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与少年歌曲毛阿敏:写身边事 论平常理 抒心中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32:38

写身边事 论平常理 抒心中情

字数:3512    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在作文的复习备考中,我们很有必要了解考场作文的规则,即高考对作文的要求以及评分的标准,严格按照作文评分标准进行平时的作文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高考作文。
  【关键词】复习备考 考场作文 作文规则
  
  一、树立正确的作文观
  湖北省近几年一直提倡生活化、人性化、个性化作文。
  湖北高考阅卷组组长刘九洲讲到:评阅高考作文,最痛苦的莫过于考生高谈阔论,好像个个都成了哲学家或思想家。是“哲学家”的,常常请出西方的柏拉图或是中国的老庄,讨论一些深奥的哲学问题;是“思想家”的,西方的黑格尔与中国的孔孟“每文必到”,他们的至理名言,要么是作为观点加以引用,要么是作为警句拿来装饰门面。如果你问:既然是“家”,该有属于个人的观点吧?对不起,鹦鹉学舌是可以的,个人的观点是没有的。读这样一些空洞无物、千篇一律的文章,我真怀疑:中学语文教育是不是在批量生产“家”?那些年轻的学子们,是不是都成了高智商、低情商的人?
  我们常说,任何文章都应当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都应当是一种人生经验的表达。因为体验生命,文章才有灵魂;只有经验人生,思想才有根基。但现实的高考作文呢?我们的主考官,每年出题都要考生谈感悟,好像这些考生涉世很深,都是饱学之士。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感悟”出一点名堂,给他们准备了“三件宝”:一是作文材料,家事、国事、外国事,古人、今人、外国人,样样俱全;二是名言警句,经史子集被搜罗殆尽;三是作文模式,什么三段式、反弹琵琶式、非驴非马式等等,应有尽有。我们的考生只须依老师的锦囊妙计,在考场上装模作样地感悟一番,基本分数是跑不掉的。有的老师宣称:外省某校考生经他如此授计之后,升学率陡增了30%。此事真假与否,毋须辨明,只是我由此“感悟”出考生高谈阔论的原因所在。这里,先容我声明一句:我无意怪罪高中语文老师,出于应试的压力,也为稻粮谋,他们不这样做行吗?我也无意怪罪主考官,讲堂上的先生,总须正襟危坐,考考道学,不然脸面何在?其实,让学生谈“感悟”也没错。只是我们得先弄明白:感悟感悟,有感才有悟。没有感性经历和体验,哪来感性认识?哪来理性领悟?靠拼积木的手法把人与事凑到一块,靠做泥人的模式表达感悟,这样的文章,不高谈阔论才怪呢!
  在训练作文时,必须转变一下观念和方法。我所说的“观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作文的标准应当改一改,对那些下笔就纵论古今而空洞无物的文章,对那些把名言警句排成方阵推出而不知所云的文章,放在中下等的位置上,不要见到这样的文章就拍案叫好,就当作范文推荐。二是在改变作文评价标准的同时,多倡导作文的人文性。它的工具性当然也不能忽视,但不能视为“第一”乃至“唯一”。现在的问题就是作文的工具性太强、功利性太强,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文”,现在是文无性灵,因“分”而成。我所说的“方法”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过程上多下功夫。所谓“过程”,指的是一篇文章的思维展示过程、情感表达过程。人的精神活动固然复杂,但是每一种精神活动都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动不居的。每一种精神活动都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存在。省略了这种“过程”,人的精神活动就显得很苍白。因此,写议论文,重在训练观点的论证过程,重在对事物层层剖析以证明观点;写记叙文,重在训练情感的抒发过程,重在寓情于事的叙述之中,寓情于景的描写之中。作文的“规矩”是要讲的,但不能把它模式化,须知“梓匠轮舆能与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写得“巧”的文章,一定是“有法”而又“无法”的文章。二是在“质感”上多下功夫。所谓“质感”,就是内容具体丰富,语言朴实无华。这样的文章,拿在手上沉甸甸,掷在地上作金石声。清代袁枚说:“只可字立纸上,不可字卧在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他的意思是,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当有“生命力”。“生命力”从哪里来?从“质感”中来。因此,应当告诉我们的学生如何去写具体的事、论具体的理,如何把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通过自己习惯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对两篇作文片段的点评
  先看一篇高考作文片断:
  我想到了考场外的父亲,他赶了几十里山路来送我进考场。我说:“爸爸,家里忙,你回去吧!”父亲说:“家里的事都安排好了,你别操心。再说,家里再忙,也没有你考试重要。”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钱,问我:“渴不渴?我去给你买瓶水去。”我摇摇头,转过脸去,鼻子一阵阵发酸。快要进考场了,我再次劝父亲回去。父亲不再做声,我见他用粗拙的手点燃了一根烟。“我在这里是不是会影响你?”父亲吸了一口烟,低声问我。我没吱声,只觉得喉咙有什么东西堵得慌,好半晌,我才回过气来。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望着父亲,我相信,他看到了女儿坚定的眼神。“爸爸,我不会让你失望的,我一定行!”我在心里默默念着……
  这样,经过再三思考后,我决定不“赶”父亲走了。我知道,他也是再三思考后才决定来陪我考试的……
  (《那段三思背后的情》)
  写文章不要空发议论,要有真情实感。何谓“真情”?就是某一件事触动了你,让你情不自禁,唰唰流下了眼泪。读了这段文字,我也鼻子发酸,多好的父亲,多懂事的女儿!文章不是无情物,这位考生为亲情所感动,也用“亲情”感动了评阅老师。这篇文章经过三评,最后得了56分。虽然它的开头和结尾与主体部分不太协调,但是它“有情”,应该得到这么高的分数。有情,并且寓情于事,通过细节去表达情,这是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前面说到“质感”问题,其实,用细节增强“质感”,这是治理空话连篇的最好办法。这篇文章最感人的就是父亲“要给女儿买水”和“担心自己陪考会影响女儿考试”两个细节。父亲对女儿的爱和对女儿的期待,女儿对父亲的感激和从父爱中获得了自信等等,都可以从细节中读出来,并且还可以感受得到。
  再看另一篇高考作文片断:
  我碾过历史的车轮,却无法达到我想去的某个久远的年代;我怀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心情,却无法判断谁是古人,何为来者;我来到一个兵慌马乱的战场,却无法分辨自己属于哪种角色……
  我感到慌乱和迷惘……
  我抱头让自己缩成一团,问苍天,无语;问大地,无语;我跪在空旷无垠的草原上,如此透明。良久响起一曲摇篮……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告诉我:孩子,回来吧。
  我无法到达自己想去的年代,无法判断古人与来者,无法分辨自己属于哪种角色……是因为我把熟悉的一切变成了陌生。
  我迷失了自己……
  如今,越来越多的我试图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拥有的一切,丢掉了某种最珍贵、最令人熟悉的东西——你的灵魂……
  时间久了,你的话越来越陌生,你的躯壳越来越轻空,你的面目越来越使你变得面目全非。
  你再次迷惘了……这时又一个熟悉的声音对你说:回来吧,回来吧!
  我惊醒了,那是我,丢失了自己的我,却又找回了自己的“你”,我的灵魂救回我,我的一切让我找回了我自己。
  我来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那么轻松,身后,是一串长大的脚印,那个声音让我回来了。
  (《母语》)
  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在打哑谜:“你”是谁?从好的方面猜,“你”是母语,虽然通篇言之无物,但还算没有离题;从不好的方面猜,“你”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满篇呓语,不知所云。评阅老师存有善心,往好的方面猜,给了30多分。其实,按离题给分也是应该的,更何况“你”、“我”变来变去,它们的所指也混淆不清。
  正是读了太多类似的文章,我心里才有了一个疑问:考生为什么不写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为什么不谈高中生能明白的道理?故作高深状,故作神秘状,写一些没根没底的事,谈一些不着边际的理,这样的文章,没有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哪怕是有限的人生经历)当作写作的源泉,要出彩是很难的,要得高分也是很难的。
  当然,我们也不是完全反对考生“视通万里”、“笔揽古今”。我们只是认为,作为高中生,而且是在应试教育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高中生,靠“宏观叙事”很难写出好文章,因为“三点一线”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主体,从学校获得的知识经验,只能满足“微观叙事”的写作要求。因此,我们再次强调:树立正确的作文观,写身边事,论平常理,抒心中情。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不二途径。
  ★作者单位: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