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娘图包百度网盘:全球婚恋围观:我们的婚姻过时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59:53
美国“同性恋家庭”正在被承认

2008年,洛杉矶市民为禁止同性恋婚姻而对立。
作为一个由清教徒建立的国家,美国有着浓厚的宗教传统和庞大的保守势力。从政治倾向上来说,大多数美国人偏向保守,他们对于家庭的看法,也更多受宗教和政治传统影响。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同性恋争取结婚权利和保守派反对这种努力的争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人婚姻观的变化。
这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2008年加州对同性恋婚姻的公投。加州在当年6月宣布承认同性婚姻,但立刻遭到传统派狙击。当年总统选举时,加州选民的选票上多了一个公投项目:是否在该州宪法上添加条目,只承认一男一女结合的婚姻形式。这一公投以52.24%选民支持、47.76%选民反对获得通过。此后双方不断在州和联邦法庭上展开辩论,眼下诉讼仍未结束。
在2010年圣诞节前夕,美国副总统拜登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早安美国》主持人采访时坦承,他以前支持禁止同性恋结婚,但现在他的态度与总统奥巴马一样,正在发生转变。美国军方自1994年开始实施针对同性恋入伍的政策,在六年间就迫使6700多人被逐出军队。2010年12月22日,总统奥巴马下令废除这项禁令,军方正在研究相关落实事宜,以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来源:环球杂志)
美国人的结婚率为何降到历史最低?

美国人口普查局最近公布的统计结果也显示,当前18周岁及以上的美国人结婚率只有52%,为历史最低点。2010年美国非婚同居人数比2009年大增13%,达到750万。这一数字增幅如此之大除了和人们婚姻和家庭观念的改变有关外,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经济现状的影响。由于经济不景气、失业问题严重,人们往往不愿作出长期的婚姻承诺。
在谈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当前美国婚姻观的影响时,美国保守派刊物《大西洋月刊》对简·奥斯汀名著《傲慢与偏见》作了一番另类解读。社会经济层面存在的巨大不公,让伊丽莎白除了嫁个有钱人外别无选择,组建没有婚姻的家庭更会让她万劫不复。时至今日,随着普通人收入的上升与妇女地位的改变,伊丽莎白如果生在今天,她就算拒绝了达西,面前也不会只有鲁迅为娜拉预言的堕落或回来这两条路。有了这个比较,社会剧变带来的婚姻观改变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况且从历史沿革看,婚姻几乎从未像今天这样与爱情关系更多、与物质关系更少。
作为一个多种族、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美国人对婚姻问题的看法十分复杂,并没有一个统一意见,甚至连哪种看法更为“主流”都很难判断。从整体情况而言,家庭和婚姻在美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正在淡化。美国人对于家庭本身并不看重,而更注重家庭的功能和组建家庭的目的。研究家庭问题的教授斯特法妮·孔茨表示,以前人们爱从法律的角度界定家庭,现在家庭具有更多的含义。如果双方互相履行义务,即使两人不举行婚礼,或者两人是同性恋者,也可以算作一家人。

婚姻过时了吗?放在十几年前,这个问题毋庸置疑。但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迷茫。日益不稳固的家庭,价值观多样的取向,各种形式的感情关系都在挑战着人们的判断。
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还是这个变革的社会呼唤新的进化?放眼全球,不仅仅是中国人面临道德认知方面的困惑,其他国家也在经历家庭与婚姻流变的阵痛。
我们的婚姻究竟要往何处去?未来将会变成什么样——也许别人的答案,会给我们一些重要的提示。

近四成美国人认为“婚姻已经过时”

最近,美国《时代》周刊报道,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近四成美国人认为婚姻已经过时。
近几十年来,美国人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发生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一纸婚书并非组建家庭的必要条件,非婚同居现象愈发普遍。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支撑婚姻这种家庭模式的基础出现变化之后,美国人的婚姻观也不可避免地随之演变。
美国人对“未婚先孕”更加包容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社会问题的学者安德鲁·切林注意到一个现象:未婚先育的情况在美国的年轻情侣中十分普遍,其比例已经接近结婚总人数的40%。这些人大多具有大学学历,在一起同居,年龄在20岁上下。切林说,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美国社会正在变得更加包容有密切关系:人们不再认为这是一种离经叛道的现象,而把这看成是个人的选择,就像美国人极为看重的隐私一样。
26岁的建筑工人梅尔顿在2009年5月与正在大学攻读时装设计的女友戴维走进婚姻殿堂。婚后一个月,他们的女儿就呱呱坠地。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梅尔顿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像他们一样,在没有举行婚礼的情况下生下了宝宝,现在有些人结为秦晋之好,有些人已经订婚,还有的仍旧在同居,没有任何结婚的念头。
用梅尔顿的话说,在组建家庭的问题上,结婚与否并不是必要条件。如果仅仅因为有了孩子就匆忙成家,有可能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带来不良后果。梅尔顿说:“如今的婚姻就是一纸证书。没有这张证书,同样能把家庭生活过好。”
随着越来越多的伴侣未婚先育,初为人母的妇女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以前,未婚先育的女方主要是没有上过任何学校的穷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具有高中、社区大学或全日制大学的女性正在加入她们的行列。
美国人的结婚率为何降到历史最低?

美国人口普查局最近公布的统计结果也显示,当前18周岁及以上的美国人结婚率只有52%,为历史最低点。2010年美国非婚同居人数比2009年大增13%,达到750万。这一数字增幅如此之大除了和人们婚姻和家庭观念的改变有关外,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经济现状的影响。由于经济不景气、失业问题严重,人们往往不愿作出长期的婚姻承诺。
在谈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当前美国婚姻观的影响时,美国保守派刊物《大西洋月刊》对简·奥斯汀名著《傲慢与偏见》作了一番另类解读。社会经济层面存在的巨大不公,让伊丽莎白除了嫁个有钱人外别无选择,组建没有婚姻的家庭更会让她万劫不复。时至今日,随着普通人收入的上升与妇女地位的改变,伊丽莎白如果生在今天,她就算拒绝了达西,面前也不会只有鲁迅为娜拉预言的堕落或回来这两条路。有了这个比较,社会剧变带来的婚姻观改变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况且从历史沿革看,婚姻几乎从未像今天这样与爱情关系更多、与物质关系更少。
作为一个多种族、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美国人对婚姻问题的看法十分复杂,并没有一个统一意见,甚至连哪种看法更为“主流”都很难判断。从整体情况而言,家庭和婚姻在美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正在淡化。美国人对于家庭本身并不看重,而更注重家庭的功能和组建家庭的目的。研究家庭问题的教授斯特法妮·孔茨表示,以前人们爱从法律的角度界定家庭,现在家庭具有更多的含义。如果双方互相履行义务,即使两人不举行婚礼,或者两人是同性恋者,也可以算作一家人。

前不久,最高法公布了新《婚姻法》的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其中涉及了房产分割、“第三者”索要补偿、生育决定权等几个最容易产生纠纷的焦点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这是否从侧面体现了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
《环球》杂志联合搜狐网在网上展开的调查,共有28763人次参与投票。
“恐婚族”越来越多 婚姻信心指数在下降

在这次调查中,有57.4%的网友选择了“婚姻永远不会过时”。对于这个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银河点评道:“中国人还是很看重婚姻的。婚姻会永远存在,不会消亡,总会有人选择结婚、生孩子,但是选择结婚的人比例会越来越小。”
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副教授方刚博士则表示,对一夫一妻制婚姻的选择,在我们可以预见的历史时期仍将是主流,这是很正常的,这个数字也体现出了这一点。但是,这个主流已经弱化了,持这一观点比起以前,已经跌到不足六成,这说明人们的价值观在快速变化中。再过100年或200年,传统婚姻的地位将更加被撼动。
“人们对婚姻的信心正在下降。”他指出。从调查中看出,网友对于婚姻前景的投票比较分散,认为非常乐观的虽然占多数,但只有34.91%,说明了中国人的婚姻自信心、婚姻现状都不太好。“我们确实进入了一个婚姻脆弱的时代。有不少人认为婚姻法的修改会让‘恐婚族’增加(33.48%),也有不少人认为婚姻法修改维护了更多人的利益(35.21%),这种情况体现了一枚硬币的两面,从好的一面看,更多人利益受到维护,但从另一面看,这种维护也使另一些人利益面对风险。这说明人们已经清楚意识到婚姻的危机,需要靠法律来维护日益面对种种冲击的传统婚姻关系。”
“虽然乐观者比悲观者以及迷茫者都要多,但是三成左右的比率还是太少。”李银河告诉《环球》杂志,“这可能与受调查者年龄层次偏低有关,大多数50岁以上的人对自己的婚姻还是非常满意的,而这些人很少会参与调查。网络调查结果充分说明,现在的年轻人婚姻不稳定,他们才是主要担心的那一群。”
57.4%的网友:“婚姻永远不会过时”
调查结果显示,认可传统模式的长久婚姻的占68.66%。李银河表示,这是因为中国人与西方人价值观不同,中国人更具家族主义,而西方人更具个人主义,所以中国人更看重婚姻,甚至将家庭、孩子视为生活的目标;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享乐,并不认为孩子是最重要的。
方刚则认为,这再次说明,传统婚姻模式仍然是主流,但地位收到了挑战,不到七成的人向往从一而终的婚姻。但主张独身的也很少,人毕竟是群居的动物,渴望一种安全感。同居不结婚,体现出人们对婚姻的恐慌。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婚姻,没有法律认可的婚姻,仍然说明人是渴望群居关系的。
专家谈婚恋趋势:个人主义增加 家族主义减少

“丁克家庭、单亲家庭以及同性恋家庭等等,这些都不是不正常的家庭,它们与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扩大家庭一样,都属于多元化家庭模式,都是个人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李银河表示。“调查显示,最不被认可的还是同性恋家庭,高达46.98%的人选了这一项。这还是由于大众对同性恋不熟悉,不了解,由于少见多怪,才不能接受。而随着人们对同性恋的日益了解,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的。”
目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同性恋已经合法化,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中国没有在法律中禁止同性恋,还是比较人性化的,但是同性恋应该得到法律保护。另外,为了能让大众逐渐接受同性恋,媒体应少做反面报道,像是同性恋杀人、同性恋吸毒等等都应少做报道,而应多做正面报道。同时,也应多出现一些积极的同性恋题材的影视作品,像《绝望主妇》中的同性恋就是比较正面的。
在最后,李银河总结道:“中国人的婚姻状态将呈多元化发展,个人主义会逐渐增加,而家族主义将会逐渐减少,这就是我们的趋势。”

日本“女性工作狂时代”正在来临
如果有人问,女性到了一定的年龄会考虑什么问题,那答案肯定是结婚。
虽然和中国比起来,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有些落后,但是现在的日本女性也纷纷跻身社会,工作劲头完全不输给男性,“女性工作狂”的时代正在来到——顺便说一下,“女性工作狂”是由日本同名漫画衍生的词汇,形容那些努力工作并把工作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女性。
在当前的日本社会里,从前的传统观念“结婚就要成为贤妻良母照顾家庭”虽然还存在,但是人们的想法正在改变,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心中,这种观念已经日益淡薄。
如今日本年轻人们结婚的年龄都比法定婚龄(男18岁,女16岁)要晚,大体可分为三个高潮期:第一个结婚高峰期是大学毕业后两三年的25岁左右,第二个是大概27、28岁左右,接下来的则是30岁往后。而过了三十岁还没有结婚的女性,有一种叫法是“败犬”,意思是女性只要没有走入婚姻的家庭,那么就像是失败后的丧家之犬,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是这种说法,很快就受到了逆向的抨击,人们反其道而行之,认为“败犬”同样也是成功女性的生活方式。
女性对“婚姻存续期限”的期待下降
即使在现在,结婚对女性来说也是一件大事,但是,除了结婚之外女性的人生又多了其它的选择。没错,结婚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所以,人们对于婚姻的印象也有所改变。如果说对婚姻的印象改变了,那么其它的也会变吗?当然,与之附属的婚姻概念也随之改变,可以说,是婚姻的价值观在改变。
虽然日本年轻人依然会向往举办隆重的婚礼,但是对婚姻存续期限的期待已经下降了很多,未婚同居、单亲妈妈的现象也在增加。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当女性更加渴望自主地位的同时,男性对婚姻的需求也在下降。
六成日本小伙子希望被女孩倒追

迟迟不肯担负起婚姻责任的男子在日本被称作“草食男”,这些人的数量与日俱增。2009年的统计,回答“没有特定交往对象”的20岁到30岁之间的未婚男性高达70%,而六成以上的男人希望被女性追求,这种与以往传统完全不同的发展,也成为了阻碍人们走进婚姻和家庭的问题。
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追求、对责任的逃避,以及在并不乐观的经济形势下遇到的困难——种种因素都改变了日本的年轻人们。因此,尽管日本的父母长辈们非常期望自己的孩子们早日结婚,传媒舆论也在大力鼓吹结婚的好处,但是日本的少子化现象依然没有消失,成为了整个社会都非常头痛的问题。
人们为什么要结婚呢?这点才是最重要的。是为了钱?为了面子?还是为了爱?当然每个人的看法都各不相同。好坏姑且不论,其实结婚应该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能“和所爱的人在一起”才有的行为。回家后,能都对父母兄弟以外的人发自内心的说我回来了,那才叫婚姻。追根究底,周围的人说什么、年龄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两个人觉得怎么样或者自己觉得怎么样——这就是日本年轻人们的代表性看法。  (来源:环球杂志)
日本“食草男”缘何无力走向婚姻?
“食草男”指的是有稳定工作、温文尔雅,有良好人际关系,但对恋爱和婚姻不够积极的年轻未婚男性。“食草男”的流行颠覆了之前在日本民众中颇受欢迎的沉默、隐忍、坚强、粗犷的男性形象。
“食草男”们出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时代。蒸蒸日上的日本经济在当时造就了“拥有一亿中产阶级人口的社会”,拥有公寓、独栋房屋或者私家车成为日本人经过努力有望实现的目标。一般来说,男性都是工薪族,是“企业战士”和家庭的经济支柱;女性即使受过良好教育,也大多在结婚、生子后辞职,做家庭主妇。80年代末泡沫经济崩溃时,“食草男”们虽还在上学,却已体验到了日本经济由盛转衰的苍凉。从读大学到走向工作岗位,伴随他们的是90年代以来的经济长期低迷,政坛频繁变动,社会少子化、老龄化日趋严重,家族制度、企业终身雇佣制度和年终序列制度逐渐崩溃,养老保险制度漏洞百出,贫富差距拉大……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令日本经济雪上加霜,企业纷纷倒闭,失业率居高不下。这些都导致了当代的日本人比老一代人缺少安全感,对未来深感迷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日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以及行为方式开始发生深刻变化。此前,多数达到适婚年龄的男性在与异性的接触中往往以婚姻为前提,积极主动者多。而当今的“食草男”则对以婚姻为目的的异性交往表现消极,他们对爱情向往但不强求,认为过于积极主动地追求女性,可能会惹来麻烦,甚至会让自己受到伤害。因此,他们像食草动物一样温和、友善、“攻击性”弱,不认为爱情需要坚定执着、轰轰烈烈。“食草男”们缺乏父辈那种靠勤奋工作赚钱养家的自信,而相当数量的日本未婚女性仍希望能有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期待一个温馨的家庭和可以依赖的丈夫。
近年来,日本人的初婚年龄节节攀升,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从1975年的27岁上升到了2005年的29.6岁。2009年“食草男”的流行强化了这一趋势。“食草男”是日本经济滑坡的产物,在过去20年房价、物价飞涨,经济低迷不振的背景下,婚姻对于一个工薪族男性而言,意味着巨大的压力。

意大利:30岁开外才初婚
意大利作为时尚之都,以俊男美女闻名世界,人们也许会以为他们对待婚姻会更加开放一些。但实际上,由于意大利受到天主教的影响很深,大多数意大利人对待婚姻依旧非常严肃认真。
1974年5月以前,在西欧国家中,意大利与西班牙、爱尔兰同属不准离婚的国家,所有居民都无权离婚。1974年5月12日,意大利举行全国公投,有三分之二的公民投票赞成离婚,意大利公民才取得了合法的离婚权。
但即使这样,今天,在意大利想要结束一场婚姻并不轻松,即使是双方协议离婚也需要四年的时间,而如果达不成协议需走司法程序,那离婚过程将历时七年。此外,离婚在经济上也有相当多的支出。这些措施的初衷也许是为了帮助维持婚姻,不过其客观效果也让人们对缔结婚姻关系更为慎重。
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意大利登记结婚24.6万人,当年结婚人口比例约占全国人口的千分之四,这一数据在5年时间里减少了1.7万人。意大利结婚比例下降大约从1972年开始,当年的登记结婚新人有41.9万,占全国人口的千分之七点七。
同时,初次结婚的人数从1972年的39.2万减少到2008年的21.2万。首次结婚的新人年龄也大大延后。2008年,意大利初婚男性的平均年龄为33岁,女性初婚平均年龄接近30岁,这比2003年的统计情况大了1.2岁,比70年代的统计数字大6岁。
而与此对应,再婚者人数也在逐年上升,2008年达到3.4万人,这占到了当年结婚人口总数的13.8%。对比1972年和2008年的数字,新增结婚人口减少有4成,而再婚的比例呈现翻番的势头。
意大利社会学研究人员根据调查发现了婚姻方面一些变化的趋势:以前婚姻对于改变当事人,甚至是双方家族的社会地位有相当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有下降的趋势;由于女性经济上更加独立,所以从发展趋势看,现代女性已经不像以前的女性那样过于惧怕分居。对比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婚姻情况,研究人员发现,意大利夫妇分居的平均年龄要比欧洲其他国家晚,在意大利传统婚姻的比例还是比较高,尤其在北欧国家人们更多的选择同居而不是结婚。
影视作品中“出格”爱情想象增多
有趣的是,虽然在现实中意大利人显得较为传统,但是在他们的影视作品中,近年来关于各种“出格”爱情的想象日益增多,2008年一部《熟男我爱你》的大热电影,以喜剧的方式探讨了一个17岁未成年少女与37岁成年男子的恋爱问题,并且用一个大团圆结局表达了赞同的态度,这从世俗的角度说明,意大利人的婚姻和家庭,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动,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在公布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到,现代意大利相当数量的家庭组合选择了不受婚姻的束缚,这可以从新出生人口情况中得到验证。在2008年,有10万意大利新生儿属于非婚生子女,这占到了当年新生儿比例的20%。而在结婚财产问题处理上,2008年有62.7%的婚姻家庭选择了财产分割,而不是共同拥有家庭财产。当年的跨国婚姻比例上升到15%。     意大利国家统计局就社会婚姻状况的调查统计标准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婚姻的发展变化:涉外婚姻目前成为了意大利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随着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的交流增加,意大利内部对于涉外婚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而争论的结果就是法律法规方面的不断修正:1995年增加统计婚姻财产制度选项;1997年,当登记结婚者的国籍为意大利时,需要说明是出生在意大利还是以后获得的意大利国籍。看来,既然大势不可挡,意大利人也只有接受改变。

“在巴黎,离婚率高达50%”

法国总统萨科齐与前妻分道扬镳
不久前,我和一个法国男士谈论法国人的婚姻观时,他悲观地告诉我说:“在巴黎,离婚率高达50%”。
在他看来,“女性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越来越自我”是造成离婚的重要原因。而法国著名的《心理学》网站对女性的调查显示,50%的女性认为,“离婚”的主要原因是“男性的不忠”。
法国男性和女性的互相指责虽然都有失偏颇,但调查显示,法国的确是欧洲离婚率比较高的国家之一,全法国的离婚率高达30%,在巴黎,这个数字接近50%。有人说,考虑到这个数字出现在法国这样一个浪漫的国度,特别是这个国家接受过七十年代“性解放”和“女权主义”洗礼,这个数字似乎就“比较容易被理解了”。
最近,《时代周刊》和法国的《周四事件》杂志对法国部分年轻人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法国新一代年轻人,已经与七十年代“性解放”的一代不同了,她们更相信忠贞,认为“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已经过时了”。这表明法国年青人的婚恋观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根据问卷结果,虽然法国人“初吻”的平均年龄从15岁降到14岁,但是第一次“发生性关系”的平均年龄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15至16岁,推迟到17岁。78%的女孩和59%的男孩都要求“对方对自己绝对忠诚”,即使这种恋爱关系非常短暂(平均3个月)。只有7.5%的人对忠诚度没有要求。65%的男孩认为“只有在相爱的前提下才能做爱”(被调查者中有40%的人生于上世纪70年代)。60%的女孩子相信“一见钟情”。
50%第一胎结婚前出生 法国出台“同居协定”

“未婚先孕”的法国女司法部长
这份报告还指出,在法国早孕情况比较严重,值得社会的专注。此外,法国的年轻人对同性恋的问题比较宽容。
由于离婚率持高不下,离婚的法律手续繁复,因此在法国“未婚同居”的人越来越多。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法国政府从1999年底开始实施“紧密关系民事协定”(PACS)制度,俗称“同居协定”。这一制度在双方关系的成立、解除和法律效力等方面均有别于婚姻,但是规定“同居协定”当事人与婚姻当事人享有基本相同的纳税,以及社会或医疗保险款项。
法国社会对政府这个“同居协定”的出台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反对者认为这相当于鼓励“试婚”,有可能扼杀真正的婚姻,不利于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法国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这种“同居协定”。 比如,总统萨科齐政府的女外交部长64岁的米谢勒·阿利奥-马里,与她65岁的“同居男友”帕特里克·奥利埃于不久前共同进入内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两人“十指相扣”共同参加政党会议的照片更是在网上疯传。
由于法国社会对未婚同居问题的宽容,造成了法国的一个社会现象:“先生子后结婚”。据统计,在法国,50%的第一胎孩子出生在父母结婚之前。到生第二个孩子仍未结婚的人数达25%。早在1993年的统计就显示,有20%的孩子参加了他们父母的婚礼,而这个数字在1986年时只有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