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回来倒时差要多久:读书是解决为什么活着的问题 - 生活有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清·郑板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11:07
读书是解决为什么活着的问题 [原创 2011-02-13 11:06:28]    字号:大 中 小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读书无用,上了那么多年的学,到头来又能得到什么?连个工作都找不到,于是,找不到工作便成了读书无用的最好注释。

或许这也算作一个理由,不过我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读书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或者可以这样说,读书是人基本生活的一部分,他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享受的权利,仅此而已,我们不要把读书与其他物质利益老是挂起钩来,不要总是习惯地认为一读书就要比别人高出点什么,不高出点什么,就好像这事白干了,这是中国人典型的功利意识在作祟,或许它是源于孔夫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化结果吧,我们不能说孔夫子的这个论调不正确,只能说不论多么正确的真理,它也仅仅符合当时当事的阶段性情况,它不可能跨之时空、跨之四海而皆准,孔夫子的这个论调在当时确实如此,因为那个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连肚子还填不饱,读书自然就成了一种奢侈,所以能够读书,能够读得起书,就这件事情本身来说已经说明这样的人家高人一等了,物以稀为贵嘛,至于说其读书的程度如何,肚子里究竟有多少墨水,倒显得不重要了。

而现在的情况是,生产力水平已经高出孔夫子时代几百甚至上千倍,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了,上学读书已经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受法律保护,每个人都享有读书的平等权利,我们再期望孔夫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幼稚可笑的,所以就读书而言,对读书的理解现在应该上升到这样一个层面,那就是:读书不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为什么活着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读的书越多恐怕危害越大,事实上许多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个论断。

关于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生理命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理性命题,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或许有不少人会觉得其实自己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有不少人活的很盲目,返回头来还又觉得自己活得很累,要说大多数人的所作所为应该都是问心无愧的,都是为了生计,为了工作,为了父母,为了子女,主观上讲是为了自己,客观上来看也是为了社会,培养好了自己的子女不就是为社会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嘛!赡养好了自己的父母不也是为社会减轻了沉重的负担嘛!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嘛,为什么还要觉得累呢?可就是觉得累,其实是思想累,心理累,于是,不少人一见面第一句话就是“累”,“真累”,累成了他们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

说到这里恐怕要受大家的批评了,是啊,说了这老半天,为什么跟学习不太沾边啊!离题万里啊!其实不是,我说到人活得觉得“累”的时候,就应该是我们意识到自己学习不够的时候,就像身体缺乏营养容易累,思想缺乏营养更容易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就是要从思想上补钙,从理性上解决这个“腰软”而导致“累”的问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悟性,提高自己认识问题的正确性。就一般而言,“累”是由于比较产生的,身累睡一觉就可以解决,而心累则最难将息,看到自己努力大半辈子还是比不了别人,差人家那么大一截子,于是有了落差,心就半悬着,悬着就难免心累。当然还有其他心累的因素,但比较落差的因素造成的心累则最大。所以要学习,要读书,书里有许多解读这种比较落差的最好办法,书会告诉你,其实你有你的优势,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别人也成不了你,书也会告诉你,低有低的好处,高有高的坏处,高处不胜寒,书还会为你解读笔直的人生则没有风景,而曲折的人生更有味道。这些东西绝不是轻而易举可以被人接受和理解的,需要学习,需要不断地学习,加上自己的人生磨砺,这样才能获得比较成熟的人生硕果。

人活着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一生会经历不少事情,有顺境的,也有逆境的,有外因的,也有内因的,有巅峰的,也有低谷的,如何笑看人生,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说着容易,实际还是很难,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学习,必须读书,因为书是几千年亿万众生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会用最经典的浅显易懂的文字传递人类是如何迈过一个个坎坎坷坷,直至走到今天,它会教给我们如何战胜我们自己心灵的寂寞,如何战胜自己心里的卑微,如何战胜人世间扭曲的比较落差,搭建自己健全完整的心理坐标,以瞄准自己人生的航线劈浪前行。

最后还是要说,读书不是解决生计问题,而是解决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有了这个观念,你就不至于总是受读书藩篱的约束和牵制,你会寻找读书以外的风景,到那个时候,你会觉得,书只是教你去如何欣赏风景的,而不是教你去如何创造风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