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邂逅影音先锋:人之患在不好读书----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教育部总督学柳斌 - 综合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5:38:04

人之患在不好读书----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教育部总督学柳斌

    我不反对读图。尤其对于孩子,这些东西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又加上现代技术手段,非常生动有趣,容易理解,有很多优越性。但读图有很大的局限。它的快节奏使人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把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思考排斥出去。
    人的发展史最大的一次飞跃,就是识字。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忽视识字这项工作。
    要让学生重视阅读,最根本的任务要落到教师的头上。看一个语文老师高明不高明,并不是看他的学生语文能不能考高分,主要应看他有没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情感。如果他的学生都非常热爱语文,对学习语文有浓厚的兴趣,他就是一个很好的语文老师。
    记者:柳老,当前社会有一种现象,人们都不大喜欢读书了,您对此是否有感觉?
    柳斌: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影响很大。现在很多人不愿静下心来读书,不仅是一般青少年,就连很多有文化基础的人,包括老师、作家,也耐不住寂寞,不想坐下来读书,更不想去读那些长篇著作。有一个调查表明,不少老师没有读过《红楼梦》,没有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至于研究历史、文化、哲学方面的书,读得就更少了。由于书读得少了,很多人包括一些文化名人,常常会闹出一些知识性的笑话;一些报纸、电视台,也常常出现明显的知识性错误。他们的知识来源大多是那些简单通俗的传播渠道,没有去读原著,去细究呀!
    记者:有些人提出,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读图的时代,您怎么看?
    柳斌:我在资料上确实看到过这样的提法,说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这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现实的情况确实如一些人所说,人们读图的机会多于读“字”。打开电视画面,各种故事片、连续剧、新闻、广告及其他各种信息,基本上都是通过声像手段来制作和传播的;书店里的各种图书,也有不少是用图来演绎各种故事,有的人居然还用图来演绎理论数据;书架上还摆出了《画说资本论》。
    产生这种情况,我想可能是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状态以后,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竞争相当激烈,人们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压力都很大,他们有一点休息的时间,就希望接受一些直接、直观、形象的东西,不想考虑长远的事情。
    记者:您是老教育工作者,您认为对这种现象应该怎样认识?
    柳斌:我不反对读图。尤其对于孩子,这些东西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又加上现代技术手段,非常生动有趣,容易理解,有很多优越性。但读图有很大的局限。它的快节奏使人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把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思考排斥出去。孩童阶段还情有可原,如果到了中学、大学,甚至成年之后,还热衷读图而不去读字书,负面影响就大了。诚然,初始时期汉字中的象形字曾经也是图画。但经过几千年由具体到抽象的演变和发展,现代汉字已经远离图画,成了代表特定意义和声音的符号。现代汉字的概括能力、构词能力、表达能力,较之初始的汉字已经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其强大的思维表达功能已是图画所无法比拟,也无法代替了。所以如果仅仅满足于读图,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就会疏于思考,就会丧失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我们知道,很多东西都要通过阅读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比如庄子有一句话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读着这样的文字,你才能想象出其中的玄奥,读图是达不到的。又比如古人编制的一则谜语: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骨瘦皮黄;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泪眼汪汪。这谜语打的是撑船用的竹篙。短短28个字,既是一首诗,又生动塑造了一位旧社会“童养媳”的形象,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这里面的深刻用意,也只有去读、去想,才能感受得到。
    我们再来看朱自清先生关于“时间”的描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像这样细致入微的描画,这样细腻的思想感情,你不通过阅读文字,怎么能体会得出呢?
    记者:如此看来,读字较之读图更具有优越性,是吗?
    柳斌:事实确实是这样。阅读是不可以其他方式来取代的。它给人以充足的思考空间,使人处于主动地位。尤其是默读,你可以边读边思考,边联想,并产生共鸣或者怀疑。很多新知就是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想象产生的。可以说,阅读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一个经过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探究过程,甚至是一个知识的再生长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毛主席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就是说知识是从实践的过程中来,也是从认识——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来。因为一个人的经历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很多人家已经用实践证明了的知识,你就不必再去实践了。比如鲁迅说过的:“砒霜,大毒”,《本草纲目》上已有明确记载,你就不必再去亲口尝试了。所以,我们现在获取知识,大量的是通过间接经验,即通过读书去获取。人们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产生新知的过程。古代强调读四书五经,后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以注疏、考证和翻译,这些就是一种发展和创造嘛!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他读过的书不少都有详细的批注。那些批注或赞美,或质疑,或批评,记载着他的思考、感受和体会,是他思想上迸发出的创造的火花。所以我说,我们在热衷读图的同时,不能放弃阅读,废弃思考。没有阅读和思考,哪来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生存之本啊!一个民族不能创新,你就准备挨打吧!李敖访问大陆说过一句话,说中国的过去可以用“挨饿”和“挨打”来概括。我们要想不挨饿,不挨打,就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不断创新,使自己永远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记者:您在日前召开的中小学图书馆学会委员会上提出一个命题,说是阅读改变人生。能够谈一谈您的具体感受吗?
    柳斌:有一位记者问我,“您作为一位农村的孩子,现在成为一位国家干部,是谁改变了你的一生?”我回答他:从大的方面来讲,由旧社会进入新社会,这是社会的发展改变了我的人生。但是要从我个人来讲,我只能说是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如果我没有阅读的能力,我还会跟我的父母、祖父母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田。拥有了阅读的能力以后,我的知识不再仅仅拘束在那个小山沟里面,不仅仅是春种冬藏那些东西了,具有了从事专业工作,从事教育、文化这些工作的能力。识字是非常重要的。普及小学教育最根本的是培养识字、阅读、计算的能力,当然还包括品德教育。我曾经写过两篇文章:《人生识字聪明始》、《再谈人生识字聪明始》。在很早以前,喜鹊就会筑巢,蜜蜂就会做窝,可那时候人类还在穴居野处。但是后来人从穴居到树上筑巢,然后再从树上下来盖茅房,盖了茅房后又知道盖土房,盖砖瓦房,一直到盖钢筋水泥的高层建筑。可回过头来看,喜鹊还在筑巢,蜜蜂还在做峰房,几千年没什么变化,为什么?就是人有学习的能力,能通过读书识字,不断的进步。所以人的发展史最大的一次飞跃,就是识字。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忽视识字这项工作。
    阅读不仅改变人生,还可以改变社会,振兴民族和国家。我们中国近二十年来迅速崛起为“世界工厂”,这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这个现象的出现有很多因素,比如说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引进技术,引进外资。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如果我们的劳动力不能适应需要的话,能够成为世界工厂吗?外国的技术也好、资金也好,最终要靠我们的工人,把他的设计、图纸、技术变成产品。我们崛起为世界工厂,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从1986年起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年的时间,我们使整个人口的平均文化水平由1985年以前的4.3年初级小学水平一下提高到了8年多初中水平。如果我们不把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提高近四年,你能够提供那么多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吗?
    我记得连续剧《八路军》里面有一个故事:日本人打到山西那边,突然袭击一所学校;让他们惊讶的是,孩子们还在那里专心读书。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对下一代的教育,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可惜文化大革命把这种优良传统打破了。学校停课,高校停止招生,读书无用论风行一时。不尊重知识,不尊重文化的不良风气盛行。我们应很好地总结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这些轻视文化、轻视知识的教训,反思曾经被扭曲的时代。
    记者:现在社会出现重视读图、轻视读字书的倾向,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呢?
    柳斌: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促成一种读书的氛围,要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人之患在不好读书。”要以好读书为荣,以不好读书为忧、为耻,去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这种氛围,有赖于政府及有关的职能部门的倡导,有赖于宣传舆论部门的引导。另外,我觉得仅仅有一种氛围还不够,还要组织广大的学生参与读书的活动。现在有的活动开展得很好。比如全国妇联倡导的“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还有“红领巾读书活动”,等等。再其次,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要让学生重视阅读,最根本的任务要落到教师的头上。如果每个语文老师、每个学校的校长都能够重视读书的话,这项工作就能够很好地落到实处。看一个语文老师高明不高明,并不是看他的学生语文能不能考高分,主要应看他有没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情感。如果他的学生都非常热爱语文,对学习语文有浓厚的兴趣,他就是一个很好的语文老师。
    记者:现在的学生不少的厌倦读书,你认为应该怎样去引导?
    柳斌:首先要把养成浓厚的读书兴趣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读书的兴趣要从小培养。我小时就深受父叔酷爱读书的影响。先是由长辈们口授《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启蒙读物。上小学以后学校有为数不多的图书。放暑假了,叔叔有初中、高中的课本,就拿过来读,觉得很有味道,有些字不认识就请教他。再就是十里八乡的书借来读。那时读书怀着一种强烈的欲望,很多书拿到手就一气读下来,甚至背下来。我记得当时初中的《狂人日记》、《背影》、《可爱的中国》等很多篇章都是能背下来的。四大名著也是在那时候看的。我现在年近70岁了,五六十年前背的东西现在想起来还会很自然地蹦出来。当时背的东西,有些还弄不懂什么意思,现在一回味,都懂了,而且很有用。
    另一方面是要有一个好老师。我在初中就遇到过一位很值得尊敬和怀念的语文老师。他培养了我们的兴趣,好的文章就要你背,大致讲一下,要你多读,然后要你写读后感。写了文章之后,他评卷的方式也很特别。你这个句子写得好,他就用红笔画两个圈;写得特好就画三个圈圈,然后有一个总结性的评语。同学们好受鼓舞啊,就希望每篇文章都得到更多的红圈圈。现在可读的东西太多了,哪些是应该读的呢?成人可以依靠自己去选择,但青少年的识别能力还不强,所以他就需要老师、家长、教育工作者帮助他们选择,为他们推荐提供一些好的读物,不要让那些不好的读物去侵占他们宝贵的时间。这点很重要。开卷有益到现在已经不完全是真理了,因为现在开卷无益甚至开卷有害的东西太多了。即使开卷无害,也会占据青少年宝贵的时间。鲁迅讲过:“窃取人家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
    再其次,就是要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我的一个习惯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做一点笔记,有时候写点感想,有时候把书中好的句子摘录下来。通过各种方式,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