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暖的小说: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命运相同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0:18:23
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命运相同吗(上)
同年、月、日、时出生的人,命运会相同吗?言下之意是,如果不相同,则就没有算命这回事了。事实上也难怪人们心中有此种疑问,因为八字的组合形式总共只有五十一万余种,而人类社会的人却有几十亿,难道几十亿的人只有五十一万种命吗?这亦是一些人用来反对算命的理由之一。
宋代费衮所著的《梁溪慢志》说:“一时生一人,一日只生十二人,以一岁计之,只生四千三百二十人。以一甲子计之,只有五十一万八千四百八人,亦只有五十一万八千四百八命而已。今一郡户口不下数百万,则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多矣,又何贵贱贫富之不同哉?”
这种推论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深一层去考察,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机械看法。先不说人类生命之复杂,我们放眼看大自然中的一切,万物莫不有生命,亦有其生命的内在发展规律。无论是梨树、桔子、小麦、稻米、茉莉花等等,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潜质和内在的发展规律。
例如梨树春天发芽、开花,夏天茂盛,秋天结果,冬天凋零,到第二年春天再重新发芽,这种变化的规律就是历史本身的内在命运使然。用人的一生来比喻,某种类型的人,少年时期就顺利,中年发达,晚年就衰落,这就是此种类型的人命运特征使然。但同样是梨树,春天发芽、开花的时间不一定都相同,有的梨树可能发芽、开花的时间会早一些,有时就会迟一些,这里面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等关系和影响。
例如,某年的气候,春暖来得早,于是此年的梨树发芽、开花的时间都会早一些,这是受天时的影响。又如,某家后院的梨树,种在朝阳的位置上,从早到晚太阳都可以照到它,它便得到地利之便,会提早发芽和开花;反之,某家的梨树种在阴暗的角落里,从早到晚很少得到阳光的照射,此家的梨树就会发芽、开花得比较迟,这是受到地利之影响。
再则,有人对后院的梨树照顾周到,按时剪枝和施用该施的肥料,梨树自然生长得很好、茁壮;而某人对后院的梨树毫不打理,任其自生自亡,当然生长的不够理想。可见,同样属于梨树这一品种的生命,却在天时、地利、人和不同影响下,其后天的生长便展现出各种不同的差异性来。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便否认了梨树是有其生长的内在规律性存在。不能因为陈家的梨树在三月二十五日开花,而王家的梨树四月一日才开花,它们二者的开花时间不尽相同,便否认了梨树这种春天发芽、开花,秋天结果这种规律性的存在。
拿人的生命来比喻,虽然人类只有五十一万八千多种命的格式,但随着每个人出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同,便演变出亿万不同的人的经历和差异来。尽管亿万人后天的经历不尽相同,但其生命的内在发展,仍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循的。
假如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描绘成一条生命曲线来表示,则同年、月、日、时出生的同一类型的人,尽管其外在的经历和细节不尽相同,但其生命展开的曲线肯定会是相似的。
如果有同一年、月、日、时出生的二个人,其中一人的生命表现出来是,年轻时不走运,到中年才好转,晚年则安享富荣,而另一个人,也会经历同等的历程,尽管他们两人生长的环境各不相同。如前一个人的青少年运不好,是因为家贫,自小便出来辛苦做工,到中年才得到机遇创立事业,到晚年则安享现成;而另一人,青少年运不好,则体现在体弱多病上,诸事做不成,至中年身体才见好转,各方面都如意,晚年更老当益壮,越活越年轻似的。
生活中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吗?所以抽开他们两人各自的具体经历,从抽象上来看,他们二人一生的生命曲线展开,以他们自己一生的前后对照,会是十分相似,这就是算命所要达到的目地。用理数的方法算命,不可能求得百分之百的准确,通常能算到七成准,就可打满分了。
正因为受到上述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连具体的细节都算得到,除非是属于那种收养阴灵,靠阴灵在另外空间去查的那种算命法,但亦只是灵前不灵后的,因为往后的事还未出现,阴灵在另外的空间也无法去查得到。
为说明同一格式的命运如何受到后天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我们举回前面的文章“命中有财与无财”中那个财格的例子。那人天生属财格,而且八字配合得好,所以命一生出来就具有富格的潜质。
据他自己说,在他六至七岁时,别的小孩还在玩打玻璃子的时候,他自己就懂得将平时存下来的小人书,拿到学校附近,或人多的地方,摆开小人书,一分钱租一本书,租给其他来看书的小孩,以赚得零用钱。
可见命中财格的潜质:对于钱财很敏感,对赚钱之事天生具有一种本能,自小便显露出来。但这种潜质,如果没有后天环境的许可,让他充分的发挥出来,他亦不可能成为今天的大富。就像一粒向日葵的种子,如果将它种在见不到阳光的地方,它就无法充分发挥出其“向日”潜质的特征。
难道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里,没有大富裕的命吗?肯定不是的。那为何在七九年前,中国从未出现过万元的个体户呢?是因为中国那时的气候、环境(即天时、地利、人和)从未提供让那些合格的财格充分发挥他们命中潜质的特征出来。
可以这样说,假如不是七九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允许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话,前文提到的那个财格的万元户,也就不会产生出来。到他行运之年,至多是应验了经济上会得到好转,或升了级加了工资,或工厂奖金多了,其它的事情顺利了等等,绝不会造就出一个万元户来。由此可见,同一个生命的种子,由于受到后天不同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便会演变出不同的结局来。
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命运相同吗(下)
命学中有一种称为“伤官格”类型的人,顾名思义,伤官就是伤害官星。官星,为管我者,统治我之人,即上司、上属、官员,大至统治者、政府而言。
故伤官格的人,能够伤害管理、统治自己的人,多是很有才华、才气的人(女命则会是清逸、秀丽),起码能看出为官者的不足之处,认为自己能比他们做得更好,才敢去伤害他们。
故此类型的人,对任何事物和问题的领悟力很强,欲望也大,一心想要追求更完美的东西,内心充满著活力和战斗精神,不受世俗礼法拘束,有倔强的个性,时刻都想超越他人之成就,称为英雄人物。此种类型较容易成为奇蹟式的英雄人物或令人崇拜的偶像,如清末提出维新变法的康有为,就是典型的伤官格的例子。因而这类伤官格的人,如果表现在症治上,通常会称为反对派。
如果生长在苠主的国家,则比较幸运,称为反对党的领袖,说不定哪一天时来运转,还会当选总统。如果生长在一黨砖制极权主义的中國陆,那可就惨了,必成了中龚连番镇压、迫害的苠主、苠运人士。可见同一类型的命格,因为生长在不同国家,便会发展出截然不同的经历。人类即使只有五十一万八千多种格式,却因后天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同,便会造成亿万不同的个人经历出来。
同理数的方式算命,实质上是对生命种子内在潜质的推算,并预测其后发展的规律和倾向。此种方式方法,正如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对各种农作物种子的认识过程一样。一粒小小的种子,外人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但农民却能区别出这是芥菜籽,这是白菜籽,这是辣椒籽,等等。
并能预言,种下去后,什么时候会发芽、开花和结果。又会说,辣椒籽种下去后,长出来的辣椒会是红的,而且很辣;白菜籽生长出来后会是绿色的等等。人们听农民这么说,不会觉得出奇,也不会怀疑,更不会认为这种预言是迷信。
但如果应用到人生命的种子呢?说这种类型的人是财格,少年时不得意,中年发达,晚年安乐,人们就会说你是搞迷信,没科学根据,人们就不会相信。其实,一个人的生命,一生出来时,犹如一粒种子一样,里面已具有他内在的潜质和日后发展规律、倾向,算命师所做的,只是用数理的方法,计算出种子内的潜质和日后发展规律、倾向。
而这粒生命种子,究竟生在何方,落在何家,这就是后天的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因素的影响了,而这些都不在算命师所能把握的范围,亦是造成同一年、月、日、时出生的人,其后天发展出来的种种不同差异的原因所在。
小小一粒白菜种子,尚有其内在的潜质和发展倾向,而人的生命,作为万物之灵,岂可没有其内在潜质和日后发展的倾向?只不过某些人不愿意承认它的存在而已,而自认为人定胜天,个人努力就可以达到一切,但到头来,还是离不开自身的命运轨迹的束缚。
年轻人,尤其是气盛的年轻人,通常都不容易相信有命运的存在,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经历的事情多了,到了上年纪的时候,便会自觉到有种无形规律在制约着人的一生,这就是命运。
来自台湾的中、老年人都可能熟悉,在近代中国史上,国民党的三巨公同年、同月、同日生,称为政坛之盛事,那就是曾任副总统兼行政院长的陈诚将军,曾任国防部长的俞大维,曾任台湾省主席及行政院长的俞鸿钧博士。
他们三人都是出生与一八九七年黄历十二月十二日,即丁酉年,壬子月,丁卯日。陈诚副总统生于甲辰时,俞大维部长生于壬寅时,俞鸿钧院长生于乙巳时。他们三人同年、月、日生,都能发贵,并非偶然。
八字中命属丁火日主,生于壬子月子水当旺之时,最喜有甲木来相生,年上酉金能生子水,壬水亦透出,故命局中金,水过多,喜木火为用,忌金、水、湿土也。读者如果仍记得以前刊登过的毛泽东的八字一文,毛亦是属丁火日主,生于甲子月子水旺之时,喜双甲木透出为用,所以曾贵为六亿人民之上。
现看陈诚之造,一甲木透出在时辰,丁火自坐卯木,故亦为不错,贵为副总。俞大维之造为壬寅时,寅中以甲木为主,可惜不透,故贵为国防部长。俞鸿钧之造为乙巳时,乙木为草,不及甲木为参天大树,故其贵亦稍逊,只能贵为行政院长,此皆有由来也。
丁酉  壬子  丁卯
三个时辰分别是:壬寅时  甲辰时  乙巳时,三个时辰,全是大贵的八字,三人位列三公,但是有一个最贵,请大家看看谁最牛?
这个是民国时期的三个人。
陈诚,位置上,到副总统,最高。
俞大维  1950年3月,蒋介石任命俞大维为国防部长。俞大维因耳病,未就职,改任驻美采购主管。1954年再任俞大维为国防部长。 这个是一个军事专家,研究者,带点清贵的,尽管任部长,对当官没有兴趣。
俞鸿钧, 这个主要是攻经济的,经济专家。百度百科的结果:中国台湾“行政院”院长(1954~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