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名尤莉亚番号:努力构建公益性地质工作服务体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5:24:23

关于规范省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几点建议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  余养力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主要矿产资源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已经显现。供需矛盾也引发了当前的矿业“热”形成的市场背景。由于持续的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热”,当前许多地方已出现了可供进一步勘查的项目少,好的项目更少的问题,并普遍认为这是因辖区内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滞后、研究程度低的结果。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颁布实施,改变了过去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由中央财政统包的局面,为各省(区)级开展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导向。《决定》第十条明确提出“健全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省级政府主要负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据调研情况表明,有些省(区)已经在积极开展这项工作,如××省,据反映,该省矿产资源丰富,潜力很大,然而现实是大矿少,小矿点多,且已面临矿产勘查选点难的局面,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基础性地质工作跟不上。在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大地质调查工作投入的情况下,全省1:5万矿产地质调查面积也仅占全省面积的8.5%,该省加强基础性地质工作实际而很现实的目的就是发现矿产地和成矿区,促进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现该省投资公司投资1:5万矿产地质调查累计已达20多个图幅,投资达几千万元。并已制定了《“十一五”××省地质勘查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调查与检测等方面的具体目标与任务。不论各省加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动因与目的如何,但这种积极性已被启动,并且呈现出迅速发展之势。在这种形势下就必然会提出,省级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是否应予规范?如何规范?对前者答案应是肯定,对后者则需要认真研究,现就此提出几点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1.认真贯彻《决定》精神,支持省级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的发展

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及各项地质工作的先导和基础,过去这项工作主要由中央财政出资开展,《决定》的实施改变了原有格局,使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都得到发挥,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必将很快地得到加强,也将推动各项地质工作的发展,因此,对省(区)级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应给予足够地重视,积极地支持,有力地指导,密切地协调。

2.进一步理解《决定》精神,坚持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性质与目的

公益性地质工作是由国家(含省(区))公共财政出资开展的区域性、基础性地质调查评价,其目的是为制定国家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有关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的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地质公共产品信息、服务;为商业性地质矿产勘查提供基础信息以减低勘查投资风险;属于非营利性,成果为全社会共享。

3.省级公益性地质工作应在国家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总体规划框架原则指导下,结合本辖区的实际开展

当前各省都在继续深入贯彻《决定》,积极地对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加大投入,工作重点主要是选择有利成矿区带展开地质调查,这在地域上与国家开展的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部署如何避免重复的问题也就会出现,因此,省级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特别是区域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应在国家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总体规划指导下,协调中央与省(区)级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范围、内涵、目的、要求等,使全国该项工作能有序地开展,避重复,提高效能。

4.重视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各项技术规范的统一要求

在各省公益性地质工作全面展开的情况下,为防止各行其是或短期功利行为,为有利于中央与各省(区),以及各省(区)间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信息交流与共享,为有利于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的提高,对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各项技术标准的统一与规范是当前一项急迫和重要的问题。如果标准不统一规范,中央与地方,各省(区)间各有一套,各行其是,那将造成相同工作资料难以对比与利用,降低信息效能的发挥乃至重复工作而造成极大的浪费与损失。

5.重视并加强全国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信息共享的网络体系建设

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成果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为全社会共享,在省(区)级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全面展开之后,基础信息量势必将大增,为使信息发挥最大效能,提供快捷而有效的服务,就必须加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信息传递网络体系建设,也是当前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要防止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信息不公益。

6.重视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

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工作目的与内涵要求有相应资质的地质调查队伍承担,理顺并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严格队伍资质管理是加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保证其质量的关键一环。


 

 

主动作为,全面提升北京公益性地质工作服务能力

 

北京市地矿局局长  魏连伟

 


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首都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加强战略研究,科学论证,积极主动为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和有效服务,确保城市发展中资源、环境和能源等地质安全。

我们提出,北京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城市地质工作为中心,以保障城市地质安全为重点,全面实施“两项工程、一个系统”,即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地下水、热、浅层地温能)保障工程、城市地质环境安全保障工程和城市地质基础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局会同国土局联合编制《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地质勘查发展规划》,并列入北京市45个一般专项规划之一,使北京地勘工作第一次纳入了全市总体规划体系。我局坚持以《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工作的意见》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地质勘查发展规划》为指导,认真履职,主动服务、努力作为,公益性地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为政府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地质工作的作用和地勘局的地位明显提高

有为才能有位。近年来,我们从履行职能入手,通过组织实施与市政府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奥运建设息息相关的地质项目和系列城市地质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和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各部门提供了有使用价值的基础地质信息和数据,地质工作受到市政府高度重视。例如:我们组织实施了北京市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地面沉降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北京市城市供水保障系统(应急水源地建设)、奥运公园地热资源勘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专题等等。连续三年,局每年筹资200万元,对重大地质问题、地质新技术研究给予经费资助。2006年开展了4项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2007年我们又开展了4项研究。这些成果受到市发改委、规划委、建委、农委、国土局、环保局、水务局等部门的欢迎并称道。原市长王岐山主持市政府专题会议听取我局关于北京市重大地质问题战略研究成果的汇报,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明确指出要加大对地质工作的投入力度。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促进重大地质项目成果的转化。创新地质成果的表达方式,扩大地质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推进国家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促进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密切结合,积极开展横向联合,提高为北京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水平。北京市多参数项目成果转化正在积极推进,实现社会化服务。建设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站和信息系统,全面展示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成果。加强成果的推广,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发挥作用,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多元化、通俗易懂的地质工作成果,最大限度地实现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价值。

通过我们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有使用价值的基础地质资料,为其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市政府和各委办局对我们的认知度不断加强。06年起,市长办公会、专题会都把我们列入参会名单并且常规化,市国土局、规划委、建委、农委、环保局、水务局等相关工作都征求我局的意见,在奥运场馆建设、地铁和新机场选址等重大工程建设中都邀请我们参与意见。事实证明,地勘工作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勘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市政府的地位明显提高。

二、北京市公益性地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我们以落实地勘工作“十一五”规划为主线,始终坚持履行职责,牢牢抓住政府需求这一关键环节,积极开展立项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并确实使公益性地质工作从项目的培育孵化、申报立项到项目实施都已驶入规范运作、有序管理的良性运行的轨道上来,已初步形成“谋划一批、完成一批、储备一批、有序接替,横向拓展、纵向深入”的工作机制。先后完成了北京市地面沉降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规划新城及重大工程前期区域工程地质勘查、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示范等地质安全和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目前我们正在开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调查和《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环境监测与初步整治方案,总经费达9566万元,是我局迄今为止在市财政立项规模最大的项目。北京市公益性地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为政府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同时,积极开拓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新局面。在多年实践积累的基础上,促成办并承办了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浅层地温能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举办了全国性的高级研修班。还承担了奥运村再生水热泵冷热源工程项目顺利竣工,总供暖、制冷面积41.3万平方米,经过试运行,能满足奥运村的需要,即将在奥运会中投入使用。去年又中标了上海世博会江水源和地源两项热泵工程。中国地调局将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设立在我局,目前我们正在落实国土资源部徐绍史等部领导关于大力推广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批示。

2006年市财政安排公益性地质项目7个,资金总额2089万;2007年,安排项目9个,总经费2550万元,比2006年增长了72%;2008年,安排项目4个,资金总额6000万,实现了更大幅度的增长。

三、公益性地质工作带动商业性地质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一)分体运行的格局初步形成。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决定》,稳步推进公益性、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勘技院实行内部分体运行已经取得良好效果。地调院提出“一院两制”工作思路,制订了分类管理方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和岗位工资制方案并实际运行。对勘察院和水文队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目前已建立起党纪工团合一、行政分开的过渡性格局。通过分体运行,使公益性地质工作完全纳入到政府工作和管理的范畴,商业性地质工作按照市场规则,建立具有激励约束机制的运行机制,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空间,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地勘经济更大发展。

(二)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核心业务能力和竞争力。针对全局业务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单位主业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局要采取弓i导、扶持、增加投入等方式,支持和鼓励各单位培育核心业务,提高项目孵化能力和装备水平,壮大实力。局每年对公益性、商业性地质科研项目投入400万元的资助资金,用于提升基层单位在优势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方面的能力。各单位根据职责和优势,结合政府和市场需求,进一步开展战略研究,确立发展方向,找准定位,培育核心业务,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巩固优势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使全局专业结构布局更趋合理,避免重复,减少内部竞争,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优势的公益性和商业性队伍,实现综合实力、发展潜力、核心竞争力的全面增强,逐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推进公益性地质工作和经营业绩两个考核办法的实施。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局制定《市地勘局公益性地质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和“市地勘局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本着既要增加干部职工收入,又要实现规范管理,既要充分调动积极性,又要保护好领导干部的指导思想,积极创造条件推进两个办法的实施。尽管难免会存在各种问题和困难,但是必须坚持并持续改进,达到正确评价工作业绩,逐步建立起公平公正具有激励作用的考核体系。

以上是我局近年来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针对北京地质工作的实际,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过程当中一些主要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不足之处请多提宝贵意见,我们愿意与各兄弟省局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欢迎大家到北京考察指导工作!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的归属与现状介绍

 

甘肃省地矿局副局长  候云生

 


一、归属情况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成立于1999年1月20日,是经甘肃省编办  批准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县处级事业单位,隶属于甘肃省地质矿  产勘查开发局管理。

二、现状介绍

(一)人员情况

2004年,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甘肃省地矿局专门从各地勘单位抽调近80名地质技术骨干对地调院进行扩大建实。

全院现有在职职工192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7人,占职工总数的81.77%。(正高级工程师6人,占3.82%、副高级工程师59人,占37.58%、中级职称54人,占34.40%,初级职称以下14人,占8.92%)。管理人员12人(正科2人,科员10人)占职工总数的6.25%。工人23人(高级工13人,中级工7人,初级工3人)占职工总数的11.98%。

离退休人员共75人。其中:离休5人,退休70人。

(二)机构情况

院班子由5人组成:院长兼党委书记1人,副院长兼总工程师1人,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1人,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1人、副院长1人。

副总工程师3人,副总会计师1人。

院部设十个管理职能部、室:

党政综合办公室、工会、计划财务部、总工程师(兼质量) 办公室、基础地质调查部、矿产地质调查部、水工环地质调查部、矿业开发办公室、矿权管理办公室、物业中心。

下设2 5个地质调查项目组和两个辅助生产单位。

(三)经费情况

我院主要经费来源于国家大调查项目、省调查项目、地矿局核拨的地勘费和市场增收收入四部分。

(四)资质情况

截止目前,我院已取得以下资质和证书:

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水工环地质勘查、液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和遥感地质勘查七个甲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监理、测绘工程测量五个乙级资质;勘查工程施工、地质灾害设计二个丙级资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发的《国家地质勘查资质证书》,《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甘肃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五)业务情况

主要承担中央与地方财政出资的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任务以及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与客观准确的地质科学信息。

截止2007年,共承担国家下达的地质调查项目120项,总费用达2.04亿元。初步探明代家庄铅锌资源量44万吨,新发现大桥金矿等数十处有较好找矿前景的矿产地,为国家提交金资源量193吨,铜资源量19万吨,铅+锌资源量81 万吨,银资源量1200吨,钨资源量1.6万吨,铁矿石资源量3388万吨。提交地下水可开采量25亿立方米/年,解决了我省工业基地和干旱区缺水问题。项目优良率达到100% 。荣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个和“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成果一等奖”1个。

2006年国土资源部授予我院为“国土资源系统‘十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六)制度情况

我们逐步完善了15个管理制度和17个地质调查工作业务指导规范。建立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质量管理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价我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运行效果名列全国前列。

我们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经审工作,做到了管好、用好经费。我们对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无挤占、截留和挪用现象,没有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也没有用于弥补事业经费不足,未建立各种基金。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队伍的经费没有落实   

国土资源部已明确将各省级地调院定位为地方公益性队伍。但是我省人年经费仍没有落实到位,也未列入省财政预算。目前,仅地矿局暂按12620元/人年标准划拨经费,对地调院的生存发展严重不足,设备购置更新无法进行,很难维持队伍的稳定,影响了队伍的建设。

2、国家公益性项目不稳定

2004年以前甘肃省地质调查院承担的基础地质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各占三分之一,2005年以后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由地调局直属队伍承担,省级地调院没有项目承担,导致抽调的专业技术人员出现余存。

3、队伍的基地问题没有落实

目前,我院生产生活基地尚未落到实处。地矿局暂借给了兰工坪一栋楼的地方,但地域偏僻,且与第三勘查院混合在一起。基本建设无从考虑,独立集中办公、职工家属住宅入住还需要很长时间,导致管理成本增加,队伍培训无法进行。不仅加重了我院经济负担和人员的生存成本,且影响了专业技术队伍的稳定与工作的开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构建公益性地质工作服务体系

 

河南省地矿局副局长 王建平

 


根据本次座谈贯彻《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和研讨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服务能力建设会议的通知精神,现就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任务问题,汇报我局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有关情况和我们的体会,以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一、我局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情况

我局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组织实施。省地质调查院由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地矿局共同管理、以省地矿局管理为主。主要职责为:承担国家和省政府确定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调查任务;承担并组织实施全省地质灾害、地质遗迹、环境地质调查及评价工作;为国家和省政府对国土资源规划、保护和综合利用等提供有关基础地质资料。

省地质调查院成立于1998年12月。独立法人事业单位。现有职工46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队伍总人数的75%以上。有8个专业调查中心,14个地区性分院。成立以来,紧密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积极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承担和完成了国家与地方公益性地质项目200余项。提交了一大批新发现矿产地和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和地质找矿方面填补了一系列国家地质工作空白;在省内开拓了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城市地质等新的服务领域,并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二、明确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任务

公益性地质工作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开展的基础性、区域性地质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向社会公众提供地质公共信息产品和服务。它既要为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又要在推动地学科技进步,保障环境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公益性地质工作是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是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   

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公益性地质工作面临着更多更新的社会需求。

就河南省而言,要实现“两大跨越”、“两大建设”的战略目标,在中部崛起中保持领先地位,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更加突出,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需求日益增强。我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资源大省,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缓解资源瓶颈制约,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原料,需要开展矿产勘查工作;提高地学研究水平,为社会发展提供必需的基础资料,需要开展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开展农业地质工作;改善人居环境,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需要开展水文地质工作;国土整治、恢复矿山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需要开展环境地质工作;中原城市群建设、城镇化建设,需要开展城市地质工作;重大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开展工程地质工作;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需要开展旅游地质工作。可以说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地质工作提供服务。

温总理提出的“两个更加”,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既是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定位,又是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根本任务。只有紧紧把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在适应中提升服务本领,在服务中赢得自身发展,在发展中赢得社会认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结合河南省实际,我们认为公益性地质工作应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五种作用”。   

一是要在实现“中原崛起”中发挥资源带动作用。缓解我省资源压力、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应当树立全球配置资源、科学利用资源的“大资源”观念,一是要“开源”,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增加矿产资源储备;二是要“节流”,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综合效益;三是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利用省外国外矿产资源。在这三个方面地质工作都大有可为。为此,我局提出地质工作要实施资源带动战略,推进我省从资源大省向资源强省的转变,以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方式,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助推中原崛起。要通过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找矿突破,把省内巨大的矿产资源潜力转化为资源优势,以深部地质找矿为突破口,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尽快发现一批具有规模的深部矿床和隐伏矿床,再找出一个“矿产资源省”;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水平,再节约一个“矿产资源省”;要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省外、国外矿产资源战略性勘查和开发利用,再引进一个“矿产资源省”。

二是要在主体功能区划中发挥地学支撑作用。主体功能区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其他规划的基本依据。编制主体功能区划,首先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要对国土空间进行客观分析评价。我省资源与环境的分区性明显,并受地质构造单元的控制,例如,豫西南国家级重要成矿带是金属矿产的集中分布区;山前地带是特色农产品集中种植区;古黄河冲积扇是中原城市群集中分布区。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立足当地资源、环境等优势搞好功能定位,彰显特色、趋利避害、科学发展,是各地发展中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公益性地质工作要针对各地发展中的个性问题提供更专业、更及时、更贴切的服务,破解环境制约,破解发展难题,当好地方政府的发展参谋。

三是要在实现科学发展中发挥环境保障作用。地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水文环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等,大到地壳稳定性、地面沉降,小到有毒有害地球化学元素,是包容整个人类活动空间的大环境。在影响科学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中,地质环境是最大的因素。我省地质环境复杂多样,环境问题突出,保护发展环境,是新时期公益性地质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环境保障一方面是加强对各类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预警和治理,减少灾害发生,降低灾害损失;

另一方面是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如矿山环境、水土污染等发挥地质技术优势,对经济发展中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做到早预报、早防范,对已经造成的破坏进行规划、治理、修复,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留住蓝天碧水。

四是要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开路先锋作用。由于矿产资源的价值取决于勘查程度,因此省内企业“走出去”进行资源开发之前,公益性地质工作先行“走出去”显得格外重要。地质勘查队伍到省外、国外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评价,寻找前景较好的资源地,并开展必要的矿产勘查前期工作,为企业从事矿产资源开发提供必要的地质矿产资料,降低企业从事矿山开发的风险,减少企业走出去开发矿产资源的盲目性。

五是要在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发挥业务支撑作用。这是我局作为地质事业单位的职责所在。适应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需要,提供准确、齐备的基础资料,增强服务的超前性、预见性,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是我们的一项长期工作。   

三、努力构建公益性地质工作服务体系

在公益性地质工作实践中,我们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部署,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形成了“1+6”公益性地质工作服务体系,即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全面服务。

地质找矿是地质工作的永恒主题,公益性地质工作作为整个地质工作的基础和先行,同样不能偏离这个主题,只是更加侧重基础性、前瞻性。我们在公益性地质找矿工作中主要通过突出四个重点,来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一是“摸家底”,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为国家和政府决策、为行业部署地质找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找靶区”,开展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对矿产勘查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三是“做示范”,开展深部找矿技术攻关和找矿示范,带动全省矿产勘查工作;四是“当先行”,开展国外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为利用境外矿产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和先行保障。

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突出四个重点,我局坚持实施“立足中原、开拓西部、走出国门”战略方针,围绕重点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开展了豫西南、青藏铁路沿线、西昆仑与阿尔金、内蒙古北部等地区,以及津巴布韦、塞拉利昂、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省内地质找矿工作:突出煤、铝、铁、金、铅锌、钼等重点矿种,开展了“攻深找盲、摸底排查”工作。省外地质找矿工作:坚持“巩固老基地、实现新突破”部署方针,重点在西藏念青唐古拉地区、新疆西昆仑地区持续开展多金属矿调查评价工作;在内蒙古北部地区开展1:5万矿产远景调查工作。国外矿产勘查工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了津巴布韦、塞拉利昂、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

基础地质工作是地质工作基础中的基础,先行中的先行。实现地质找矿突破,增强地质工作综合服功能,都离不开基础地质程度的不断提高。每一轮地质找矿的突破都伴随着基础地质认识程度的提高和突破。基础地质工作成果的主要表达形式,是各类不断更新的地质图和不断更新的地质信息系统。地质填图是公益性地质工作中一项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任务,其程度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地质工作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基础性服务。例如,在这次四川汶川地震中,基础地质工作应当以最快的速度,提供反映该区地质构造情况、地质灾害分布的最新基础图件,为救灾工作决策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地质技术服务。

我局将基础地质工作作为公益性地质队伍的本职工作和重点任务。紧密围绕国家基础地质工作的战略部署,坚持按照多目标、多学科、多技术的要求,系统开展以“西部填补空白,东部提高程度”为目标的区域地质调查与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在省内豫西南等重要成矿区带,在省外西藏念青唐古拉地区、新疆西昆仑、内蒙古北部,采集了一大批新的地质信息资料,圈出了对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有重要意义的地球化学异常千余处,提交了一批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方面的创新性成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益性的地质工作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和变化,因此要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近几年,我们围绕我省经济发展,开展了多领域的地质服务工作。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农业地质调查,开展了黄淮海平原农业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调查区土壤中54种元素的分布状况,初步圈定其中95%为绿色土地,发现部分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开展了重要农业经济区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区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为我省农业区划调整、实施沃土工程,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外向型农业提供了科学资料,得到地方政府高度关注,部分已被推广应用。

为中原城市群建设服务的城市地质调查,目前已完成郑州、洛阳、开封三个城市的地质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对中原城市群特别是郑、汴、洛三市具有共性的地质背景有了新认识。系统评价了城市工程地质条件,采用三维可视化模拟技术,真实、直观地表达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圈定了5处大型城市后备水源地。对地质资源合理配置及主要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城市规划布局、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废物处置、环境保护、减灾防灾等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为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服务的洁净地下水勘查,为解决我省东部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开展了水质型缺水区洁净地下水勘查、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调查、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等工作。基本查明了我省黄淮海平原地下水污染特征和水质型缺水区分布范围,为24个市、县规划了29个大型洁净地下水源地,建立了水质型缺水区洁净地下水勘查与供水模式,为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科学资料。

为减灾防灾和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的环境地质调查,开展了全省环境地质基本问题调查与研究、黄河下游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源区的矿山环境调查评价、平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以及郑州、洛阳、济源部分铝(粘土)煤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首次从地学角度评价了黄河悬河稳定性,确定了黄河悬河不稳定段,以及黄河影响带宽度、循环深度、总侧渗量。

为发展旅游经济和保护地质遗迹服务的旅游地质调查,开展了“三山一河”(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黄河)地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围绕打造“三山一河”地质旅游大格局,先后完成了云台山、王屋山-黛眉山2个世界级地质公园,郑州黄河、信阳金刚台等7个国家级地质公园,林州红旗渠、桐柏淮源等6个省级地质公园的规划、申报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并到省外开展山西壶关、大连滨海、西藏羊八井等地质公园的规划工作。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同时也创立了我省地质工作新的专业品牌,推动我省旅游地质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