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产侧切伤口长肉芽:“微服私访”过时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04:31

“微服私访”过时了吗

2011年06月27日 15:44
来源:人民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最近三亚市要求领导干部开展为期半年的体验民情活动,被称作现代版的“微服私访”,这个举措引来了一番是焉非焉的议论。肯定者说它发扬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传统,有利于执政为民;质疑者说这是古代清宫戏看多了,似乎不知“今夕是何年”。

“微服私访”,确和“纳谏”、“兼听”等类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遗产。在“皇权至上”、官本位的古代政治制度下,权力、官僚与民间是隔离的。我们看古装戏,官老爷出场,前面必要鸣锣开道,举着两块写有“肃静”、“回避”的牌子。那时第一位的是要保持“君权神授”观念,只有“权力巍巍耸入云”,才能震慑“下愚”和“草民”,保持社会的稳定。这种制度必然造成欺上瞒下、信息阻塞,难以政通人和。而为政者又需要一定程度地体恤民情,了解不同意见,缓和社会矛盾,于是个别明君贤相便创造了“微服私访”、“纳谏”、“兼听”等施政事迹,这些事迹被当作“佳话”写进了史书、戏文,在后世加以宣扬放大。其实古代史中的明君贤相少之又少,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微服私访”之类故事,大多只能从清宫戏中去寻觅。所以中国在近代因落后挨了打,先觉者冯桂芬总结落后的原因时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的观点,影响很大。

现代政治制度与古代政治制度,有着根本性质的不同。我们今天公认:一切政治权力来自人民。各级官员本来就是人民的一员,他手中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为人民服务的。如果服务得不好,人民可以随时收回他的权力。在这样的制度中,民与官,是主人与公仆的关系。既然官员是公仆,没有高人一等的地位,也不能脱离群众,更不敢隔膜民意(官员的下级也是一样),他又何必“微服私访”呢?亮出身份,与民对话,接受批评、建议,效果可能还要好些。须知现代政治是通过一整套的制度来保障“权力民授”的。

首先,人民的意志(即民意)主要通过人民代表(即民意代表),在各级人大的立法和对政府的质询乃至弹劾中加以体现,这要比官员个人采集社情民意可靠得多。其次,政权体制与民间社会在信息流通上完全没有阻隔,除了民意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反映、传递信息之外,我国《宪法》还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一般情况下,传统媒体担负对公仆们的舆论监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网络媒体又极大地补充了传统媒体的作用。今天,官员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那么,“微服私访”是不是过时了呢?答曰:是,也不是。我国史学界对待传统文化曾有一种理论,叫做“抽象继承”,即是说:可以继承老祖宗做法中的某些对我们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的精神。譬如作为领导者,应该从古代政治遗产“纳谏”、“兼听”中,学到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特别是批评意见,以及克服思想方法片面性的有益启示;也值得学习“微服私访”所表现出的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工作态度。这些东西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即使你没有信息屏障,你也需要民众面对面地了解你,考察你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业绩。同时,你更需要感性地获知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这就是为何现代政治制度下,来自民间的官员,还必须走入民间的理由,毕竟每一个老百姓手中都有一票,它决定着是授予,还是收回——你手中的权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