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尚家纺怎么样:“中国”与“天下”的观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58:13
“中国”与“天下”的观念    经济观察报 丁力/文
 
在早期汉字中,“国”写作“或”。据许慎的《说文》,“或”有三个组成部分:口(wéi,城)、一(疆界)、戈(武力保卫)。“或”证明中国的国家早期形式是武装城邦,以武立国。在诸侯国之上还有王朝,即天下。“域”字的本意也是邦国,比“或”多加了一个“土”。后来,在“或”的外面套上一个“口”,即又一层边界线,这就是一直用到1950年代的“国”字。“国”字的出现表明城邦的疆界已经扩大,由国向外扩展到野,为此需要建立更大的防御圈。

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地理和文化概念。至少在周初就已经有了“中国”。1965年,在宝鸡贾村出土了一件青铜器“何尊”。铭文有“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其中的“或”即“国”字,那时还没有加上外层防御圈 (或+囗=国)。“中或”即“中国”。与此类似,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也把法老的名字放在 “口”(cartouch,形状介于方框和椭圆之间)中。何尊是目前有关“中国”的最早实物记载,制作时间在周成王五年(约公元前1038年)。铭文中的“宅兹中或”证实了《尚书大传》关于周公营建洛邑的记载。洛邑在“中或”,位于西周都城镐(在今西安西南)的东方。“中或”指殷的统治核心地区中原,新建立的周朝需要在那里显示足够的力量。何尊铭文显示,那时“中国”已经有了宗教和政治含义。据有中国表明获得统治天下的天命,因此,周公营建洛邑要“廷告于天”。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说:

天命只能降于居住 “中国”的王者,这个观念,是中国数千年政治史上争正统的理由。……甚至“中国”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极重要的意义。而其渊源,也当在何尊所代表的周初受命思想。

受命就是接受天命。“得中原者得天下”并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含义,也表示获得天意支持、获得正统地位。在周成王五年之后,“中国”出现的次数很频繁。在2800多年前,《诗经·民劳》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惠此中国,国无有残。”这5个句子出自同一首诗。“京师”或“中国”都指“王畿”,是天子直辖的土地,是统治中心,与“四方”、“四国”相对应。四方或四国就是四方诸侯。《诗经·荡》写道:“女(汝,指周厉王)糓?(咆哮)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以上这两首诗都作于西周末年周厉王(约前877-前841在位)时期。

“中国”的范围是有限的,专指京畿一带,东周时以洛阳为中心。春秋时,晋国还不在“中国”之内。《春秋·僖公二十八年》说:某人 “自晋复归于卫”。《?梁传》解说道:“复者,复中国也。”卫国属于中国。又,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相距千里,相去千年。他们“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离娄下》)孟子还没有把舜和周文王当作中国人。两个圣人得志后把统治中心设在中国,法度(揆)是一致的。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现代版图上的各个地方都出现了文明的曙光。从辽宁到浙江,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共同点,如对玉的珍重、对龙的崇拜。大概因为相似性,中国在文明的早期就有了天下一家的思想。大禹统一中国之后,今天河南的黄河附近成为统治中心,边缘地带也得到安排。据《尚书·禹贡》,禹划分九州,又以王畿为中心,把土地划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每服的宽度是500里。五服的文明程度向外渐低,承担的责任也减少。其范围“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然后,“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禹贡》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也是地缘政治著作。它描述了大禹统一后的世界模式。即使“五服”是后人的想象,至少也在西周初期成形了。周穆王(约前976-约前922在位)“将征犬戎”,祭(zhài)公谋父对他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先王之制”就是大禹的五服制。祭公谋父还指出,夷蛮有向周王室进贡的义务:“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史记·周本纪》)周穆王比大禹晚1000多年,但处理“国际关系”的方式,西周没有改变,并一直延续到19世纪。

以自我为中心并非为中国古人独有。在《历史》第一卷,希罗多德说:波斯人 “认为他们自己在各个方面比所有其他人都要优越得多,认为其他的人的居住地离他们越近,优越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居住地离他们最远的,也就一定是人类中最低等的了”。波斯人的想法与大禹的五服没有本质差别。文明如同以石击水形成的波纹,从中心渐渐地散开。边缘地区的游牧民族更崇尚武力。因此,怀柔远人是有关战争与和平的大事。对于一个较为静态的农业社会,怀柔的成本比战争的代价低。为了和平,古代中国人总是怀有天下一统的理想,即使能力欠缺的统治者也会有这个宏大的目标。在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回忆说,梁襄王向他咨询: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孟子的“天下”也许不包括蛮夷土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残酷的现实政治与儒家理想并不兼容。在激烈的对抗中,实行儒家思想只能削弱国家的竞争力。到了汉武帝时,天下定于一,泛道德化有助于统治,儒家思想才得以大行其道。如果能够保持世界和平,或者为了保持世界和平,儒家思想可以为今后的国际关系学提供很大的帮助。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放大了的古代中国的天下。这个天下必将定于一。定天下需要以武力为后盾,但绝不能嗜杀,不能集权,必定以自由、民主为先导——正如孟子所说:“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约前372-前289)之后不久,天下的观念就遇到挑战,古代中国人扩大了眼界,知道他们不是“天下”的唯一。齐国的阴阳家邹衍(前305-前240)的想法虽然被认为是闳大不经,却对后世的政治哲学有很大的影响。他首先提出了“五德终始”和“大九州”的观念。邹衍认为,每九州组成一个大九州,为海所包围;共有九个大九州,为更大的海所包围。这样,共有九九八十一州。邹衍论证说,“赤县神州”(中国)只是八十一州之一。由此增添了“海内”的观念。余英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他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

由于邹衍的理论传播日广,中国对于它的位置的自我意识经历了一次根本的改变。视中国等于“天下”的旧观念让位于较为实际的观念,即认为中国位于“海内”。……“海内”是在地理学意义上使用的,表示中国领土的界限,而“天下”则是较纯粹的政治概念,与现代的帝国是同义语。

其实,《庄子·秋水》已经有“海内”的概念:“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乎薒米之在太仓乎。”薒(tì)米类似小米。庄子的中国比邹衍的神州在“海内”所占比例要小很多。庄子(前369-前286)比孟子小3岁,比邹衍大60多岁。《秋水》篇可能出自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之手,从而有邹衍的影响。齐国临海,齐人会有四面皆海的想法。有了新的地理观念之后,中国人身处“海内”一隅,但仍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感,如王勃这句广为传唱的诗句。

人们认识到中国的有限,却相信天命只授予统一的王朝。天下和海内是与王朝相关的地理概念,都必须完整,而国家则可大可小。王朝是一人所有,而现代国家的主权在民,不在主。迟至1899年,梁启超还要解释为什么中国人不知有国,也不知爱国。他在《爱国论》中说:

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中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无有文物,无有政体,不成其为国,吾民亦不以平等之国视之。故吾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吾民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

今天的爱国者仍然会遇到这个问题。梁启超意犹未尽。不到一年,他又写《少年中国说》:

且我中国畴昔者,岂尝为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一朝廷之老且死,犹一人之老而死也,于吾所谓中国者何与焉?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

梁启超准确地指出了王朝与国家的区别。但是,他有点乐观了。他设想的“人民之公产”的“少年中国”至今仍在怀胎之中,已经是百余年的怪胎。所谓“爱国”仍被贬低到爱某个人或某一小群人。这是不知国为何物的爱国者的悲哀。用权贵之国家代替一姓之朝廷,不比战国时期的政治更进步,也不符合当今世界潮流,更不符合中国之国家利益。

(丁力,学者,著有《地缘大战略》一书)

“中国”与“天下”的观念 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 “中国”与“天下”的重合(一) “中国”与“天下”的重合(二) “中国”与“天下”的重合(三) “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四) 穷与富的观念 遍存的“中国是美国大债主”的观念与自豪 道理与理性的医学观念冲突 黄兴涛:“中华民族”观念的萌生与确立 伟哥与中国人的性观念 优秀业务员正确的观念与心态 当代影像的语言与观念 谁来改变中国的教育观念 中美文化基本差异:中国观念与美国观念对比分析1 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 ——北大李扬 博客 《新闻与写作》:新媒体是一种观念的改变-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yy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 1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 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 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 y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 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 中美是两个历史、经历和观念都不相同的国家-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0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