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交警服务热线:把粗糙的孔子铜像搬出天安门广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23:10
把粗糙的孔子铜像搬出天安门广场

    作者:陈云发

/    随着近年教育界及“国学界”尊孔读经闹剧的频频上演,不久前,一尊新铸的孔子青铜像已被人“悄悄地”安放在天安门广场的国家博物馆前,铜像孔子用眯着的细眼注视着天安门广场,而其宽袖大袍的身躯,除底座之外,竟高达9.5米(孔子实际身高据说仅1.75米),有网民指出,这一高度像征的是“九五之尊”。 

    这让人感到惊骇。大家知道,只有帝王的地位才被称为“九五之尊”,天安门广场安放这么一座孔子铜像,其寓意要让人们读出什么?是要告诉老百姓,已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现在又要回到孔子的“新帝王”统率之下吗?是要告诉人们,孔子才是当代的“九五之尊”吗?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一座雕塑像吗?人家公司门前还放石狮子、铜老虎呢,何必这样过度解读?但是我要说,孔子的铜像,与单位、住宅门前安放石狮子、铜老虎绝不是一回事,9.5米高的数字,策划者、制作者肯定是有寓意的,而且放在天安门广场,这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孔子铜像可不可以再铸放?当然可以,孔子作为古代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有理由获得当代人的尊敬,因此,在他的故乡曲阜、在孔庙中,或其他历史纪念场地,孔子塑像都应予以保留,或新铸放都无问题。但我们亦应指出,目前全国各地的孔子塑像、孔庙已经够多了,曲阜还保留了大型孔子纪念基地:孔府、孔林、孔庙,现在实际已没有必要再新建什么孔子纪念物。再说,我们现在纪念孔子,最主要的是研究、继承孔子的有益思想;而孔子作为封建社会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中固然有许多可称之为国之瑰宝的东西,但是也存在诸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大量与当代普世民主价值观相悖的东西。所以,今天我们若用孔子思想来治国,搞“君君臣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一套,那么,人民还怎么享受民主?那就“两会”也别开了,人民代表、政胁委员也别选了,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也都该全部封起来了,政府领导人也不需要做政府工作报告了,人民根本没知情权了嘛!所以,今天我们研究孔子,继承孔子,是继承、吸收他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而绝不能对他的思想遗产照单全收。

 

    还要看到,孔子思想中虽然有人本的东西、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进步理念、有封建烙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但是,孔子连同董仲舒、程颐、朱熹等后代大儒们推崇的儒家学说,从根本上来说,是要禁锢人们思想、阻得社会发展进步、反对改革改良的。儒家的“秩序”,并非指社会治安秩序,而是思想秩序、法统秩序、道德秩序的永不改变。儒家学说这一先天本质性的弊端,在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中,一直未被发现。只是到了晚清,西方帝国主义用鸦片和大炮砸开了国门,知识界才发现:中国社会两千年未能在科学文化上进步,就是儒家思想统治太严密,所以,当清政府拼命想用儒家思想继续捂住国家、人民以保住其统治秩序时,中国觉醒了的知识界和革命者,便首先提出教育救国理论,坚决起来否定尊孔读经、科举取士那一套教育思想,为了推行新的科学教育理念,他们只能把炮口对准旧教育制度的偶像孔子,因为只有打倒了“孔家店”,新的教育救国理想才能实现,这就是为什么晚清、民初发生的辛亥革命、“新剧革命”、五四运动等都把矛盾指向旧的儒家学说的原因。还要指出的是,五四前后主张打倒“孔家店”、推行新文化、新教育理念的人,不仅有陈独秀、鲁迅、于右任等这样的革命家,也有中过清朝进士的张元济等这样的纯知识分子,他们亦痛恨背诵四书五经、八股取士,为此,张元济主持的商务印书馆和舒新城等主持的中华书局,自民国元年(1912)起就推出自编的新型教科书。所以,孔子的儒学不推倒,中国就绝不会进步。中国到晚清时还处于两千年的原地踏步境地,对世界现代科学技术贡献几等于零,正是孔子思想绝对偶像化的原因,现在若有人把孔子重新抬起来,把他放到“九五之尊”的地位,其动机绝对是可疑的,意味着社会思想境界的倒退。

 

    把孔子像放在天安门广场,亦是不伦不类。天安门广场是国家的心脏和象征,是神圣的地方,一举一动都牵涉全国人民的感情,都应有国家规格的象征或寓意。过去,这里凡是建造任何建筑,都需党中央举行最高会议决定,或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一致讨论通过,天安门城楼挂毛泽东画像,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等无不是这样,重大节日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孙中山像,都是非常庄重之举,都经最高机构批准。但现在孔子铜像却根本未经党中央、全国人大决定,便由个别单位、少数人决定就安放了,这就很不庄重。况且,这座孔子铜像亦并不“艺术”,铸造并不细腻,而是很粗糙;造型也完全是个“傻老头”形象,与孔子作为智者、觉悟者形象相去甚远,实在叫人倒胃口,亦不知是何人的“作品”。所以,这样的铜像,是不该不声不响地放在天安门广场的,它亵渎了人民的感情,应该立即搬走!

 

    相关报道:

 

    孔子就是一位妈妈型的管家婆

 

    一周视角

 

    天安门东侧竖起了孔子的青铜像,成了上周的重大新闻之一,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所有的议论当然都是“马后炮”,丝毫也不影响已经耸立在那里的孔子像。

 

    但是,天安门这种地方,增加一块砖、减少一株树,都是大事,引发媒体的关注和民众的议论,也很正常。人民网强国论坛的议论最热烈,但基本上是反对声,而且言辞十分激烈,好像就是要与孔子“非礼勿言”的教训对着干似的。

 

    从网友的议论中可以发现,他们对孔子最大的非议,是他有反对言论自由之嫌。不过我觉得,总的来说,孔子是一个胆小谨慎的人,这种人不能像英雄一样收拾河山,但也不会坏什么事,最多不过是婆婆妈妈一点。

 

    乱世需要英雄,治世总是管家辈出。有管财物的,有管公关的,也有管言行的。孔子就是一个妈妈型的管家婆。不过他不喜欢管财务,而是喜欢搞公关。他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管理孩子们或者学生们,要他们认真学习,温习功课,背诵《诗经》,文质彬彬,尊敬老师,非礼勿言、勿视、勿听、勿动,像一根呆木头一样。

 

    如果大家都像木头一样,像他最钟爱的学生颜回那样“一瓢饮,一箪食,居陋巷”,那么什么事情就都好办了,社会秩序也会更稳定了,制度建设也简单了。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将社会管理成本降低到零。所以,孔子很推崇那种禁锢人的自然属性的周礼。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周朝的人跟着夏桀和商汤他们那样干,我们就跟着周文王周武王他们那样干,总不会有什么大错的。

 

    有一次,孔子参观周朝的宗庙,见到门前广场上一尊好几米高的青铜塑像,上面标明了塑像的身份:“古慎言人”。这位“慎言人”的嘴巴被贴上了三层封条,塑像背面有一篇铭文,上面写着: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详见《孔子家语》观周十一)铭文总的意思,一言以蔽之就是:少说话,以免惹火烧身。孔子看这篇铭文之后,吓得不行,感叹着对身边的学生们说,这些话说得多好啊,你们要记住。还记得《诗经》中所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吗?如果按照这样的原则行事,还怕因言获罪吗?

 

    听到孔子说的话,我们的确很感动,就像听到关心体贴的妈妈的谆谆教诲。但我们转念一想,这不像老师说的话啊,离我们现代社会的公民教育观念相距更远。从情感层面而言,我们需要温柔耐心的妈妈。从发展、创造、正义、公平的层面而言,仅有“妈妈”是不够的。

 

    当代社会如此复杂,科学技术如此发达,与孔子时期的“小国寡民”相比,何止相距千里万里。所以,我非常赞同一位学者的观点,他认为儒家的学说可以修心养性,但对现代社会的制度建设用处不大。我们可以从精神层面去讨论它、研究它、学习它,但不要试图将它视为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万能药。

 

    这种分析比较理性,而且也是从“建设性”的角度思考问题。与五四时期“只手打倒孔家店”的声音相比,与“批林批孔”时期的暴戾之声相比,理性的声音显得温和节制,颇有一点孔子所提倡的“文质彬彬”的意思。至于那些“无腔之野调”,也不可以全部剿灭。如果没有这些声音,“文质彬彬”就不存在了。因为它们是相互依存、相生相克的一对矛盾的两面。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100年之间,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文化,被批得体无完肤,声名狼藉。今天,孔子像树立在作为政治中心之象征的天安门广场,毫无疑问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暗示,暗示着传统文化的地位将会越来越得到重视。我们完全不必要将这个象征,解读为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应该解读为精神上的左右逢源,文化上的多元并举。所以不是什么坏事。

 

    我们许多大学的校园,原来都在正门的中心广场,竖着毛泽东的大理石塑像。北方的塑像穿大衣,南方的塑像穿衬衫,而且都是向前方挥手的姿势。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学校都在校园的另一个地方,悄悄地竖起了孔子的塑像。我所在的大学,前两年也竖了一尊孔子塑像,位置比较偏一点,也没有向前方挥手的 POSE,而是双手捧腹,显得很低调,就像一位温和的老奶奶似的,不会给人带来什么压力。我想,一位性情温和的人像竖在校园里,比一位性情刚烈的人像竖在校园里,总归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