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学初中部:还说春晚那些事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48:38

 

今年的大年夜过了,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看了。

实话说,个人感觉不怎么样,有浪费时间之感。

但尽管如此,我仍然坚持我的原有观点,你和我当然可以不看,甚至可以反感春节联欢晚会,但不能剥夺广大贫困农民观看的权利!

我们这些人(城里人或者说富裕的农村人)可以不看春晚,但有些贫困地区的普通百姓喜欢看,这就是春晚存在的理由。因为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短板决定水的容量。

央视春晚总导演马东说,中国不仅仅是北、上、广、深,也不仅仅只有网络媒体。我们心里有一个谱——电视观众的收视比例在哪?重心在哪?正确取悦的大部分人在哪?我们一定会听到知识界精英的想法,但说实话,春晚的收视主体不是他们。(2011年2月3日羊城晚报)

我认为还是很有点道理的。

所以在大年除夕,我写了篇《别剥夺了贫困农民看春晚的权利!》。

http://qzfywxt.blog.163.com/blog/static/2377695201112102339929/

不管您赞同不赞同,因为本来就是我个人的看法,这是我说话的权利。

刚刚从网上看到,博友谢志浩先生认为:央视知道“法律学堂”老兄“急央视之所急,想春晚之所想”,真要进行嘉奖了。这位老兄的理由非常给力:大年三十,吃饺子看春晚已经成为民俗。(具体详见后附谢先生博文)

我认为要么我理解有问题,要么就是谢先生理解有误,我们俩没有说到一个点上。

谢先生们认为“合家团圆的时候,调台器是否由喜欢看春晚的掌握,也还是个问题呢!”,这是从权利的不可强制性说问题。这无疑是从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来看的,当然是对的。

而我,更多是从贫困群众的文化享受角度来谈,因为对许多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看春晚是最大的文化享受。

我在文章中说过,我是有切身体验的。

更重要的是,我是从现行国家强制推行有线电视(数字电视)而剥夺了普通观众的收视权来说的。

那么,在中国呢,如果你不安装有线电视,你能看几个电视台?我父亲现在山东农村,看着我结婚时买的大彩电,但他不愿意安装有线,所以他一般就能收看两个台(频道)左右,一个是自己县的电视台,另一个就是所在省的卫视。

当然你可以装有线,现在还有所谓机顶盒。按照国务院有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要求,现在需要交纳开户费、购置费和收视费。部分地区为了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政绩, “强制关闭模拟信号”。国家广电总局特别指出,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对暂时不愿收看数字电视的用户,要妥善解决;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地区,必须保留至少6套模拟频道,转播中央、省和当地电视台的主要节目,供没有机顶盒的用户接收,切实维护有线电视用户的合法权益。但在具体转换过程中,许多地方均变相采取各种方法,强制关闭有线模似电视信号,导致农民有电视机无电视看的局面出现。

不惟农民,我现在生活在号称富庶的珠三角,我家住在城里,家里是有线电视,但我家的电视也只能看5个台,分别是佛山新闻、佛山影视、广东卫视、佛山公共频道和中央一台。因为我没有安装机顶盒,也就说我没有缴纳每月那十多元钱,就只能收视这么多台了。

我们知道,从2010年7月1日起,芬兰把宽带接入权确认为公民基本权利之一。芬兰由此成为世界首个通过立法的形式,确认“宽带权”的国家。芬兰也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把宽带接入确认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这项权利赋予每个芬兰人,不管是住在大城市的,还是山沟沟的,都能申请网络服务商给他们提供每秒1兆比特(1Mbps)的宽带上网服务。

可是,在我们中国,你想看点免费电视都不行。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到底是应该先谈保障贫困地区农民看春晚的权利还是城里人自主选择收视节目的权利?

附:

 

 


 

谢志浩:为把春晚办成七一晚会而努力奋斗!

发表时间:2011-2-7 1:01:00 阅读次数:124     所属分类:公民评论

2011年2月2日,大年三十晚八点,吃过饺子,从岳丈家回到书菜楼,打开电脑,就《刷新政治,迫在眉睫!》与西西里柠檬、导弹来了网友,进行回应,一来二去,就忘记了观看春晚。在网络上闲庭信步,“法律学堂”有一个帖子,很给力:别剥夺了贫困农民看春晚的权利!不禁拍案叫绝,令人喷饭!

笔者首先要向“法律学堂”表达敬意。因为,这位博友依然没有忘怀底层民众,还在那里关心贫苦农民是否能够看上春晚。即使身在佛山,还有不少农民交不起一年200多元的有线电视初装费,这样,不少农民大体可看两个台:县电视台、省卫视。而广东、重庆等卫视,宣布不转播央视春晚,这样,可能有不少百姓,就看不到央视春晚了。

央视知道“法律学堂”老兄“急央视之所急,想春晚之所想”,真要进行嘉奖了。这位老兄的理由非常给力:大年三十,吃饺子看春晚已经成为民俗。看来,民意不可违啊!笔者大体与“法律学堂”博友年龄相仿,二十多年前,也有过盼望春晚的热切心理。

八十年代的春晚,差不多发展成为新民俗,这里面的原因,并不复杂。朴素、简单、纯朴、自然、亲切、大方,老百姓喜闻乐见,有口皆碑。历史进入九十年代,春晚就开始变异了,进入2000年,春晚沿着变异的道路,迅猛前进,有目共睹。

何以八十年代,那么美好的春晚,到了九十年代,就变异了呢?原因也不复杂。由于八十年代政治清明,全能政治迅速降解,思想解放和文化讨论,激励着文艺的觉醒和复兴。历史进入九十年代,政治清明的大好局面,戛然而止。政治权力和资本力量,纠结、缠绕着文化机制,形成了扭曲、劣质的文化生态。

国家与社会的博弈,大传统与小传统共生,来自民间社会的小传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终于成长发育成“民俗”。一部民俗史,可以窥见草根力量的坚韧。

如果,春晚一直在八十年代的政治生态中成长,那么,完全有可能生长成为新民俗。众所周知,历史没有给春晚提供这种良性的环境,最终变异成为意识形态、政治和资本三股势力扭结而成的怪兽。

“法律学堂”老兄,好读书、求甚解,不怎么看电视,但也不至于,不明白这些年的春晚,已经堕落到何种地步。隐隐约约,还以为生活在八十年代,老百姓盼望春晚,若大旱之望云霓!

作为政治点缀的春晚,真正回归到娱乐,看不看,也就无所谓了。否则的话,浪费民脂民膏,多数百姓只能被看而已。地方台,难道在大年三十,没有排练具有乡土特色晚会的权利吗?笔者不相信,诞生了黄飞鸿、叶问的地方——佛山,老百姓看不到央视春晚,看一场广东台的舞狮表演或者经典武侠电影,就会愤愤不平?

不知道哪位高人,幕后策划,将歌手谭晶演唱的《旗帜更鲜艳》安排在央视春晚的黄金时段,就可以明了兔年春晚的中心思想了。原来,这首歌叫做《党旗更鲜艳》,不知哪位妄人擅自改动为《旗帜更鲜艳》,大大降低了蕴含在这首歌里面鲜明的政治色彩。

有司如果,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让谭晶在春晚深情献唱《党旗更鲜艳》,那么,春晚的政治目标更加鲜明,广大文艺工作者,就会齐心协力,为把春晚办成高水平的七一晚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