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2017的工资合同:中国古代闺怨诗的魅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52:22
中国古代闺怨诗的魅力 ·主讲:韩石山·时间:2007年12月16日·地点:山西省图书馆报告厅     主持人李红女士:尊敬的老师、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如约走进我们的文源讲坛,今天的讲座是山西省图书馆“全民读书月”的第四讲,我们非常有幸地请到了文源讲坛的老朋友韩石山老师。    韩老师是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文学》的主编。韩老师素有“文坛刀客”之称,身历文坛三十年,初为小说,继写散文、杂文、文学评论,再是学术研究与人物传记。他发表过的著作有《别扭过脸去》、《李健吾传》、《徐志摩传》、《寻访林徽因》、《韩石山文学评论集》等,韩老师的文字清爽幽默,饱含智慧,倾心真诚,暗藏锋芒,近年来又在创作与研究两条道路上行走,作品影响日益扩大,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今天韩老师将为我们讲古代闺怨诗的魅力,现在我们掌声欢迎。    韩石山:今天我讲中国古代闺怨诗的魅力。过去讲课,我一般都是讲鲁迅、胡适,或者文坛上的争论,那种东西讲得多了也没意思,而且坏自己的形象,人家说你看这个人什么本事都没有,就是爱骂人,就是会骂人,所以最近好几个地方让我开讲座,我都讲一些文化的课题,显得自己也有点儿文化。  这次的题目是我自己选择的。现在人们一说起来,就感叹自己没文化,要么感叹周围的人没文化,我今天这个讲座就是教给大家怎么样快速地有文化。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快速地有文化,用不着去学习古代的那些文化典籍,把《四书五经》、《中国文化史》一类的书重看一遍,用不着。最简洁的办法就是多背几首古典诗词,如果小时候没有下过这个功夫,现在也不晚。一个人要背几十首、上百首古典诗词是很容易做到的,记住了这些古典诗词,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就显得自己有文化,甚至很有文化。比如两个女孩子走到一起,这个问那个,你最近谈的那个对象怎么样啦?那个就回答,说谈了一段了,不行,不过这个人还不错,心里还在想着他。另外一个人就可以接上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或者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把这样的感情归纳的得有趣又非常到位,显得自己很有文化。如果对方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会惊讶,如果对方是个有文化的,会佩服——我知道的诗句你也知道?  再比如到了歌厅里,可以感叹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不管做不做别的什么,先显得有文化。再比如几个人在办公室里,谈起最近物价飞涨,怨声连连,甚至粗口都上来了,如果你有心计的话,不妨说上句,“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意思是,天下可忧愁的非止这一宗事,多得很,我们这些书生有满腹的经纶,一肚子的治国方略,但是我们的意见不能上达,对世事无可奈何。这样说既不扫同事们的兴,又显得自己有品格,有境界,鹤立鸡群,不同凡响。多来上这么几次,领导知道了,下一次提拔的时候,说不定就轮着你了。  不说与人交往了,多记住一点古典诗词,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生活,也是都是有好处的。高兴了可以吟两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颓废了也可以来上两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感叹自己满腹的才华,一腔的抱负不能为世所用,只好“植树造林”去了。  过去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兴”是比兴的意思,“观”可以理解为“观察”,“群”可以理解为“合群”、“祥和”,而诗歌最大的一个功能就是“怨”,发泄胸中的积怨,幽怨。要知道,发泄也就是一种消除,发泄了就等于消除掉了,对社会的祥和,心境的平和,都是有好处的。简单地说,多读古典诗歌,我的看法,一,可以砥砺气节;二,可以发泄心中的幽怨;三,可以陶冶你的性情。还应当再添一个,可以增加人生的乐趣,使你的生活充满欢乐向上的趣味。我觉得这几点中,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发泄心中的幽怨,也就是消除心中的怨愤。  今天我要讲的是古代的闺怨诗,集中在唐代这一时期。  闺怨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大致说来,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女人本身就具有诗人的气质,感情细腻,容易入诗,加上些幽怨,就更让有哀怜了。一个欢乐的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可能要少一点,一个感情细腻,而处境又不佳的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就要多一些。当她在思念自己的丈夫或者情人的时候,诗的意味就更多,更加缠绵,更加动人心弦。我们今天讲闺怨诗,主要集中在唐代,这是因为唐代的闺怨诗比较发达。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        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        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很平常的诗,就是说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什么的。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中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的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在闺怨诗中,这样的事儿,这样的意境,应当说是很平常的。    还有一首叫《怀良人》,是个叫葛鸦儿的女子写的,诗里是这么说的:        蓬鬓荆钗世所稀,        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        正是归时底不归?    “蓬鬓荆钗世所稀”,是说她的打扮是精心的,时兴的;“布裙犹是嫁时衣”,是说,下身穿的布裙仍然是嫁时的衣裳。接下来的两句是说,胡麻这么容易种的庄稼,现在正是下种的时间,却没有人种。为什么呢?她的丈夫外出打仗,说好这个时候回来的,还没有回来。“底”就是“为什么”的意思。这首比起前一首,诗的意味就多一点了。不是仅仅忘了做什么,而是有了比兴。“布裙犹是嫁时衣”,最能说明这个她哀怨的心态。细细体味一下,这个心态是非常细致的,也是非常微妙的。    还有一首,是个叫陈玉兰的女子写的,叫《寄外征衣》,是这么写的:        夫戍边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  丈夫到边关打仗,妾在“吴地”,就是现在的江浙一带。当西风吹到我身上,我感到冷的时候,不由得想到了远在边关的丈夫。古代打仗不像现在是统一装备,国家提供,那时候战士的衣服是要自己配备的,读过《木兰辞》的记得,木兰为了替父从军,把城里东南西北几个市场都找遍了,才配齐了从军的装备。丈夫驻守边关,不能回来,这样到的天冷的时候,寄寒衣就成了女人对丈夫应尽的一种责任。当西风起来的时候,这个女人不是感到自己身上着凉,而是想到了远在边关的丈夫。在这之前她已将寒衣寄出去了,现在天凉了,衣服收到了没有,她不能不牵挂心头。“一行书信千行泪”,可以理解为接到丈夫问讯的信,也可以理解为妻子再写信去问讯,还是前者比较贴切些。衣服已经寄出好久,丈夫来信问衣服可寄出,眼看天气凉了,想到丈夫将受的熬煎,不由得泪流满面。“寒到君边衣到无?”寒冷已经到了,寄你的衣服到了吗?这首诗比前面两首诗又要委婉一些,缠绵一些,也就更加能够体现出闺中怨妇的深沉的思念,炽烈的情感。    唐代闺怨诗里,我最喜欢的还是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我认为在七言绝句里,这是唐代闺怨诗的顶峰。为什么呢?除了它本身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之外,主要的是,感情大胆,直言不讳,平地陡起,无所顾忌,直接挑战世代相袭的传统观念。它没有写对丈夫怎样思念,也没有什么梦或信呀的,而是用了一种反衬的方法,写了一个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女子,在春天到来时的快乐的心情。但是这种快乐的心情,当看见远处路上杨柳的颜色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转变。妙就妙在这里。  看诗里的句子,我们可以推想,春天到了,一个已婚的年轻女人,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雍容华丽,然后步态轻盈地走上了翠楼。这个时候,她站在楼头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远处田陌上,就是田野的路径上的杨柳的青青的颜色,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一种浓烈的情绪忽然泛上了心头,她想,如果这个时候我的丈夫陪伴在我的身边,我们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春天的景色,该是多么的幸福!然而,丈夫却早早地去了外地,不在身边。干什么去了呢?去寻找封侯的机会,就是寻找升官发财的机会。和男女之情相比,升官发财的事情是何等渺小啊!这个时候应该珍惜的是人间最美好的春天的感情。有比衬,有转折,诗味就浓了。女孩子如果早早地就学会这首诗,恋爱的时候恐怕就会增加一点品位。不是催促男朋友去升官发财,而是希望能长久地在一起生活。有诗意、有境界、有情感,在闺怨诗里面,艺术水平是很高的。    闺怨诗还有一种,就是男人假借别的事情,模仿女人的口气写出来的,这种诗因为还有别的感情寄托在里面,所以更为复杂。但是因为他是借用女人的感情表达他的事情或者感情的,所以显得更加缠绵、更加委婉,也更加具有诗味,如朱庆馀的《闺意》: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好多人都会背,其中的意境也是非常好的,“停”这个字不能理解为灯灭了,而是说昨天晚上这个红烛一直在亮着,好比门前停着一辆马车,不是说马车走了,而是说一直在着。红烛一直亮着干什么呢?等待天亮了去拜见公婆。过去的公婆就叫“舅姑”。新娘打扮好了,娇声娇气地地问她的丈夫,说我这个眉毛画的颜色深浅,符合不符合现在流行的样式?  这首诗我们要细细地体味,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的婚礼和现在的婚礼是不一样的,古代的婚礼是一定要过了那天晚上,这个才是丈夫,那个才是妻子。也就是说,过了洞房花烛夜,才是这家的儿媳妇,才要去拜见公婆。我们现在举行婚礼的时候,新郎新娘对拜之后,就拜见双方的家长。古代重的是仪式,现在重的是契约,领了结婚证,就是夫妻了。可见,古代更符合实际,更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出了新婚女子欢喜而又微妙的感情,谈不上“闺怨”,只能说是“闺意”,女人在闺中的情绪,或者说女人在闺中的心情。  朱庆馀的《闺意》,还有个名字,《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就是张籍,是唐代一个很有名的诗人,朱庆馀是张籍的学生,张籍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唐代有两种考试,一种是“明经”,一种是“进士”,明经主要是考你背诵经文的熟练程度,进士主要是考你的才华,就是写诗,以诗来录取。进士的名额很少,是很难考的,所以唐代有一个说法,叫“三十老明经,五十新进士”,同样是高考,你如果是考明经的话,三十岁考上也算是年龄大的,而进士呢,即便你是五十岁才考上,仍然是新进士。在唐代,进士的地位很高。西安有个大雁塔,下面有进士题名碑,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今天上午黄榜出来,知道考上进士了,下午就到大雁塔上题上自己的名字。过后就正式刻在上头了。考上进士和考不上进士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有一个叫孟郊的诗人写过一首诗叫《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遍长安花。  诗的意思是说,我这个人以前是邋里邋遢的,很肮脏,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从今天开始,我要放荡起来,思绪飞扬,无涯无岸。“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人们通常理解为,我骑上骏马快速地奔跑,一天就要看遍长安的鲜花。实际上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花”绝不是指鲜花,长安这个地方也算是黄土高原,即使不算黄土高原,也算是渭水平原,气侯和我们晋南一带差不了多少,怎么会遍地开满鲜花呢?再就是,他的心情有多好,要去欣赏鲜花呢?不是的,实际上这里的“花”指的是妓女,过去被她们嘲笑,因为你没有中进士,人家看不起你,而一旦中了进士,马上就是高官厚禄,钱财滚滚而来,这个时候,那些妓女们对你肯定是另眼相待。今天太忙了,来不及一个一个地消受,我就先把你们都看一遍,不是我看你们,是让你们看一下我,让你们看看,我现在已经高中进士。既然中不中进士,有这么大的差别,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朱庆馀就给张水部写了这首诗,表面是谈新婚女子的娇憨忧虑,实际上说是,马上要进士考试了,你说我这一次能不能录取呢?  从这一点上说,这首诗也可以说是古代最早的一起高考作弊案。但是好处在什么地方呢?他为了这么一个卑鄙的目的,就写了这么一首优美的诗,而且流传了一千年。张籍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回了一首诗,写得也很好:    越女新装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抵万金。    “越女”就是越国的女子,即现在杭州、韶兴一带的女子,据说自古以来就很漂亮,朱庆馀是越地的人,他就拿越地的女子说事。越地的女子穿上崭新的装束,“出镜心”,这个“镜”指的是古代的铜镜,最亮的地方就是镜心。当你认为已经化妆好了,然后头一扬,或者头一侧站起来,这就等于离开了镜子的中心,就是“出镜心”,实际上就是打扮好了,站起来了。然后“自知明艳更沉吟”,自己就知道自己非常漂亮,但是偏偏要扭捏作态,还要装模装样地问别人,我漂亮不漂亮?张籍的意思是说,小朱呀,你这不是多余的一套吗?你这不是装模作样吗?我能说什么呢?我只能说“齐纨未足时人贵”,齐国出产的绸缎人们未必认为是最贵重的,什么是贵重的呢?“一曲菱歌抵万金”,你这样美丽的女人,你这样漂亮的女子,只要轻轻地唱上一首采菱的歌,虽说质朴无华,一万金都买不下。这个回答婉转风趣,很自负,也很见才气。张籍确实是个有才气的诗人。写诗不是很多,没有一首不好。    然而,我认为最见才气的,还属张籍的另一首诗,叫《节妇吟》,这首诗据说曾经选在中学课本的“选读篇目”里,我今天主要讲这首诗。我在别的地方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有一点儿灵性,把这首诗背个烂熟,细细品味这首诗的情节,那么你想写什么,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诗歌,都能写好。这首诗一共十句:    君知妾有夫,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d7d850100ecfm.html) - 中国古代闺怨诗的魅力_韩石山_新浪博客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首诗可以说是达到了闺怨诗的极致,它的意境很美,情感很饱满,而且它的字句可以说是,字字妥贴,句句恰当,每个字都是很平常的字,连在一起却成了很美的诗句,句句都有诗意。先串讲一下。  “君知妾有夫”,你明明知道我是有丈夫的人,“赠妾双明珠”,你却送给我一对珠子。中国人送东西,郑重的话,就送一对,给女性送东西送一对,意义就非比寻常了。尤其是送一对珠子,用意就更明确了。我怎么办呢?“感君缠绵意”,我感念你真诚的、缠绵的情意。“系在红罗襦”,只好接过来,把它系在我的小红袄上,不是外面穿的那种,是那种紧贴身子穿的红色绫罗做小袄。仅仅从前面这几句话看,这不是“节妇吟”,而是“荡妇吟”了。  为什么呢?真正的好女人不应当这样对待。应该是怎样对待呢,现代好女人的做法应当是,骂他一句“臭流氓”,再骂一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总之是不能给他好脸色,更不能给他好词句。而在这儿,作者却把一个节妇写成了一个荡妇,收下了人家的东西,还肯定了人家对她的这种感情,也就是,做出了让礼教所不容的事情。你看她,把双明珠接过来,像模像样地系在自己的红袄上。这不是淫荡是什么!  但是下面诗人又写到,这个女人说话了:“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我家住的高楼紧挨着皇帝的园林,我的丈夫是明光里的执戟卫士。明光里,想来该是汉代皇上的别宫,唐朝人写诗,常用汉代的地名。汉代的都成在咸阳,唐代的都城在长安,两个地方离的不远,差不多就是一个地方。千万别以为在皇上别宫里当卫士,地位低下,不是的,古今中外,在皇上宫殿里当卫士的地位,都是很高的。这是硬件,还有软件,那就是夫妻之间的感情了。因为男女之间的事,不能光说住的怎样,地位怎样,还要讲究个情投意合,才是真正的好夫妻。听这个女人是怎么说的:“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她说,我知道你的用心就像日月一样地光明磊落,可是我和我丈夫早就有了约定。什么约定呢?我对我丈夫早就发了狠狠的誓言,我要一辈子服侍,跟他同生同死,活我们就活在一起,死我们就死在一起。这就等于把自己家里的条件,丈夫的地位,还有自己对丈夫的心意,明确地告诉了对方,下面就是那两句流传千古的名句了。  说到这里,她从贴身小袄上,把双明珠解下来递给对方,一边由不住地流下了泪水,“还君明珠双泪垂”,铁石人见了都会动心。还不算完,一边流着泪,一边又哽咽着说了一句话,可以说尽了普天下女人的人生感慨:“恨不相逢未嫁时!”唉,我没有出嫁的时候,怎么没有碰上你这样的好人呢!    这首诗是用女人的口气写出来的,一开始就把问题提出来,而且很尖锐: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你知道我有丈夫,送我这么贵重的礼物干什么呢?可是我虽然有丈夫,你对我这么好,我可不是个不知好歹的女人,我是能够体谅别人的,你爱我是值得的,因为我能够体会你的爱意,我感知了你的缠绵、真挚的感情,我只有收下这样的礼物,然后把它系在我贴身的小袄里。等对方认为这个女人接受了他的爱意之后,没想到这个女人又说了一番话,而且说得实事求是,合情合理,正气凛然,又真情一片,她说我家住的高楼紧挨着皇家的园林,我丈夫的身份也很尊贵,是皇家的执戟卫士。再说,我已经对丈夫发过誓,你再有什么样的感情,都敌不过我对丈夫发的“同生死”的誓言。下面的这一句,所有的女人都应该记住,在任何情况下用起来都显得很有文化,“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闺中少妇最通达,也是最缠绵,最耐人寻味的感情。一个女人可以没有红杏出墙的事,但如果一辈子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感情,她的人生,恐怕不能说是完美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此以后万念俱灰,这样的生活能说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吗?相反,一个女人如果能不时地遇上“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情景,即便好事成不了真,心里想一想,不也是很愉快吗?所以我说,这首诗我觉得写的非常好,没事的时候把这样的诗吟诵几遍,可以净化你的灵魂,提高你的思想品格,如果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也可以增加你的人生趣味。比如遇上真正心里喜欢的男人,轻轻地逗上这么一句,他也想念,你也想念,又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不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吗?  这首诗并不是真正的闺怨诗,它是一首政治诗。唐代藩镇割据,到处都是节度使,包括安史之乱,很多地方军阀起来反对中央政府,一些有见识的地方节度使就千方百计地结交朝廷里面有文采、有地位的人物,尤其愿意结交一些社会名流。张籍的官是水部侍郎,实际上是个闲职,相当于水利部副部长,同时是一个诗人,很有名的诗人,还是韩愈的学生。光是一个虚衔的侍郎,那些重权在握的节度使是看不上眼的,但是,作为一个著名的诗人,可就不同了。唐代中期,诗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张籍的这首诗后世刊刻的本子上,下面有个注,说是“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东平是郡望,就是这个人老家的州郡,司空是他最高的官衔,不一定是他实际的官衔。师道,是这个人的名字,他当时真正的官职,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实职,是平卢淄青节度使,管辖的地域,相当于现在的山东到河北东部这一带,包括江苏北部,地域很大。这个人是有野心的,他要接纳朝廷的官员,要接纳京中的名士,就看中了张籍,知道张籍在文人中很有影响,他送礼物,写信,意思说,你如果投靠我,归顺了我,听我的话,跟我成了朋友,我就会给你更高的地位,如果我将来成了事,说不定你就是宰相一流的人物,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张籍是一个很有品质的人,他的老师是韩愈,韩愈当时就反对地方割据,认为中央应该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一切权力归于中央,天下才能平安无事。于是张籍就写了这首诗,真正的意思是说,你明明知道我是忠于中央政府的,却送我贵重的礼物,要贿赂我,拉我下水。我知道你是真正地尊重我,并不是要害我,我暂且把你的这片心意收下。可是我要告诉你,当今的皇上待我是不错的,如果我是一个女人的话,那么我的生活状况就像住在皇家园林旁边的高楼上一样体面,就像我的丈夫是皇家的执戟卫士一样尊贵,我的国家的官员,享受着优厚的俸禄,我的待遇不低,职务也不低,虽然你对我的用心无可挑剔,但是我告诉你,我是已经对皇上发过誓的,我是要忠于大唐王朝的,是不会和地方节度使勾勾搭搭,背叛中央的。所以你还是把你的心意收回去吧!虽然你用心如日月一样地光明,可惜迟了,我已经效忠了朝廷,如果我当时还没有得到中央的重用,那我是会领你的情的。这首诗表面看来,欲言又止,委婉缠绵,实则有格调,有气节,句句掷地都作金石之响。诗能写到这个地步,真是绝了。    再就是,这首诗,还是一个写文章的范本,不管是写小说,还是写散文,细经地体味,都会有启人心智,有所领会。看一看,想一想,就知道什么叫起承转合,什么叫以反为正,什么叫皮里阳秋,什么叫绵里藏针。不光是文意上的,也是结构上的。总之,只要你有一点灵慧之心,可学的东西是很多的。好些年前,有位年轻人问我怎么写小说,我说,你把《节妇吟》悟透了,就会写小说了。多少年了,我还是这个观点不变。当然,前提是你得有灵慧之心。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前几天去看望张颔老先生,年龄大的人都知道,不久前中央台的《大家》节目里面播过他,山西在张颔以前,没有人上这个节目。我们过去老说,这儿有大家,那儿也有大家,山西怎么就没有大家呢?张颔老先生在古文字研究方面的学问,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这次在他家,说起来知识分子的气节,要有操守,要耐得住清贫,张先生随口就给我念了一首诗,是别人的,不是他的。后来有个朋友给我说,是元朝一个诗人的诗。叫吕仲实,诗题为《劝妻诗》,收在他的一本叫《辍耕录》的书里。张先生念的时候,有一两个字不太准确,我是按这位朋友提供的版本写的。先给大家念一下:    典却青衫供早厨,    老妻何必更踌躇。    瓶中有醋堪浇菜,    囊底无钱莫买鱼。    不敢妄为些子事,    只因曾读数行书。    严霜烈日皆经过,    次第春风到草庐。  第六句的“只因曾读数行书”,原是“只因曾教数行书”,作者好像是个官学的教书先生。诗的意思是说,老妻啊,我已经把青衫卖了,早饭已经有了,你还发愁什么呢?瓶子里面有醋可以浇菜,我们的饭不会没有味;钱袋子里面掏不出钱来了,我们不吃鱼不就行了吗?我这一辈子,不敢做一点点违法乱纪、鸡鸣狗盗的事情,只因为我比别人多读了几行书。这么多年,严霜烈日都经过了,即使是按照次序,春风不久也应该吹到我们这样的贫寒人家了。  这首诗我非常喜欢,我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物价不断飞涨的社会,随时都会有烦心的事,经常吟诵这首诗,可以化解我们心头的许多烦闷与怨怼。这绝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种品质的升华。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面是互动时间,有人提问题,我可以作一些简单回答。    听众1:您认为李清照的词怎么样?    韩石山:在词里面我认为有两个人的词值得看,一个是李清照,一个是辛弃疾,喜欢豪放派的可以读辛弃疾的词,喜欢婉约派的,可以读李清照的诗。我是个大男人,但是我的心地就像女人一样细腻,所以我喜欢读李清照的,书店里就有,买上一本,多看看,准有收获。不要听评论家说的,你喜欢哪一首,哪一首就好。它什么都是互动的,这首词正好和你的感情吻合,你就会感觉得这首词美妙,不吻合的,再美妙也感觉不到。比如张颔说的这首诗,如果让一个当官的来读,他无论如何也读不出来这个味道。这也是因为,处境不好的人,穷人,心里诗的意味就多些。     听众2:闺怨诗的魅力具体体现在哪里?    韩石山: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缠绵,和它感情的细腻,饱满。    听众3:您主编《山西文学》以来,把《山西文学》变成了一本敢说真话的刊物。过去有个《主编信箱》的栏目,最近好几期没见,为什么没有了?    韩石山:谢谢这位老师的夸奖。确实我主编《山西文学》这八年期间,这个刊物提升了一点点品位。我是一个很自觉的人,我到今年1月本来就应该退休了,1月份还是我的任期,所以2007年第一期还有《主编信箱》,二期就没有了。我的意思就是不管你怎么想,我到这个岁数就作出要退休的样子,不能说你明明到了这个年龄了,人家领导不说,你就认为你还年轻,赖在这个职务上,所以2月份就没有《主编信箱》了。8月份我就退了,现在的刊物上,一直到十二期的刊物上还挂我的名字,那是领导考虑,不愿意因我突然退休,影响了刊物一下年的征订。自己不在了,还能为刊物做点贡献,我当然不会反对。    听众4:今天的课您讲得很生动,但是没有投影,有时候大家听起来比较困难,你耐心地给大家解释我们也很受感动,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您这篇文章是不是能够发表在哪一期上面,让我们再受一次教育?    韩石山:我要是主编的话马上就发表,现在我已经不是主编了,作不了主。不过,这样的文章,我会放在我的博客上的,也可能在别的刊物上发表。    听众5:韩老师谢谢您今天给我们的生动演讲,请您给我们推荐两本书。    韩石山:那不能说,一说都是我的书。我这个人毛病很多,现在叫红的那些书基本上我都不看,要是推荐我的书,人家那些叫红的作者就说我嫉妒人家,这么好的机会不替人家宣传,我们还是下面接触吧。    听众6:韩老师您好,我记得1977年,当时在《山西青年》你登过一篇短篇小说,有很多争议,因此我对您印象很深。今天见到您,我感到很高兴。我想问一下怎么就能成为一个作家呢?    韩石山:谢谢这位朋友还记得我30年前写的一个短篇小说,提的这个问题是很真挚的,很真诚的。我认为成不成为一个作家,关键还是要多看书,多写。我告诉大家,在中国,在现代的社会里面,当什么都不容易,但是当一个作家是最容易的。大家不要认为我是开玩笑。为什么呢?因为到处都是虚假,你只要说上几句真话,人民就会记得你,你就成为著名作家了。比如说这位朋友为什么能记得我30年前的一个小说呢?那个小说实际上就是一个闺怨小说,写一个年轻女人,个丈夫长期不在家里,一个男的对她好,她怎样地心动,觉得这个男的对她这么好,也是自己感情的需要,也是想为他做点什么,最后,本来约好这天晚上要开门的时候,她没有把门开开。这在当时引起了批判,一个当时的团省委书记,什么时候都自认为很有水平,就在团省委的会议上说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说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认为这是一篇黄色的小说。最后有一个中国人不承认,就是我。谢谢。    听众7:韩老师虽然我不知道您30年前的小说,但是我知道你去年在山大作过一个讲座。我曾经给您写过一封信,您还回过。今天是慕名而来,您是一位作家和评论家,我想对今天的讲座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今天讲座主题是“中国古代闺怨诗的魅力”,但是说的主要侧重于唐代,能不能在拓宽一下?还有,您的作品对我们非常有帮助。    韩石山:谢谢。  听众8:我也是特别喜欢您的文章,特别地机智和轻松,所以我爱读。我觉得生活本身就都累了,文学就应该给人一种非常轻松、愉快的感觉,这样价值就非常高了。另外,您在山西大学的那篇讲演非常好,聪明确实非常重要,我觉得您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韩石山:多么聪明谈不上,不太蠢是真的。    听众9:韩老师您好,您的讲座诙谐幽默,现在时间还富余不少,能不能给我们说一下您的大作?    韩石山:我推荐三本书吧!我认为我的书有几本是值得看的,至少看了以后会让你暂时地聪明起来。你会知道,还有人把文章写得这么邋里邋遢,水不几几的,居然还这么好看,这是很难得的,一般人是绞尽心机地写,用很多名言警句,很难像我这样随意地写,写出来以后,有文化的人看了,觉得老韩有文化,没文化的人看了,觉得老韩挺聪明,坏人看了觉得老韩和我们一样地坏,好人看了觉得老韩也不算是一个很坏的人吧?一个人写文章能达到这个效果,我认为也是不多的。    一本是《徐志摩传》,我认为要了解现当代文学,要了解中国文学的这个时期,应该看看我的《徐志摩传》。徐志摩这个人物就不说了,光他的传,在我写传的时候,全国最少有10本,我写完传之后,说不定又出了10本,但是谁都没有超过我写的,因为我写的时候就下了一个决心,就是,50年之内别人就不要再操这个心了。但是还有很多人操这个心,只能自取其辱,因为他们在和一个不该相比的人相比。还有一本是我文学评论集,叫做《谁红和谁急》,这个题目比较恶劣,但是你看了这本书以后,就知道我还是比较宽厚的,就知道中国当代文学是个什么样子了。你们平常认为的那些了不起的作家,了不起的诗人,你就会看到他们的另外一面。第三本是我最近写的一本书,叫《此事岂可对人言》,这是一本散文集,我觉得最见我个人的性情。这三本书一本是传记,一本是文学评论,一本是散文作品,如果有人问,你在你的作品里面最喜欢什么,我会告诉他,我喜欢我的散文,我认为我的散文是一流的。《此事岂可对人言》就是近年来我的散文结集,看了这个文章,你就会发现一个人如果聪明起来,他会是多么聪明,谢谢大家。    听众10:你的书我买了20多本,有一本书叫《寻访林徽因》,我很想买,但是跑了很多书店,就是没有,麻烦介绍一个地方。    韩石山:从网上买吧。    听众11:韩老师您好,终于见到您了,我是外地人,来山西快6年了,一直想看见您一次,今天终于看见了。我曾经在您的一篇散文上看到,您经常晨练,我经常在那条路上走,但是也没看见您。今天您穿着红衣服,很年轻。祝您长命百岁。    韩石山:你没碰见我是因为我长得太不怎么样(笑)。    听众12:韩老师,我比您大一轮,对于我们这些老家伙来说,新旧对比的读书内容很多,我们的祖国正在大踏步前进,我现在就是不了解,我们的文学现在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状况?    韩石山: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它在进步着,但是进步的速度让我们很失望,文学没有更多地承担起它的艺术责任,也没有承担起它的社会责任。我们大家只能共同努力,把中国的文学往前推进一步。    听众13:韩老师,您有一本书,叫《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能不能用一两句话作一些总结性的陈述,就是说哪个人更优秀一些?    韩石山:如果让我再推荐一本书的话,我就会推荐我的这本书,这是一本专著,26万字,可以这样说,这是自有鲁迅以来,唯一的一部用一部书的份量对鲁迅前期的思想、行为作出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基本否定。这在中国是没有先例的,而这样的书所以能够出来,我是按照一个历史学家的责任,严格地做了考证,一字一句都有出处,最后经过审查,出版社也不得不出。我所有的结论都是引证了事实,引证了别人的评价后得出来的。至于鲁迅和胡适,我认为应该说各有千秋,但是我的书里面最后的一句话,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中国若不打算走向现代化则罢,若还打算走向现代化,而要在文化上找一个传承式的人物,那么,这个人物只能是胡适,而不能是鲁迅。谢谢。    听众14:韩老师您好,今天认识您非常高兴,我想说一下,想做个作家离我们太遥远,我就想把我平时生活中的感想、感悟,所看到的和大家分享,所以经常写点小文章,比如说我经常去早市买菜,但是我发现缺斤短两是经常的事情,比如买条鱼,他给你剖了肚子,回去一称,就少了半斤,我就想,肚子里的东西,无论如何他给我算错了。我想,要做成大饭店的川菜、粤菜,我还到不了那个水平,但是我可以有自己的小饭店,大家可以进来吃碗面。请教一下,如何把小东西写好呢?    韩石山:这位朋友提的问题很切实,实际上写作的时候千万不要想着我一定要当一个作家,只应该想着,怎样把自己切身的感受用平常的语言写出来。要你会了这一手,将来就是想不当作家都不行,就是这么个道理。    听众15:我们从清徐过来,对您崇拜得很。我写过《阿Q二传》,给您寄去了,您给我回了一封信,我现在都保存着。不知道您记得不记得。您在清徐挂职的时候我在教育局。希望您有工夫再去清徐看一看。    韩石山:我80年代曾经在清徐挂职当过县委副书记,感谢清徐人民派出两位最杰出的代表来捧场。    听众16:我是一个小学生,但我十分想当一个作家,这一次能和一位著名的作家离得这么近,我十分激动。想问您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小学生,读一些什么书,对长大后有帮助呢?    韩石山:我说得多了你妈妈会不高兴的,如果不说,你又不高兴,但是我认为,如果真的还是一个小学生的话,暂时先不要考虑这个问题,应该把各门功课都学好,中学、高中、大学一直念下来,而且要念好,之后嘛,就像我刚才那首诗里面所说的,“取次作家到草庐”,到时候轮都轮到你当了。    主持人:非常感谢韩老师来到我们文源讲坛,韩老师非常风趣、幽默地给我们讲解了闺怨诗的魅力,我们也感受到了韩老师的个人魅力,相信对我们在座的每位朋友都有启发,大家都会有很多收获。我们再次掌声感谢韩老师!以后还会继续邀请韩老师来到我们的文源讲坛。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朋友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