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卓新智趣是假的:十步释经法的特色(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24:15
 
  • 直接前往实际内容
  • Skip to main navigation
  • Skip to first column
  • Skip to second column
 
  • 主页
  • 简介
  • 文章
  • 出版
  • 代祷
  • 通讯
  • 问答
  • 录音
  • 讲座
  • 行事历
  • 神学课程

文章 » 文章 » 十步释经


十步释经法的特色(三)

赖若瀚牧师 十步释经法的另一大特色是:在研经过程中要找出经文的主题。经文的主题是甚么呢?它是用一句话将经文歷史性的意义归纳起来,好像一棵树的树干,维繫着所有树枝与树叶的核心部分。 不少时候,研经者会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掌握经文树干的意思,只去找一些枝叶甚至是树皮的问题来讨论。虽然这些问题有时候甚具趣味性,然而,讲道者或查经者不能捨本逐末,将大部分的力量花在次要的枝节上。
  另一种常见的现象是:研经者常从网上或书本中找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凑合在一起,就用来带领小组查经。这种做法基本上是鼓励人参与讨论,让人有话可说,就算是达到目的了。至于所讨论的是否在经文范围内,是否切合经文的意思或找到经文的主题,都不在所关切的范围内。若是每次研经或讲道,都与经文的主题擦边而过,那是十分可惜的事。而且,这样做根本是人意的讲解与应用,并非讲解神话语的心意。
  例如讲解约拿书第四章,有人认为主题是:「不要像约拿一样随意动怒,因为神是不轻易发怒的神。」虽然约拿动怒与神不轻易发怒都从经文中可以找到,但它们绝对不是经文树干的意思,至多是树枝而已。这章经文的主题可从两个角度去看:先是神要约拿放下自我,然后神用不同的方法让他体贴神怜爱普世的心肠。因此主题可以归纳为:「约拿必须放下自我,才能体会神怜爱普世的心肠。」
  另外,有人在讲解亚伯拉罕献以撒事件(创二十二1-19)时,认为经文其中的一个主题是:「弟兄们在作重大决定时,可以不必与太太商量。」然而,经文没有记述亚伯拉罕在出发到摩利亚地之先,曾否与撒拉商量。可能有,亦可能没有,但不能说一定没有。将主题建基在经文缄默之处,十分危险。
  现以马可福音第十六章的经文为例,说明如何在研经过程中找出经文的主题。在找出经文的主题之先,要归纳总意。经文其中一个重点是:妇女们前来墓前找耶稣,并非因为她们相信耶稣会復活,从她们带香膏想要膏耶稣的身体,可见她们心中所惦记的仍是死去的主。
  另一个重点当然是天使向妇女们宣告耶稣復活的信息,这是整个事件的转捩点。天使要妇女们回去告诉门徒「和彼得」。「和彼得」这短语值得强调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一方面它带着重复强调「彼得」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它与重新託付门徒有重大的关系。曾三次不认主的彼得恢復作门徒,早已在他自己所能知道之先。
  妇女们听见復活的信息后,她们的第一反应是「逃跑」,而且「发抖又惊奇」,不敢将信息告诉别人,因为她们「害怕」(可十六8)。所强调的似乎比较负面,与马太的记述有显着的不同。马太虽说她们「害怕」,却又说她们「大大地欢喜……」(太二十八8),而且后来「上前抱住祂(耶稣)的脚拜祂」(9节)。
  马可福音十六章9节起,记述着耶稣的復活与显现,重点都是:人们不能接受,甚至不能相信耶稣復活。有一群为耶稣之死而哀恸的人,听见马利亚报訉说耶稣復活了,他们的反应是「不信」(可十六9-11);另外,耶稣的两个门徒传递主復活的信息,遇到的反应同样是「不信」(可十六12-13);后来连十一个门徒都被耶稣斥责为「不信,心里刚硬」(可十六14)。耶稣的復活应该使门徒欢喜与兴奋才对,但经文的重点却不是这样。马太的记述当然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将马太的信息加诸在马可身上。
  那么,经文的主题是甚么呢?耶稣从死里復活出人意表,让惊讶的妇女们成为耶稣復活的见证人。

~~~~~~~
(待续)

 

  Copyright © 2011 Sacred Logos Resource Center. 圣言资源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