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菲亚罗布麻骗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第一个水利综合性政策文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33:03

今年1月25日,在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党集镇,农田水利建设者正在使用机械开挖地下低压输水管道。

2010年3月29日,遭遇罕见旱灾的广西天峨县三堡乡三堡村村民赶往临时供水点取水。新华社发

         1月29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世纪连续第八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第一个水利综合性政策文件。水利部部长陈雷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等有关部门负责人,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这一文件的亮点进行了解读。

              第一次将水利提升至国家安全战略高度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宗明义:“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同时,文件明确提出,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陈雷说,今年的一号文件鲜明地提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把水利重要性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在新中国成立62年来还是第一次。这反映了中央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水情有着准确的把握,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有着科学的判断,是我们党对水利工作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民生水利”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五项原则

          就在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当天,北京市民街谈巷议的一条新闻是:北京今冬已经连续97天没有有效降水,刷新了60年来的最晚初雪纪录,而且极值还在延续。与此同时,华北地区也持续少雨,河北全省有901万人因旱受灾,37万人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山东正在遭受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威胁,全省17个地市中有13个地市的32万人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水利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因此,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陈雷说,水利发展必须做到保增长和保民生的内在统一,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五项原则,让人民群众从水利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陈雷表示,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将着力做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着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着力做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节水灌溉、坡耕地综合整治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产发展;着力做好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城乡河湖沟塘整治等工作,确保城乡人居环境;着力做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水价改革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确立“三条红线”严格保障国家水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为艰巨复杂的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尤为突出,不少地方水资源开发已超出承载能力。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现阶段在我国集中显现出来。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达后花几十年解决的水问题,我国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

        有鉴于此,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文件强调,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灌溉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水利发展的阶段性指标——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全国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8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全国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我们依然任务很重。陈锡文说:“一号文件明确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就是要全社会像重视18亿亩耕地一样,重视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未来十年内水利建设投入将达四万亿元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说,之所以明确公共财政要把水利作为投资重点,水利发展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是因为我们对水利的战略地位有了准确的定位,不再是就农说农、就水利说水利。

           至于在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家庭生产,特别是近年来大批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的背景下,如何确保农田水利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表示,除了中央投入外,还要求地方各级财政进行配套投入,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多建多补、早建早补。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从土地出让收益当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是各级政府积极加大投入的一项重大举措。

           那么,水利建设获得的资金总量会有多大?

          陈锡文解释说,一号文件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而按照目前全国每年土地出让金收益算,10%就是700亿元左右,这将是水利投入的一大来源。

          有信心有决心克服困难发展好民生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灾害,充分反映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解决起来自然有不小的难度。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们的提问涉及不少这样的难点。

           有记者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从土地出让收益当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但集体土地不能进入一级市场,是没有市场价的,土地收益又怎么去评估?

             陈锡文说,实际上在两年多前,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已经就此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原则。具体而言,在城镇规划区以外,如果要建设非公益性项目,这个项目符合规划,经过批准,占用农民集体土地的时候,这部分土地可以不征收,让农民直接去参与经营和开发,保障农民获得开发收益的权利。另外,要提高对农村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落实好失地农民的安置政策,保证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又有记者问,去年农民收入增长比较快,同时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也涨得比较快,政府如何保证农民收入有所增长,同时保证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增长有所控制?

            陈锡文说,农民收入的上涨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确实有着内在联系,但是应该看到,去年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今年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首先是要保证农产品供给的稳定。只有供给稳定,才能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其次,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第三,要给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的机会,让他们增加更多的工资性收入。第四,要完善农产品的流通体制,减少中间费用,降低零售价格。最后,还要完善一些重要农产品的储备和吞吐调节制度,同时完善对低收入人群必要时的价格补偿制度。

          对于这些难点问题,有关部门负责人并不回避,同时也对解决这些问题充满了信心。陈锡文说,2011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支出的数量增幅必须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之后才能公布,但去年中央用于“三农”的预算开支是8183亿元,增长幅度达12.8%,实际支出还要大不少。今年对“三农”支出的增加总量和增长幅度,至少不会低于去年,应该有这样的信心。“ 中央一号文件对民生水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就是对人民群众做出了庄严的承诺,我们一定会把它落实好。”

链接:

农民头顶上的另一个“天”

李东航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农民”的描述延续了一套基本固定的说法:“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颗汗珠摔八瓣”;“应时种地,靠天吃饭”;“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前面一句话说的是农业劳作的粗放与艰辛,后面一句话说的是农民生活的简陋与单调,最要命的则是中间那句话——辛辛苦苦一年忙到头,还得看老天爷给不给你一个好年景。千百年来,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风调雨顺,对头顶上那层琢磨不定的“天”也一直充满着又敬又畏的情绪。

    《尚书·五子之歌》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语,民谚亦云:“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说到底,一个国家要立得住,“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成功地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用不足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然而,随着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其基础性地位却在不断上升。民以食为天。农业、农民、农村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程度日益提高。对此,党和国家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自2004年以来连续出台的8个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工作为主题,都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把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一以贯之。

    从实施“两减免、三补贴”,到取消“皇粮国税”、“三提五统”;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施农村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有针对性的举措,到统筹城乡发展,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4年至2011年的8个中央一号文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等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让城乡居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农民兄弟感触最深,感动也最深。太行山脚下的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先后铸了“告别田赋鼎”和“恩惠鼎”,以表达对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感激之情。无独有偶,四川省南部县保城乡宋家坪村的500余名农民也竖立起“告别田赋纪念碑”,记述了该村“五百人口,四百亩田,减税七万,实惠八方”的欣喜之意。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重点放在堪称“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水利工作上,不仅扭住了现代农业建设的“牛鼻子”,而且旨在夯实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强化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在农民兄弟看来,这是要给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生活再加一道保险。诚如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农民、江西国旺集团董事长卢国平所言,“咱们农民都说庄稼地靠天吃饭,我说没错,但不是一个天,而是两个,一个是老天爷,一个是国家。老天爷管天气,国家管政策。老天爷的脾气太难琢磨,但国家政策会让我们农民越来越受用!”

 

一号文件连续八年给力“三农”

实现粮食产量“七连增”、农民收入连续7年增幅超过6%

■本报记者 李东航

    继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发布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至2011年又连续发布8个涉及“三农”的一号文件。将这些一号文件的关键词串联起来,可以看出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破解“三农”问题所采取的战略举措越来越系统。

2004 时隔18年再以一号文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

关键词:农民增收

    面对当时“种粮越来越不划算”、农业生产持续多年徘徊的现实,党中央、国务院时隔18年再次通过中央一号文件表达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9个方面22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抓住了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尽管中央特别强调促进粮食生产,但文件中并没有采取任何强制农民生产粮食的做法,体现了尊重农民经济利益、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以人为本”思想。

     这一年,国务院召开的40多次常务会议有半数的内容与“三农”问题有关,陆续出台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农业政策体系。这一年,中国农业走出了多年的徘徊,“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2004年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大亮点。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走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拐点

关键词:提高农业竞争力

2005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旨依然是加大农民增收减负的力度。

    这一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出现了从在农业中提取积累转向工业反哺农业的重大转变。中央切实转变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政策,转而建立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决心不再让收入不足城市居民三分之一的农民承担太多税负,将农业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降至不足1%,免征农业税的省、区、市达到25个。实行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最终在这一年年底走到了它的历史终结点。

通过强化全方位支持多管齐下求解“三农”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以往“三农”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是着眼于某个领域,如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以此为抓手寻求突破。这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是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入手,强化对“三农”领域的全方位支持,更是以人为本地从乡风村容、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民主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求解。

将工业与农业科技投入比例关系调整为一比一

关键词:发展现代农业

    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确定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这一年,各部门围绕着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陆续出台了多项针对性措施,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其中,科技部门大幅增加农村科技投入,将工业领域和农村社会领域的经费比例从原来的7比3调整到5比5。

加大投入努力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关键词:城乡发展一体化

    2008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这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农村的冲击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

    2009 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主题,着力破解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农副产品价格低迷甚至出现绝对水平下降,农民工就业困难等难题。

    这一年,国家将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增加到1200亿元左右,同时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针对1.3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有15.3%(即2000万左右)的农民工失去工作或没有找到工作的状况,各级政府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中尽量多使用农民工,帮助他们稳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改善农村民生成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重点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其中,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这一年,有关部门按照一号文件“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精神,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开始关注并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切。

2011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关键词:民生水利

    2004年至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粮食连续7年增产,这是1958年以来的第一次;7年增产2300多亿斤,连续4年粮食产量过万亿斤,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2004年至2010年,我国农民收入连续7年增幅超过6%。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19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9%,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增长速度第一次超过城市居民。

    2004年至2010年,农村民生加速改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低保覆盖5074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1.8亿农业人口……

    农村发生的上述变化,得益于这些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得益于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认识“三农”问题、破解“三农”问题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