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中山桥施工单位:叠山书院与吴国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52:21
     阳新县城的东湖堤上曾经有一所历史悠久的书院,名为“叠山书院”。据《阳新县志》记载,过去叠山书院大门曾有一副特别显眼但不知出自何人手笔的对联:    读兵书惧战,读律书惧刑,读儒书战刑不惧;    耕尧田忧水,耕汤田忧旱,耕心田水旱无忧。    很显然,这副对联是对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儒学至上思想的真实写照,同时它也强调了人的精神境界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的确,自从1576年叠山书院创建以来,阳新地方一直儒学昌盛、人才辈出,除了明代晚期闻名全国的后七子吴国伦外,累计出进士十余人,举人120多人。    其实,叠山书院最早是为了纪念叠山先生的民族气节而创建的。    叠山先生,真名谢枋得(公园1226——1289年),字君直,别号依斋,江西信州弋阳(今江西上饶)人。南宋理宗宝佑四年,博学多才、忠直正派的谢枋得与文天祥为同榜进士。但很可惜,理宗昏聩无能,奸相贾似道主政,奉行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政策。谢枋得等主战派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公元1259年,忽必烈猛攻鄂州,贾似道奉命救援。这位贪生怕死的奸贼竟然瞒着皇帝私自向忽必烈求和,并答应划地赔款、进贡岁币,遭到国人痛骂。    公元1264年,谢枋得奉命去南京主持科考,他以贾似道卖国政事为背景,出题“兵必至,国必亡”,指出贾似道“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的社会现实。为此被贬到阳新做地方官。    在阳新的四年时间,谢枋得追慕先贤苏东坡“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的洒脱风度,为自已的读书堂写了—块“叠山”二字的匾额,自号“叠山”。从此德政为民、勤修武备、倡导儒学,深得阳新老百姓爱戴,被人们尊称为“叠山先生”。1267年,谢枋得离开阳新后,当地民众在谢枋得读书处(今阳新东湖堤谢公墩),建一座叠山祠,以纪念这位廉洁爱民的父母官。    公元1286年,元世祖诏告天下,广纳人才,集贤殿学士程文海等人,向元世祖推荐了谢枋得。隐居于福建武夷山区的谢枋得坚辞不就,并写下著名的《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    当时,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急于向朝廷邀功,将谢枋得强行押解至大都(今北京)。1289年4月5日,与同学文天祥一样,谢枋得宁死不降,留下一首七律,绝食五天而亡。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    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谢枋得与文天祥同时获得英宗皇帝赐谥,文天祥赐“忠烈”,谢枋得赐“文节”。从这一年起,凡是谢枋得生前学习、工作过的地方,民众都自发地为这位爱国诗人建立祠堂、庙宇,以褒扬他的铮铮铁骨。    1499年,知州(明代阳新为兴国州)胡瀛将阳新谢公祠迁往儒学宫北,后又迁于学宫东;嘉靖十九年知州吴希贤改建叠山祠;万历四年知州杨士元将叠山祠原地基拓宽、拓广,改为叠山书院,并亲为讲授、课士,此后历朝历代的阳新官员、民间绅士,多次整修叠山祠。     叠山书院因谢枋得而生,也因谢枋得的民族气节影响日渐扩大。尽管阳新的叠山书院没有谢枋得家乡江西弋阳的叠山书院雄伟气派,但它所承载的叠山精神却是一般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