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草原情歌:写作命题中的变与不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9:07:30

写作命题中的变与不变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秋玲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08日   16 版) 6月7日,首都师范大学附中考点,手拿准考证的考生等待进入考场。
本报记者 杨慧峰摄

    全国17道作文题已随着语文考试的结束一一浮出水面。综观今年所有的作文题目并没有跳出以往命题的话语体系。分别是:全国课标卷“中国之崛起”,全国卷“垫资中奖以后”,北京的“世乒赛之思”,上海的“一切都会过去,拟或都不会过去”,天津的《镜子》,湖南的“你们来了”,浙江的《我的时间》,山东的《这世界需要你》,广东的《回到原点》,湖北的《旧书》,江苏的《拒绝平庸》,江西的“孟子三乐”与“鲁迅印象记”,辽宁的“闻假苹果”,福建的“袁隆平之言”,四川的《总有一种期待》,安徽的《时间在流逝》。这17道作文题目从命题类型上看仍是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三分天下,从材料内容上来看不过是永恒“本体”上的某种“变体”。

    今年的17道作文题更突出了考查学生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主张与观点的能力,就测试材料涉及的范围来看仍以“诚信”“时间”“位置”“创新”“梦想”“付出与收获”等为“本体”话题,命题则围绕着这些“本体”用不同的“变体”材料测试考查学生的写作思维与写作能力。2009全国课标卷的“乞讨”,辽宁卷的“明星代言”以及2011年全国卷的“垫资彩票中奖”就是“诚信”这一“本体”不同变体。

    除此之外,今年还有几道作文题目与往年的作文题有惊人的相似。2010年江苏卷的《绿色生活》就内隐着今年广东省的题目《回到原点》;江西卷的《找回童年》是对《回到原点》另一维度的审视吗?江苏卷的《拒绝平庸》不正是2009年上海卷《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再次出现?

    自2004年各省自主命题以来,作文题目不过是基于同一“本体”的不同“变体”,“花”还是那朵“花”,变的是赏花的“人”。“人”不同了,眼中的“花”也就异了,看到的东西也有差别。那么,考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该如何备考作文呢?

    首先,要选定自己擅长的文体类型。从目前考场作文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考生常写的文体类型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综观高中课程近七年的高考命题,在命题中明确限定写作某一类文体的试卷越来越少。多数情况下都是“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三自”要求。所以,在备考时,考生应根据自己的思维特长选定一个文体,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以使其达到娴熟之技,在考场上你就能驾轻就熟地完成这篇特殊时空条件下的特殊作文了。如何确定哪一类文体更适合自己的思维特点呢?如果你是一个感性的人,在备考时你就以练习感性的记叙文为主,如果你是一个理性的人,那么在备考时你就以练习思辨的议论文为主。而另一种文体则做辅助性练习即可。

    第二,就是积累的问题。我在课堂观察时发现许多教师对于积累的理解,主要将其放在了好词好句的收集上。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如“名垂史册”“流芳千古”“永垂不朽”与“遗臭万年”含义基本相同,只不过前面的是褒义词,而“遗臭万年”是贬义的,只有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区分词的好坏。真正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的积累,一是经典优秀文化的积累。

    最后,就是要有“化”的功夫。积累是为用而存,能否依据高考作文所给的测试材料写出一篇令阅卷者赏心悦目的文章,还需要具备“化”的功夫:一化日常生活素材,二化语言材料,这两点是缺一不可的。鲁迅的《故事新编》化的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神话;王勃的《滕王阁序》就化用了古人大量的语言,成就了这篇旷世奇文。化事为文,化语为意是一个人熟练运用语言能力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