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美英格官网:北大淡化“偏才怪才”是对是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3:36:27
北大淡化“偏才怪才”是对是错?
2011年01月27日 14:14:12  来源: 半月谈网综合  】


北大已开始对今年校长推荐并经审核通过的210名学生名单进行公示。北大负责人表示,希望招收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具备发展潜能的优秀学生,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北大此举引发社会议论。

正方:
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既然叫做“偏才”、“怪才”,想必多少有些个性,没准还或多或少会有些脾气,对于大学而言,假如一不留心招进这样的“偏才”、“怪才”来,其实或多或少也意味着麻烦和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其实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不仅如此,按照北大给出的相关理由,北大的做法,其实有着更多的长远考量。例如,既然大学选拔标准不可避免会产生“指挥棒”效应,如果大学都表现出对偏才、怪才们的过度偏爱,类似的偏才怪才培养标准也同样难免滋生,而这的确可能对基础教育形成一定程度的误导。(武洁)
不选怪才偏才不全是北大的错
平心而论,北大的苦衷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既然没有标准,也就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那么如何来平抚社会争议。北大是国内顶尖大学,如果让这样一所大学去招一群考分不高的学生入学,如何去面对公平的质疑呢?谁敢保证招进去的偏才怪才就一定能成为像钱钟书、闻一多那样出类拔萃的人物呢?
高考虽然派生出了高分低能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它都是当下最公平的一种制度,虽然在执行环节仍然不尽如人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制度的刚性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所以说,哪怕真有这样的偏才怪才存在,北大能不能录取还真是个问题,这不是光有胆量就可以办的事,作为公办学校,公益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在社会公平大于一切的情况下,期望一项单独的制度来打开缺口,期望身陷其中的北大来承担这样的责任,未免过于苛刻了。
北大面临的困境,那些拥有推荐权的中学校长又何尝不是这样,相信这些中学校长还是有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度的,问题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在从小学就开始占据绝对主角的应试教育中,能产生多少偏才怪才,实在不容乐观。即使他们有惜才如金的责任心,那也要有偏才怪才可选才行。
说到底,不选怪才偏才的北大也许很让人遗憾,但这不是北大的问题,也不是骂骂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麦东)
“不招偏才怪才”掉入标准化陷阱
标准当然是个好东西,但如果过度去僵化标准,就很容易掉入教条主义的泥潭。现在北大这一番关于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说辞,就处处闪动着教条主义的腐气。
这些年,应试教育的模式化与标准化曾引发太多争议。诚然,标准化考试有其符合时代特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标准化本身就不存在任何弊端。比如,媒体曾不止一次报道过,一些作者发表的文章被选为高考语文阅读题后,最后自己给出的答案竟然都不符合参考答案。“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这样的尴尬,就揭示了应试教育一刀切的误区。应试教育的标准化,很可能只是少数人的标准,由此带上强烈的教育工具化与机械化的烙印。而许多所谓的“偏才怪才”,恰恰就因为不符合这样的人为标准,被摒弃在高校大门之外。
这是一个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的年代,更是一个价值更加多元的年代,很多“偏才怪才”恰恰可能成为这个社会最需要的人才。高校在标准化考试之外,应该有勇气给予这些人才一个更好的向上流动的途径,那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尽其才”。
“偏才怪才”也是不容忽视的人才,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现在,高校应该走出行政化的思维,以开放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些人才,而不是扛着所谓的“标准”,制造一副副模式化的教育面孔。(单士兵-广州日报)
过程公正比招收偏才更重要
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一举一动都颇引人关注。近日,北大公示210名“校长推荐生”,又激起社会议论。这次的焦点是,推荐生名单中鲜见“偏才”“怪才”。
围绕选拔标准和选拔公平的讨论,从2009年北大试行“校长推荐制”之初,或者说,从国内高校开始自主招生的那一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很多人都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亟需改革,我们需要以多样化的选拔方式,扭转唯分数论的僵化思维;另一方面,在社会诚信气氛欠缺的大背景下,我们又害怕这种选拔方式可能给一些有钱有权之人“大开方便之门”。我们期待灵活,又惧于灵活可能对公正造成的伤害。
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便有人断言,为避免争议,处于巨大社会压力下的中学校长们不可能推荐“偏才”“怪才”。从这两年的推荐生名单来看,这一预言已然成真。于是有人感慨,“校长推荐制”换汤不换药,本质仍是唯分数论。
中学校长们没有推荐“偏才”“怪才”,固然让公众的一些期待落空,但相比于这个结果,“校长推荐制”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标准公开、机会公平、选拔公正,才是更值得关注和追问的。从北大对公众质疑的回应来看,北大就是“希望招收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具备发展潜能的优秀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偏才’‘怪才’的标准很难给予准确界定”……北大的选拔标准是明确的,而在这一标准下,校长们有没有秉持大公无私之心、恪守慧眼识才之责,也应该接受社会监督。如果“校长推荐”的每道程序、每个环节都经受得住公平公正底线的考验,那么这个推荐结果应该可以被接受。
高校招生改革的每一次探索,都来之不易。公众常以挑剔眼光对待,也实在是因为对其抱有太大期望。正因为每次都是小心翼翼地踏出那一步,才更要踏得实、踏得正,只有这样,才能期待下一步、更多步。无论是自主招生,还是“校长推荐制”,关键是要构建起一套公开、透明的选拔程序,让这个制度能健康、长久地运转,为今后的改革树立起诚信、公正的榜样。
至于要不要招收“偏才”“怪才”,就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了。北大完全有权利青睐“全才”,其他高校也都有自己的选拔标准,同样有权利招收“偏才”“怪才”。而在一个公平公正的选拔环境中,无论是“全才”还是“偏才”,都会有自己施展才能的天地。(新民晚报/纪玉)
 
搜索更多北大 自主招生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