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兼职网:十三年看香港变与不变(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0:47:13
 十三年看香港变与不变                           USA 2011.2.5 

   13年前的1998年春节后,我首次到香港,在那里短期交流40天,那时香港刚回归祖国半年多,英殖民地色彩依然浓厚。13年后的2011年春节前,我再次到香港, 与女儿在那里游玩两天。回归祖国13年半的香港已经发生了我这个匆匆过客都能感受到的变化。


   不变的是香港的繁荣、繁华与繁忙。13年前刚到香港时,我曾惊叹于这里高楼林立,五光十色,有着内地任何城市所不具备的现代气息。我曾感叹香港人的生活节奏真快, 走路目不斜视,行色匆匆。此次再来, 看到香港繁华依旧,繁忙不变。

   我们抵达旅馆时已经是晚上10点, 从中环到湾仔到铜锣湾再到北角一线,仍然车来人往,热闹非凡。这在美国城市中只有拉斯维加斯可以一比。美国其它城市入夜后基本上就成了死城,即便是纽约这样的大都市,除了时代广场附近入夜还有点人气外,四五条大街之外,到了晚上10点,除了无家可归者和下晚班的人,基本上可算是人迹罕至。


    那天在中环地铁站, 正是早上上班高峰, 逆着人流去机场快线车站, 我被迎面而来的上班族潮水般的气势所震撼,女儿在美国可从来没见过这阵势。我告诉她:你只有在中国的大都市的地铁里才能见到这种景象,也许上海、北京的地铁里也有,只不过香港人的脚步更快, 更讲秩序。香港的马路不像内地城市那么宽敞,汽车在狭窄的街道上却能顺畅流动,而上海、杭州的马路上,汽车与自行车、行人斗智斗勇,互不相让,结果是谁都走不动。

    这是我看到的香港第一点变与不变:时代变迁,香港在中国不再是繁荣与繁华的唯一象征,但要说忙而不乱、忙中有序,香港在中国依然遥遥领先,内地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变的还有香港的多元与丰富。13年前,香港堪称中国唯一的国际化都市,各种肤色的人在这里生活,各种语言在这里交汇,周末菲佣在街头聚会成为一景;各种意见在这里交锋,街边书报摊五花八门,有许多在内地看不到的东西。今天这一切依然如故。

    变化的是,内地游客无所不在,南腔北调到处可闻。13年前我去海洋公园时,公园里游客稀少,除了香港本地人,主要是讲粤语的广东游客,而今天的海洋公园,几乎成了普通话与中国各地方言的汇合之地,每个项目游客多的都要排队。13年前的海豚表演现场旁白只有粤语和英语,而今天的海豚表演,现场有了普通话。会展中心的紫荆花广场,13年前空空荡荡,而今天却是人声鼎沸,因为这里是内地观光团的必到之处。


    13年前我在中环问路,找衣冠楚楚的白领,对方不会普通话,我不会粤语,对话半天仿佛鸡同鸭讲,最后只好用英语交流解决问题。此次我在香港不同地方问过5次路,居然连满脸沧桑的老汉都能讲普通话了,在有轨电车上还与一位从武汉移居香港的妇人聊了一路。

    13年前,香港的店铺或许只有谢瑞麟、周生生、周大福等金店、莎莎、彩虹等化妆品店,以及电器行的营业员会讲普通话,因为那里是“大陆表叔”的必去之地。我曾经在谢瑞麟店买金项链,一个女人拿出旧款项链,语带鄙夷地说:这个,我们香港人不戴,只有大陆人爱买。今天,我到香港的屈臣氏便利店、惠康超市买东西,收银员都会普通话了,而周生生、莎莎店,不再是“大陆表叔”盈门;铜锣湾、尖沙嘴摆满照相机、摄像机的小电器店三步一家、五步一店的景象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我在铜锣湾看见的国美电器大招牌。


    13年前,站在尖沙嘴海滨看港岛,中环广场和中银大厦如鹤立鸡群,而今天国际金融中心如擎天大柱,为港岛的天际线增添亮色。13年前,从尖沙嘴看港岛高楼大厦楼顶的几十个大广告牌,基本上都是日本、美国跨国公司的,内地企业寥寥无几,而今天内地企业的广告牌占了将近一半, 海尔、TCL、五粮液、中国移动等中国名牌的霓虹灯广告牌与三星、东芝等国际品牌并肩, 给港岛夜色添彩。


    13年前除了中国银行,我们在香港街头看到最多的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而今天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已经在香港大街遍地开花。13年前,我们只能在内地城市街头看到刘德华们的广告,而今天我们在中环看见赵薇、在尖沙嘴看到黄晓明为国际名牌做的巨幅广告。


    从这些浮光掠影的变与不变,我们看到了这个曾经为IDENTITY而困惑的东方之珠越来越明显的中国色彩;看到了香港从中国开放门户到融入中国崛起的脚步。也许香港人为不再一枝独秀而失落,但其独特魅力和优势在相当长时间内,内地城市仍无法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