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物流单号查询:四大译经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07:08

四大译经家   历史上记载有名的两百多位译经家中,以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义净四位大师最为知名,并且被尊为我国四大译经家,对中国的佛教贡献至钜。四位大师虽然生于不同时代,来自不同地域,但在译经事业的成就,却是相互辉映,照耀千古。

一、鸠摩罗什

自幼聪敏,深具宿慧的高僧鸠摩罗什,龟兹国人,最初研习小乘,后来改学大乘经论,声誉传于西域诸国,甚至远及汉土,曾因名望,被前秦骁骑将军吕光所迫,困居姑臧十七年之久。直到后秦弘始三年(四○一),姚兴以“国师之礼”待之,迎请罗什来到长安。在姚兴亲自主持下,数百位高僧集于罗什大师门下,在西明阁和逍遥园开始我国历史上空前的译经活动。一时名哲俊彦都在译经行列,如解空第一的僧肇,倡说“顿悟成佛”,能洞彻佛旨的竺道生,另有僧叡、慧观等人都是一时之选,人才济济,可说创下了辉煌成果。这些杰出的弟子们,后来都分布在各处讲经说法,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发展。

从弘始三年到十五年中,罗什大师与弟子一共译出三十五部二九四卷的典籍,当中以大乘经论为主,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法华经》、《维摩诘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部论书,称为“三论”,属于大乘般若系的根本论典,也是罗什一生所致力弘通的法门。“三论”再加上《大智度论》,系统性的发挥了龙树的空观思想,罗什大师因此被尊奉为三论宗的鼻祖。

罗什大师在译经之时,重视文词的流畅,易于理解而不失原意,他的译着可说是历代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译本。他与玄奘大师忠于原典的译经风格,大异其趣。罗什大师是旧译时代的代表,玄奘大师则是新译时代的代表人物,两人在译经史上都留下了不朽的功业。

二、真谛三藏

生逢乱世,在颠沛流离中仍然译经不辍的真谛大师,是西北印度优禅尼人,在华的二十三年间,共译出经论六十四部二七八卷。他是南北朝时期最重要,最特出的译经家之一。在真谛大师所译经典中,《俱舍释论》、《摄大乘论》、《唯识论》等,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重要译作,这些论是印度瑜伽行派的无着与世亲划时代的论着,透过真谛大师的传译,大乘唯识学遂在中国发展开来。

三、玄奘大师

留学印度十七年,横渡八百里沙漠,秉持“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求法精神的玄奘大师,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探险家、旅行家,更是我国译经史上杰出的译经家。

玄奘大师从印度归国,除了满载荣耀,重要的是带回大小乘佛经五二○夹六五七部等,呈献给唐太宗,获得太宗的重视。他婉拒了从政的仕途,决心从事经典翻译的大业。

玄奘大师在唐太宗、高宗支持下,先后在长安、洛阳组织译经院,聚集各方名僧大德二千余人,分掌各职,具有完备的组织。他主持译场十九年中,自律甚严,未曾一日懈怠。他不但佛学造诣高深,又能精通梵汉,强调译经之时要逐字逐句,忠于原典的本义,提升了译经的品质。到高宗麟德元年为止,总计译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的佛典经论,译经数量之多,是历代诸译经家之冠。

玄奘大师译经的内容极为广泛,包罗了佛教各种派别学说的重要经典,他的代表译着有:因明学的《因明入正理论》,部派佛教的《大毘婆沙论》、《俱舍论》,律部的《瑜伽菩萨戒本》,中观学的《大乘广百释论》,瑜伽行派的《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唯识学在中国的发展,因玄奘大师而能形成系统,又有门下俊才窥基继承,开创法相宗,影响远及朝鲜、日本。在他晚年译出的《大般若经》六百卷,更是史无前例的旷世钜作。

玄奘大师以一生的尊荣,对佛教的贡献,可说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血液,更为世界文化添增了菁华光辉。

四、 义净三藏

义净三藏是继法显、玄奘等两位高僧之后的西行僧。玄奘大师由陆路抵达印度,而义净则选择海道,从广州出发。他在印度那烂陀寺留学十一年,游历印度二十多年,经过三十几个国家,深入考察印度的风土民情,尤其关于僧团的生活情况,写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又把唐初西行求法的六十位高僧事迹及其本人的自传,写成《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此二书成为研究印度及南海文化史的宝贵资料。

在回国途中,义净大师又经室利佛逝,停留两年,从事译经工作。回国时受到武则天女皇的热烈欢迎。他首先参与实叉难陀的译场,翻译《八十华严》。后又在洛阳、长安主持译场十余年,一共译出五十六部二三○卷经典。所译出的经典,依其内容可分为经律论三藏,其中,经藏部分,遍通大小二乘、显密二教;律藏部分,共译出有部律十八部二○六卷;论藏部分,以法相唯识学论典为主,如《成唯识宝生论》、《观所缘缘论释》等。此外,还有因明论着八种,以《集量论》、《理门论》最为精要。

在《翻译名义集》卷三<翻译主>篇,义净三藏题了一首诗,云: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这是义净三藏为历来西行求法高僧所道出的共同心声,并且赞叹历代高僧西行求法,冒险犯难,九死一生的精神,藉以警诫后学对于经典不可以轻慢心阅读,所谓“顶戴奉行”,乃可报答前人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