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板教学视频:这一代的书香:宽容与活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23:27:03

    
  
  上海“孤岛时期”很有名的《万象》杂志,它曾经孕育出张爱玲、傅雷、柯灵等许多文化名人。1998年,俞晓群与沈昌文等人,创办了新时期的《万象》,不管是“老店新张”也好,“旧瓶装新酒”也罢,这样一个海派文化的杂志,终于得以薪火延续,到如今已经成为广受读书人欢迎的文化品牌。此后,俞晓群,一个“爱书、懂书又做书”的出版人,一个被誉为深具文人情趣的知识分子,其名字就与他主持出版的“万象”、“书趣文丛”、“国学丛书”、“新世纪万有文库”等紧密相连在一起。“书趣文丛”出版了50余册,“新世纪万有文库”出版了500余册,而《万象》还在继续出版。而他在1990年底时推出的第一批书目的“国学丛书”,更是成为了后来风起云涌的“国学热”的先声。这些高品位的书籍系列,为当下读书人编织了美妙的“书之梦”。因此,大凡读书人,一提起俞晓群这个名字,心底自然都会氤氲出一种温馨的情愫。
    
  作为一个“爱书、懂书又做书”的出版人,俞晓群在《这一代的书香》,以细腻流畅的笔触,娓娓道出一个个书与人的故事。比如,他诉说了从事出版工作以来,所遇到的精彩人物,有些是神交已久的前辈,有些则是亲炙教诲的长者,如王云五、黄仁宇、陈原、王充闾、沈昌文等。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与陈原先生交往的小细节。陈原先生追求文字的尽善尽美,一本书,无论你如何的精雕细琢,到了陈先生的手里,还是会列出一大堆的错误。俞晓群说,这些年他与陈原先生交往不少,却从来没有给他老人家写过一封亲笔信,不是懒惰,实在是被语言家的目光吓着了,出现了类似“失语”的症候。陈先生的尽善尽美,俞晓群的忐忑不安,无疑都是爱书之人追求文字完美的一种品格与情操。这样的读书情怀,这样的出版情怀,实在让人敬佩。
    
  《这一代的书香》的另一部分是关于出版的思考,是俞晓群对30年来出版书业历史和现状的思考,既有其置身于80年代,对出版业扮演思想启蒙的角色的深入观察与反省,也有对现在追求畅销书的追风提出质疑。俞晓群认为,到了今天,在数字化、企业化、资本化的浪潮中,受到冲击的不仅是思想和趣味,还有知识分子和出版存在的合理性。比如,在商业模式而不是文化趣味成为主宰的年代,许多出版参与者都成为了书托。俞晓群说,这是文化而不是出版,正面临着崩溃的危机。
    
  而我个人特别喜欢的是俞晓群谈到的“宽容”。他在书中的一篇文章《三本书,三个难忘的名字》里,谈到很能反映30年来“思想解放”的主题的三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宽容》。他认为,正是这一本书,唤醒了他的良知,使他进一步懂得了“解放思想”的意义。也许是身兼出版、学术和写作的角色,俞晓群处处都显出一种“宽容”的情怀。他认为对央视百家讲坛上的学者要宽容,对于丹心灵鸡汤式地解读论语要宽容,对写手这个网络时代下的产物要宽容。而在谈及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的差异,他认为,这也反映了在现实书业中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市场的面孔,它可以让韩寒、郭敬明之辈甚嚣尘上,在商业上成功地“超越父辈”,甚至引得某些“父辈”也跟着发飙。另一幅是主流文化的面孔,在久远巍峨的文明殿堂里,那些晚辈、小辈、杂辈们无立锥之地。两副面孔彼此之间看似毫无说理的余地,然而社会却在这文化两极的竞争下,达到活跃和平衡。
    
  俞晓群说,没有宽容,何谈解放?没有宽容,何谈繁荣?这是非常感人的一段话。在这个开放多元的时代,宽容,更是一种迫切需要的豁达情怀。流行文化像自然界每天变化的阴晴圆缺、风霜雨雪;而主流文化塑造的是相对不变的高山与江河。而我们的生活,少不了风霜雨雪,亦同样少不了高山江河,它们互相存在的意义,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和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