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尼2016中国巡演时间:【怪力乱神】南方网:贫困县原来是全国百强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40:13

 阅读原文

2011年全国百强县名单近日发布。有网友发现,位居全国百强县第12位西部百强县第1位的内蒙古准格尔旗竟然还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中,同时在全国百强县名单和国家级贫困县名单中的还有内蒙古伊金霍洛旗... 全文↓

2011年全国百强县名单近日发布。有网友发现,位居全国百强县第12位西部百强县第1位的内蒙古准格尔旗竟然还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中,同时在全国百强县名单和国家级贫困县名单中的还有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和陕西省府谷县。与2011年全国百强县同时发布的还有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和东北30强县,这三个名单中则包含了更多的国家级贫困县。

(《中国经济网》8月23日)

再证扶贫机制存在缺陷

“富县戴穷帽”现象出现,实质上再次说明当前的扶贫制度可能存在严重缺陷。一方面,贫困县总额由国家核定,但具体名额的分配缺乏量化指标,各地方政府势必展开激烈暗战,“走后门”、“进省公关”、虚报贫困人口数量等花样层出不穷。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是这样的:“甲县和乙县争国家级贫困县,甲县失败,县长含泪说:我们这次没争取到贫困县的原因是我们县真的太穷了。”

另一方面,我国尚没有明确的“贫困县”退出机制,缺乏动态的评估体系和监督体系。一旦某县被认定为“贫困县”,除非该县自行申报“摘帽”,否则将一直能够享受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优待。这也正是很多县域早已摆脱贫困甚至跻身“百强县”,却一直死抓“贫困县”帽子不放的原因。

扶贫的终极目的是消除贫困,进而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平正义,但现在暴露出的“富县戴穷帽”的问题,却消解了扶贫制度的良好初衷,甚至制造了新的不公平。要让扶贫政策和资金用在最需要救助的地区,需要有关部门形成比较完整的贫困监测和评估体系,挤干贫困统计数据中的水分,以刚性的制度设计和严格的退出机制杜绝“伪贫困县”乱象的出现。□汤嘉琛

“百强县”如何分身为“贫困县”?

如何解读“若干县市的名字同时出现在国家扶贫办网站上《新时期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和2011全国百强县(含中部、西部)名单中”之怪现象呢?症结所在,是“贫困标准”显然过低。因“国家级贫困县”的标准,是本世纪初、即国家在制定与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时依据当地人均G D P、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所制定的标准。十多年过去了,经济社会变化很大,贫富格局早已改变,但这一标准却未曾“长个儿”。结果,过时的政策就创造出了“搭便车”的福利,于是不少地方“有了帽子还不想摘,没有帽子还想积极争取要”———背后的核心,无非是国家财政补贴、土地政策、税收减免、农民收入补贴等方面皆有减免之利。

百强县冒充贫困县,这与开奔驰领低保有何差别?所区别的,一个是合法合理地骗取国家财政,一个是手段卑劣地挤兑地方补贴。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分裂有时未必是一种“刻意”、而是“富县穷民”的必然。《瞭望新闻周刊》在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等资源富集地区调查发现,这些受资源开发拉动财政实力迅速增强的地区,均存在令人困惑的“富财政穷百姓现象”:山西榆林市去年财政收入已跃居全省第三位,下辖的神木县成为西部百强县,但是这个财政大市的12个县市区全部是国家级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鄂尔多斯市财政收入突破90亿元,下辖的准格尔旗是我国西部地区3个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旗县之一,但是全市的8个旗县也都是国家或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无论是真的“既贫又富”、还是“假贫真富”,背后的问题总是值得深思的。地方经济社会应该与公民福祉深深关联在一起,如果财政是财政、民生是民生,又或者补助政策如“天女散花”,受伤的总是公共利益。“百强县”与“贫困县”,应该就是鱼和熊掌的关系,两者兼得的吊诡,早该结束了。□邓海建

“国家级贫困县”何以成“全国百强县”?

“国家级贫困县”成了“全国百强县”,当然不排除地方领导过于功利化的因素:戴上“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就可以获得国家在财政补贴、土地政策、税收减免等方面的照顾,而登上“全国百强县”的“宝座”,则意味着领导有方、政绩斐然,进而当政者的仕途也前景一片光明。但是笔者以为,导致“国家级贫困县”成了“全国百强县”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眼下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公。

这种不公,首先表现为资源所在地的居民直接从资源开采中获利甚少。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该旗煤炭资源丰富,但是开发者主要是大型央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区属企业,且采用大型现代机械化作业,接纳当地群众就业的人数很少。所以煤炭开采虽然促进了准格尔旗的经济发展,但是对当地群众增收却贡献甚微。相反,由于煤炭开发而带来的诸如生态破坏、地表下陷等环境问题却要由当地老百姓来承担,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当地居民的贫困程度。

这种不公,还表现为地方政府所能得到的财政收入的比例过低。按照现行的财政收入分配机制,资源开发虽然能够大幅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但是60%以上的财政收入要被上级财政拿走,因此真正留给地方财政的并不多。反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矿产资源开发大国,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资源的开发者必须将净利润的50%留在当地,以便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因此,要想改变“国家级贫困县”成了“全国百强县”的状况,除了严格评审、让“国家级贫困县”名副其实之外,更重要的是变革现行的利益分配机制,让资源所在地的老百姓从资源的开发中得到更多的、切实的利益。□瞿玉杰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