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香源:孙云晓:和孩子沟通要“大耳朵小嘴巴”(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3:38:26

孙云晓:和孩子沟通要“大耳朵小嘴巴”(图)

2011-01-28 09:24:00 来源: 华商晨报(西安)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被过滤广告
孩子在12岁之前特别是6岁之前,特别需要父母陪伴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还严重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 中国教育风云人物孙云晓接受本报专访畅谈教育孩子的几大误区 他认为,孩子是研究大人的专家,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最好的性教育。 他建议,家长应该学会用“大耳朵小嘴巴”的方式和孩子沟通。 他就是中国教育风云人物、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他与李文道、赵霞合著的《拯救男孩》目前已进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启动的“2010年大众喜爱的50本图书”评选的100本候选书目中。 新年伊始,他和阮梅合著《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一出版便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 26日,孙云晓接受本报专访,通过本报告诉广大读者教育孩子的几大误区,并谈及自己教育女儿的经验。 误区一 把孩子交给隔辈人和保姆带 华商晨报:你的新书是对于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通过调查,你最大的发现是什么? 孙云晓:我发现3亿多未成年人,他们最弱的地方是心理危机,而产生心理危机最重要的原因是亲子关系危机,亲子关系实际上是未成年人安全感幸福感最重要的保障。凡是发生心理危机的未成年人,绝大多数和父母的关系都非常糟糕。 华商晨报:现在很多家长也意识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但是一些家长只知道这个概念不知道如何做。 孙云晓: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愿望和选择。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上重点中学,有的学习差的孩子到了重点中学简直就是活受罪,听也听不懂,如坐针毡。我以前参加过一个17岁女孩的遗体告别仪式。这个女孩生前给我表演过舞蹈,演奏过钢琴,歌唱的好,很漂亮。这个女孩的愿望是初中毕业后读个幼儿师范学校,她的父母说怎么可以当幼儿老师呢,必须上重点高中考大学,结果她上了高中两门课不及格,学习跟不上后来自杀了。多可惜啊。成功在于选择。 华商晨报:在“亲子关系”方面,你觉得家长还有什么误区? 孙云晓:陪伴很重要,很多父母没有这个意识,也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源头。孩子在12岁之前特别是6岁之前,孩子特别需要父母陪伴。父母能不能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现在很多父母工作忙,把孩子交给父母或者保姆,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隔辈人带孩子成功率不超过30%,多数老人不具备带孩子的能力。一些保姆的表情和态度都是有问题的。孩子特别敏感,需要眼神的交流,肢体的交流。父母的责任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再忙碌的父母也要尽可能的多陪伴孩子,错过6岁前最重要的阶段,许多的教育特别是亲情是难以弥补的。 误区二 只表扬不批评不惩戒 华商晨报:郎朗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父亲的教育方式,这种强制的教育方式你认可吗? 孙云晓:这种成功的案例是很偶然的,成功的概率很低。这种孤注一掷的教育模式是有问题的。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也是有规律的,这个案例不可以效仿。 华商晨报:“表扬式教育”是否可取? 孙云晓:这也是家长教育的一个误区。对孩子从来都是表扬,不能有任何批评,更不敢惩戒,这样只能让孩子更脆弱。孩子长大过程中肯定要经历很多挫折,犯了错误,让孩子敢于承担,吸取教训,要有抗挫折的能力。与奖励相对的惩戒,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华商晨报:那你提倡哪一种教育模式? 孙云晓:理解和尊重孩子,让孩子有更多的朋友。我在《百家讲坛》做讲座时曾告诉广大的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还严重,同时我也有一个新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父母联合起来以群治独,用同伴交往的方式治疗孤独。因为孩子上了中学之后,同伴的影响力超过父母,特别在意同伴的评价,同伴是不是喜欢,成了他们判断自己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朋友多的孩子不容易出现心理危机。 与同伴交往,不仅是同性,还要鼓励孩子与异性交往。多数的父母一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异性在一起,非差紧张,跟踪盘问,和同性在一起就放心了,这又是一个大的误区。其实孩子需要和异性交往的经验。他们的交往多数不是恋爱,或者说不是真正的恋爱。 华商晨报:谈到与异性交往就涉及性教育的问题,这同样困扰广大家长,你觉得家长该怎么做? 孙云晓:孩子出现性好奇,完全正常的,说明孩子长大了。父母不要指责,要引导。但很多中国的父母不好意思开口,那就给孩子买几本专家写的关于性教育的书,孩子需要可以看,这种态度会让孩子感觉很轻松,没有偷偷摸摸的感觉。 其实父母之间的关系是给孩子最好的性教育,但是很多父母意识不到。很多家长常是亲热的时候背着孩子,打架的时候对着孩子。父母要相互关心,呵护啊,拥抱啊,接吻啊这些都可以,从小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这么相爱。别忘了,孩子是研究大人的专家。 误区三 以为孩子越早学习知识越好 华商晨报:在和孩子沟通方面也是家长比较头疼的事情,你有什么建议? 孙云晓:我给父母的建议就是六个字,大耳朵小嘴巴。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特别叛逆,尤其要用这个方式,学会多听。有时候可以学会给孩子写信,在信里提出一些建议,信写好后放到孩子的床头,但不要问孩子看了没有啊,有什么感受啊。孩子肯定会看,但他们不爱说。 华商晨报:现在很多家长都关注如何让孩子进入好学校的问题,你怎么看幼儿园小学化这种教育现象? 孙云晓: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实际上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发展的任务,幼儿阶段不是学习知识,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这是孩子一生的发展基础。 急功近利对孩子是一种伤害,现在家长有一个误区,以为孩子越早学习知识越好,这是不科学的。 华商晨报:特别想问一个问题,你从事近40年的教育工作,你是如何教育自己孩子的? 孙云晓:我当年教育我女儿时,有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借个孩子去旅行”,言外之意就是帮助孩子交朋友。我孩子在上大学后说,最感谢父母在她18岁前带她走过了13个省。青春期的孩子不爱和父母说更多的话,但人在旅途话就多。我们曾经走三峡时在船上一待就是三天,不能上网,更多的是交流,而且我们是两三家一起旅行,孩子有伴。 华商晨报:那在学习方面你是什么态度? 孙云晓:我的女儿没有上过重点小学和中学,这都是她自己的决定。从小学升初中到高中再到读大学,我们只是提供一些信息,尊重她的选择,培养了她很强的独立性。没有独立性的孩子是长不大的。 不读重点学校,我就鼓励她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小学时当学生记者,中学时学的是日语,在家接待过三批日本留学生,假期去日本旅行。当年上中学学日语的时候她妈妈反对,她妈妈是北大日语系毕业的,觉得学日语毕业后工作面窄,女儿当时就想学,我投了支持票。 华商晨报:你的女儿现在发展的怎么样? 孙云晓:后来考上复旦大学,毕业之后当了记者,现在是中新社驻日本的记者,叫孙冉,你上网就可以搜到,很优秀的一名记者。这和我当初鼓励她当学生记者、和日本学生进行交流的社会实践经历是分不开的。 本报记者 杨东城 孙云晓,1955年2月生于山东青岛,现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著有《拯救男孩》《好方法教出好孩子》《教育就是以爱育爱》《爱孩子要敢于说不》《美好习惯决定美丽人生》《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功》《与孩子一起成长》《忠告天下父母》等。 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8年被评为“中国教育风云人物”。曾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优秀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 人物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