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骨游戏新灵宠搭配:人力资源理论框架,你了解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39:58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22:16第2楼
法国古典管理理论学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总结的14项管理原则为:
劳动分工原则(Division of Work)
法约尔认为,劳动分工属于自然规律。劳动分工不只适用于技术工作,而且也适用于管理工作。应该通过分工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法约尔又认为:“劳动分工有一定的限度,经验与尺度感告诉我们不应超越这些限度。”
权力与责任原则(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ies)
有权力的地方,就有责任。责任是权力的孪生物,是权力的当然结果和必要补充。这就是著名的权力与责任相符的原则。法约尔认为,要贯彻权力与责任相符的原则,就应该有有效地奖励和惩罚制度,即“应该鼓励有益的行动而制止与其相反行动”。实际上,这就是现在我们讲的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
纪律原则(Discipline)
法约尔认为纪律应包括两个方面,即企业与下属人员之间的协定和人们对这个协定的态度及其对协定遵守的情况。法约尔认为纪律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没有纪律,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兴旺繁荣。他认为制定和维持纪律最有效的办法是:①各级好的领导。②尽可能明确而又公平的协定。③合理执行惩罚。因为“纪律是领导人造就的。……无论哪个社会组织,其纪律状况都主要取决于其领导人的道德状况”。
统一指挥原则(Unity of Command)
统一指挥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原则,按照这个原则的要求,一个下级人员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如果两个领导人同时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行使他们的权力,就会出现混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有适应双重指挥的社会组织。与统一指挥原则有关的还有下一个原则,即统一领导原则。
统一领导原则(Unity of Direction)
统一领导原则是指:“对于力求达到同一目的的全部活动,只能有一个领导人和一项计划。……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一样,一个身体有两个脑袋,就是个怪物,就难以生存。”统一领导原则讲的是,一个下级只能有一个直接上级。它与统一指挥原则不同,统一指挥原则讲的是,一个下级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这两个原则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统一领导原则讲的是组织机构设置的问题,即在设置组织机构的时候,一个下级不能有两个直接上级。而统一指挥原则讲的是组织机构设置以后运转的问题,即当组织机构建立起来以后,在运转的过程中,一个下级不能同时接受两个上级的指令。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Subordination of Individual Interest to the General Interest)
对于这个原则,法约尔认为这是一些人们都十分明白清楚的原则,但是,往往“无知、贪婪、自私、懒惰以及人类的一切冲动总是使人为了个人利益而忘掉整体利益”。为了能坚持这个原则,法约尔认为,成功的办法是:“①领导人的坚定性和好的榜样;②尽可能签订公平的协定;③认真的监督。”
人员的报酬原则(Remuneration)
法约尔认为,人员报酬首先“取决于不受雇主的意愿和所属人员的才能影响的一些情况,如生活费用的高低、可雇人员的多少、业务的一般状况、企业的经济地位等,然后再看人员的才能,最后看采用的报酬方式”。人员的报酬首先要考虑的是维持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和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这是确定人员报酬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根据职工的劳动贡献来决定采用适当的报酬方式。对于各种报酬方式,法约尔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报酬方式,都应该能做到以下几点:①它能保证报酬公平;②它能奖励有益的努力和激发热情;③它不应导致超过合理限度的过多的报酬。
集中的原则(Centralization or Decentralization)
法约尔指的是组织的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的问题。法约尔认为,集中或分散的问题是一个简单的尺度问题,问题在于找到适合于该企业的最适度。在小型企业,可以由上级领导者直接把命令传到下层人员,所以权力就相对比较集中;而在大型企业里,在高层领导者与基层人员之间,还有许多中间环节,因此,权力就比较分散。按照法约尔的观点,影响一个企业是集中还是分散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领导者的权力;另一个是领导者对发挥下级人员的积极性态度。“如果领导人的才能、精力、智慧、经验、理解速度……允许他扩大活动范围,他则可以大大加强集中,把其助手作用降低为普通执行人的作用。相反,如果他愿意一方面保留全面领导的特权,一方面更多地采用协作者的经验、意见和建议,那么可以实行广泛的权力分散。……所有提高部下作用的重要性的做法就是分散,降低这种作用的重要性的做法则是集中”。
等级制度原则(Scalar Chain/Line of Authority)
等级制度就是从最高权力机构直到低层管理人员的领导系列。而贯彻等级制度原则就是要在组织中建立这样一个不中断的等级链,这个等级链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它表明了组织中各个环节之间的权力关系,通过这个等级链,组织中的成员就可以明确谁可以对谁下指令,谁应该对谁负责。二是这个等级链表明了组织中信息传递的路线,即在一个正式组织中,信息是按照组织的等级系列来传递的。贯彻等级制度原则,有利于组织加强统一指挥原则,保证组织内信息联系的畅通。但是,一个组织如果严格地按照等级系列进行信息的沟通,则可能由于信息沟通的路线太长而使得信息联系的时间长,同时容易造成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失真。
秩序原则(Order)
法约尔所指的秩序原则包括物品的秩序原则和人的社会秩序原则。对于物品的秩序原则,他认为,每一件物品都有一个最适合它存放的地方,坚持物品的秩序原则就是要使每一件物品都在它应该放的地方。贯彻物品的秩序原则就是要使每件物品都在它应该放的位置上。对于人的社会秩序原则,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贯彻社会秩序原则就是要确定最适合每个人的能力发挥的工作岗位,然后使每个人都在最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的岗位上工作。为了能贯彻社会的秩序原则,法约尔认为首先要对企业的社会需要与资源有确切的了解,并保持两者之间经常的平衡;同时,要注意消除任人唯亲、偏爱徇私、野心奢望和无知等弊病。
公平原则(Equity)
法约尔把公平与公道区分开来。他说:“公道是实现已订立的协定。但这些协定不能什么都预测到,要经常地说明它,补充其不足之处。为了鼓励其所属人员能全心全意和无限忠诚地执行他的职责,应该以善意来对待他。公平就是由善意与公道产生的。”也就是说,贯彻公道原则就是要按已定的协定办。但是在未来的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变化使得原来制定的“公道”的协定变成“不公道”的协定,这样一来,即使严格地贯彻“公道”原则,也会使职工的努力得不到公平的体现,从而不能充分地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因此,在管理中要贯彻“公平”原则。所谓“公平”原则就是“公道”原则加上善意地对待职工。也就是说在贯彻“公道”原则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职工的劳动表现进行“善意”的评价。当然,在贯彻“公平”原则时,还要求管理者不能“忽视任何原则,不忘掉总体利益”。
人员的稳定原则(Stability of Tenure of Personnel)
法约尔认为,一个人要适应他的新职位,并做到能很好地完成他的工作,这需要时间。这就是“人员的稳定原则”。按照“人员的稳定原则”,要使一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要使他在一个工作岗位上相对稳定地工作一段时间,使他能有一段时间来熟悉自己的工作,了解自己的工作环境,并取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但是人员的稳定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年老、疾病、退休、死亡等都会造成企业中人员的流动。因此,人员的稳定是相对的,而人员的流动是绝对的。对于企业来说,就要掌握人员的稳定和流动的合适的度,以利于企业中成员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像其他所有的原则一样,稳定的原则也是一个尺度问题”。
首创精神(Initiative)
法约尔认为:“想出一个计划并保证其成功是一个聪明人最大的快乐之一,这也是人类活动最有力的刺激物之一。这种发明与执行的可能性就是人们所说的首创精神。建议与执行的自主性也都属于首创精神。”法约尔认为人的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是激励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的最有力的刺激因素。对于领导者来说,“需要极有分寸地,并要有某种勇气来激发和支持大家的首创精神”。当然,纪律原则、统一指挥原则和统一领导原则等的贯彻,会使得组织中人们的首创精神的发挥受到限制。
人员的团结原则(团队精神)
人们往往由于管理能力的不足,或者由于自私自利,或者由于追求个人的利益等而忘记了组织的团结。为了加强组织的团结,法约尔特别提出在组织中要禁止滥用书面联系。他认为在处理一个业务问题时,用当面口述要比书面快,并且简单得多。另外,一些冲突、误会可以在交谈中得到解决。“由此得出,每当可能时,应直接联系,这样更迅速、更清楚,并且更融洽。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23:16第3楼 7S架构 (7-S Framework)要素
结构(Structure) 系统(System) 才能(Skills) 风格(Style) 员工(Staff) 首要目标/共同价值(Superordinate Goals/Shared Value) 战略(Strategy)
7S 要素模型 图展示了影响一个组织变革能力的诸多因素的“ 多面性” ( Multiplicity ) 和“ 相互关联性” (Interconnectedness)。该图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它“没有起始点或隐含的等级关系”。在任何一个组织,不同的因素使经营得以运转,在一个“卓越”的组织中,每一S 要素都与其它S 要素互为补充,一致地促进公司目标的实现。这与第一章中所述的促销计划并无二致, 即内部一致( Internally consistent ) 和互为支持( mutually supportive)。7S 要素模型是一个有益的工具,可帮助你理清思路,进而界定并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 结构(Structure)
一个公司的结构会影响其战略规划及变革能力。组织行为学曾讲过,一个公司的结构可以顾客或地域为焦点。例如,一个公司如果决定改变其战略,以更好地关照顾客,就需要采用以顾客(Customer)为重点的结构,将公司所有的技能用于满足顾客的特殊需要。假定有一家电动工具生产厂商,出于竞争需要,需将生产、销售、财务分开的功能形式(Functional form)转变为具有两个顾客部门的组织形式,其中一个部门为家庭消费者服务,另一个为工业顾客服务。这两块市场有着不同的需求,通过上述两个核心部门可能有效地给予满足。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建立类似矩阵式的临时性结构,组成项目小组专门从事新产品开发。 战略(Strategy)
系一个公司针对或预期其外部环境、顾客或竞争对手所发生的变化而计划采取的行动(Actions)。 风格(Style)
听起来像是基础组织模型中的一个新添要素,但这一S 要素更多地是与文化(Culture)相关。文化或风格是长期向整个组织的所有人员所传递的行为、思维、信念和象征的总和。鉴于一个公司的固有文化很难改变,制订新战略时考虑这一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一个消费品公司一向保守,势必需要尽全力使自己一件新产品的功效或活力。历史上,宝洁公司(P&G)被认为是创新节奏慢的公司,但近来已有就变化,该公司在全国推出Bounce 牌织物柔软剂之前曾用数年时间进行市场测试。与此对照的是,Duncan Hines 牌染发剂在开发出来仅15 个月后就开始在全国上市。 员工(Staff)
没有热血之躯,也就没有公司的存在。彼得斯所讲的员工(Staff)实际上指的是人力资源系统(Systems),它包括员工的评审、培训、工资以及诸如动机、士气和态度等无形的精神因素。如果员工们斗志昂扬,公司就有能力去应变和竞争。高层管理者常常忽视这一因素,一是因为觉得它并非那么重要,再就是它有太多“感性”的东西,“让人事部门去应付这些事”是最常见的一种态度。但是,这一软性要素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没有员工的合作,一个公司何以有能力获得成功! 才能(Skills)
这一要素与员工紧密相联,是一个公司所拥有的独特的能力与才干。才能(Skills)的范围广至一个员工会讲西班牙语,对统计学的理解或会使用计算机,等等。有些公司在某些特定领域非常出色。杜邦(Du Pont)和3M 公司以其卓越的研究开发能力而著称。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和通用电器公司的强项是为其产吕提供出色的服务支持。作为大型综合集团的美国车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则享誉于对其下属企业进行严格财务控制的能力。国际性公司需要有懂外语并对其它风俗、文化有深入了解员工。以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为例,它获取这些能力的途径是雇佣所在市场当地的有识之士为自己服务。 系统(System)
一个组织运营、收集信息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方法步骤构成了公司的系统(Systems)。如上所述,彼得斯将与人事有关的系统列为员工的一部分,当然这里所讲的S 因素与资金物料的配置与监控以及信息的收集系统不无关系。当一个公司在市场上面临重大挑战时,管理层必须拥有关于其运营、顾客及其竞争对手的详细数据以判断形势的严重性。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有关生产和成本的经营数据。市场研究和销售跟踪系统提供有关顾客的信息。竞争情报系统则提供其它公司动态的消息。 首要目标(Superordinate Goals/Shared Value)
最后的这一要素是任何组织的核心所在。按照彼得斯的说法,“首要(Superordinate)一词的词义是位高一等”。首要目标是那些超乎一般公司目标所表述的指导性概念,诸如价值观、理想等往往不同于纸面的内容。“首要目标是一个生意赖以构筑的基础概念”。例如,1980 年彼得斯写道,称惠普公司的首要目标是“在组织的各个层次上都有创新人员”,3M 的首要目标是生产“新产品”,而IBM 的目标则是“服务顾客”。
在公司谈及目标时总要提及使命宣言( Mission statements)。使命宣言应该是对公司目标和工作重点的一个准确而简短的表述,不幸的是,这些宣言大多是冗长、乏味而枯燥的公文。当高级管理人员从某个著名商学院昂贵的管理培训班学成归来时,他们大多会成立一个专题小或外聘咨询人员负责起草使命宣言。这种作法含有很大的“低水平攀比”味道。如果一个公司在其年报中包括了一个使命宣言,那么所有的竞争者也都会转而编制他们各自的使命宣言。
克莱斯勒和金宝(制汤)公司(Campbell's soup)年报中的使命宣言可称作是出类拔萃: “克莱斯勒的首要目标是使顾客满意。我们通过高超的工艺、创新的产品、优良的品质和出色的服务来实现这一目标,而且我们是作为一个团体来实现这一目标的。”(1988 年) “金宝的所有活动都以重视顾客为先导。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品质和价值超群的食品来实现利润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并在我们所竞争的每类产品中建立或确保第一或第二的地。”(1989 年)两公司的目标是明确的。克莱斯勒侧重于让顾客满意,而金宝的主要目标是让股东满意。使命宣言的用词通常都是精心雕琢的,以期向特定时刻的重要群体传递信息。克莱斯勒当时的情况是公司表现不凡,股票价格也很高。克莱斯勒的重点放在获取更多销售。金宝是由Dorrance 家族控制的,在编写宣言时,该公司的管理被认为只是为了该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广大股东。金宝的股价落后于其它食品公司的增幅。有鉴于此,金宝力求通过在使命宣言中大谈“股东价值” 来安抚华尔街。除了编制过程中的政治因素外,如果一个公司尚无自己的首要目标,使命宣言即可成为一个有益的代用品。 7S模型的优势 优点
对效率低下组织来说,7S模型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诊断工具。 指导组织变革。 将理性的“硬”要素与感性的“软”要素有机结合了起来。 管理人员在运用7S模型时,必须做到7S相互平行、相互关联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24:07第4楼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五类
1、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行到食物。 2、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 3、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 4、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 5、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要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求,他应该已在某个时刻部份地满足了其它的需求。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以致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点支配地位的人,会受到激励在工作中运用最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
基本观点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座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级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科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再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管理者可以采用下面的"激励"要素,来满足员工的不同需要: 第一级:生存需要
提高工资
奖金
改善工作条件
定期医疗检查
娱乐
第二级:安全需要
享有优先股权
保险
职业稳定
口头承诺和书面承诺
晋升
第三级:归属需要
邀请到特殊场合
有机会加入特殊任务小组
有机会成为委员会成员
成为俱乐部组织成员
工作轮换
第四级 自尊需要
奖励
表扬
授予称号
公开场合露面
为管理委员会服务
第五级
自我实现
的需要 带薪休假
领导项目任务小组
受教育的机会
承担教学任
理论的局限
这一理论假定在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才能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尽管这在技术上是真实的,然而各种需要的满足不仅具有先后顺序,事实上,还具有并存性。一个人尽管还没有满足安全需要,就可能已经满足了其自尊的需要。 这一理论假定各种需要的顺序是准确的和适用的。很清楚的是,文化会使以上假设产生差异。一个典型欧洲血统的美国人,可能在先满足生存需要之后,才去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与此正好相反,一个典型的印度人却是尽管他(她)将要饿死,也要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26:26第5楼 组织模式和结构(organization structures)
一 组织结构概述
市场交易的内部化,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一个有效的、较为发达的层级组织,以防止由于行政协调机制无效而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管理没有什么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应该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权宜应变,灵活掌握。权变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究竟应采用何种组织结构,应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不可能有普遍适用的结构模式。赫里格尔和斯洛坎姆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选择两方面因素,将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分为高度集权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组织制、多分部制(又称事业部制)四种类型。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传统组织结构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于管理理论研究领域,也同样来自于管理的实践。
二 传统组织理论的分析
2.1 古典组织理论分析
古典组织理论包括20世纪初期由泰罗等人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和由马克斯?韦伯发展起来的官僚模型理论。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次运用科学的方法将组织问题系统化、理论化与科学化。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包括着组织理论的早期萌芽,其组织理论思想主要有:设置计划部门,实行职能制,和实行例外原则。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中的主要组织理论有:①从组织管理过程的角度提出了管理的5项基本职能,②从组织职能角度提出了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③提出了建立层级组织的管理幅度概念,④研究了企业职能机构的设置,构建了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形式,和⑤提出了解决组织内部管理效率问题“法约尔桥”思路。“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组织学家,他对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以“官僚模型”为主体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马克斯?韦伯认为组织结构应该是“科层结构”,并且认为官僚组织是理想的组织模式。马克斯?韦伯认为,法定的权威是构建组织的基石;人类任何一种组织都应该以某种特定的权威为作为基础,缺失了权威的组织不可能统一行动和实现共同的目标;合法的权威基础有三种纯粹形式:合理基础、传统基础与神授基础,但只有法定的权威才是官僚组织的构建基础。
古典组织理论主要是针对组织内部的分工与活动安排来进行研究,这一理论体系为组织内部分工的合理化与活动安排以及组织内部制度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所有古典组织理论的共同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古典组织理论是围绕四大支柱建立起来的,这四大支柱分别是劳动分工、等级与智能方法、结构以及控制幅度理论。
2.2 新古典组织理论分析
新古典组织理论以科层结构为基础,同时又吸取了心理学、社会学关于“群体”的观点。新古典组织理论的特点是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上,相对地主张分权,使组织成员能更多地参与决策以提高积极性;从组织形式看,倾向于扁平形的组织结构,主张部门化。新古典组织理论有时也称之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因为其组织理论主要来自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而且其倡导者与创立者也都是来自于这些领域的研究学者。
新古典组织理论广泛地接受了古典组织理论的观点,但强调社会集团对组织效率的重要性,并对古典组织理论的一些主要缺陷进行了重要的修改。新古典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更注重人在组织的重要作用,开始了对组织成员的行为的深入研究,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研究活动是以梅奥为首进行的霍桑实验。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霍桑效应等。新古典组织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①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②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③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④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和⑤波特和劳勒合作提出的波特-劳勒模式。
2.3 其它传统组织理论分析
除了古典组织理论与新古典组织理论以外,在组织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些理论还有:系统理论、全体生态理论、资源依赖理论、新制度组织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
20世纪60年代随着系统理论的发展,组织理论也开始走向了系统分析的道路。系统组织理论严格说来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三个理论学派的总称,它们是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社会系统学派与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社会技术学派和权变系统理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将企业组织看作是一个系统,因而将它们统称为系统理论。社会系统学派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组织,把企业组织中人们的相互关系看作是一种协作的社会系统,其创始人是切斯特?巴纳德;切斯特?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协调活动的系统,是一种协作系统,组织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中,组织不仅有正式组织还有非正式组织。社会技术系统学派是在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特里斯特;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认为,组织既是一个社会系统,又是一个技术系统,并非常强调技术系统的重要性,认为技术系统是组织同环境进行联系的中介。在系统理论中阵容强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权变系统理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伍德沃德、斯托克、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等。权变系统学派认为一个组织与其它组织的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依赖于具体的情景,拒绝接受古典组织理论关于“全能”原则与结构的观点,认为组织是约定俗成的,并且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新制度组织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制度组织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但却是20世纪90年代“组织理论的宠儿”。新制度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莫约、卢旺、斯科特等。新制度组织理论学派认为,组织不仅在一定的技术环境中运作,而且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生存。新制度组织理论学派所强调的制度环境是这样一种环境,其特征是通过规则和规定的精心安排,其间的单个组织要想获得环境的技术和认可,它必须服从这些规则和规定。新制度组织理论从组织的制度环境着手,以组织域为基本分析单位,通过制度同观态概念来分析组织的同质性过程,强调组织在环境中的运作不仅要满足技术环境的要求以实现组织的效率。
三 传统组织结构模式的比较分析
3.1 直线制组织结构
直线制组织结构取得显着地位的原因是它符合工业时代的许多需求。直线制组织结构具有的4大特征,大致如下:一条指挥的等级链;职能的专业化分工;权利和责任的一贯性政策;工作的标准化。
直线制组织结构创造了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能够有效地管理大量投资、劳动分工和资本主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使组织的每一项任务,都能得到一个有效的工作方法。直线制组织结构的组织通过一贯性的书面规则和政策来管理,这些规则和政策由公司董事会和管理部门制定。在直线制组织结构中,上司负责其管辖范围内所有雇员的行动,并且有权下达雇员无条件服从的命令。雇员的首要职责是立即按照顶头上司的命令去做,而不该去考虑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什么需要做。通过组织劳动分工、制度管理决策以及制订一种程序和一套规则使各类专家可以齐心协力地为一个共同目标努力。直线制组织结构极大地拓宽了组织所能达到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直线制组织结构的形式如同一个金字塔,处于最极端的是一名有绝对权威的老板,他将组织的总任务分成许多块,以后分配给下一级负责,而这些下一级负责人员又将自己的任务进一步细分后分配给更下一级,这样沿着一根不间断的链条一直延伸到每一位雇员。20世纪80年代,在通用汽车,IBM和美国政府这样的巨型组织中,最高领导层与工人之间竟有多达12级管理层。事实证明这样的管理层数太多了。
3.2 职能式组织结构
在职能式组织结构中,组织从上至下按照相同职能将各种活动组织起来。职能式组织结构有时候也被称作为职能部门化组织结构,因为其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依据就是组织内部业务活动的相似性。当企业组织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而且组织内部不需要进行太多的跨越职能部门的协调时,这种组织结构模式对企业组织而言是最为有效的。对于只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中小企业组织而言,职能式组织结构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
3.3 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
直线--职能制组织形式,是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行政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即在直线制组织统一指挥的原则下,增加了参谋机构。目前,直线--职能制仍被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直线 --职能式组织结构模式适合于复杂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企业组织,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企业组织。复杂性要求企业的管理者有能力识别关键变量、评价它们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并且充分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这些因素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对经营的影响也是可以预知的,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模式则是相对有效的。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模式与直线制组织结构模式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更为注重参谋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模式既保留了直线制组织结构模式的集权特征,同时又吸收了职能式组织结构模式的职能部门化的优点。
3.4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事业部制是欧美、日本大型企业所采用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因为它是一种分权制的组织形式。在企业组织的具体运作中,事业部制又可以根据企业组织在构造事业部时所依据的基础的不同区分为地区事业部制、产品事业部制等类型,通过这种组织结构可以针对某个单一产品、服务、产品组合、主要工程或项目、地理分布、商务或利润中心来组织事业部。地区事业部制按照企业组织的市场区域为基础来构建企业组织内部相对具有较大自主权事业部门;而产品事业部则依据企业组织所经营的产品的相似性对产品进行分类管理,并以产品大类为基础构建企业组织的事业部门。
3.5 分权组织结构
分权化组织包括联邦分权化结构与模拟分权化结构两种类似的组织结构形式。联邦分权化组织是在公司之下有一群独立的经营单位,每一单位都自行负责本身的绩效、成果以及对公司的贡献;每一单位具有自身的管理层;联邦分权化组织的业务虽然是独立的,但公司的行政管理却是集权化的。模拟分权化组织是指组织结构中的组成单位并不是真正的事业部门,而组织在管理上却将其视之为一个独立的事业部;这些“事业部”具有较大的自主权,相互之间存在有供销关系等联系。分权化组织的优点在于可以降低集权化程度,弱化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不利影响;提高下属部门管理者的责任心,促进权责的结合,提高组织的绩效;减少高层管理者的管理决策工作,提高高层管理者的管理效率。联邦分权化组织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管理层”,该核心管理层将只负责对重大事务的决策。联邦分权化形式如果运用得当,则可以减轻高层管理层的决策负担,使得高层管理者能够集中精力于方向、筹划与目标。模拟分权化组织虽然具有一定的优点,但并不满足所有的组织设计规范。一般而言,模拟分权化组织适用于化学工业与材料工业领域;此外,电子信息工业也可以采用模拟分权化形式,IBM就可以看作是该领域中一个典型的模拟分权化组织的案例。对模拟分权组织而言,雇员的高度自律是必要的。
3.6 矩阵组织
矩阵制组织形式是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矩阵组织也可以称之为非长期固定性组织。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事业部制与职能制组织结构特征的同时实现。矩阵组织的高级形态是全球性矩阵组织结构,目前这一组织结构模式已在全球性大企业如ABB、杜邦、雀巢、菲利普、莫里斯等组织中进行运作。ABB的前身ASEA,是一家瑞典公司;1979年巴纳维克出任ASEA总经理时,着手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首先,他把公司扁平化,并在公司托国际业务时将公司重组为全球矩阵组织。ABB成功之处在于其全球性矩阵组织结构的战略与执行,依战略管理学家查理士?希尔及葛利士、约翰的观点,这种组织结构方式,可以使公司因为提高效率而降低成本,同时,也因较好创新与顾客回应,而使其经营具有差异化特征。这种组织结构除了具有高度的弹性外,同时在各地区的全球主管可以接触到有关各地的大量资讯。它为全球主管提供了许多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有助于公司的规范与价值转移,因而可以促进全球企业文化的建设。
矩阵制的优点是:①加强了横向联系,专业设备和人员得到了充分利用,②具有较大的机动性, ③促进各种专业人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发,相得益彰。矩阵制的缺点是:①成员位置不固定,有临时观念,有时责任心不够强。②人员受双重领导,有时不易分清责任。
3.7 传统组织结构的比较
在传统经济中常见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大致有六种,它们分别是: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分权结构,矩阵结构。这些组织结构模式大致形成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其中以直线制组织结构模式最为典型,其影响也最为广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直接导致了社会资本的集中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化,小手工阶段形成的管理方法与企业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为了加强大型工业企业的管理,直线制组织结构理论被管理学者所提出,并被企业管理实践所广为采用。直线制的巨大优势的确极大的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直线制组织模式日渐暴露出其固有的缺陷。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后期,为了弥补直线制组织模式的不足,管理界又相应先后提出了其它的组织结构模式。无论是直线制组织结构模式,还是在这以后的其它组织结构模式,都是以工业经济为前提的,它们均是按照工业经济社会工业生产的要求组织与完善企业的微观结构。
在工业经济社会,上述组织结构模式理论的提出都有其特殊的经济理由与依据;同样,这些组织结构模式被企业管理者所分别采用,更是说明了每一种组织结构模式存在与发展完善的经济合理性。各种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理论虽然都共同体现了工业经济的特有属性,但在实践操作中,每一种组织结构模式则是按照自身的独特性来构建企业内部的管理框架。在不同的组织结构模式企业中,管理权的分配、管理的层次与幅度、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等均是有所不同的。考虑到各种组织结构的特性,它们在各种类型企业中的有效性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组织结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企业。无论如何,对传统工业经济社会所形成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准确地把握与认识传统组织结构理论,对于建设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组织结构理论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传统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比较分析结果:
直线制组织结构虽然是因为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提出的,但它却并不适合于运用在大型组织的管理结构设计,而且直线制组织结构对组织的发展将带来明显的阻碍性影响。而其它组织结构理论的提出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直线制组织结构理论的不足,以及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建立与完善适应于大型与特大型组织管理结构构建需要的组织结构理论。各种组织结构理论所共有的一个缺陷是:它们都或多或少带有集权主义倾向,在组织中分权程度是低的。正是由于这种低的分权度,使得组织成员缺乏责任感、自律意识、决策权限,从而造成组织的低学习积极性,缺乏创新精神与激励创新的动力。所以,在组建知识经济社会的学习型组织过程中,传统工业经济社会的组织结构理论有时是不适用的。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28:53第6楼 教练(Coaching)的定义
教练(Coaching)的定义可以简单概括成,“教授别人做某事的过程”(Whitmore,1997)。 或者更完整点: “使学习和发展得发生并且进而提高的过程”。
教练是一种帮助他人发现自我潜能、以期完成目标的方法或技术。
教练是通过一段持续的关系,令客户集中焦点于行动上去实现他们的远景,目标和愿望。 教练运用询问及内在发掘的方法去建立客户自醒及负责任的能力, 同时亦在过程中为客户提供支持,响应及整合。教练的过程比任何其它的方法能更快, 更有效及更轻易地去支持客户达到他们设定的事业及个人目标。
国际教练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ach Federation)的定义: 教练(Coaching)是教练(Coach)与自愿被教练者(Coachee), 在人格深层次的信念、价值观和愿景方面相互联结的一种协作伙伴关系。 通过一个持续的流程,“挖掘、目标设定、明确行动步骤”,实现卓越的成果。 教练也是知识的载体,是“专注于发展人的潜能”的一种技术和形式。 教练是教练与被教练者彼此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练实际上是一种在教练(Coach)和被教练者(Coachee)之间进行有效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发现性的对话, 令被教练者发现问题,发现疏漏,发现答案;这种对话是一种扩展性的对话,令被教练者看到更多机会,更多选择;这种对话也是一种动力对话,激发教练与被教练者朝向预期的目标,并不断挑战自己,提高业绩,力争创造非凡的表现。
教练是一门通过完善心智模式来发挥潜能、提升效率的管理技术。 教练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过程,洞察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令被教练者有效达到目标。
“教练是提出问题的总结者,提供行为反馈的人,鼓舞人心的人,模范的改革家,解决问题的合作者。教练常常也是一个系统管理者。”
教练是通过与被教练者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相互尊重、安全、有挑战性和负责任的环境。这种关系激励被教练者, 在工作业绩和日常生活中都力争最佳,并获得非凡成就。 教练的运用 应用
商业教练。 行政教练。 生活训练。 行为教练。 体育教练。 临床教练。
教练的优势、 优点
教练对于个人和商业的显著好处就是提供自我引导式学习。 虽然学习通过教练实现,教练的真正的作用在于其贡献的经验。 研究显示,对于转型和变革中的组织,教练的积极鼓舞作用是显著的。 教练的ROI高于正常的课堂教育,特别是对于管理人员。
教练的局限、 缺点
教练不是良方。 否则,被教练人也会产生依赖性。 可以被产生商业声望,乃至于产生政治影响。 试试告诉你的老板他是个蹩脚的教练!
教练的假设、 条件
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所有的学习行为都应该是“被教练的,而不是督导的”。 教练实在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却引发出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复杂话题, 原因在于教练本身不是一个可以定义的模型,不像用于教练的具体方法、模型, 到目前为止连普遍接受的教练定义都还没有。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29:51第7楼  外包(Outsourcing)是一个战略管理模型,企业为维持组织竞争核心能力,且因组织人力不足的困境,可将组织的非核心业务委外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品质,集中人力资源,提高顾客满意度。
企业有效的运用外包策略,不仅可避免组织无限膨胀,更能达到精简、专注专业的目标。例如,在企业行政业务中,盛行运用「人力派遣」外包策略,将内部的季节性、突发性的人力需求,委托人力派遣公司聘雇约聘人员、临时人员、行政助理、专技人才,再派到公司上班,藉此节省人力成本,以及庞大的劳健保费用。
外包目的 将组织力量集中于核心竞争力上,使组织更富有竞争性。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得以拥有其他特殊资源或能力。 刺激、鼓励小企业发展、创新。
三种典型的外包模式 共享服务中心(Shared Service Center)。 企业分拆(Spin-Off)。 这一分拆的新公司为母公司的某一外包业务提供专门服务。 组织外外包(Outsourcing to an external organization)。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30:34第8楼 X理论-Y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Douglas MC Gregor)于1957年提出的。
麦格雷戈把传统管理学称为“X理论”,他自己的管理学说称为“Y理论”。
X理论认为:多数人天生懒惰,尽一切可能逃避工作;多数人没有抱负,宁愿被领导、怕负责任,视个人安全高于一切;对多数人必须采取强迫命令,软硬兼施的管理措施。
Y理论的看法则相反,它认为,一般人并不天生厌恶工作,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并有相当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控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实现企业目标的唯一办法,还可以通过满足职工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个人和组织目标融合一致,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麦格雷戈认为,人的行为表现并非固有的天性决定的,而是企业中的管理实践造成的。剥夺人的生理需要,会使人生病。同样,剥夺人的较高级的需要,如感情上的需要、地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会使人产生病态的行为。人们之所以会产生那种消极的、敌对的和拒绝承担责任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被剥夺了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产生的疾病的症状。因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建立在对人的特性和人的行为动机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的新理论。麦格雷戈强调指出,必须充分肯定作为企业生产主体的人,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他们乐于工作、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多数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关键在于管理方面如何将职工的这种潜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31:17第9楼
期望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佛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发》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佛隆提出的期望理论的基础是: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成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 佛隆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
换言之,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该行动所能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目标并得到某种结果的期望概率。 用公式表示就是:M=∑V*E。
其中:
M——激励力量,是直接推动或使人们采取某一行动的内驱力。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
V——目标效价,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它反映个人对某一成果或奖酬的重视与渴望程度;
E——期望值,这是指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是个人对某一行为导致特定成果的可能性或概率的估计与判断;显然,只有当人们对某一行动成果的效价和期望值同时处于较高水平时,才有可能产生强大的激励力。
怎样使激发力量达到最好值,佛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
在这个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需要兼顾三个方面的关系。
①努力和绩效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值。期望值又取决于目标是否合适个人的认识、态度、信仰等个性倾向,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别人对他的期望等社会因素。即由目标本身和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
②绩效与奖励关系。人们总是期望在达到预期成绩后,能够得到适当的合理奖励,如奖金、晋升、提级、表扬等。组织的目标,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强化,时间一长,积极性就会消失。
③奖励和个人需要关系。奖励什么要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要,要考虑效价。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奖励,满足各种需要,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力,最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研究激励过程中,一条途径是研究人们需要的缺乏,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找出人们所感觉到的某种缺乏的需要,并以满足这些需求为动力,来激励他们从事组织所要求的动机和行为;另一条途径是从个人追求目标的观点来研究个人对目标的期望,这就是期望理论。依照这一条途径,则所谓的激励,乃是推动个人向其期望目标而前进的一种动力。期望理论侧重于“外在目标”。需要理论着眼于“内在缺乏”。本质上这两种途径是互相关联和一致的,都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在于:实现外在目标的同时又满足内在需要的满足。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31:59第10楼 利益相关者价值观(Stakeholder Value Perspective, 或 Stakeholder Values Perspective)强调企业责任高于企业收益,将企业视作为各相关者的联合体,所以企业必须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服务。
一方面,企业为了生存必须获取经济利润。
另一方面,要求企业要考虑到所有成员、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准是所有利益相关者是否得到满足。利益相关者管理不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
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并且只有当企业为所有利益相关者谋取共同利益时,企业才算是尽到社会责任。
只有承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道德诉求,才能够将经济价值以外的更多价值引入企业考量和追求的范围。 利益相关者管理不是为企业创造股东价值服务的,而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一项基准。
只有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在所有相关者之间建立高度的互信,企业才能够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共同价值,而这绝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公平,这最终将造就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33:43第11楼
 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board):源自于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Nolan Norton Institute)的执行长David Norton于90年所从事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找出超越传统以财务会计量度为主的绩效衡量模式,以使组织的「策略」能够转变为「行动」。该研究的结论「平衡计分卡:驱动绩效的量度」发表在92年哈佛企管评论一月与二月号,基本上,平衡计分卡强调,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项(落后的结果因素),但无法评估企业前瞻性的投资(领先的驱动因素),因此,必须改用一个将组织的远景转变为一组由四项观点组成的绩效指标架构来评价组织的绩效。此四项指标分别是:财务(Financial)、顾客(Customer)、企业内部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学习与成长 (Learning and Growth)。藉着这四项指标的衡量,组织得以明确和严谨的手法来诠释其策略,它一方面保留传统上衡量过去绩效的财务指标,并且兼顾了促成财务目标的绩效因素之衡量;在支持组织追求业绩之余,也监督组织的行为应兼顾学习与成长的面向,并且透过一连串的互动因果关系,组织得以把产出(Outcome)和绩效驱动因素(Performance Driver)串联起来,以衡量指标与其量度做为语言,把组织的使命和策略转变为一套前后连贯的系统绩效评核量度,把复杂而笼统的概念转化为精确的目标,藉以寻求财务与非财务的衡量之间、短期与长期的目标之间、落后的与领先的指标之间,以及外部与内部绩效之间的平衡。
BSC财务层面
财务性指标是一般企业常用于绩效评估的传统指标 财务性绩效指标可显示出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正在为最终经营结果(如利润)的改善作出贡献。但是,不是所有的长期策略都能很快产生短期的财务盈利 非财务性绩效指标(如质量、生产时间、生产率和新产品等)的改善和提高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的本身。 财务面指标衡量的主要内容:收入的增长、收入的结构、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资产的利用和投资战略等
BSC客户层面
平衡记分卡要求企业将使命和策略诠释为具体的与客户相关的目标和要点 企业应以目标顾客和目标市场为方向:企业应当关注于是否满足核心顾客需求,而不是企图满足所有客户的偏好 客户最关心的不外于五个方面:时间,质量,性能,服务和成本。企业必须为这五个方面树立清晰的目标,然后将这些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指标 客户面指标衡量的主要内容:市场份额、老客户挽留率、新客户获得率、顾客满意度、从客户处获得的利润率
BSC内部运营层面
建立平衡记分卡的顺序,通常是在先制定财务和客户方面的目标与指标后,才制定企业内部流程面的目标与指标,这个顺序使企业能够抓住重点,专心衡量那些与股东和客户目标息息相关的流程 内部运营绩效考核应以对客户满意度和实现财务目标影响最大的业务流程为核心 内部运营指标既包括短期的现有业务的改善,又涉及长远的产品和服务的革新 内部运营面指标涉及企业的 1)改良/创新过程、2)经营过程和3)售后服务过程
BSC学习与成长层面
学习与成长的目标为其他三个方面的宏大目标提供了基础架构,是驱使上述记分卡三个方面获得卓越成果的动力 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企业今天的技术和能力已无法确保其实现未来的业务目标 削减对企业学习和成长能力的投资虽然能在短期内增加财务收入,但由此造成的不利影响将在未来对企业带来沉重打击 学习和成长面指标涉及 1)员工的能力、2) 信息系统的能力、3) 激励、授权与相互配合
BSC战略图
战略地图(Strategy Maps)是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目标(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层面、学习与增长层面)为核心,通过分析这四个层面目标的相互关系而绘制的企业战略因果关系图。平衡计分卡中四个核心层面目标的相互关系非常紧密。首先,改进某些新技术工作岗位上员工的能力和技能,可以使关键业务流程得到改善。改善后的流程将增强传送给目标客户的价值主张,带来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和客户业务增长。于是,改善后的客户成果指标将带来收入的增加,以及提高最为重要的股东价值。
战略地图由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 Kaplan)提出。罗伯特.卡普兰是平衡记分卡的创始人,现执教于哈佛商学院领导力开发专业之Marvin Bower教席。1992年罗伯特.卡普兰与戴维.诺顿(David P.Norton)发表了关于平衡记分卡的第一篇文章《平衡计分卡——业绩衡量与驱动的新方法》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34:38第12楼 关键成功因子(CSFS)和关键绩效指标(KPIS)
CSFs和KPIs是由D. Ronald Daniel和Jack F.Rockart二人倡导的一项管理技术,是用来定义和衡量企业目标。
CSF是Critical Success Factor的缩写,即关键成功因子,KPI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的缩写,即关键绩效指标。这两个管理术语被广泛用于企业目标设计及其衡量分析的文本中。
CSF是指组织内外部环境因素,它们对组织实现既定目标有着主要影响。KPI是可以量度的标准,用来衡量组织绩效是否达到CSF要求。每一个CSF可以有多个KPI。 KPI可以既是财务指标,也可以是非财务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简写 KPI),是管理中“计划—执行—评价”中“评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映个体/组织关键业绩贡献的评价依据和指标。KPI是指标,不是目标,但是能够借此确定目标或行为标准:是绩效指标,不是能力或态度指标;是关键绩效指标,不是一般所指的绩效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组织都可以至少在三个层次上阐述其组织目标。
1. 愿景或使命(Vision/Misson)。 表达组织成立以及存在的最基本原因。通过比较:Strategic Intent[战略意图],Shareholder Value Perspective[股东价值观],Stakeholder Value Perspective[利益相关者价值观]。
2. 战略目标(Strategic Goals)。 面对内外环境,组织在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应对的:战略焦点,唯此组织才有可能一步步迫近其长期愿景。这样的一些焦点和目标,可以运用各种管理技术、通过战略分析将其识别出来。 如:SWOT Analysis[SWOT分析],PEST Analysis[PEST分析],Core Competence[核心竞争力],Value Chain[价值链]。
3. 战术目标(Objectives)。 战略目标是一种较高高层次的表述,换句话说,指得都是大目标。 这些目标必须被切分成更为具体的战术目标,从而能够针对性地设计战术计划(如预算)、分摊责任、制定量度办法。 所以,对这些战略目标进行分析,就能找出影响成功的因子。 这些因子就是CSFs。
这三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商业方案的基础。 当然,在现实中,不可能总是那么完美的三者组合。 但是,这里要表达的重点是组织目标的层次性,即目标从非常模糊的、远大的到非常具体的、可测的。 CSF和KPI这两个概念可以贯穿于组织目标的各个层次,并形成了那些半真半假的管理语录的基础,如:
不能衡量者不可管理。
既然可量度,就能被完成。
不可量度者,无所谓提高。
CSFS和KPIS的起源及历史(KPIS)
"成功因子"的概念最初由麦肯锡的D.Ronald Daniel在20世纪60年代提了出来(1), 但是,这一概念的提炼加工以及大众普及是由斯隆管理学院的Jack F. Rockart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的(2)。
CSFs有四种基本类型:
1. 行业的(Industry)
2. 战略的(Strategy)
3. 环境的(Environmental)
4. 时间的(TEmporal)
将CSFs细分为这四个领域,只是众多观点中的一种战略思考。 起初,CSFs的设计主要考虑的是经营战略以及战略目标层面的应用需要。 然而,CSFs经实践证明非常有效,便被扩展应用到了组织管理的一些低级层面,如组织的部门、工作组,甚至于个人。 "Critical"[关键的]这一单词, 如果连接的目标没体会, "重要"最初提到了组织的灾难性故障的机会。
关键绩效指标具备如下几项特点
来自于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
这首先意味着,作为衡量各职位工作绩效的指标,关键绩效指标所体现的衡量内容最终取决于公司的战略目标。
关键绩效指标是对绩效构成中可控部分的衡量
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是内因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内因是各职位员工可控制和影响的部分,也是关键绩效指标所衡量的部分。
KPI是对重点经营活动的衡量,而不是对所有操作过程的反映 KPI是组织上下认同的
KPI不是由上级强行确定下发的,也不是由本职职位自行制定的,它的制定过程由上级与员工共同参与完成,是双方所达成的一致意见的体现。
关键绩效指标(KPI)设计的基本方法
确定个人/部门业务重点。确定那些因素与公司业务相互影响; 确定业务标准。定义成功的关键要素,满足业务重点所需的策略手段。 确定关键业绩指标,判断一项业绩标准是否达到的实际因素。
CSFS与KPIS的数量?
对于三五年内的发展努力来说,组织在清晰的愿景"的基础上,再有3-5个比较具体的战略目标则足以。 但是,Balanced Scorecard[平衡计分卡]理论却又建议每个核心领域都应该有3-5个战略目标,每一战略目标然后再细分为一系列更具体的小目标(因子),大致也是3-5个,这些小目标(因子)最终对组织的大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由此,每个组织理论上应该有9-25个CSFs。 CSFs不能太多,否则组织就会失去重心,而且责任也不易明确。 KPIs也不能过多,否则难以衡量,而且会把组织的大量有效劳动耗费在纠正问题上。
每一个CSF至少要有1个衡量指标(KPI)以及预算目标(Target for Budget Exercise)。 因此,根据这一理论技术,战术目标(Objective)就是CSF、KPI、Target 三者之和。
不同战术目标之间发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例如削减成本的目标就可能会和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目标发生冲突。 因此,有必要在不同的目标设置间创造一种平衡,如此CSF/KPI的组合才有意义,企业的整体商业计划也才可行。 这一原则就是Herbert Simon所倡导的"满意而非最佳"(Satisficing Opposed to Optimizing)。
需要着重强调指出的是,IT行业一定要达到上述各项原则,因为在IT行业,首先要捕获与KPIs相关联的各项数据,然后还要对它们进行固化加工。 这些信息的表述最终通过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软件来完成,并表现以一些特定的形式,如记分卡、仪表板、红绿灯系统,等等。 最为关键的是,决定什么时候衡量绩效,每隔多长时间衡量一次绩效,以及如何衡量绩效。同样重要的是,要部署职权结构、落实组织责任,确保各项目标得到有效管理。
组织如何知道辨别出的CSFS是否正确?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 组织无法知道! 但是组织有学习的能力--组织要周期性地回顾CSFs和KPIs,观察这些因子是否真正发挥了驱动作用,把企业引领向理想的发展方向。有道是,"目标是个好仆人,却不是个好主人", 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 公交巴士避开某些线路上的乘客,因为如果照顾他们,公车就会晚点!
. 酒店因为无法及时为新员工制定徽章, 所以就会给他们佩戴现成的徽章, 于是苏珊就别了好几个星期的玛莉的徽章。
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目标虽然达到,却有百害而无一利,而且员工士气受损。 所以,不断回顾发展正确、有效CSFs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健康组织的重要特征。这一学习过程的需要,也可以从Pete Senge的Learning Organization[学习型组织]和aplan/Norton的Balanced Scorecard[平衡计分卡]理论思想中寻见踪影,这两项管理理论都包含有CSF/KPI的思想概念。
CSFS和KPIS的计算、公式
CSF + KPI + Target = Objective [关键成功因子 + 关键绩效指标 + 预算目标 = 战术目标]
CSFS和KPIS的运用、应用
CSFs和KPIs被广泛应用于识工作重心、寻找努力方向,从而实现组织的长期愿景和战略目标。
CSFS和KPIS的步骤、流程
1. 建立愿景。
2. 确定战略目标。
3. 逐一分析战略目标 - 识别影响战略目标的因子(CSF)。
4. 为每个影响因子(CSF)至少配备一个测量指标(KPI)。
5. 并结合本期预算,为每一个CSF/KPI组合确定一项预算目标。
CSFS和KPIS的优势、优点
CSF/KPI思想对很多管理理论、方法产生影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Balanced Scorecard[平衡计分卡]。
CSFS和KPIS的局限、 缺点
. 如上分析,目标有消极的一面。 必须对CSFs和KPIs做经常性的回顾。
. 特别强调对目标的衡量把关。 这可能导致最终遗忘掉低估那些难以衡量的"软"因素。
. CSF的准确数目和类型难以把握。
. 这一技术需要长期反复循环,在成功实现组织目标之前,组织要有能够经受考验的耐心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35:32第13楼 激励(encourage)
关于企业激励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的前沿和热门课题:博弈论、激励设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企业理论等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且最富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微观经济学,构成了经济学的主流。与此同时,现代管理科学也一直把企业管理激励作为研究的重要范畴;组织设计理论、行为理论、企业文化理论等都是在管理激励目标下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自50年代以来,随着马斯洛(A.H.Maslow)、阿特金森(J.W. Atkinson)、麦克莱兰(Dayid McClelland)、赫兹伯格 (F.Herzberg)、弗鲁姆(V.Vroom)、洛克(E.A.Locke)、凯利(Kelley)和魏纳(Weiner)等诸多学者的研究与发展,管理激励理论日益丰富。在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构建企业整体激励的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激励范畴划分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激励范畴应该包括所有利益相关群体。具体可以划分为:权益层、经营层和操作层。
1.权益层
权益层指通过对企业投资(包括人力资本投资与非人力资本投资),并以法定途径获得企业所有权的整个群体。在通常情况下,权益层即企业所有股权持有人。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企业终极所有者,即其对企业的所有权以最高合约——产权的形式受法律保护。通过产权合约而享有包括剩余索取和剩余控制权在内的一组权利。(2)承担最大的不确定性。权益层不从公司中支薪,其惟一的收益来自企业生产经营的剩余利润。当企业经营好时,其是最大的受益者,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其是最大的受损者。权益层也因此成为与企业相关最为密切的一个群体。(3)高流动属性。企业所有权的转让,保证了在企业所有利益相关群体中,这一群体的可流动性是最大的。特别是企业上市后,其证券市场的流动性等同于企业权益层的流动性。
权益层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企业激励安排的主体,委托代理合约中的委托方。在企业激励过程中,一切的激励安排与机制设计,权益层的取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在现代企业中,权益层绝对性的主体地位已大大地动摇,主要是因为权益层的分散与流动性,使其在执行主体责任时又发生了新的代理问题——委托给董事会。股权高度分散的现代企业,在资本市场高流动性的条件下,权益层并不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群体,经常不能独立而一致性地占据传统的主体地位。这一切,在权益层内部对于权益层的个体而言,后者不得不经常在“举手投票”无效的情况下,“用脚投票”,即卖掉股票走人。也正因为这样,使权益层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企业激励的客体对象。对这一阶层激励的目的是保持其对企业投资的兴趣,并积极参与企业的治理与监督。
2.经营层
经营层指在企业中专事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职能的群体。这是现代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事实上的控制者。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经济学中,常将经营层与“企业家”,或代理人联系在一起,而管理学中则常理解为企业管理者。在经济学理论中,对于企业家并不存在一个统一认同的概念。但可以用是否遵循市场均衡的观点来判断这一理论对企业家理论的认可与否。如果遵循市场是均衡的观点,则认为竞争可以使市场达到自动均衡,那么企业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正因为如此,以完全市场为前提假设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完全抛弃了企业家的概念。相反,马歇尔、科兹纳,奈特、利本斯坦、舒尔茨等经济学家都认为市场是非均衡的,企业家有使市场趋于均衡的作用。对于企业家角色的资格问题,各经济学家也各执己见,如张维迎认为只有有一定资本的人才有资格充当企业家,资本是反应一个人经营才能的重要信息,而熊比特则只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方面认定企业家资格,甚至认为企业家具有一种凌驾于市场结构之上的“超人”的力量。不论如何,对企业家的行为特征归纳起来有这样几方面,即机会敏感性、创新性、承担风险和挑战不确定性。相对而言,管理学中的企业管理者容易被人将之与“企业保管者”相联系。虽然如此,企业管理者应该是一个较企业家更为宽泛的概念,企业家包涵在企业管理者其中。我们将能以市场机会为驱动力,战略性地果断决策,有效进行企业组织与控制激励的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确定为企业经营层范畴。
一般而言,经营层都是在企业支薪的,同时,享受以绩效为基础的报酬政策。如上所述,企业经营层对企业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是企业激励的主要对象。
3.操作层
操作层指在企业计划范围内,负责企业技术创新,生产服务等具体操作环节的所有人员。在具体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上就是除经营层以外的所有人员。这一群体数量多,占企业人员比重大。现代企业生产组织正从传统的串行生产向并行的团队生产转变;从高度专业化分工向以单元独立与协作完成特定任务的形式转变。因此企业生产的方式变化了,企业操作层的激励也面临新的挑战。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而企业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往往是由企业技术人员完成的,建立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之,现代企业对敏捷制造、个性化服务的追求,需要激发身处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操作层每个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上述三个阶层已没有明显的分界线,通过员工持股(ESOP)、经理层收购(MBO)等等途径,企业经理或员工既可能属权益层又可属经营层或操作层。这种划分只是为了更清晰地分析运用于各阶层的激励制度与方法。
二、制度安排与激励途径
根据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激励理论研究成果,企业整体有效激励可以通过:产权合约、组织设计以及各种报酬与补偿计划的制定等三种途径来实现。
1.产权合约
由于产权合约是企业合约中的最高合约,这一合约的受益人是受法律保护的企业终极所有者,因此是最具激励效应的途径和手段。一般来说,产权合约最重要的激励对象是企业投资者,即权益层。这种激励是通过强调产权持有人对企业剩余的索取权和控制权而实现,这正是产权经济学派所推崇的。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产权合约正被广泛地运用于对企业经营层和操作层的激励。对这两个层面的激励是这样实现的:
首先,产权不再以简单的现金或实物资本的投入数量来确定。人力资本的概念和理论使经营层和操作层凭借其技术、能力和经验等获得产权成为了可能。这种对企业经营层和操作层人力资本定价,并赋予产权的过程就是一个有效激励的过程。当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一些是直接授予,更多的是运用现代企业激励设计的创新手段,如针对经营层的“股票期权”(Executive Stock Option,ESO)、“激励期权”(Incentive Stock Option,ISO);针对操作层的“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ESOP);以及经营管理层融资收购 (management-buyout,MBO)等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使企业经营与生产服务等人员能够持有企业产权,达到“持恒产者,有恒心”的目的。
其次,产权合约被分解成剩余索取和剩余控制两个子合约。在这样两个子合约中,企业产权被分割,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在不改变产权归属的情况下,通过合约的形式,分配给企业经营层与操作层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构成对经营层和操作层的激励。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的创新已极为丰富,如虚拟股票计划 (Phantom Stock Plan)、股票增值权(Right of Stock Value Added)、影子股票等都是在剩余索取方面以合约的形式,在不改变产权结构的前提下比照产权激励模式设计的激励措施。还有许多以企业业绩为基础的剩余分享安排,如业绩期权(Performance Stock Option),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等等。
2.组织设计
相对于产权激励而言,组织激励是一种内部激励。其主要对象是经营层和操作层。一般可以从组织制度、组织结构和生产组织模式几个方面进行组织激励的设计。由于企业组织制度在各国公司法中或企业章程中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其可以弹性设计的余地小;现在最具激励意义的组织制度研究是关于“分享制”的讨论,分享制是指在不改变产权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制度的安排,让不包括企业投资人在内的企业相关人员享有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权力,从而达到激励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目的。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成功的企业可以实证这一理想的激励型组织制度安排是科学有效的。这里主要就组织结构与生产组织模式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与讨论。
激励型组织结构创新的方向。(1)扁平化。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层级组织之所以僵化失灵,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拥有庞大的中层。实际上,中层的膨胀部分是取决于在传统技术条件下组织规模扩大的相应举措,部分是由于组织各层次对增加下属、扩大管理控制权的自身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得庞大的中层显得越来越不重要,通过减少层级组织的层级,对传统的中层进行削减和瘦形,将会使传统组织中高耸的金字塔结构扁平化(flatten),这能增加组织的灵活性,更便于激励与控制的实现。(2)合作。传统组织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分工和专业化。通过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的思想来源于亚当.斯密。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一结论在当时的劳动生产力水平下是正确的,甚至可以说,它在工业社会中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和有效性。但是,并非所有的分工都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过多与过细的分工还会导致组织生产的非效率。从激励角度看,这种非效率可能来自对单调工作的厌倦、工作的疲劳与压力等。分工过度也使协调的成本越来越大。伴随着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与服务中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知识? 返纳 头 竦奶峁┰嚼丛奖硐治 恢趾献鞯慕峁 皇欠止さ慕峁 ?3)以人为本。在传统的组织中,是按照这样的一种逻辑来组织生产的:根据环境因素来确定组织的发展战略,根据环境的发展战略来构建组织的结构,设立相应的职位,并赋予一定的职权,然后,再根据各职位对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来聘任相应的员工。但这种方式的弊端已经越来越严重地表现出来,即员工是被动地被安排从事某项工作,不能发挥出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是知识最重要的开发者和载体,也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因而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与调整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改善和提升员工的需求,促进员工的沟通与合作,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此基础上的模拟分散管理、事业部及超事业部结构等就是沿上述组织结构创新方向而设计的。超事业部是在传统的M型结构基础上,在总部和事业部之间增加一个管理层级,称之为执行事业部或超事业部。超事业部实际上是在分权基础上实行必要的集中,由超事业部对几个相关的事业部进行统一的领导,整合几个事业部的力量,充分利用几个事业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资源优势互补,在开发市场和开辟市场等方面,激发各单位互助的愿望,进行互助的活动。
生产组织模式基于激励目标的创新。生产组织的激励创新最主要的方面,是从过去传统串行的生产方式向并行团队生产方式转变。传统流水线式的生产组织模式使生产效率大幅度地提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这种生产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其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第一,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假定生产过程中的工人是无知的,工人如同机器一样只能听任摆布,地位极其低下。亨利.福特就曾说过:“我要的只两只手”,完全把工人当作工具,置工人感受于不顾。从根本上限制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第二,这种生产组织模式由于追求的是产品、成本,因而,过分地强调分工精细化和专业化,每个人仅仅熟悉自己狭窄专业范围内的知识,对于其他人或其他生产环节的工作一无所知,长此以往,养成了生产、管理人员的封闭、狭隘、片面的本位观念,不利于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整体企业员工。第三,这种生产组织模式把人看作经济人,认为人的一切动机都是为了谋求经济利益,人都是唯利是图的,因而必须对生产工人采取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总之,浓厚的雇佣文化和等级制度人为地设置起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和劳资对立情绪,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生产组织的要求。团队生产组织又被称为“并行生产组织模式”,是应信息技术、新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产生的。团队生产的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和亨利.福特流水装配线生产观念中,注重的是提高个人技能,团队只是一组具备同样技术的人,共同完成一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其作用是指导和协调该专业范围内的技术工作。团队演进的第二阶段开始导入不同专业技术或功能的人于同一团队中,等同于工具箱的概念,其中的每一件工具的用途不同,经搭配起来则可以完成一定的工作,尤其配合同步工程的事实,这种团队或专家组发挥了极大的效能。第三阶段,在戴明与朱蓝等质量管理大师的全面质量管理(TOM)观念的引导下,团队观念又融入了顾客的需求,强调一切以客为尊。团队不仅要跨功能部门建立,还要因顾客的需求变化而改变。在这些观念的引导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元素由过去的个人,部门变成为团队,一些公司企业纷纷建立以顾客为核心,以作业活动为基础,以生产流程为中心,以自主管理为准则,以利益共享为动力的团队生产组织模式。这种模式既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又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团队生产组织要求每个队员都具有共同的基本技能,共同的目标,强烈的进取精神与合作意识,又拥有必要的决策能力和调控能力,从而有效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组织的柔性,降低组织的脆弱性,减少了组织对个别专业人才的依赖性。
组织激励的最大特点,一是其更加能结合各行业、企业自身的特点,灵活自主地进行一种规范具体又具制度意义的激励安排。二是在产权不明晰(如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转型国家)的企业,或国有、集体以及非上市等企业内,仍能通过组织的设计进行清晰的权与利的调节和分配,从而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3.补偿计划
补偿计划是根据管理学特别是管理行为学理论的要求,针对企业内部人员是“社会人”的基本假设,提出在正常薪资以外进行对企业人员全面补偿的措施,其基本依据是补偿理论。该理论是在综合各种管理激励理论的基础上,侧重研究如何将各激励因素通过一定的途径得以实现,并在纵向横向进行丰富和发展。补偿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对雇员为企业所作的贡献给予回报;对员工过去的学历、技能、经验等给予补偿;对员工及其家庭未来的生活、学习、发展等进行保障。
补偿制度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设计,即经济与非经济补偿。经济补偿又分为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直接经济补偿指个人获得的工资、薪水、佣金及奖金和其他可变现的资本权益(如股票)等。间接经济补偿是指所有直接经济补偿以外的各种补偿,如保险计划:人身、健康、医疗、意外灾害等;社会援助计划:退休计划、社会保障、伤病补助、教育补助、员工服务等。非经济补偿指和工作有关的激励因素。它包括工作和工作环境两个大的方面内容。如工作方面:有趣、挑战性、责任感、褒奖、成就感与发展机会等;工作环境方面:合理的政策、称职的管理、意气相投的同事、社会地位的标志、舒适的工作条件、弹性时间工作制、缩减的周工作时数、共担工作、自助式报酬等。为保持企业补偿计划的竞争性,企业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特点,针对员工工作的理由与需求,制定恰当的一揽子补偿计划。经济补偿因为其直接、可观察和具有强的现实性而始终受到企业雇员的关注,是最重要的补偿。经济补偿既和企业组织有关,又和社会劳动力市场有关,还根据工作性质和个人条件不同而呈现差异。目前,在经济补偿计划中,以业绩为前提的奖金与提成被当前最为广泛地运用。
三、企业整体激励框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企业需要激励的对象,可以划分为大的三个层次:权益层、经营层、操作层。这三个层次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个人是企业内的员工,属企业操作层范畴,但他因为持有公司股份,又享有权益层的利益。作为企业的高层经理人员更是如此。他有可以持有企业较多的股份而属权益层,甚至进入董事会。
产权、组织、补偿等激励制度与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构成对现代企业完整的激励体系。
除了上述各激励途径和方法之外,企业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激励因素。最近国内经济学界在讨论激励问题时流行分析“分粥制度”。这个典故讲的是有一个数人组成的小团体,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时又是自私的,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在没有计量工具的状况下分食一锅粥。为了能公平分食,他们设计诸多制度如:指定一名专业分粥的人;一人分粥一人监督;轮流值日分粥;对于分粥,每人均有一票否决权;成立一个分粥委员会等。经反复实践后,大家发现这些制度或者成本太高,或者效果不好。最简单且低成本的制度是调整取粥的顺序安排,即只要让分粥人最后取粥,就可促使分粥公平。这是个典型的“经济人”或“自私人”假设条件下的制度安排。而如果在一个具有互助友爱、团队合作精神为企业文化的企业内,这一切都是多余的。因此,企业文化是其他激励制度与措施的大环境与背景,它涵盖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和企业的各个层面。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36:14第14楼 SMART管理法
什么是目标管理? 定义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就是为每一名员工制定具体的目标任务,并以这些既定的目标去激励、引导、比较员工的工作绩效。目标管理的目的是,将组织整体目标逐级转化位下属单位和个人的子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考评体系,以此来提高组织绩效。 最理想的情况是,由于组织的重视与投入,每一名员工都非常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标、任务周期等与之工作紧密相关的内容。
目标管理包括持续跟踪生产运营流程并不断提供反馈意见,直至实现目标。
Peter Drucker
目标管理由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提出,首先出现于他的著作《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中,该书于1954年出版。根据Drucker的说法,管理人员一定要避免“活动陷阱”(Activity Trap),不能只顾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最终忘了自己的主要目标。 MBO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企业战略规划不能仅有几个高管来执行,所有管理人员都应该参与进来,这将更有利于战略的执行。另一个相关概念是,企业要设计有一个完整的绩效系统,它将帮助企业实现高效运作。 由此,可以将目标管理视为Value Based Management[价值管理]的前身。
目标管理原则
组织目标任务要向下细分转化。    要为每一名组织成员制定具体的目标。    所有管理人员参与决策。    要有明确的时间范围。    对绩效进行评估,并提供反馈。
目标管理中有一项SMART法,用以判断目标的有效性。具体解析如下:    具体的(Specific)    可测的(Measurable)    可完成的(Achievable)    现实的(Realistic)    有时间维度的(Time-related)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Peter Drucker在阐释目标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时说:“它仅仅是一个管理工具,绝不是治疗管理疾病的灵丹妙药。目标管理只有当你真正知道自己的目标时,才会发挥作用。不幸的是,90%的情况下,你并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37:34第15楼 Hay group的海氏系统法
Hay group的海氏系统法是美国工资设计专家Hay在1951年开发出来的,实质上是一种评分法,认为所有职位所包含的付酬因素可以抽象为三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因素,即智能水平、解决问题能力和风险责任,他设计了三套评价量表,最后将所得分值加以综合,算出各个工作职位的相对价值。该评估法认为,一个岗位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理由是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即该岗位的产出。那么通过投入什么才能有相应的产出呢?即担任该岗位人员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具备一定“知能” 的员工通过什么方式来取得产出呢?是通过在岗位中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即投入“知能”通过“解决问题”这一生产过程,来获得最终的产出“应负责任”。体系的逻辑关系是:投入—过程—产出,即投入智能来解决问题,完成应付的责任。
海氏(Hay Group)三要素评估法
海氏三要素评估法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岗位评估方法。据统计,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有1/3以上的企业岗位评估时都采用了海氏三要素评估法。它通过三个方面对岗位的价值进行评估,并且通过较为正确的分值计算确定岗位的等级。“三要素评估法”所指的三个要素
该评估法认为,一个岗位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理由是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即该岗位的产出。那么通过投入什么才能有相应的产出呢?即担任该岗位人员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具备一定“知能” 的员工通过什么方式来取得产出呢?是通过在岗位中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即投入“知能”通过“解决问题”这一生产过程,来获得最终的产出“应负责任”,如下图所示:
海氏评估法对所评估的岗位按照以上三个要素及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估打分,得出每个岗位评估分,即岗位评估分=知能得分+解决问题得分+应负责任得分。其中知能得分和应负责任评估分和最后得分都是绝对分,而解决问题的评估分是相对分(百分值),经过调整后为最后得分后才是绝对分。
利用海氏评估法在评估三种主要付酬因素方面不同的分数时,还必须考虑各岗位的“形状构成”,以确定该因素的权重,进而据此计算出各岗位相对价值的总分,完成岗位评价活动。所谓职务的“形状”主要取决于知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因素相对于岗位责任这一因素的影响力的对比与分配。
从这个角度去观察,企业中的岗位可分为三种类型:
1、“上山”型。此岗位的责任比知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如公司总裁、销售经理、负责生产的干部等。
2、“平路”型。知能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此类职务中与责任并重,平分秋色。如会计、人事等职能干部。
3、“下山”型。此类岗位的职责不及职能与解决问题能力重要。 如科研开发、市场分析干部等。
通常要由职务薪酬设计专家分析各类岗位的形状构成,并据此给知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因素与责任因素各自分配不同的权重,即分别向前两者与后者指派代表其重要性的一个百分数,两个百分数之和应恰为100%。
表1——海氏职位评价系统付酬因素描述
付酬因素
付酬因素释义
子因素
子因素释义
技能水平
要使工作绩效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及相应的实际运作技能的总和
专业理论知识
对该职务要求从事的职业领域的理论、实际方法与专门知识的理解。该子系统分为八个等级,从基本的(第一级)到权威专门技术的(第八级)
管理诀窍
为达到要求绩效水平而具备的计划、组织、执行、控制、评价的能力与技巧。该子系统分为五个等级,从起码的(第一级)到全面的(第五级)
人际技能
该职务所需要的沟通、协调、激励、培训、关系处理等方面主动而活跃的活动技巧。该子系统分“基本的”、“重要的”、“关键的”三个等级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诊断问题,权衡与评价对策,做出决策等的能力
思维环境
指定环境对职务行使者的思维的限制程度。该子因素分八个等级,从几乎一切按既定规则办的第一级(高度常规的)到只作了含混规定的第八级(抽象规定的)
思维难度
指解决问题时对当事者创造性思维的要求,该子因素分为五个等级,从几乎无需动脑只需按老规矩办的第一级(重复性的),到完全无先例可供借鉴的第五级(无先例的)
承担的职务责任
指职务行使者的行动对工作最终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承担责任的大小
行动的自由度
职务能在多大程度对其工作进行个人性指导与控制,该子因素包含九个等级,从自由度最小的第一级(有规定的)到自由度最大的第九级(一般性无指引的)
职务对后果形成的作用
该子因素包括四个等级:第一级是后勤性作用,即只在提供信息或偶然性服务上出力;第二级是咨询性作用,即出主意与提供建议;第三级是分摊性作用,即与本企业内外其他部门和个人合作,共同行动,责任分摊;第四级是主要作用,即由本人承担主要责任
职务责任
可能造成的经济性正负性后果。该子因素包括四个等级,即微小的、少量的、中级的和大量的,每一级都有相应的金额下限,具体数额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下载支持海氏评估法的评估软件(免费)
下面将对表1——海氏职位评价系统付酬因素描述中技能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承担的职务责任三因素及其各子因素做如下说明:
1、技能水平
技能水平是知识和技能的总称,它由3个子因素构成
● 专业理论知识
对该岗位要求从事的职业领域理论、实际方法与专门知识的理解。该子系统分为8个等级,从基本的(第1级)到权威专门技术的(第八级)。
表2
等级
说明
举例
A、基本的
熟悉简单工作程序
复印机操作员
B、初步业务的
能同时操作多种简单的设备以完成一个工作流程
接待员、打字员、订单收订员
C、中等业务的
对一些基本的方法和工艺熟练,需具有使用专业设备的能力
人力资源助理、秘书、客户服务员、电气技师
D、高等业务的
能应用较为复杂的流程和系统,此系统需要应用一些技术知识(非理论性的)
调度员、行政助理、拟稿人、维修领班、资深贸易员
E、基本专门技术
对涉及不同活动的实践所相关的技术有相当的理解,或者对科学的理论和原则基本理解
会计、劳资关系专员、工程师、人力资源顾问、中层经理
F、熟悉专门技术
通过对某一领域的深入实践而具有相关知识,或者/并且掌握了科学理论
人力资源经理、总监、综合部门经理、专业人士(工程、法律等方面)
G、精通专门技术
精通理论,原则和综合技术
专家(工程、法律等方面)、CEO、副总、高级副总裁
H、权威专门技术
在综合技术领域成为公认的专家
公认的专家
● 管理决窍
等级
说明
岗位
Ⅰ.起码的
仅关注活动的内容和目的,而不关心对其它活动的影响
会计、分析员、一线督导和经理、业务员
Ⅱ.相关的
决定部门各种活动的方向、活动涉及几个部门的协调等
主任、执行经理
Ⅲ.多样的
决定一个大部门的方向或对组织的表现有决定的影响
助理副总、副总、事业部经理
Ⅳ.广博的
决定一个主要部门的方向,或对组织的规划,运作有战略性的影响
中型组织CEO、大型组织的副总
Ⅴ.全面的
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
大型组织的CEO
● 人际技能
等级
说明
岗位
1、基本的
对多数岗位在完成基本工作时均需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基本沟通技巧要求在组织内与其他员工进行礼貌和有效的沟通,以获取信息和澄清疑问
会计、调度员、打字员
2.重要的
理解和影响人是此类工作的重要要求。此种能力既要理解他人的观点,也要有说服力以影响行为和改变观点或者改变处境,对于安排并督导他人工作的人,需要此类的沟通能力。
订货员、维修协调员、青年辅导员
3、关键的
对于需理解和激励人的岗位,需要最高级的沟通能力。需要谈判技巧的岗位的沟通技巧也属此等级
人力资源督导、小组督导、大部分经理、大部分一线督导、CEO、助理副总、副总
下载支持海氏评估法的评估软件(免费)
2、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两个子因数。
思维环境:思维是否可从他人处或过去的案例中获得指导。
思维难度:指思维的复杂程度。
表3
思维环境的等级划分
高度常规性的
有非常详细和精确的法规和规定作指导并可获得不断的协助
常规性的
有非常详细的标准规定并可立即获得协助
半常规性
有较明确定义的复杂流程,有很多的先例可参考,并可获得适当的协助
标准化的
有清晰但较为复杂的流程,有较多的先例可参考,可获得协助
明确规定的
对特定目标有明确规定的框架
广泛规定的
对功能目标有广泛规定的框架,是某些方面有些模糊、抽象
一般规定的
为达成组织目标和目的,在概念、原则和一般规定的原则下思考,有很多模糊、抽象的概念
抽象规定的
依据商业原则、自然法则和政府法规进行思考
思维难度的等级划分:
重复性的
特定的情形仅需对熟悉的事情作简单的选择
模式化的
相似的情形仅需对熟悉的事情进行鉴别性选择
中间型的
不同的情形,需要在熟悉的领域内寻找方案
适应性的
变化的情形要求分析、理解、评估和构建方案
无先例的
新奇的或不重复的情形,要求创造新理念和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3、承担的职务责任
承担的职务责任有三个子因数。
.行动的自由度
.职务对后果的影响
.职务责任
表4
行动的自由度
等级
说明
举例
R、有规定的
此岗位有明确工作规程或者有固定的人督导
.体力劳动者
.工厂工人
A、受控制的
此岗位有直接和详细的工作指示或者有严密的督导
普通维修工
一般文员
B、标准化的
此岗位有工作规定并已建立了工作程序并受严密的督导
贸易助理
木工
C、一般性规范的
此岗位全部或部分有标准的规程、一般工作指示和督导。
秘书、生产线工人、大多数一线文员
D、有指导的
此岗位全部或部分有先例可依或有明确规定的政策,也可获督导
大多专业岗位、部分经理、部分主管
E、方向性指导的
仅就本质和规模,此岗位有相关的功能性政策,需决定其活动范围和管理方向
某些部门经理、某些总监、某些高级顾问
F、广泛性指引的
就本质和规模,此岗位有粗放的功能性政策和目标,以及宽泛的政策
某些执行经理、某些副总助理、某些副总
G、战略性指引
有组织政策的指导,法律和社会限制,组织的委托
关键执行人员、某些副总、CEO.
职务对后果形成的影响
等级
说明
举例
A、后勤
这些岗位由于向其它岗位提供服务或信息对职务后果形成作用
某些文员、数据录入员、后勤员工、内部审计、门卫
C、辅助
这些岗位由于向其它岗位提供重要的支持服务而对结果有影响
工序操作员、秘书、工程师、会计、人力资源经理
S、分摊
此岗位对结果有明显的作用
介于辅助和主要之间
P、主要
此岗位直接影响和控制结果
督导、经理、总监、副总裁
表5描述海氏工作评价系统付酬因素:
付酬因素
付酬因素释义
子因素
子因素释义
技能水平
要使工作绩效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及相应的实际运作技能的总和
专业理论知识
对该职务要求从事的职业领域的理论、实际方法与专门知识的理解。该子系统分为八个等级,从基本的(第一级)到权威专门技术的(第八级)
管理诀窍
为达到要求绩效水平而具备的计划、组织、执行、控制、评价的能力与技巧。该子系统分为五个等级,从起码的(第一级)到全面的(第五级)
人际技能
该职务所需要的沟通、协调、激励、培训、关系处理等方面主动而活跃的活动技巧。该子系统分“基本的”、“重要的”、“关键的”三个等级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诊断问题,权衡与评价对策,做出决策等的能力
思维环境
指定环境对职务行使者的思维的限制程度。该子因素分八个等级,从几乎一切按既定规则办的第一级(高度常规的)到只作了含混规定的第八极(抽象规定的)
思维难度
指解决问题时对当事者创造性思维的要求,该子因素分为五个等级,从几乎无需动脑只需按老规矩办的第一级(重复性的),到完全无先例可供借鉴的第五级(五先例的)
承担的职务责任
指职务行使者的行动对工作最终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承担责任的大小
行动的自由度
职务能在多大程度对其工作进行个人性指导与控制,该子因素包含九个等级,从自由度最小的第一级(有规定的)到自由度最大的第九级(一般性五指引的)
职务对后果形成的作用
该子因素包括四个等级:第一级时后勤性作用,即只在提供信息或偶然性服务上出力;第二级是咨询性作用,即出主意与提供建议;第三级是分摊性作用,即与本企业内外其他部门和个人合作,共同行动,责任分摊;第四级是主要作用,即由本人承担主要责任
职务责任
可能造成的经济性正负性后果。该子因素包括四个等级,即微小的、少量的、中级的和大量的,每一级都有相应的金额下限,具体数额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表6技能水平的分析
管理诀窍
起码的
相关的
多样的
广博的
全面的
人际技能
基本的
重要的
关键的
基本的
重要的
关键的
基本的
重要的
关键的
基本的
重要的
关键的
基本的
重要的
关键的
专业理论知识
基本
50
57
66
66
76
87
87
100
115
115
132
152
152
175
200
57
66
76
76
87
100
100
115
132
132
152
175
175
200
230
66
76
87
87
100
115
115
132
152
152
175
200
200
230
264
初等业务的
66
76
87
87
100
115
115
132
152
152
175
200
200
230
264
76
87
100
100
115
132
132
152
175
175
200
230
230
264
304
87
100
115
115
132
152
152
175
200
200
230
264
264
304
350
中等业务的
87
100
115
115
132
152
152
175
200
200
230
264
264
304
350
100
115
132
132
152
175
175
200
230
230
264
304
304
350
400
115
132
152
152
175
200
200
230
264
264
304
350
350
400
460
高等业务的
115
132
152
152
175
200
200
230
264
264
304
350
350
400
460
132
152
175
175
200
230
230
264
304
304
350
400
400
460
528
152
175
200
200
230
264
264
304
350
350
400
460
460
528
608
基本专门技术
152
175
200
200
230
264
264
304
350
350
400
460
460
528
608
175
200
230
230
264
304
304
350
400
400
460
528
528
608
700
200
230
264
264
304
350
350
400
460
460
528
608
608
700
800
熟练专门技术
200
230
264
264
304
350
350
400
460
460
528
608
608
700
800
230
264
304
304
350
400
400
460
528
528
608
700
700
800
920
264
304
350
350
400
460
460
528
608
608
700
800
800
920
1056
精通专门技术
264
304
350
350
400
460
460
528
608
608
700
800
800
920
1056
304
350
400
400
460
528
528
608
700
700
800
920
920
1056
1216
350
400
460
460
528
608
608
700
800
800
920
1056
1056
1216
1400
权威专门技术
350
400
460
460
528
608
608
700
800
800
920
1056
1056
1216
1400
400
460
528
528
608
700
700
800
920
920
1056
1216
1216
1400
1600
460
528
608
608
700
800
800
920
1056
1056
1216
1400
1400
1600
1840
表7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难度
重复性的
模式化的
中间型的
适应性的
无先例的
思维环境
高度常规性的
10%
14%
19%
25%
33%
常规性的
12%
16%
22%
29%
38%
半常规性的
14%
19%
25%
33%
43%
标准化的
16%
22%
29%
38%
50%
明确规定的
19%
25%
33%
43%
57%
广泛规定的
22%
29%
38%
50%
66%
一般规定的
25%
33%
43%
57%
76%
抽象规定的
29%
38%
50%
66%
87%
表8承担的职务责任分析
职务责任
大小 等级
微小
少量
中量
大量
金额 范围
职务对后果形成的作用
间接
直接
间接
直接
间接
直接
间接
直接
后勤
辅助
分摊
主要
后勤
辅助
分摊
主要
后勤
辅助
分摊
主要
后勤
辅助
分摊
主要
行动的自由度
有规定的
10
14
19
25
14
19
25
33
19
25
33
43
25
33
43
57
12
16
22
29
16
22
29
38
22
29
38
50
29
38
50
66
14
19
25
33
19
25
33
43
25
33
43
57
33
43
57
76
受控制的
16
22
29
38
22
29
38
50
29
38
50
66
38
50
66
87
19
25
33
43
25
33
43
57
33
43
57
76
43
57
76
100
22
29
38
50
29
38
50
66
38
50
66
87
50
66
87
115
标准的
25
33
43
57
33
43
57
76
43
57
76
100
57
76
100
132
29
38
50
66
38
50
66
87
50
66
87
115
66
87
115
152
33
43
57
76
43
57
76
100
57
76
100
132
76
100
132
175
一般性规范的
38
50
66
87
50
66
87
115
66
87
115
152
87
115
152
200
43
57
76
100
57
76
100
132
76
100
132
175
100
132
175
230
50
66
87
115
66
87
115
152
87
115
152
200
115
152
200
264
有指导的
57
76
100
132
76
100
132
175
100
132
175
230
132
175
230
304
66
87
115
152
87
115
152
200
115
152
200
264
152
200
264
350
76
100
132
175
100
132
175
230
132
175
230
304
175
230
304
400
方向性指导的
87
115
152
200
115
152
200
264
152
200
264
350
200
264
350
460
100
132
175
230
132
175
230
304
175
230
304
400
230
304
400
528
115
152
200
264
152
200
264
350
200
264
350
460
264
350
460
608
广泛性指导的
132
175
230
304
175
230
304
400
230
304
400
528
304
400
528
700
152
200
264
350
200
264
350
460
264
350
460
608
350
460
608
800
175
230
304
400
230
304
400
528
304
400
528
700
400
528
700
920
战略性指引的
200
264
350
460
264
350
460
608
350
460
608
800
460
608
800
1056
230
304
400
528
304
400
528
700
400
528
700
920
528
700
920
1216
264
350
460
608
350
460
608
800
460
608
800
1056
608
800
1056
1400
一般性无指引的
304
400
528
700
400
528
700
920
528
700
920
1216
700
920
1216
1600
350
460
608
800
460
608
800
1056
608
800
1056
1400
800
1056
1400
1840
400
528
700
920
528
700
920
1216
700
920
1216
1600
920
1216
1600
2112
下载支持海氏评估法的评估软件(免费)
三、利用海氏职位评价系统对岗位进行岗位评价举例
海氏职位评价系统将三种付酬因素的各子因素进行组合,形成三张海氏职位评价指导图表。下面我们利用海氏职位评价指导图表对小车司机班班长、产品开发工程师、营销副总这一个岗位进行岗位评价。
表2是供技能水平评价用的工具。
现在我们根据技能水平评价图表对小车司机班班长、产品开发工程师、营销副总这三个职务做相应的技能因素的相对价值评价。
营销副总在企业中全面主管营销事务,而营销工作往往是企业中最难应付的工作,需要很高的管理技巧,因此在管理技巧方面是全面的;营销副总要精通营销管理的各项专门知识,并要在下属当中树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方可充分调动广大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在专业知识方面应是权威专门的;在人际技巧方面,他需要熟练的人际技能,这是关键的。因此营销副总的技能因素价值为1400。
产品研发工程师负责企业的研发工作要求有很高的专门知识,因此在专门知识方面应是精通专门技术的;在管理技巧方面,因其主要工作是独立开展研究活动,无需管理或很少有开展管理活动的必要,因此应为起码的;在人际技能方面,应为基本的。因此产品研发工程师的技能价值分为304。
小车司机班班长在专业知识方面没有太多的要求,只需高等业务性的;在管理决窍方面,管理一批司机,工作简单,只需要起码的;在人际技能方面,小车司机文化虽然不高,但均是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提供服务的,长期与高管人员在一起,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特权,应付起来不太容易,需要最高一级即关键性的人际处理技巧。所以其技能因素价值分为175。
表3是用来评定解决问题能力的工具。
下面我们根据解决问题能力评价图表对小车司机班班长、产品开发工程师、营销副总这三个职务做相应的解决问题能力评价。
营销副总是企业市场的开拓者,每天都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独立做出营销决策,很多情况下企业都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其思维环境属“抽象规定的”。为了占领市场,营销副总需要开展高度的创造性工作,这些工作在企业无先例可循,其思维难度要列“无先例的”。因此解决问题能力便评价为技能的87%。
产品开发工程师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受到行业规范、各种技术标准等的限制,其思维环境属第6级“广泛规定的”;但由于产品开发属于高度创造性的活动,其思维难度属“无先例的”,因此解决部下能力便评价为技能的66%。
司机班班长属于最基层管理者,管理活动受到企业各种规章制度和上级的约束,其思维环境属“标准化的”;其管理不需要有太多的创造性,基本上是“模式化的”。因此解决问题能力便评价为技能的25%。
表4是用来对职务责任进行评定的工具。
下面我们根据承担的职务责任评价图表对小车司机班班长、产品开发工程师、营销副总这三个职务做相应的承担的职务责任评价。
营销副总在企业内地位很高,享有广泛授权,行动的自由度高,属“战略性指引的”;他全面主管企业的营销工作,所起的作用是最高的第4级“主要的”;营销副总的决策有时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其职务责任是“大量的”。该职务在这一因素的整体评分为1056。
产品开发工程师的行动自由度比较大,属于方向性指导的;职务责任不大,只有少量的影响;对后果形成的影响比较大,因为其对企业新产品开发和企业进一步发展有直接影响,因此属于分摊的。该岗位在这一因素上的整体评份为264。
小车司机班班长行动自由度小,只属第3级“标准化的”;但他为整个小车司机班的带头人,所起的作用是最高的第4级“主要的”;不过他级别太低,对经济后果的责任也属最低“微小的”。因此该岗位在这一因素上的整体评分为57。
现在我们来分析小车司机班班长、产品开发工程师、副总这三个职务的“职务状态构成”。职务状态构成海氏提出,他认为职务具有一定的“形态”,这个形状主要取决于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因素相对于职务责任这一因素的影响力间的对比与分配,如图2-2。根据海氏职位评价系统法,上述三种职务分别属于以下三种类型:
营销副总属于“上山型”。该职务的责任比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
产品开发工程师属于“下山型”。该职务的责任不及技能与解决问题能力重要。
小车司机班班长属于“平路型”。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责任并重。
根据三种职务的“职务形态构成”,赋予三种职务三个不同因素以不同的权重。即分别向三个职务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两因素与责任因素指派代表其重要性的一个百分数,这两个百分数之和恰为100%。根据一般性原则,我们粗略地确定“上山型”、“下山型”、“平路型”两组因素的权重分配分别为(40%+60%)、(70%+30%)、(50%+50%)。这样我们将这三个职务在三个因素上的岗位评价得分及其相应权重汇总如下:
营销副总评价总分=1400(1+87%)40%+1056 ╳ 60%=1680.8
产品开发工程师评价总分=304(1+66%)70%+264 ╳ 30%=432.448
小车司机班班长评价总分=175(1+25%)50%+57 ╳ 50%=137.875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用海氏职位评价法评价出的分数,比直觉性的主观评估要精确和合理一些,只是评价过程较复杂。评价分获得后,具体工资额的确定要参考外界市场情况确定。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38:49第16楼 知识文化,文化层次论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管理哲学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塑造企业文化,首先应提出一个明确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形成涵盖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准则和思想体系。
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的显现和外化结晶。
1、企业标识
如:企业名称、企业象征物等。
2、生产或服务
如:生产制造出质量可靠,性能价格比高的商品。
3、工作环境或厂貌
如:办公环境、经营环境均为整洁、明亮、舒适。
4、技术装备
如:配置先进,适用的设备、机器。
5、后援服务
如:为服务对象提供无微不至、主动、便利的服务。
6、人才资源
如:通过全程,终身培训使员工均达到行业社会优秀水平,人尽其才。
7、福利待遇
如:公司员工通过辛勤劳动获得行业和当地领先的工资、福利待遇。
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人只在生产经营、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中层企业文化,以动态形式作为存在形式。
1. 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是以企业经营目标形式表达的一种企业观念形态的文化。
2、制度文化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任何一个社会及组织团体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维护某种秩序而人为制定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模式和运行方式。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如下:
(1)企业制度具有企业价值观导向的功能。
(2)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保障。
(3)企业制度是调节企业内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4)企业制度是组织企业生产经营、规范企业行为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5)企业制度是企业的基本存在和功能发挥的实际根据。
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一种企业意识和文化观念,它是一种以意识形态的深层企业文化。
1. 企业哲学
企业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企业中人与物、人与经济规律的关系问题。
2. 企业价值观
指导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某种行为去实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满足的思想体系,就构成了企业的价值观。
3. 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现代意识”是现代社会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信念意识、效益意识、文明意识、道德意识等汇集而成的一种综合意识。“企业个性”,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念、发展目标、服务方针和经营特色等基本性质。
4. 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是调整企业之间、员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道德的一般本质是一种企业意识,而它的特殊本质则表现在它区别于其它企业意识的内在特质上.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39:57第17楼 行动学习 Action Learning
什么是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 行动学习是一小组人共同解决组织实际存在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行动学习不仅关注问题的解决,也关注小组成员的学习发展以及整个组织的进步。 行动学习是一个从自己行动中学习的过程,行动学习的关键原则:每一个人都有潜能,在真正"做"的过程中,这个潜能会在行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行动学习通过一套完善的框架,保证小组成员能够在高效的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和发展。行动学习的力量来源于小组成员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互质疑和在行动基础上的深刻反思。因此,行动学习可以表述为以下公式:
行动学习=结构化的知识+质疑+反思+执行
行动学习包含四类重要的学习过程 学习知识:从已有的知识中学习; 体验经验:从个人的经验中学习; 团队学习:从小组其他成员的经验中学习; 探索性的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行动学习的核心要素 问题:行动学习解决的是组织中现实存在的问题,问题的解决能够给组织带来显著的收益并能给参与者带来学习机会。 小组:行动学习的主体是4-8人组成的一个小组(团队),小组成员背景不同,但对要解决的问题都必须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对解决问题能够有所贡献。 质疑与反思的过程:小组成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框架和程序,对自己及其他成员的经验进行质疑,并在行动的基础上不断反思,从而对问题的本质达到更深入的认识,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质疑与反思是行动学习产生创造力的来源。 付诸行动:行动学习成果必须通过行动的过程才能得到验证,也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对组织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小组成员也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反思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付诸行动是行动学习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学习承诺:在行动学习中,学习与行动一样重要。个人的学习与发展同问题的解决同样得到关注。行动学习对学习有明确的要求和精心的设计。明确的学习承诺将行动学习同一般的任务小组区分开来。 催化师:行动学习是一个精心设计和控制的过程。催化师负责过程设计和把握过程,他控制研讨的节奏,激发质疑和反思,调节研讨气氛,是行动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行动学习的重要应用 解决问题,创造业绩:行动学习是解决企业复杂难题的有效方法。问题越困难,行动学习越能发挥它的威力。 加强团队建设:行动学习使用的团队工作和学习方式适合进行团队建设。通过行动学习,学员可以掌握团队工作的技巧及形成团队工作的习惯,密切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 提升组织领导力:行动学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组织培养管理和领导人才的重要途径。行动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参与者的领导能力得到提升。这使它在提升领导力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的培训方法。 促进个人专业成长及职业发展:学员在行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思和学习其他成员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业务素质,并具备了自我发展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建设学习型组织:行动学习通过团队方式解决组织存在的问题,参与性强,覆盖面广,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最有效方法。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41:02第18楼 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由Chris Collison和Geoff Parcell提出的知识管理法(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个学习、获取、分享以及开发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架构。
知识迅速繁衍的环境
正确的条件。 可靠的基础设施和组织架构有助于产生创新精神。 正确的方法。 学习的方法、模型和流程。 正确的行动。 由此,人们本能地寻找、分享和使用知识。 正确的领导力。 在正确领导之下,学习与分享成为可期待的、角色明确的活动。
知识管理法步骤
个人和集体在一些列组织目标上达成一致意见。 注意力应该着重放在“知识运用圈”(Using Knowledge Circle)上。 所有这些学习活动都免不了要牵连到一种所谓的“知识银行”(Knowledge Bank)。 将那些掌握着重要知识、有深刻见识的人与组织联系起来,鼓励他们阐释、更新所占有的知识,从而使这些知识成为组织的信息资源。 知识管理模型架构中的组织环境(或文化),对于知识共享的促进和保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具体反映在正确的领导行为上。
知识管理架构的优点
较少的知识汲取,更多的知识回报! 关系到组织中每一位成员的学习活动。 提高组织识别,传输典范实践。 对生产企业而言,学习提高将加速产品发展、持续改进的周期。 有效防止“重复发明轮”错误。 识别和克服“非我发明”症。 提高知识共享的水平,改进知识共享的方式。 方法手段值得信赖。 其效果已为包括英国石油公司(BP)在内的国际企业、教育机构、国际政府组织以及NGO等各界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43:39第19楼
1.  企业文化与变革
内容介绍:文化,是一种氛围,是适者生存的“土壤”、激励的“阳光”和恰到好处的“雨水”。城市的发展,企业的进步,都离不开这种氛围,而这种氛围是需要每一个人的改变来改造的。文化的沉淀与积累是需要时间的,也正是因为长期的行为才形成如此强大的惯性,让想改变它的人望而却步。所以,对企业来说,塑造企业文化不是组织一帮文墨骚客,研究和讨论企业文化是什么、怎么做,而是将新的经营理念细化到企业生产运营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不断的企业变革来实现员工行为上的最初的行为改变,成功企业对文化 。。。。。      察看完整内容
2.  不应如此糟蹋戴尔的企业文化
内容介绍: 众多的中国企业正在从粗放式营销转向精细化营销,从产品为中心转向客户为中心。戴尔更是这方面的楷模。从客户关系管理,呼叫中心管理,直复营销,电话营销,网络营销,多客户接触通路组合,数据库营销,闭环营销到量化营销,戴尔无疑是在中国各类企业中一枝独秀的标杆企业。
戴尔堪为中国成功企业的楷模
戴尔遭到了众多的责难。某IT媒体以《丑陋的DELL》作为封面文章,用系列文章激烈鞭搭戴尔。有的媒体则以《戴尔:无情的印钞机》的文章揭露出戴尔是一个“具有绝对竞 。。。。。      察看完整内容
3.  企业文化是3M公司成功的最大秘密
内容介绍:在这个星球上,存在着那么一家企业:虽然历经百年沧桑,却至今依然散发着时代的青春气息。全球有一半的人口直接或间接地使用着它所生产的产品:从口罩到汽车零部件,从报事贴到通信设备,它的产品种类目前已经超过60000种。
无疑,它是一家非常成功的企业,世界上有近百本管理类书籍都把它作为成功企业的典范,加以研究和学习。它就是世界的美国明尼苏达矿业制造公司,因英文名称头三个单词以M开头,所以简称为3M公司。
3M公司以其为员工提供创新的环境而著称,名列美国财富杂志5 。。。。。      察看完整内容
4.  企业文化建设三步曲《HR - 系列》
内容介绍: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上,有两种倾向:一是自然主义倾向。认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企业没办法、也不应该进行人为的设计;另一种是主观主义倾向。认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就是人为的设计。前者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无作为”现象,一切凭其自然发展,缺乏明确的理念指导;后者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突击”现象。企业可以一夜之间设计出很响亮的理念、口号,也可以印刷出很漂亮的企业文化手册。这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员工心理上,企业文化、理 。。。。。      察看完整内容
5.  企业文化基因与企业健康《HR - 系列》
内容介绍: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财富的源泉
快乐、创造幸福。因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愿景的,因此,企业也是生命,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愿景的。当我们把企业视作生命体时,只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就不够了,一个企业要想谋求长期稳定的发展,要想有较长的寿命,它必须注重精神文化财富的积累,这种财富的积累,如果滞后于物质财富积累的话,这个企业肯定出毛病,肯定会走下坡路。两种财富的创造与积累相互适应、相互推动,企业的生命力才更旺盛。
二 。。。。。      察看完整内容
6.  节约型IT 从企业文化入手《HR - 系列》
内容介绍:  IT预算中,“讨价还价”是常事。另外,面子、形象等也是影响IT建设的重要因素。在现有企业文化中,节约型IT如何下手呢?
陈卓彻底体会到了“节约型社会”的热度。报纸、广播、电视关于节约的报道铺天盖地,“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经济”成为媒体关键词。更有甚者,收集市民百姓的节约好点子,做成一本小册子,很是畅销。
受这种气氛的感染,陈卓也开始有意识地节约,并与他的工作结合起来。作为钢铁企业的CIO,他感觉有必要给同事们上一堂“节约课”。钢铁企业设备多,员工也 。。。。。      察看完整内容
7.  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国企业的启示《HR - 系列》
内容介绍:  因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处历史阶段及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一、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真正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企业发展实践是企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反过来企业文化又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全体 。。。。。      察看完整内容
8.  说说企业文化
内容介绍:企业文化容易给人难琢磨的感觉,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说法。
在我看来,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维护企业正常秩序的。
二者相比,良好的企业文化成本更低,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形成好的企业文化很难,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都不可能促成好的企业文化,反而带来害处。
做个类比,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的关系就如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的道德,规章制度是企业内的法律。二者共同表达为企业所允许和推崇的行为,能为企业所有成 。。。。。      察看完整内容
9.  企业文化对信息化的影响
内容介绍:企业文化的形态千差万别,本文通过国有企业这一具有较鲜明类别特征的企业群体,讨论企业文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和信息化好比一个人精神活动与脉络,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一个共同点是这两者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人们,理清企业文化对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企业文化的形态千差万别,下面通过国有企业这一具有较鲜明类别特征的企业群体,讨论企业文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一、国有企业的企 。。。。。      察看完整内容
10.  2005年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盘点
内容介绍:回顾2005年里我们经历的、观察的、思考的关于企业文化的一系列事件,无论从企业文化的研究上,还是从企业文化实践中,我们都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我们盘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全球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如今,探讨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企业文化对生产经营绩效的重要性亦为许多学者和企业实践所证明。美国人花了一个多世纪才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而热衷于撰写企业文化宣言也是最近一些年的事情,而在中国,改革开放才不到30年, 。。。。。      察看完整内容
11.  领导力加企业文化下的绩效管理
内容介绍:印度前总理英.甘地(Indira Gandhi)夫人经常讲起她爷爷对她们的忠告,他爷爷曾经告诉她:“有两种人:那些工作的人和那些要荣誉的人,努力成为第一组的人,那里竞争少一些。”这里面冥藏着极大的智慧。
领导力企业文化要确认那些做工作的人也要得到荣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这需要有一个文化和环境,领导们必须注意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否则就会产生破坏性的效果。
(1)成功等于绩效加领导力行为,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将绩效和领导力行为结合起来,取得的成 。。。。。      察看完整内容
12.  企业文化与管理沟通的关系
内容介绍:管理沟通是企业人在一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下的相互之间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双向的传递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群体活动和行为,从而产生了管理活动或管理行为,而在一个群体中,要使每一个群体成员能够在共同的目标下,协调一致地努力工作,就绝对离不开沟通。沟通,是人类活动和管理行为中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因此,组织成员之间良好有效沟通是任何管理艺术的精髓。那么,管理沟通与企业文化究竟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何在,这也是需要澄清的问题。
管理沟通是管理 。。。。。      察看完整内容
13.  中国著名民营企业文化案例
内容介绍:中国著名民营企业文化案例
太平洋建设六大文化基石(1)
1、牛羊文化
方毅、刚勇;柔忍、圆通。
牛羊文化是太平洋建设标准的影像:方毅、刚勇;柔忍、圆通。牛羊成群是一种富庶。印度野牛,乃兽中之王,无所畏惧,所向披靡;青藏羚羊,性情柔顺,善吃苦、能忍耐,挑战生命极限。集团总部接待前厅牛羊雕塑集中明示了太平洋建设人像牛一样,坚毅、执着,坦坦荡荡,无私无畏;像羊一样柔忍、服从而贴心。
牛羊文化是太平洋建设企业文化精髓所在, 。。。。。      察看完整内容
14.  CRM如何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内容介绍: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正在成为企业管理软件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卖点话题。为什么在层出不穷的管理新概念、新术语中CRM会迅速脱颖而出,赢得多方的关注和推广呢?
因为CRM的运用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销售业绩,它可以重新整合企业的用户信息资源,使原本"各自为战"的销售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电话服务人员、售后维修人员等等开始真正地协调合作,成为围绕着"满足客户需求"这一中心要旨的强大团队。CRM的实施成果经得起销售额、用户满意度、用户 。。。。。      察看完整内容
15.  企业文化建设与提高核心竞争力
内容介绍: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其实质是一种以经营管理为载体的企业经营性、竞争性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竞争哲学。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这一本质属性,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 。。。。。      察看完整内容
16.  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营销变革战略
内容介绍:  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营销变革战略研究把企业文化创新研究带到了一个新的视点,新的领域,新的层次。在此,我想就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营销变革战略对企业文化做出明确的界定:企业思想文化与战略的结合,我们可以称之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发展历史和企业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创新,并以这种企业文化思想和发展战略指导营销变革战略行动和影响企业文化与思潮。它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企业体制与区域特征等属性。它是制定营销变革战略的潜在意识和企业文 。。。。。      察看完整内容
17.  优秀企业文化的两个基因
内容介绍:  近年来,关于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影响的研究已经得到了管理届的普遍关注。美国兰德公司和麦肯锡公司通过对全球增长最快的30家公司的跟踪考察后,联合撰写了一份报告,他们写道,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着企业文化,这些一流公司保持了百年不衰。更有学者预言,企业文化在未来十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在笔者多年的管理咨询实践中,也接触过很多业绩优秀的企业,但是真正具备优秀企业文化基因的企业 。。。。。      察看完整内容
18.  企业家精神:如何向企业文化扩展?
内容介绍:  全球所有企业家都面临着一个难题,即如何持续地在企业全体员工中保持企业家精神。一些研究发现企业越做越大,当初的那种创业精神越来越淡薄。大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在企业中创造一种环境,使全体员工都有一种“我们要创业”的企业家精神。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也表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不仅取决于企业家的管理经验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家的价值观。 那么,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如何能够扩散为企业 。。。。。      察看完整内容
19.  如何建设良性企业文化体系?
内容介绍:  社会学里强调“有人群就有组织”,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则应该强调“有组织就有文化”。在当代,我们远不能如古代人那样选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进退模式,个体必须倚赖于组织而存在和发展。
由于教育背景、文化环境以及经历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处理人和事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维及操作习惯,不断地交往和沟通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和符合组织利益的机制和制度进行协调,人们在组织中就按照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处理事情,这样就产生了原始的组织 。。。。。      察看完整内容
20.  企业文化三要素与《论语》三句话
内容介绍:  前言:如果我们能够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下一番功夫,你一定会欣喜地发现,对于管理,那些先贤智圣们早已有了精辟的论述了。良好的管理需要创造好条件,需要一定的环境要素,现在结合我们所熟悉的孔子的三句话来介绍管理的三个基本要素。我想借助于论语里面孔子的三句话来进行描述。
孔子的这三句话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意思就是学习、朋友和宽大的胸怀是人生三件很快乐的事情 。。。。。      察看完整内容
21.  将企业文化执行量化为绩效指标
内容介绍:  企业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相对变化,因此可进行定量的操作。企业文化量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可操作性。企业制度因企业文化而生,将企业制度细化为可执行的绩效指标,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的量化管理。企业制度有了可量化的指标,就可以制定可考核的标准,通过培训,让每个员工都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工作目标等均能与企业的要求保持一致。
1990年,本杰明.斯耐得 (Beenjamin Scheider) 出版了他的专著《组织气氛与文化》, 其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气氛 。。。。。      察看完整内容
22.  企业文化之七概念和五要素
内容介绍:  七大概念:
一是《辞源》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文”是慢慢积累的意思,所以企业文化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二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团体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
三是企业文化是象征的、整体的、惟一的、稳定的、难于改变的。
四是企业文化既有有形的部分,也有无形的部分,是由有意识学习与无意识学习组成的,不是书面的理想、愿景和使命,而是日常的实务、沟通和信仰。
五是简单地说,它是在一个企业里事情如何做好。
六是企业文 。。。。。      察看完整内容
23.  企业文化建设应把握的问题
内容介绍:  (一)员工的认同感。企业文化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少人都感觉“虚”,不知道文化建设从哪儿入手,重点在哪里,所以也导致了把企业文化建设与CIS混为一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
(二)员工的培训。企业的发展,根本的因素是人。一个企业若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唯有建立起学习的文化环境,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根据实际需求对员工不断地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 。。。。。      察看完整内容
24.  论企业文化的“核心”
内容介绍:  企业以销售利润为生存的根本,销售利润靠人来实现,而要实现人的创造力,靠的就是企业的文化。有文化就有利润,有利润就有企业的长治久安,就有企业的发展动力。因此,打造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就是成就一个非凡的企业管理者最核心的任务。
好的企业文化应该以“人”为核心的贯穿力,通过对人的价值认同去实现企业的高速发展,中国有句俗话叫“一人兴邦”,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智慧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那么一个人的智慧就自然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了。
那怎样才能实现 。。。。。      察看完整内容
25.  企业文化核心:人格文化
内容介绍:  有一种说法,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那么,百年企业文化是什么?我认为,其核心就是人格文化。
企业的人格文化,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表现的是人的能力水平,凸现的是人的道德品质,显示的是人的责任使命,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取向。企业的人格文化,虽然因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它们的核心都是诚信。必须“诚”字当头,“信”在其中。
企业是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虽然产品种类和服务内容千姿百态,但其实质只有一个,那就是产品体现 。。。。。      察看完整内容
26.  企业文化组成部分不同激励功能及效果比较
内容介绍:  企业文化由精神层、制度行为层和物质层构成,不同构成部分对企业员工的激励特点和激励作用是不一样的。精神层激励的实效长、强度大、范围广,是对员工精神世界深层次的激励;物质层激励的时效短、强度弱、范围小,是对员工精神世界浅层次的激励;制度行为层的激励作用介于两者之间。
1、企业文化各组成部分的不同激励功能
精神层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伦理道德。
首先,企业价值观的激励作用。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对生产经营和目标追 。。。。。      察看完整内容
27.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内容介绍:杰出的企业相当重视价值观。企业领导者通过个人的关注,努力不懈的精神,以及打入企业基层的方式,来培育为大家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塑造令人满意的工作环境。
什么是企业价值观简而言之,企业的价值观就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取向所做出的选择,是为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1)价值观是企业所有员工共同持有的,而不是一两个人所有的。(2)企业价值观是支配员工精神的主要的价值观。(3)企业价值观是长期积淀的产物,而不是突然产生的。(4)企业价值观是有意 。。。。。      察看完整内容
28.  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内容介绍: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通过建设积极的和强烈的企业文化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强化企业的竞争地位,成为我国许多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现阶段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尽管一些企业能够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强化员工归属意识、增强员工凝聚力的有效手段,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穿着统一服装、制作企业标志、提出明确口号等做法,但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风格以及职工归属意识的影响似乎并不太大。这显然是企业所不希望看到的结局。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
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在 。。。。。      察看完整内容
29.  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作用
内容介绍:  在谈到企业文化的作用时,我们能够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凝聚功能、导向功能、示范效应等等。但是,这些功能所发挥的作用,最后都要落实到“组织”这样一个特定的单位中,也就是说,我们得从组织的发展与成长角度来考察优秀企业文化的作用。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组织”一词既是名词,也是动词。按照字面解释,“组”就是将所有的东西合起来,“织”就是将东西编成一个整体。可是,在实际使用这个词汇时和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大部分人却仅仅注意了“组”,而没有注意到“织”的重 。。。。。      察看完整内容
30.  企业文化激励作用探析
内容介绍: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激励作用
狭义的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属于意识范畴,仅仅包括企业的思想、意识、习惯和感情等领域。而广义的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把企业员工的构成状况、企业生产资料状况和物质成果特色等都看作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甚合理,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它是理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的综合体。
。。。。。      察看完整内容
31.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文化
内容介绍:  目前一些企业所谓的企业文化,仅是形成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企业文化碎片,没有形成完整的企业文化系统。本文对企业文化的概念、运用方法进行了学习研究,将企业文化分为六个层次:第六层 最高层,企业使命及相应的宗旨;第五层 哲理层,包括企业哲学、理念、精神、企业道德和意识;第四层战略层,包括企业战略目标、企业形象战略;第三层 企业形象策略,包括领导形象、员工形象、品牌形象;第二层 企业方法策略,包括企业战术目标和实现战术目标的方法、企业制度、组织架构、经营管理策略、市 。。。。。      察看完整内容
32.  企业文化核心:人格文化
内容介绍:  有一种说法,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那么,百年企业文化是什么?我认为,其核心就是人格文化。
企业的人格文化,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表现的是人的能力水平,凸现的是人的道德品质,显示的是人的责任使命,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取向。企业的人格文化,虽然因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它们的核心都是诚信。必须“诚”字当头,“信”在其中。
企业是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虽然产品种类和服务内容千姿百态,但其实质只有一个,那就是产品体现 。。。。。      察看完整内容
33.  领导力企业文化下的绩效管理
内容介绍:  印度前总理英.甘地(Indira Gandhi)夫人经常讲起她爷爷对她们的忠告,他爷爷曾经告诉她:“有两种人:那些工作的人和那些要荣誉的人,努力成为第一组的人,那里竞争少一些。”这里面冥藏着极大的智慧。
领导力企业文化要确认那些做工作的人也要得到荣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这需要有一个文化和环境,领导们必须注意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否则就会产生破坏性的效果。
(1)成功等于绩效加领导力行为,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将绩效和领导力行为结合起来,取 。。。。。      察看完整内容
34.  企业文化:有存量才有增量
内容介绍:时下人们一谈企业文化,似乎言必称美国、日本等国的世界500强企业,言必称海尔、联想、娃哈哈、蒙牛等新生企业,国有企业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更有甚者说,国有企业没活力就是因为国有企业没文化。有人说: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企业没有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当代,国有企业文化远不如非国有企业。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相当幼稚的,对国有企业文化的认知也是相当浅薄的,相反,我国的国有企业不但过去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在今天,国有企业文化仍然代表中国企业文化的主流。
以大庆、 。。。。。      察看完整内容
35.  企业文化:信任与责任一个都不能少
内容介绍:  有人说:企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搞好了,可以使企业迈上成功之道,走向良性循环;搞不好,很容易坏了企业的规矩,在员工中造成极不好的影响,企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成本,才能挽回已有的局面。确实,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最基本的要素,要建起来在于长期不懈坚持,而要毁坏它很容易--不坚持就足够了。所以,从影响方面来看,企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要(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阐述的是,企业文化要搞好,还有另外一把“双任剑”,此“双剑”与彼“双剑”,一字之差 。。。。。      察看完整内容
36.  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作用
内容介绍:  在谈到企业文化的作用时,我们能够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凝聚功能、导向功能、示范效应等等。但是,这些功能所发挥的作用,最后都要落实到“组织”这样一个特定的单位中,也就是说,我们得从组织的发展与成长角度来考察优秀企业文化的作用。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组织”一词既是名词,也是动词。按照字面解释,“组”就是将所有的东西合起来,“织”就是将东西编成一个整体。可是,在实际使用这个词汇时和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大部分人却仅仅注意了“组”,而没有注意到“织”的重 。。。。。      察看完整内容
37.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理念新取向
内容介绍: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认识误区,要正确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走出误区。而这必须先明确四个前提条件。其一,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其最终的目的是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其二,企业文化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其三,企业文化的内容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其四,企业文化建设是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企业的长期战略任务,“德治”是其最终目标。基于上述四个前提条件,笔者提出以下两个基本取向,以期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种种认识误区。
。。。。。      察看完整内容
38.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理念新取向
内容介绍: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认识误区,要正确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走出误区。而这必须先明确四个前提条件。其一,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其最终的目的是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其二,企业文化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其三,企业文化的内容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其四,企业文化建设是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企业的长期战略任务,“德治”是其最终目标。基于上述四个前提条件,笔者提出以下两个基本取向,以期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种种认识误区。
。。。。。      察看完整内容
39.  论企业文化变革规律
内容介绍:  IBM新的企业文化,这就是“力争取胜(Win)”、“快速执行(Execute)”和“团队精神(Team)”。郭士纳不仅提出了IBM(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新的基本价值体系,而且还提出了IBM企业文化核心,进而通过建立IBM独特的PBC(绩效承诺),通过价值评价结果与价值分配的联动,以并以此为媒介,迅速和有效地把IBM的核心价值观,转变为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的企业文化,并从根本上改变IBM员工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企业来说,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要改变是最难的,不到 。。。。。      察看完整内容
40.  企业文化与各管理环节的关系
内容介绍:  一、企业文化与现场生产管理
生产现场的有效管理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重视对企业操作层面的现场生产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根基。企业文化是自成立就已经存在的一种行为方式、工作氛围及价值观,只要有企业就肯定要企业文化,但企业文化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劣势企业文化之分。企业文化的好坏对于现场生产管理的高效性同样也有关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说企业的员工中对于生产管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与内心认同,生产管理现场的局面不可能会是整洁而有序。反 。。。。。      察看完整内容
41.  论企业文化“变革”规律
内容介绍: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企业来说,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要改变是最难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轻易改变的。但是,当一种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最大障碍时,不变个企业文化,不注入新的活力,企业就会坐等消亡。所以,企业文化变革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文化变革是企业最难的事,企业文化变革能否取得成功,必须在把握企业文化运作规律的同时,还要充分遵循企业文化变革的规律。企业文化变革规律就是从僵化开始,从优化着力,从固化成型,从转化见效。
一、企业文化 。。。。。      察看完整内容
42.  企业文化,到底你为企业增色多少?
内容介绍:  企业,你有真正的文化吗?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企业文化也是这样,以至有文化和没文化之间好象已经没有了区别,悲观主义者说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文化的沙漠,乐观主义者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文化的丛林。实际上,正是由于这种有没有文化和企业文化差异的观念才会使持有悲观企业文化者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企业人没有精神寄托和自我价值观念,企业陷入胶着的荒凉发展的绝境。时代是多元的,社会同样是多元的,必然造成了人的思维也同样是多元的。正是由于这些多元的物质与元素的存 。。。。。      察看完整内容
43.  企业文化指导下“选才”思维的转变
内容介绍:  从战术到战略的转变
要把招聘工作从以往的战术层面提升到战略层面。这意味着,需要支持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需要与公司的长期人力资源规划配套,例如,通过内部招聘系统来培养接班人、增强公司凝聚力,发现企业新一代的经理人员。招聘是人力资源的“源头活水”,是取天下之人才资源为所用第一关。
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要将招聘的思维从被动地依据工作岗位缺口等待应聘者,向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途径进行对人才的主动争夺。在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环境中,优秀 。。。。。      察看完整内容
44.  朴素的企业文化与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内容介绍:企业文化不是唱歌作赋
第一个误区,是把企业文化形式搞得轰轰烈烈,作为一种让员工兴奋起来的东西。如北京有的商场,每天早上都起来折腾,又是唱又是跳。墙上写着团结拼搏,但员工也搞不清楚要团结起来跟谁拼、怎么拼?这似乎是为了扩大企业影响,或使员工亢奋起来,但到头来企业就被别人接管了。所以企业文化不是唱歌跳舞,不是春游、秋游,不是浅层次的文体活动。这是第一个误区。
第二个误区,用一些美丽的辞藻堆砌企业文化。许多企业你说它没有文化,都有。在它 。。。。。      察看完整内容
45.  企业文化建设应正确处理好的五个方面关系
内容介绍:当前,全行业都在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历史的文化积淀,不仅是企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理念,而且是企业的一种管理方式和方法。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管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和文化的竞争。海尔、白沙等一些国内和行业内的企业集团将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率先实施文化管理,以文化力推动经济力,进而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自去年国家局党组提出"两个至上”(国家 。。。。。      察看完整内容
46.  中西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共享
内容介绍:  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及理论探讨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业绩,但不可回避的是众多的实践与理论较多地囿于统一的文化背景。然而,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跨国企业正在向全球企业蔓延,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们面临的迫在眉睫的严峻挑战。
国际企业的文化独特性
经营活动涉及国际范围内生产要素(如产品、技术、劳务、消息、资金、人才)流通、管理的跨国经营或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实体),称之为国际企业。国际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各个层次上表现出差异性。
基本假设的差异 。。。。。      察看完整内容
47.  企业文化建设应坚持八个注重
内容介绍:  一是注重继承外企之“源”。企业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实质上是一种优选和创造,在借鉴外国诸如节俭和诚实守信的经营作风、忠诚敬业、严格训练的事业精神、名牌意识,不断开拓和创新进取意识以及企业自身发展与社会责任相一致的精神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继承我国先进文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又要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部分,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与现代企业相连接的企业管理制度。
二是注重根植民族之“基”。企业文化源于民族文化。企 。。。。。      察看完整内容
48.  企业文化是一种制度和习惯
内容介绍:  企业文化建设一直被企业家们归入“软管理”范畴。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心理,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是企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基本信念、经营哲学、道德风气和行为准则。优秀的企业文化无疑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铸就百年企业重在建立自身的企业文化。历史经验证明,凡百年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或者独特的精神气质。如果说一个企业率先采用了先进的机器设备,可以获得超额利润,那些率先进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战斗力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同样可以获 。。。。。      察看完整内容
49.  企业文化到底需不需要明晰?
内容介绍:  企业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它企业中的一种潜在的规则,同时也是一种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也最难为企业的员工所理解,同时也是最不容易操作的一种管理科学,这也是中国企业突破发展瓶颈阶段所面临的一道难题。
中国的企业文化氤氲在中国古老土地上,如何使中国企业文化这颗希望的种子,扎根、萌芽、绽放、开花、结果,这需要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和企业文化持之不懈地努力和探索。可以说中国企业要想真正强大,就必须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也就是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但是,回过头来看看全球 。。。。。      察看完整内容
50.  CRM系统晌实旋与企业文化重塑
内容介绍:  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是适应企业“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的战略转移而迅猛发展起来的新的管理理念,它把追求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作为最终目标。CRM首先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管理软件和技术。它应用于企业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企业外部资源整合的领域。成功地实施和应用CRM系统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做支撑。成功的CRM实施所关注的除了其系统的安装、调试、培训等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把精力放在其员工的理念的。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
10435741王雪鸿 发表于:2008-2-1 18:44:54第20楼 学习型组织 Learning Organization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企业界和管理思想界,出现了推广和研究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并逐渐风靡全球。
学习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个人学习、其次是组织学习、最后是学习型组织。对个人学习而言,主要是指认知学习、技能学习和情感学习,而组织学习是将组织作为学习的主体看待的。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是组织学习的两个阶段,对应而言,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组织管理模式,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条件。
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作的性质是以知识和学习为标志的,学习型组织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组织管理模式变化的要求。传统方式的组织与学习型的组织有非常明显的不同之处:
(1)传统的基于命令/执行的工作方式:在投入阶段,利用各种资源,以下达命令为具体活动内容;在中间阶段,工作形式是生产经营过程,以执行命令为具体活动方式;在产出阶段,工作形式主要转向商品和服务,活动形式是完成命令。
(2)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流动及工作方式:知识类型分为环境知识、公司知识和内部知识。环境知识如市场情报、技术、政治因素、供应商关系、客户关系,知识信息由环境流向组织;公司知识如声望、品牌形象、广告和促销的内容,由组织流向环境;内部知识如公司文化、风气、数据、雇员等,由组织流向组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圣吉从另一个角度论述学习型组织的,他认为:学习型组织不在于描述组织如何获得和利用知识,而是告诉人们如何才能塑造一个学习型组织。他说:“学习型组织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学习的速度、能力和才能,通过建立愿景并能够发现、尝试和改进组织的思维模式并因此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才是最成功的学习型组织。”圣吉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模型。
(1)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能够不断理清个人的真实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实现自我超越;
(2) 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心智模式是看待旧事物形成的特定的思维定势。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会影响对待新事物的观点;
(3) 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就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愿望,简单的说,就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
(4) 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是发展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
(5) 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要求人们用系统的观点对待组织的发展。 学以致用  行知合一
HRM精英培训俱乐部:http://b696666.xic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