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养殖方法:从道成肉身到神圣的和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8:47:30
从道成肉身到神圣的和解内容提要:——在武汉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上的专题演讲

一、神学思想建设的背景回顾

  自1980年中国教会全面复兴以来,中国教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四处在建教堂,恢复教堂,一时间出现了很多很多的教堂,城乡之间也出现很多很多信徒。一位牧长跟我说:  “中国教会现在将近一半以上的信徒是第一代基督徒,就是文革以后信主的”。这也带来令人担心的事实,就是信徒人数巨增,教牧人员却很少,尤其是到了今天教牧人员少的现象还没有得到缓解。据《天风》近两期的统计,现在中国教会的牧师,正式按立的牧师只有1800人左右,而且大部分年龄很大。相比较而言,中国社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但中国教会平均的素质的提高并没有像中国社会发展得那么快。所以,教会的领袖们,尤其是丁主教在十年前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我通过看以往的《金陵神学志》发现丁主教在18年前,提出了把神学思想建设作为中国教会所有事工中的重中之重。尽管加强神学思想建设是1998年济南会议才正式提出的,但是这一思想丁主教在十八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就已经提出来了。我们仅仅满足于教会恢复宗教生活还不够,满足于建教堂还不够,我们应该看到神学教育所面临着的巨大的挑战。神学思想建设不仅仅是神学教育工作,但神学教育在神学思想建设里面占有重要的地位。调整我们某些落后的保守的观念是必须的,这种调整重担首先就表现在神学院的教学和研究事工之中。因此,作为神学思想建设事工的背景就是,教堂开始涌现,信徒人数增多,教牧同工人数太少,讲台供应严重滞后。
  在庆祝“三自”五十周年的时候,中国教会有一个正式决议,就是明确丁主教对中国教会这五十年历史的分析和总结,即将“三自”五十年按照三个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中国基督教会适应于新中国的成立,就是在政治上解决一个问题,这就是接受和承认新中国政府,就是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相适应的第一步,是基督教开始融进中国人民政治生活的第一步,这是非常重要的。丁主教把它称为三自爱国运动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到了八十年代,经过文革的苦难,中国基督教在中国人民中得到普遍的认可,中国基督教重新复苏,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的政策。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我们建了很多教堂,很多宗教部门的干部也跟中国社会一样,也在帮助我们,理顺政教关系。中国教会也用自己的行动,让中国人民认同基督教信仰的正义性、进步性和合理性。
  二十年发展成就是非常大的,也有很多问题存在,如在教堂里面的讲台上,听到有些牧师和传道人还在津津乐道于医病赶鬼;在神学院里有的神学生用自己听不懂、别人翻不出来的所谓方言,来回避艰苦的功课学习,把自己装扮成非常属灵的样子,指责同学不说方言就不属灵,实际上自己的学习成绩是不好的。种种现象让我们感觉到,教会中出现假借神的名义医病赶鬼,神学生说所谓的方言等等。这叫我们如何沾沾自喜地宣称:“中国教会已经成长很多了、人数很多了,发行了多少圣经,印了多少圣经,成就巨大呀。”那实际上没有把中国教会所面临的困难、挑战看清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对的问题其实是:我们中国教会应该怎么办?
  第三阶段,就是1998年秋天,全国两会在“济南会议”上提出教会要加强神学思想建设。应该说提出神学思想建设,是在中国教会面临着重大调整时候提出来的。并不是说感到自满或成就巨大时提出来的。
  我们知道关于神学的定义很多,大概有20多种关于神学的非常形象,也非常切入本质的定义,丁主教把神学非常形象地定义为“教会在思考”。这突出了教会的角色,就是中国教会在中国社会的角色是什么?它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应该回答什么样的问题?所以教会在思考作为神学的定义,这个跟其它经典的神学定义还不一样,其它经典的神学定义基本上就是指研究上帝的话语,探索圣经中上帝的话等等,突出教会的思考是神学的本质,实际上也是与丁主教的界定相一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也正好对应海内外有一个悲观的、不实际的说法,就是说中国没有神学。中国既然有教会,建立于基督为元首的教会,中国教会的思考就是中国的神学思想。因此推进神学思想建设事工之初,丁主教把神学的定义重新提出来,是对我们年轻一代很好的提醒。就是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神学,只要是中国教会思考的问题,都是中国教会的神学思考。中国教会能够解决一些传讲上帝话语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包括“教会论”层面的问题。这就是中国教会对普世教会神学思想的贡献。陈泽民院长说,我们提出神学思想建设以后,别人就不能说中国教会没有神学思考了。1999年夏天,在上海青浦举行的《丁光训文集》研讨会上,陈院长再次指出,《丁光训文集》出来以后,就不能说中国教会没有神学了。
  从98年至今,我们在神学思想建设方面发表了很多很多文章,研讨了很多很多问题,实际上都脱离不了上面讲的三个背景,就是教堂建了很多,但教会还很弱,因为我们教会还没有真正地对教会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做出自己的回答,也就是教会的思考还不够,还没有把它发动起来。必须从每一个教会、每一个同工开始,一直到中国教会的负责同工,都来思考神学思想,这才能把它发动起来。中国教会老牧长们曾经提出,神学思想建设是漫长的、艰巨的过程,需要二十年至五十年。有些问题我们这一代谈不清楚,说不定要好几代人才能谈清楚。作为中国教会所有事工中的首位事工,神学思想建设需要很艰苦的劳动,甚至要付出很多代价。

二、神学思想建设的思想渊源


  我想从三个主要方面就神学思想建设的渊源做出反思,进而与同工们一起交流。

  (一)五十年代初,三自爱国运动解决了一个政治问题
  在五十年代初,我们完成了“一个基督徒,也是一个中国公民”的政治立场。三自爱国运动实际上解决的是中国基督徒的政治立场,作为一个中国基督徒,敢不敢做新中国公民,  “是不是多了一个基督徒,就少了一个中国人?”事实证明这句话在新中国是无效的。这是从50年代初三自爱国运动以来到现在一个不变的原则:  “一个基督徒,也应该是一个好公民”。五十年代初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没有解决神学思想问题,没有解决一些宗教观念。
  《天风》在五十年代初有很多神学方面的讨论,甚至已经开始了对某些落后保守的宗教观念做出一些调整的工作,后因“文革”的原因这样极其有意义的事工就暂停了。可以说真正开始做还是今天,就是这几年的神学思想建设,也就是说在神学思想建设第三个阶段,我们中国教会才真正敢触及神学思想问题,就是要大胆提出,要调整一些落后的保守的宗教观念。假如暂时解释不清楚和不能调整,至少可以淡化。
  淡化不等于把它删除。对此丁主教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淡化就如同有一杯茶,喝了一半后再加上水。这就是我们所用的淡化比喻的含义。但茶叶还在里面,并不是把茶叶倒掉。淡化就是再加上水,当感觉到茶叶太浓的时候,再加点水,那么味道就淡了,但它还是茶。所以神学思想建设对有一些基本教义提出淡化,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碰了基本信仰,这并没有删除我们的基本信仰,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多强调什么?少强调什么?我们要突出哪一方面的教义?淡化哪一方面的教义?比如“因信称义”这个教义,马丁·路德为什么在宗教改革的时候,他不突出其它教义,基督教系统神学涉及到那么多的教义如“恩典论”、“创造论”、“上帝论”,还有很多包括重生、复活、审判、因信称义等等。为什么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的时候,他特别强调“因信称义”?难道马丁·路德把其它教义给删除了吗?没有。他把其它教义淡化了,他突出“因信称义”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知道,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关于权威。到底是罗马教皇的权威高?还是圣经的权威高?马丁·路德发现,如果把圣经的权威提出来的话,就能够压住罗马教皇的权威。因为圣经是上帝的话语,圣经权威实际上是突出上帝的权威。而罗马教皇他不是神,尽管他号称是使徒彼得的首席继承人,但是彼得也不是神。哪怕他是彼得的传人,他也是人。所以马丁·路德突出“因信称义”的目的是要解决改革中的政治问题,就是权威的问题,这并不等于说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就删除其它教义,如删除上帝是爱的教义,其实他根本没有删除上帝的恩典等教义,这一点可从马丁·路德的神学著作中的很多神学论述中得到证明。
  总之,关于神学思想建设事工的思想渊源的反思,第一点就想到五十年代初,解决的是基督徒政治立场问题,对神学观念的调整则是初步做到,真正对神学观念的调整还是神学思想建设这几年。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出现的异端邪说这一现实背景
  近些年来,政府取缔了如“被立王”、“东方闪电”、“灵灵教”等打着基督教旗号的异端。据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在基督教会环境中,特别是在农村,很多异端都表现为自封为传道的人拿着一本圣经在传他们的异端邪说。为什么农村教会抵制异端邪说的能力在有些地方非常的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牧人员的神学素质令人担忧。在很多省,基督教发展很快,有很多地方有好几千信徒,却没有一个牧师。我在金陵协和神学院做了一个调查,在安徽的某些地区,有好几十万信徒,一个牧师也没有。没有牧师,教会信徒怎么得到牧养?于是有很多义工,通过一年,甚至几个月的培训,有的只是上了函授班,就当了传道人。但因他拿到了培训班、函授班的结业证,于是在信徒中觉得有权柄,所以认为自己讲解圣经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往往像这些地方抵制异端的能力是很弱的。
  因此神学思想建设渊源反思的第二点,就是中国教会很多地方抵制异端邪说的能力很弱。那么怎么办?我是金陵系统神学课的教师,可以说从系统神学的角度来展开这个问题比较方便。
  系统神学是从初期教会到今天教会两千年宝贵的经验,特别是抵制异端邪说过程中形成的一门学问。它告诉我们对哪些基本信仰,怎样解释才算是正确,怎么解释偏了才是异端邪说。如我们提出在目前中国教会的处境下要淡化“因信称义”后,在中国教会的一些同工中引起较多的议论,个别地方同工还有这样那样想不通的地方。我们发现即使仅仅谈论“因信称义”教义本身,就有很多的人其实是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到底是人在称义,还是神在称人为义?我问了很多人,很多信徒说:我既然公开说了我信上帝,当然我就是无罪的人了。好多人都是这样理解的。可是教义神学的理解是神断定人无罪。“因信称义”的汉语表达句式是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形式,因什么什么而什么什么,于是中国教会就一直有很多人把主体变成人,而不是神。实际上主体是神,是神使我们人和神建立合宜的关系,正确的关系,在神的眼里,人被神断定为义人,主体是神,而不是人。假如对“因信称义”教义有这样的解释的话,那么我们广大信徒就不会认为自己受洗后,哪怕干坏事也会上天堂。而好人没有受洗,做得再好的事情,也会下地狱。如果得出这样的结论,说明我们对“因信称义”这个教义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主权不在人,而在神,因我们知道最后的审判在神。人与人之间不能有论断,我是牧师,我不能论断人若没受洗,将来做再多好事儿也会下地狱,上不了天堂。因最后的审判的主体是神,不是人。
  丁主教提出淡化“因信称义”,就是让我们在座的同工重新温习一下,《系统神学》中关于称义的说法,即称义的主体是神,不是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关于神学思想建设的渊源所反思的第二点:怎么样面对中国教会在抵制异端邪说时出现的乏力、软弱状况,根本问题在于教牧同工的神学素质有待提高,这是神学思想建设所强调的神学导向。我想就神学思想建设的渊源的反思归结到神学导向是推动神学思想建设的关键一步。个别同工认为,强调导向是现代派思想和自由派;不强调导向的就是基要派。实际上这是情绪化的语言。其实任何一个教会都强调导向,西方教会更强调导向,否则不可能有那么多宗派。每一个宗派都有自己的导向,我们中国教会是后宗派,是宗派后的联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明确导向。这种对神学导向的把握又是通过正确的圣经观和教会史观等课程教学要求来具体达成的。神学思想建设是把导向的问题重新拿出来,让我们真正解决,什么叫纯正信仰?怎样传讲纯正信仰?

  (三)神学思想建设与基本信仰
  一些年长的同工,在神学思想建设提出之初,他们的一些言论也影响着神学生。他们认为神学思想建设是不是要改造我们的基本信仰?是不是要碰我们的基本信仰?丁主教明确提出,在神学思想建设事工和基本信仰之间,适当地拉开一点距离。
  那么什么叫基本信仰?这一点在中国基督教教会规章里讲得很清楚。我出访美国的时候,美国加州一些教会的同工问我:  “你们中国教会有没有基本信仰?”我说:  “有”,并随手拿出灵修日记本,翻开了第一页是主祷文,第二页是《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这之后美国的同工感到非常惊讶:  “啊!第一次听说中国教会还把《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摆在灵修日记本里,你能不能送我一些,这样我们至少能知道中国教会把这两个摆在首位”。后来我觉得奇怪,你们为什么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教会。在座的不少也去过金陵协和神学院,金陵协和神学院每一次在校园中的崇拜,大家都要背《主祷文》,都要读《使徒信经》,而且是把《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摆在我们基本信仰的解释上。后来美国的朋友说:  “我们是第一次听到,是真话。也许我们听到攻击中国教会的声音听多了,正面介绍中国教会神学思想听得太少,现在我们对神学思想建设有兴趣了。”我就把英文版的《丁光训文集》发给了大家。我讲:  “你们先不打开,让我读几段,你们看看,这些话像不像你们原来印象中的中国教会所讲的”。后来我就读了好几段《丁光训文集》中丁主教过去几十年,在一些重要会议或在金陵协和神学院开学和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后来为了便于美国教会的朋友们了解丁主教倡导的神学思想建设事工所思考的议题,我就将丁主教文集中的议题归纳为十五条,也就是神学思想建设的十五个命题。我就这十五个命题展开介绍丁主教文集,并且都能找到主教的原话。美国的同工们感到非常吃惊,但是都很赞同。比如《丁光训文集》中强调:人是上帝正在进行创造过程中的半成品。当时有很多神学院包括福勒神学院的神学家、教授和他们的院长都在,他们说:中国教会能提出“人是上帝创造中的半成品”的学说,这是非常深刻,我们也是第一次听到。我又讲,丁主教在文集中把原恩、原罪提出来,提出“原恩大于原罪”,并且把上帝是爱作为上帝最高属性提出来,然后又把“人是上帝创造中的半成品”等作为十五个重要内容提出来。这十五点重要内容都是来自“青浦会议”研讨的话题。
  从反思的角度,我们相信基本信仰不变,神学思想却是可以调整的,而神学思想的调整是与我们传讲上帝的话语的大使命联在一起的。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还只是适应主耶稣基督刚走的时候,那么就只有在犹太人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传福音,我们的教会早就死了。教会在不断地发展,两千年来教会传福音的环境不断地在变化,传讲大使命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变化了两千年。我们今天说教会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与时俱进。假如社会在发展,传大使命的责任在增长,这个责任就是要求我们适应变化的环境、变化的时代。我们提出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我们与变化中的朝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祖国面貌相适应。
  四年前我从瑞士回到中国时花了整整一个春天将《天风》、《金陵神学志》、《丁光训文集》等仔细地阅读和研究。我至今仍然在思考的其中一篇是在《金陵神学志》复刊号(1984年)上丁主教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丁主教提出了三个神学教育的基本问题,它们是中国教会神学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中国教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即如何忠于圣经;如何忠于历史教会的教导;如何与祖国的新面貌相称。第一、二个问题是很重要的神学问题和圣经观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与时俱进的问题,如何与祖国的新面貌相称?祖国是每天都在变化。丁主教在十八年前提出:如何与祖国的新面貌相称,今天看来就是神学思想建设中所要解决的,是要调整宗教观念,要与时俱进。

三、留下的议题

  (一)怎么样解决与祖国的面貌相适应的问题?怎样理解上帝的创造仍然在持续?
  有的同工拿出《创世记》第2章1—3节来解释,认为上帝歇了他一切创造之工,就认为上帝的创造完成了,下面就是救赎了。实际上理解错了,以为上帝创造七天之工结束了,这样解读圣经是按字句解读的。其实在整本圣经中都体现出上帝的创造仍然在继续。八十年代,丁主教在金陵协和神学院每星期三下午开讲座,介绍各种神学流派。其中有一次讲到创造神学,就介绍上帝的创造仍然在持续。

  (二)怎样看待上帝的创造与救赎是高度的统一的问题
  只要教会的大使命还在继续当中,上帝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就要承担起来。这就意味着我们有责任要做上帝创造的好帮手,继续上帝的创造。这是《丁光训文集》中所提出的观点,我希望在座的同工有机会在这个神学问题上给《金陵神学志》投稿。怎样看待上帝的创造仍然在继续?

  (三)关于“半成品”的问题
  迄今为止,我们看到《金陵神学志》的来稿对“半成品”基本上还处在一般的理解,还没有深刻的把握住对人是上帝创造过程中的“半成品”这个概念的内涵,这么一个表述是中国神学对普世神学贡献之一,就是强调人是上帝创造过程的“半成品”。“半成品”学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要么把人吹捧得像个天使,完美无缺,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缺陷,强调圣贤;要么把人贬得连猪狗不如,像个五尺长的蛆虫,完全是陷入到罪恶之中,否认了上帝的创造,否认了基督的恩典。“半成品”是实事求是的阐明上帝与人的关系,仰望神的恩典,我们人能够获救,能够重生,能够在最后的审判中站在上帝的面前蒙神的拣选。只有在最后的审判时候,才能肯定上帝的创造到了什么时候划上句号。这个时候才能说你是个“成品”,或者说你是不是结束了,蒙神的拣选或重新安排。关于“半成品”学说,是中国教会通过神学思想建设向西方教会、向港、澳、台华人教会提出的重要神学贡献、神学命题。

  (四)关于“原恩”、“原罪”学说
  自圣奥古斯丁以来,通过原罪论,我们建立了很多很多教会学说、教会理论,甚至我们教会论本身都受这个原罪论的影响。但今天换一个角度,丁主教在文集中提出,《罗马书》第五章相关的经文,非常充满信心地得出一个结论:因为耶稣基督的原因,原恩战胜原罪。这是丁主教重要的神学论断“原恩说”。在《金陵神学志》组稿中还没看到对“原恩说”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我在美国与美国神学家交流的时候,他们感觉到“原恩说”的提出,就是强调上帝是爱的一种很深刻的表述。“原恩说”把上帝的恩典高举到非常高的地位,实际上是高举基督,是马丁·路德改革宗教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唯靠基督。假如把亚当的过犯,连带到全体人类,全体人类全陷到罪恶之中,那么基督到哪里去了?十字架的事件要不要?中国教会,特别是基层教会传道人在传讲福音过程中,老是强调罪,老是把人搞得可怜兮兮的,那么哪来上帝的荣耀?哪来十字架的尊荣?那么教堂挂个十字架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一位瑞士朋友到中国教会来参观,很满意,觉得很感动。那么多信徒,那么多教堂。但是作为好朋友,他又悄悄地跟我讲:我感到很压抑,因为听牧师讲道的信徒们不是哭哭涕涕,就是不断地祷告呀,要不然就仿佛灾难要来了什么的,有不少的做礼拜的人是蓬头垢面,连脸也不洗。大概他发现牧师老是讲痛苦的信息,弄得下面老弟兄老姊妹老是流泪。后来通过主里面坦诚的话,我得出一个印象:为什么传道人不讲上帝是爱?不讲上帝的荣耀?为什么大家没有充满喜乐?弟兄姊妹放弃星期天不休息,去做礼拜,应该感觉到崇拜上帝是精神上的升华,做完礼拜后应对生活充满自信,而不应该做完礼拜之后感觉到苦啊,更苦了。我在美国分享时就说,中国神学家提出的“原恩说”就是对中国教会的“原罪说”的淡化,淡化不等于删除。各个神学院的《系统神学》仍然要讲原罪,但如果仅仅讲原罪,不讲原恩,那么我们实际只认亚当,不认基督,这点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第五章已经告诉我们了。

  (五)关于“道成肉身”与“和解”的教义
  自八十年代复堂以来,中国教会领导出访的时候,谈得最多的一个教义就是“道成肉身”。“道成肉身”也是中国教会神学思想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丁主教和其他牧人们到英国、美国、欧洲去演讲、证道,介绍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的时候,有两个问题提得比较多。第一个问题是“道成肉身”,强调中国的神学思考要在中国文化的母体里面进行,要结合中国的文化,结合中国的现实,要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么一个环境中展开。这实际上是“道成肉身”教义的丰富和发展。第二个谈得比较多的是从“道成肉身”谈到和解,与人民和解,当初谈得较多是与中国革命的和解,与中国人民和解,与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和解。这三个和解是标示着中国教会的三大步。与中国革命和解,就是承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合法领导:与中国人民和解,就是把洋教帽子除掉,让中国教会的三自办得如三好所提出的“治好、养好、传好”;与中国的现代化和解,就是神学思想建设,与中国建设现代化提出的挑战,衬托出中国教会很多观念太落后、太消沉、太保守,所以中国的现代化向中国教会提出的要求,就是我们要与时俱进。

本文选自《金陵神学志》2003年第2期

上一篇:《圣经》是神学的灵魂
下一篇:伦理的基督论:中国教会神学思想建设中基督论思考一个可能的方向 本栏目分类
  • 思考教会
  • 神学原典
  • 神学研究
  • 异端辨析
☆ 最近更新
  • 追忆吴耀宗先生的晚年
  • 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过程中
  • 与时俱进的吴耀宗先生
  • 中国基督教“爱的神学”及其社会
  • 农村教会的自养亟待解决
  • 治理和管理这地——从圣经谈基督
  • 治理和管理这地——从圣经谈基督
  • 在“三自与神学教育”研讨会上的
  • 坚持走三自爱国的康庄大道
  • 今天我们向吴耀宗先生学习什么
☆ 点击排行
  • 追忆吴耀宗先生的晚年
  • 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过程中
  • 试论中国基督神学思想建设的意义
  • 天父写给孩子们的信——读《怎样
  •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理论的发
  • 神学思想建设与圣经观建立
  • 农村教会的自养亟待解决
  • 教会管理体制目标导向探讨
  • 治理和管理这地——从圣经谈基督
  • 从道成肉身到神圣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