饭。当记者问黄亚弟老人有什么新年愿望的时候,老人依然沉浸在痛苦之中,只告诉记者:“没衣服穿很冷,没有锅煮饭很饿。”老人的话,让人不禁落泪。

后续报道: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温暖之手为两位老人捐来现金和米、油、电饭煲等物品。1月14日,南岛晚报记者随爱心人士一起将捐送的物品送到两位老人手中。当黄亚弟老人穿上暖和的新衣服时,深受感动的他当场泣不成声,如此一幕,令在场的每一个人湿了眼眶。

 

残疾妈妈希望:

“女儿能有辆玩具车”

南岛晚报记者:12日下午4时许,记者来到三亚红郊社区一组高亚珍的家中,这个不幸的家庭原本由两个身患1级残疾的人组成,每月收入仅有500元,生活异常拮据。自从5年前高亚珍的老公去世之后,这个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险些揭不开锅。由于家庭贫困,高亚珍5岁的女儿丽丽(化名),从出生到现在一件玩具都没有,高亚珍含泪告诉记者:“谁能给我的女儿买辆玩具车?”

  记者在高亚珍家中看到,家中除了破旧的沙发、电视机和床之外,其他什么家具也没有。  据了解,这个家庭仅靠两人每个月500元低保金度日,并且还要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小叔子,生活异常困难。5年前,高亚珍的老公在一次意外中不幸去世,这个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老公去世之后,我每个月只有200元的低保金。”高亚珍含着眼泪说,如果不是靠亲戚、邻居接济的话,她和女儿丽丽的生活不可想象。高亚珍告诉记者,女儿丽丽刚出生4个多月,她的老公就去世了。为了生活,她有时尽量去做一点手工挣钱,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女儿。有一次,她看到女儿和别的小孩抢玩具,她愧疚万分,女儿快5岁了,却连一个玩具都没有。“女儿特别喜欢能开的那种玩具车,也许我这辈子也买不起。”高亚珍含泪告诉记者。

  后续报道:爱心人士之一的张先生拨打本报热线表示,愿为高亚珍的女儿丽丽(化名)送去一辆玩具车,圆高亚珍的新年之梦。

 

上初中的儿子一直趴在地上学习,

母亲的新年愿望:"很想给儿子买张写字桌"

  南岛晚报记者:近日,记者来到三亚市天涯镇布甫村委会布甫村大村一组的苏亚微家看到,苏亚微一家5口人蜗居在多年前建的狭小的老房子中,天气转凉但家中却没有足够的棉被,上初二的儿子至今都没有一张可以供他学习的桌子。苏亚微告诉记者,不忍看到儿子每天都趴在地上学习,但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了。

  走进苏亚微的家中,记者环视四周发现,除了一张床和简单的家具外,家里没有值钱的东西。甚至她家的门也是用木板简单挡住而已。苏亚微告诉记者,一家5口,每年仅靠种地的3千元收入艰难度日。

  最近三亚转凉,但是苏亚微家里却只有一张像样的床。“两个女儿睡在床上,我和爱人就铺席子在地上睡。”在苏亚微家里的厨房里记者看到,茅草和砖头垒砌的厨房十分简陋,做饭时只能蹲在地上,在几块砖头垒起来的灶上煮饭。

  “我想给儿子买个写字台让他学习,”苏亚微告诉记者,大儿子今年读初二了,学习成绩挺好,每天回家儿子都趴在床上或是地上学习,自己看着觉得十分难受。眼看着过新年了,为了给儿子买张学习的写字桌,苏亚微正从本来就十分紧张的生活中节约节约再节约,计划着新年后给儿子买张写字桌,让他有个最基本的学习环境。

 

老板“失踪”,工人讨钱无望

年末岁尾,南岛晚报推出“节前讨薪行动”后,受到了众多打工者的强烈响应。7日起至今共接到数十个讨薪求助电话。7日以来,经记者帮忙,为打工者共讨回近9万元工钱,解决讨薪投诉4宗。 1月12日,浙江民工老叶双手拿着一面锦旗,来到了南岛晚报新闻中心,“咚”地一声,在记者的面前长跪不起,流下激动的泪水。“太感谢你们南岛晚报的记者了,我原本以为打水漂的血汗钱没想到你们帮我追回来了。”老叶将一面写有“为民讨工钱,铁肩担道义”的锦旗送到了记者的面前。

(东方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