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胜王牌什么意思:教育总投入达到GDP的7%才能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27:21
教育总投入达到GDP的7%才能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财政性教育经费应占GDP4.5%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10-01-27 01:58           字体显示:大中小【查看评论】
蒋建华

当前,有关部门和学术机构正在对2020年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开展研究,其中关于实现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投入保障条件和需求测算是一个重要问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瑞文和王红参考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研究的做法,对2020年我国全社会教育投入强度进行了需求预测和方案设想,希望能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有所参考。
一、参照以韩国为代表的经济、教育赶超型新兴国家的教育发展经验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战略目标。为了推进这一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在2020年前我国教育事业需要完成以下三方面任务:一是继续扩大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水平;二是推进城乡之间和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各级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三是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人才的培养能力。这样,我国将有可能在2020年达到并超过目前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即中等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平均水平。但是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投入的高强度支撑。
胡瑞文、王红两位研究人员,通过近30年来全国教育经费发展变化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并以202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质量应该达到的目标为参照,运用国际比较和生均经费指数测算的方法对2020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需求进行了预测。他们认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在人均教育经费的绝对值上与发达国家进行攀比是不现实的,但是要求全社会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和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等相对指标接近国际上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先进国家,应是可能也必须做到的。
就不同类型的国家来说,其教育总投入的强度和公共财政所占的比例有较大差异:一类是以西欧、北欧为代表的高税负高福利型(财政税收占GDP的40%~50%)发达国家,第二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中等税负型(财政税收占GDP的30%左右)发达国家,第三类是以韩国为代表的经济、教育赶超型新兴国家。韩国2003年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为GDP的4.6%,私人教育投入为2.9%,全部教育总投入高达GDP的7.5%。韩国早在人均GDP只有3000美元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教育总投入就达到了GDP的6.9%,其中政府投入和社会、私人投入分别占3.5%和3.4%,是新兴发展国家最大限度调动民间教育资源的典范,最早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既极大地增强了综合国力又满足了老百姓的多元需求。
就我国的国情来看,难以采用第一类高税负高福利国家的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单轨模式,应更多地借鉴美国和韩国教育经费结构的双轨模式。
二、2020年全国教育总投入应达到GDP7%,否则难以全面实现教育目标通过各级教育发展规模和保障教育质量的经费投入需求测算,2020年学前教育需要全国GDP总量0.5%的经费投入,比目前需新增0.3个百分点;2020年义务教育经费的总需求为GDP的2.5个百分点,需新增0.5个百分点;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经费的总需求约为GDP的1.3个百分点,需新增0.4个百分点;2020年的高等教育经费总需求约为GDP的2.1个百分点,需新增0.6个百分点。此外,为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以及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其他教育事业单位的良好服务,至少也需要相当于GDP0.6个百分点的运行经费。综上所述,对各级各类教育所占比例进行需要分析后发现,2020年的教育总投入,需要在2007年全社会教育总投入达到GDP4.7%的基础上,再增加2.3个百分点。否则,就要对未来教育发展目标作出重大调整。
在GDP7%的教育投入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应该承担多大份额呢?胡瑞文、王红作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4.5%或5%三个方案的假设,经研究后认为:由于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对2020年教育事业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需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保持在2012年GDP4%水平上的零增量方案,肯定是不可行的;2020年达到5%的方案当然是最理想的,但由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财政仍将处于供给约束型的紧张状态,所以实现的难度会比较大;4.5%的中方案比较可行。
他们对2008年国家财政支出的三大板块进行分析认为,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社会民生支出、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都呈紧张状态,但从结构比例上看,今后国家应适当压缩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和用于经济发展及基础设施支出两个板块的比例,扩大用于社会民生服务支出板块的比例,为加大对教育、卫生和社保就业三大民生支出腾出空间。假设经过支出结构调整后,第二板块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例由45.2%能上升至50%的话,以上几方面合计能扩大的比例也只有4.8个百分点。由于全国卫生公共经费和社会保障及就业经费长期以来在财政支出中比例严重偏低,亟须各方面整体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公共教育经费在财政预决算构成比例的增长空间,也给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5%的方案带来了困难。因此,胡瑞文认为在202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5%的方案(即达到目前世界各国4.4%~4.5%的平均水平)是相对比较可行的一种选择。
三、继续实行加大政府公共教育投入与多渠道筹集经费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我国人均教育经费的绝对值和教育总投入占GDP比重的相对值都较低,教育经费短缺依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008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了3.5%,比前几年有了较大提高,但仍远低于目前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4.4%的平均水平。国际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以及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发展,各国教育经费不可能只依赖于公共教育财政经费,必须拓展多元化的渠道,这已成了国际教育界专家们的共识。近十多年来,国际组织和世界银行都极为重视全口径教育经费统计的指标,从中可以看出教育筹资渠道多元化的国际发展趋势。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教育经费全部依靠财政拨款,几乎没有其他渠道的经费来源;改革开放后,通过公共财政体制和办学体制、筹资体制的改革,教育经费大幅度增长并实现了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由1978年的2.6%增长为2007年的3.2%;其他非财政性多渠道教育经费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占GDP的比例由1978年的几乎为0上升为2007年的1.5%;两方面相加后,全社会教育总投入占GDP的比例由1978年的2.6%上升为2007年的4.7%。正是上述全社会教育总投入占GDP比例2.1个百分点的增量,支撑了30年来各级各类教育规模的发展和普及率的大幅提高。未来的任务是要将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就需要更高强度的教育投入,至少使全社会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再增加2个百分点以上。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家财政供给能力今后仍然处于紧张状况,因此必须继续实行政府办学与社会办学并举、公共财政投入和通过企业、社会和私人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坚持这个方针,到2020年,多渠道的教育经费提高到相当于GDP2.5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高0.8个百分点),是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