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长江之歌怎么样:陈雷在全国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25:29
认真总结经验 不断开拓进取
全面做好“十二五”防汛抗旱工作

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 陈雷

(2010年12月7日)

同志们:

今天上午,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全国防汛抗旱暨舟曲抢险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对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回良玉副总理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近年来特别是今年防汛抗旱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对进一步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一位参加会议的同志都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我们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狠抓落实,努力开创防汛抗旱工作的新局面。

近年来,我国水旱灾害多发并发重发,面对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和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夺取了防汛抗旱抢险救灾斗争的历史性胜利,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模范集体和先进事迹。他们用智慧和忠诚创造了人间奇迹,用辛劳和汗水保卫了美好家园,用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捍卫了群众生命。今天受表彰的219个先进集体和378位先进个人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在此,我代表国家防总、水利部向受到表彰的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他们的无私奉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向常年奋战在防汛抗旱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慰问!

刚才,甘肃省委副书记鹿心社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国务院应急办、财政部、中国气象局的有关负责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2010年防汛抗旱取得全面胜利

2010年,我国各大江河和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湖均发生不同量级的洪水,大量中小河流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舟曲等西部地区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特别严重,沿海地区遭受强台风袭击,西南等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今年汛情旱情灾情主要有六个特点:

一是降雨过程多,雨量大。全国先后出现30多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一些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3成以上,局部地区偏多5成~1.5倍。10月上旬,海南省发生持续降雨过程,全省累积面雨量达648毫米,最大点雨量琼海市1464毫米,均为1961年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二是洪水量级大,水位高。全国有437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长江上游渠江、鄱阳湖水系信江和抚河、第二松花江等111条河流发生了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长江上游干流出现1987年以来的最大洪水,三峡水库迎来建库以来最大洪水,汉江丹江口水库出现建库以来第二大洪水,第二松花江白山水库以上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三是洪灾范围广,损失重。南北方、东西部都发生了严重洪涝灾害,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作物受灾17867千公顷,受灾人口2.1亿,因灾死亡3222人,失踪1003人,直接经济损失3745亿元。洪涝灾害各项指标均大于2000年以来平均值,其中死亡失踪人数超过1998年。

四是山洪灾害多,伤亡大。今年共发生死亡失踪人数超过30人的特别重大山洪灾害19起,死亡失踪人数在10人至29人之间的重大山洪灾害16起,山洪灾害发生之多、损失之重、伤亡之大十分罕见,且主要集中在甘肃、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

五是台风登陆晚,比例高。今年共生成热带气旋14个,有7个在我国登陆,登陆比例之高历史罕见,首次登陆时间较常年偏晚19天,台风登陆时间非常集中,防御压力很大。

六是干旱持续久,灾害重。今年重旱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和内蒙古中部等地,受旱面积占全国的9成以上。特别是去冬今春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等省区市持续受旱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历史罕见,受旱面积一度达到10104万亩,其中1810万亩作物绝收,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769亿元。

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国家防总超前部署、科学应对,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精心组织、正确指挥,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确保了大江大河干堤和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和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保障了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最大程度减少了灾害损失,为实现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保障。取得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六个方面:

第一,领导重视,强化指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对防汛抗旱和抢险救灾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在防汛抗旱的关键时期和抢险救灾的紧要关头,温家宝总理先后12次亲赴一线检查指导、慰问群众;回良玉副总理先后11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国家防总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并及时赶赴一线指挥防汛抗旱工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防汛抗旱工作的领导,靠前指挥,周密部署,有力推动防汛抗旱和抢险救灾工作高效开展。

第二,提前部署,精心组织。汛前,国家防总和各地防汛抗旱指挥部先后召开一系列会议对防汛抗旱工作做出安排部署,组织防汛抗旱大检查,加快度汛工程的应急处理,组织修订完善防汛抗旱调度方案,完善防汛抗旱组织机构,增加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在每次降雨过程出现或台风登陆前,都对防灾抗灾工作做出针对性的部署,督促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三,加强监测,科学调度。各级水文、气象、海洋等部门滚动监测预报,及时向各级防指报送相关信息并向社会发布暴雨、台风、海浪、干旱预警。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科学分析研判,统筹上下游,兼顾左右岸,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防灾减灾作用,合理运用拦、分、蓄、滞、排等措施,科学调配水量,实现了对洪水及水资源的有效管理、科学调度。特别是充分发挥三峡、丹江口、白山、丰满等大型水库拦洪削峰错峰作用,避免了干支流洪水遭遇的不利情况,极大地减轻了下游的防洪压力。

第四,及时响应,有效防御。国家防总、水利部先后启动应急响应29次,召开紧急会商会180多次,发出紧急部署和调度命令210多个,及时派出工作组或专家组210多个,紧急调拨42批次价值8472万元的防汛抗旱物资,会同财政部及时安排下达特大防汛抗旱经费26.29亿元。地方各级防指启动应急响应2475次,派出工作组或专家组17930个,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和抢险救灾工作。

第五,以人为本,强化转移。在抗洪工作中,各地切实落实人员转移措施,适时转移台风影响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受洪涝灾害威胁区和发生严重险情的水库下游区群众1745万人次,解救洪水围困人数近百万,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第六,团结协作,合力抗灾。国家防总各成员单位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一步加强会商联动,应急管理更加有效,防汛抗旱行动更加协调。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从项目安排、资金下达、物资运输、转移安置、险情抢护、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协作,形成了抗灾救灾的强大合力。

在今年的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中,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应急处置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灾害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及时做出重大决策部署,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两次亲赴灾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人民解放军和武警水电部队投入1000多兵力和200余台套大型施工机械,昼夜奋战,攻坚克难;国家防总、水利部紧急调集120多名水利专家和抢险突击队员,采取“挖、爆、冲”相结合的抢险措施,经过参战各方连续20多个日夜顽强奋战,迅速排除堰塞湖险情,全面疏通淤堵河道,圆满完成了抢险任务,为灾区群众重返家园、恢复生产生活及开展灾后重建创造了有利条件。舟曲堰塞湖应急处置及淤堵河道清淤疏通工作的顺利完成,为我国处置大方量水下堰塞体、疏通大规模泥石流淤堵河道开创了成功先例,积累了宝贵经验,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灾区群众的广泛赞誉。

二、认真总结“十一五”防汛抗旱工作

“十一五”时期,我国气候异常,水旱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灾情之重历史罕见,救灾难度前所未有。2006年川渝百年不遇大旱、2006年“桑美”和“碧利斯”台风灾害、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水、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导致的堰塞湖等重大次生灾害、2009年北方冬麦区大旱以及长江中下游两湖地区的供水危机、2010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都给防汛抗旱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全面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防汛抗旱工作新思路,不断开拓进取,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工作措施,积极主动应对,取得了重大胜利,经受了严峻考验,创造了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第一,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的防汛抗旱指导思想更加明确。近年来,我们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践行并不断丰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防汛抗旱“两个转变”的实践与探索,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在防汛抗旱工作的首位,把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的指导思想贯穿于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全过程,趋利与避害相结合,防治水旱灾害与规范人类活动相结合,既控制洪水又给洪水以出路,既抗旱减灾又合理利用水资源。在防汛抗洪中,科学调控洪水,依法调度洪水,提前转移危险地区群众,及时解救被洪水围困人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在抗旱减灾中,开源与节流并重,蓄、引、提、调、节等措施并举,既保障生活、生产用水安全,又满足生态用水需求。实践证明,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是防汛抗旱工作的根本要求,遵循规律、科学防控是夺取防汛抗旱斗争胜利的根本途径。

第二,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防汛抗旱工作原则更加落实。在多年的防汛抗旱实践中,确立了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和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十一五”期间,《防汛条例》修订和《抗旱条例》颁布施行,各级各类防汛抗旱预案制度逐步建立,全国抗旱规划编制完成,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每年汛前各级防指都要通报辖区内重要防洪工程和重点抗旱地区行政首长防汛抗旱责任人,逐级开展汛前检查,强化领导、预案、队伍、物资、责任到位,为防汛抗旱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每次强降雨、台风登陆前,都超前谋划,及时部署,工作前移,牢牢把握了防灾抗灾减灾的主动权。

第三,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防汛抗旱工程设施渐趋完善。“十一五”期间,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防洪抗旱工程投入,以大江大河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的防台风标准已提高到50年一遇以上;部分地区遇到中等干旱年份时,可以基本保证城乡供水安全。在遭遇流域性洪水和特大干旱时,凭借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可以有效地调控洪水、配置水资源,充分发挥了工程防洪抗旱效益。

第四,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防汛抗旱应急能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防汛抗旱应急体系不断完善,七大江河防汛抗旱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健全,一些省市探索设立了乡镇一级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确保了防灾抗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完善了国家和地方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体系,形成了从组织指挥、灾害预防预警、调度决策、抢险救灾、信息报送、信息发布、应急保障、善后处置等一整套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了突发事件的及时妥善处置,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防汛抗旱应急处置能力。

第五,统一指挥、协调有序的防汛抗旱组织体系日臻完善。各地区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防总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了防灾抗灾的强大合力。各级防指成员单位在防灾、减灾、救灾的各个环节通力合作,主动协调,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进行。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发挥主力军作用,承担了急难险重的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地方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

第六,人员队伍、资金物资等防汛抗旱保障工作及时有力。“十一五”期间,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加强了队伍和物资保障建设,进一步完善体制、理顺机制、强化法制,防汛抗旱社会化保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目前,全国范围内组建了102支国家级、105支省级、299支市县级防汛机动抢险队和2144个县级、11753个乡镇级抗旱服务队,组建了19支解放军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并将武警水电部队纳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国家防汛物资储备价值达2亿元,省级物资储备价值达37.5亿元,基本形成了专群结合、军民联防的新格局,大大提高了抗洪抢险和抗旱救灾机动能力和物资保障水平。

虽然近年来防汛抗旱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防汛抗旱水平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比,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防汛抗旱工程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仍不相适应。部分江河还没有达到规划的设计标准,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弱,山洪灾害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洪涝灾害死亡总人数的80%以上,全国还有4万多座小型水库存在病险问题,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滞后,城市防洪排涝问题突出;抗旱基础薄弱,每年仍然有4500多万城乡居民因旱生活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是监测预报和预警能力与应对灾害性天气的要求仍不相适应。近年来,我国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呈现多发频发趋势,且大多发生在边远山区,由于监测和预警能力偏低,信息发布不够及时,预案体系不够完善,群众防灾意识不强,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旱情监测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土壤墒情监测站量少点稀,旱情监测评估和预测分析能力滞后。

三是防汛抗旱传统模式与现代化科学管理的要求仍不相适应。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洪水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人水争地现象屡禁不止、工程建设缺乏洪水影响评价、雨洪资源利用不足、抗旱手段单一、应急水源保障能力较弱、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尚不完善等问题,加快转变防汛抗旱工作方式仍然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四是防汛抗旱保障能力与社会化防灾减灾的要求仍不相适应。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尚未建立,堤防保护区、洪泛区、蓄滞洪区、河道和防洪规划保留区内的防汛抗旱社会管理较为薄弱。防汛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组织数量不足,规模偏小,装备落后,服务能力仍然偏弱。防汛抗旱经费投入渠道单一,水旱灾害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全社会的水患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工矿企业、城市社区、边远山区以及流动人口的防灾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亟待提高。

五是防汛抗旱应急能力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的要求仍不相适应。一些基层单位仍存在“汛期凑班子、汛后散摊子”现象,机构不落实、机制不健全、人员不到位、经费无着落。有的单位缺乏规章制度,应急响应不规范,工作被动应付。有的基层单位防汛抗旱职责不清、责任不明。个别地方对信息报送不重视,重大汛情、旱情、险情、灾情上报不及时,信息不完整,时效性差。

六是防汛抗旱技术水平与防灾减灾科技进步的要求仍不相适应。防汛抗旱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滞后,防汛抗旱技术科技转化率不高,工程设备与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偏低。

各地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防汛抗旱工作经验,全面分析面临的形势,清醒认识防汛抗旱存在的问题,着力筹划“十二五”防汛抗旱减灾工作,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水平。

三、准确把握“十二五”防汛抗旱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强化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洪涝干旱灾害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防汛抗旱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尊重规律、人水和谐,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群防群控,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本治标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加快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确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努力保证中小河流和一般中小型水库安全,全力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千方百计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最大程度地减轻水旱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十二五”时期防汛抗旱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完成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基本完成小型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基本建立覆盖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综合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因灾死亡人数大幅度降低,洪涝灾害损失进一步减少;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抗旱减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基本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年均旱灾损失率由现状多年平均的1.5%下降至1.1%;基本完成全国主要江河洪水风险图,基本建立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继续加强防汛抗旱专业和群众队伍建设,全面加强防汛抗旱社会管理,不断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

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进一步完善工程防御体系。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争取201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现有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15年年底前完成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实施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力争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有重要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治理。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建设,保证发生大洪水时洪水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修订完善城市防洪规划,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整体防洪排涝能力。加强海堤达标建设,提高沿海地区抗御台风和风暴潮能力。加强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保障重点地区和流域供水和生态安全。抓紧建设一批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重点水源工程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尽早启动实施西南五省区市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逐步形成多层次的抗旱水源工程体系。

第二,进一步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加强雨情、水情的监测预报,完善监测网络,强化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形成驻测、巡测、调查、应急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的多方式、多层次的监测体系。完善优化洪水预报,加强技术研究,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加强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加强台风监测预报, 深入研究台风致灾规律,提高台风防御工作的针对性。抓紧建立并完善旱情监测预警系统, 对干旱的发生、发展进行全面监控。加快预警系统和设施建设,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

第三,进一步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加强防汛抗旱指挥组织机构建设,积极推广江西、湖南、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经验,在水旱灾害严重地区建立乡镇、社区等基层防汛抗旱组织。完善各类防汛抗旱预案,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完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增大投入,调整布局,完善功能,健全调拨机制。健全防汛抗旱信息报送和发布制度,及时汇集、分析、报告水旱灾害突发事件,做好重特大突发水旱灾害事件及敏感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继续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发挥抗洪抢险和抗旱减灾主力军作用。

第四,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各地要抓紧制订《抗旱条例》的配套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文件,进一步完善水法规体系。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的征询意见工作,做好颁布实施有关准备。做好《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立法调研和起草工作。加强沿海地区房屋防台风建设标准、船只和避风港防汛应急管理的研究,及早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台风防御工作的意见》。

第五,进一步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做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的设计、报审及启动的准备工作,争取尽早实施。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探索新理论、新方法,努力提高灾害预测预报、调度指挥、信息处理、抗洪抢险和灾后评价等科技水平。加强防汛抗旱基础研究,继续开展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试点,组织研究大江大河、重要跨省河道的水库群、河道、蓄滞洪区、取水枢纽等联合调度方案,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水旱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方法,提高我国防汛抗旱科技水平。

第六,进一步推动社会公众参与。针对我国社会组织、人员结构、管理模式等发生深刻变化的实际,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普及避险救灾知识,提高群众的避险自救能力。加快完成主要江河洪水风险图编制,开展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旱灾害保险试点,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旱灾害保险制度和灾后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防汛抗旱投资体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增加各级防汛抗旱经费投入。

四、全力做好2011年防汛抗旱工作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实施水利“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11年防汛抗旱工作,对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省、各流域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加大力度,落实措施,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率地做好各项防汛抗旱工作。

第一,切实抓好当前防凌汛工作。目前正处于黄河防凌的关键时期。黄河防总和地方各级防指要在强化凌情监测预报和落实防凌预案的基础上,按照“上控、中分、下泄”的原则,采用水库调度、堤防守护、破冰疏凌等综合措施,构筑立体防御体系,加强巡查值守,备足防凌物资,强化军民联防,确保沿河两岸防护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切实抓好江河防洪工作。要抓紧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及除险加固工作,确保明年汛前全面完成修复任务。搞好洪水调度,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做好抗洪抢险各项准备,加强工程巡查,做到险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要做好蓄滞洪区运用准备,汛前抓紧完成安全设施建设,落实人员撤退转移的预案和准备措施,确保蓄滞洪区运用时区内群众生命安全。

第三,切实抓好水库防洪工作。要把确保水库安全安全度汛作为首要任务,突出抓好病险、震损、在建水库和水电站安全度汛,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项目法人责任制,逐一明确防汛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防汛指挥调度权限和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审批权限,确保水库安全度汛。对汛期不严格执行经批准的调度运用方案,擅自超汛限水位运行的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要依法严肃处理。

第四,切实抓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加快推进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保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要着力加强基层责任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县、乡、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提高各级政府和基层的应急处置能力,尽快形成县、乡(镇)、村、组、户完整的基层防御体系。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

第五,切实抓好台风防御工作。要认真总结防台风工作经验教训,进一步落实预测预报预警、人员转移避险、船只回港避风等各项机制。要按照“防、避、抢、救”相结合的原则和要求,分阶段分步骤、有力有效地开展防御工作,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要进一步加快以海堤达标建设为主的防台风工程体系建设,推进船只与港口防台风安全管理、沿海地区房屋防台风建设指导、防台风转移避险人员安全管理等工作。

第六,切实抓好城市防洪工作。各级防指要把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依法加强城市防洪工作的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要统筹考虑城市外洪内涝问题, 科学确定防洪排涝标准,加快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健全城市洪水应急管理体系,着力改善城市灾害性信息的预报预警,广泛开展城市防洪防涝知识宣传。要切实加强对城市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和工矿企业防汛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明确防汛责任,规范运行管理,落实预防和抢险措施,提高基层防灾能力建设。要切实加强社会管理,杜绝城市建设侵占河道湖泊或者截断排水管网等现象,落实地下商场、车库等地下空间和公共设施的防汛措施,杜绝安全隐患。

第七,切实抓好抗旱减灾工作。当前黄淮海部分冬麦区旱情已经露头,湘、赣两江枯水位明显偏低,旱区各地要密切关注旱情发展变化趋势,加强抗旱水源科学调度,全面发动群众浇灌补墒,为春耕生产提供可靠用水保障。要强化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优化三峡水库调度方案,适时开展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输水,搞好引黄济津、引黄入淀、引江济太、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等一系列水量应急调度,确保重点城市和重要区域供水安全。要立足抗连旱、抗大旱,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兴建大、中、小、微型相结合的水源调蓄工程,实行调水引流、多源互补、丰枯调剂。要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尽快修订完善《全国抗旱规划》并上报国务院审批实施。要加强旱情监测预警分析评估体系建设,抓紧抗旱基础工作研究,加强抗旱技术攻关,提高抗旱工作水平。

第八,切实抓好责任制度落实。要认真总结近年来防汛抗旱工作经验教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防总印发的《各级地方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职责》,切实将责任制贯穿到防汛抗旱和抢险救灾的各个环节。要继续坚持逐级公布辖区内江河、水库、城市、蓄滞洪区等防汛抗旱责任人名单,继续加强对行政责任人的培训,提高防汛抗旱决策指挥水平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要强化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职能,完善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作用,形成管理规范、协调有序、权责明确、步调一致的防汛抗旱联动机制。中编办已批准在国家防办设立国家防汛抗旱督察专员,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尽快建立健全防汛抗旱督察制度,推动防汛抗旱工作的扎实开展。

同志们,防汛抗旱工作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让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夺取“十二五”防汛抗旱工作的新胜利,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