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培训机构有哪些:和谐社区创建模式扫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5:11:07

A7和谐社区创建模式扫描   

 

目前,各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和谐社区的推广工作,全国上下都形成了“构建和谐社区、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一些先行的城市在这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依据这些经验可将和谐社区创建模式概括为活动创建型模式、组织创新型模式、标准创制型模式、管理创优型模式等四种类型。

活动创建型模式

活动创建型模式主要是凭借党委政府强大政治号召力与整合资源能力,按照既定的标准与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力求在较短时间内使创建成效完全或基本覆盖全市所有社区,实现整个城市社区面貌的全面改观。活动创建型模式较为典型的个案就是武汉市实施的“883行动计划”。   

“883行动计划”中的“883”,是2002年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的社区总数。2002年,在武汉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武发[2002]15号)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用3年左右的时间,按照“市区共建、以区为主、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要求,全面推进7个中心城区的883个社区的建设,最终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科教人文型社区。截至2006年4月,全市各方在“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中共投入了12.67亿元,全市7个中心城区的883个社区(目前已超过1000个社区)和6个远城区的77个社区,按照既定的标准分批次逐个地进行建设,共建设各类项目20多万个,500万市民从中受益。   

这种模式有四个特点,一是党委政府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等问题高度认同,对社区建设的目标、计划以及具体步骤有明确规划,并依照行政层级自上而下层层贯彻落实,并通过评估验收的方式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强势推进特征明显,效果明显。二是广覆盖与惠民性。在这种和谐社区创建模式的背后体现着强烈的政府责任与对公民权尊重的融合,强调政策行为的公平性与普及性,努力让居民能切切实实感受到城市的变化。三是虽然在民间力量发育不充分的背景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其现实合理性,但依然不能规避强势行政背后因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而带来的缺憾问题,尤其体现在社区文化再造以及居民精神需求的满足方面。四是行政推进力量是较为生硬的操作方式,不能有效地展现社区经验推广过程中的策略艺术,因而往往无法顾及不同社区发展进程中的个性特点而做到因地制宜。此外,这种模式的实施往往是以巨额的财政投入为前提。

组织创新型模式   

组织创新型模式就是借助街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组织创新及其不断复制再造,以此为重要推动力,不断推进和谐社区的发展成效。在城市和谐社区发展过程中,深圳以及其后的上海、宁波等地的社区工作站组织创新及其社区刨建模式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以深圳市为例。2005年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布实施了“深圳市社区建设工作试行办法》和《深圳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正式拉开了深圳市新一轮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帷幕。这次改革创新的突出特点是:在社区设立工作站,实行“居站分设”。在原有社区居委会之外新设一个社区工作站,采用“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工作站并行”的模式对社区进行管理。这一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在社区里新增加了一个主体组织即社区工作站。社区工作站主要承担政府行政职能,独立于社区居委会之外并列而设。社区工作站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支持与配合,各司其职,以社区组织的多元化来满足社区需求的多元化。   

组织创新型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一是通过组织创新及其复制,使得和谐社区的经验推广具有很强的可获得性与可操作性。二是这种模式以组织重构为突破口,理顺了政府与居委会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发挥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同时也通过对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与社会组织的重构与创新。三是这种模式的实施推广有较高的限制条件,尤其因为需要增加公共财政投入与人事编制,有可能带来大幅度增加政府运作成本的风险。四是居委会与工作站的并行,利益博弈在所难免,尤其在模式构建的初期阶段,另外,对于一种新型组织与体制创新,居民也需要有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因此,认真审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可能是采取这种模式前首先必须加以慎重考虑的事。

标准创制型模式   

所谓标准创制型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探索创制和谐社区建设标准,把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标准设定的规制探索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二者的有效互动促进和谐社区经验的不断普及推广。南京市的玄武区、白下区较早开启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标准创制型推广模式,其后,北京市宣武区、朝阳区、石景山区,大连市西港区、西安市碑林区等也积极开展和谐社区标准创制及其推广活动。   

2005年上半年,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街道以标准化文本的形式,在全国首次对构建和谐社区提出了一整套标准化的《和谐社区评价准则》。评价指标共有30个类别96项内容,以6个方面规定了和谐社区建设的评价要求。2006年8月,2007—7上社区南京市玄武区出台的《关于实施(和谐社区评价标准)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通知》,制定了新的区级和谐社区评价标准。2006年3月,南京市白下区正式出台《白下区创建和谐社区基本标准》,从9大方面,细化出39条标准。在参照玄武、白下两区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基础上,南京市制定出《南京和谐社区指导标准》和《南京市农村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初步拟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南京和惜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提出到“十一五”末,全市90以上的社区要达到和谐社区标准。   

这种模式同样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从优势方面看,首先,通过和谐社区标准的研制与创建,使得和谐社区的创建始终有一个清晰可见的可供不断扩展与向外推广的边界。这既有利于创建成果可以作为标准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完善与累积,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和谐社区创建过程的可借鉴性、可比较性。其次,标准具有明晰性与简便性,通过标准的订立及其有效推行,可以便捷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进程。通过参照标准,改进工作,有助十避免工作疏漏。这种推广模式的不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标准的科学性问题。和喈社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因此,住标准制定过程中易于存在两难问题:即究竟应该把哪些要素列为和谐社区建设的标准性要素;在数量上究竟要制定多少条指标(或标准)才是合适的。二是标准的适用性问题。标准总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同的社区的自然及社会特点有很大的差异性,这样就在标准制定的统一性、抽象性与标准适用上的具体性与灵活性之间产生了矛盾。

管理创优型模式   

无论城市还是社区,有效管理都是一项核心工作,管理创优型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策略,就是把完善管理定位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以通过不断对社区各类事务管理的不断改进来实实在在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进程。目前,各城市开展的网格化管理就是管理创优犁模式的最好体现。城市网格化管理就是把管理内容划分为部件和事件,把管理范围划分成以万米网格为最小管理单位,明确管理的标准和流程,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体系,配置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和设备,形成科学、封闭的管理系统,实现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能级和水平。比较典型的有上海市卢湾区、长宁区以及北京市东城区等。   

以上海为例,卢湾区、长宁区首先被确定为上海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的两个主要城区。其管理特点包括:一是社区全覆盖。在街道、居委会等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统一划分网格单元,明确管理对象,界定管理幅度,对社区实现属地化为特征的全方位覆盖。二是强化整合力。在网格单元内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各类资源。三是数字化管理。由各单元构成网格,结构清晰,功能相近,实行信息化基础上的数字管理。四是快捷反应机制。网格本身具有相互连接、彼此联动的特点,便于调控力量的有效、集中投放。   

这种模式从优势来看,作为一种实现社区管理最优化的运作机制与方式,它充分凸显了社区管理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并将管理的改进与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与示范性。二是这种模式充分考虑到原有的工作基础,较好地处理了与现有体制的衔接关系以及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与开拓性的关系。三是其做实做强社区实体化导向与积极倡导社区多元共治的导向也很有意义。从劣势来看,作为一种脱胎于自然科学的管理方法,其人文含量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有机交融可能始终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管理的本质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此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如社区各类组织间具体关系的处理、功能定位、运作机制、人员配备等方面也还不够明晰。尤其对于条块之间关系如何有效整合、协调处理等问题,还有待作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总之,在当前和谐社区建设与推广进程中,各地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和谐社区建设品牌与推广模式。不论实行哪种模式,老百姓受益是第一位的。因此,在权衡和谐社区推广模式时,要做到既有借鉴又能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