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学钢琴的方法视频:5.算術師摩嘎藍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19:19

5.算術師摩嘎藍經[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東園鹿母殿堂。

當時,算術師摩嘎藍婆羅門來到世尊之處。來到之後,與世尊共相問候。互相問候、友好地交談之後坐在一邊。坐在一旁的算術師摩嘎藍婆羅門對世尊如此說:

“朋友苟答馬[2],猶如這座鹿母殿堂可以看到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如此直到最後的樓梯級[3]。朋友苟答馬,這些婆羅門眾也可以看到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也就是學習[4]。朋友苟答馬,弓箭師們也可以看到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也就是箭術[5]。朋友苟答馬,我們靠算數維生的算術師也可以看到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也就是計算。朋友苟答馬,當我們得到學生,首先如此教數:一為一,二為二,三為三,四為四,五為五,六為六,七為七,八為八,九為九,十為十。朋友苟答馬,我們也教數至百,教數至更多。朋友苟答馬,是否能夠講述在此法、律中也是如此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的呢?”

“婆羅門,可以講述在此法、律中的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婆羅門,猶如有經驗的馴馬師獲得一匹良種之馬[6],首先會用馬勒來馴服,然後再進一步作馴服。正是如此,婆羅門,當如來獲得可調之人,首先會這樣調教:

‘來,比庫,你應成為持戒者!應以巴帝摩卡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受持學習于諸學處!’

婆羅門,當比庫成為持戒者,以巴帝摩卡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受持學習于諸學處以後,接著如來進一步調教:

‘來,比庫,你應守護諸根門。當眼看見顏色,不取於相,不取隨相[7]。若由於不守護眼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眼根,持守眼根律儀。當耳聽到聲音……鼻嗅到香……舌嘗到味……身觸到觸……當意識知法,不取於相,不取隨相。若由於不守護意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意根,持守意根律儀。’

婆羅門,當比庫能夠守護諸根門以後,接著如來進一步調教:

‘來,比庫,你應於食知節量。應如理省思所吃的食物:不為嬉戲,不為驕慢,不為裝飾,不為莊嚴,只是為了此身住立存續,為了停止傷害,為了資助梵行,如此我將消除舊受,並使新受不生[8],我將維持生命、無過且安住。

婆羅門,當比庫對食物知節量以後,接著如來進一步調教:

‘來,比庫,你應實行警寤而住!白天以經行、坐禪使心從諸障礙法中淨化。在初夜時分,以經行、坐禪使心從諸障礙法中淨化;中夜時分,以右肋作獅子臥,足足相疊,念與正知,作意起來想;後夜時分,起來之後以經行和坐禪使心從諸障礙法中淨化。’

婆羅門,當比庫實行警寤以後,接著如來進一步調教:

‘來,比庫,你應具足念與正知!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時保持正知,持桑喀帝、缽與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嘗時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覺醒、說話、沉默時保持正知。’

婆羅門,當比庫具足念與正知以後,接著如來進一步調教:

‘來,比庫,你應常去遠離的坐臥處——林野、樹下、山丘、幽谷、山洞、墳場、樹林、露地、草堆。’他常去遠離的坐臥處——林野、樹下、山丘、幽谷、山洞、墳場、樹林、露地、草堆。他托缽回來,飯食之後,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於面前。

他舍離對世間的貪愛,以離貪之心而住,使心從貪愛中淨化。舍離惱害、瞋恨,以無瞋之心而住,憐憫一切眾生類,使心從惱害、瞋恨中淨化。舍離昏沉、睡眠,住于離昏沈、睡眠,持光明想,念與正知,使心從昏沉、睡眠中淨化。舍離掉舉、追悔,住於無掉舉,內心寂靜,使心從掉舉、追悔中淨化。舍離疑惑,度脫疑惑而住,對善法不再猶豫,使心從疑惑中淨化。

當他舍離此作為心的隨煩惱、使慧羸弱的五蓋,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于初禪;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於第二禪;離喜,住於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成就並住於第三禪;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成就並住於第四禪。

婆羅門,對於那些尚未到達而希望住于無上解縛安穩處的有學比庫,我會像這樣來教授他們。對於那些諸漏已盡、修行成就、應作已作、已舍重擔、獲得己利、滅盡有結、以正智解脫的阿拉漢比庫,這些法也可助成現法樂住及念與正知[9]。

如是說已,算術師摩嘎藍婆羅門對世尊如此說:

“是否朋友苟答馬的弟子受到尊師苟答馬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所有人都能成就最終的目標——涅盤,或者一些人不能成就呢?”

 “婆羅門,我的弟子受到我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一些人能成就最終的目標——涅盤,一些人則不能成就。”

“朋友苟答馬,是何因何緣,涅盤存在,通往涅盤之道存在,作為指導者的尊師苟答馬存在,但是朋友苟答馬的弟子受到尊師苟答馬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卻只有一些人能成就最終的目標——涅盤,一些人不能成就呢?”

“婆羅門,我就此問題反問你,請按你的意思回答。婆羅門,你認為如何,你善知通往王舍城的道路嗎?”

“是的,朋友,我善知通往王舍城的道路。”

“婆羅門,你認為如何,若有個人來這裏想去王舍城。他來到你跟前這樣說:‘尊者,我想去王舍城,請指示我王舍城的道路。’你這樣對他說:‘好的,朋友,這條道路能去王舍城。從此走不久,走了不久後你將看見某某名的村莊;從那走不久,走了不久後你將看見某某名的市鎮;從那走不久,走了不久後你將看見王舍城宜人的園林、宜人的樹林、宜人的土地、宜人的池塘。’他受到你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卻取錯誤的道路走向相反的方向。

若又有第二個人前來想去王舍城。他來到你跟前這樣說:‘尊者,我想去王舍城,請指示我王舍城的道路。’你這樣對他說:‘好的,朋友,這條道路能去王舍城。從此走不久,走了不久後你將看見某某名的村莊;從那走不久,走了不久後你將看見某某名的市鎮;從那走不久,走了不久後你將看見王舍城宜人的園林、宜人的樹木、宜人的土地、宜人的池塘。’他受到你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順利地去到王舍城。

婆羅門,是何因何緣,王舍城存在,通往王舍城之道存在,作為教導者的你存在,但是受到你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一個人取錯誤的道路走向相反的方向,另一人順利地去到王舍城?”

“朋友苟答馬,對此我能做什麼呢?朋友苟答馬,我只是指路人。”

“正是如此,婆羅門,涅盤存在,通往涅盤之道存在,作為指導者的我存在,但是我的弟子受到我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卻只有一些人能成就最終的目標——涅盤,一些人不能成就。婆羅門,對此我能做什麼呢?婆羅門,我如來只是指路人[10]。”

如是說已,算術師摩嘎藍婆羅門對世尊如此說:[11]

“朋友苟答馬,在此有些人無信心,為生活而不是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為非家者,奸詐、虛偽、欺瞞、散亂、傲慢、輕浮、饒舌、愛說閒話、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節量、不實行警寤、不希求[心]平等、不極尊重學、奢侈、懶散、為墮落的先行者、疏忽遠離、懈怠、缺乏精進、忘失念、無正知、無定力、心散亂、劣慧、愚鈍,尊師苟答馬不與他們一起共住。

然而,那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為非家者,不奸詐、不虛偽、不欺瞞、不散亂、不傲慢、不輕浮、不饒舌、不愛說閒話、守護根門、飲食知節量、實行警寤、希求[心]平等、極尊重戒、不奢侈、不懶散、拋棄墮落、為遠離的先行者、勤勉、精進、努力、現起念、正知、有定力、心一境、有慧、不愚鈍,尊師苟答馬與他們一起共住。

朋友苟答馬,猶如所有的根香,黑旃檀香被認為是其最上;所有的樹心香,紅旃檀香被認為是其最上;所有的花香,素馨被認為是其最上。同樣的,尊師苟答馬的教導是今天最殊勝之法[12]。

奇哉!朋友苟答馬,奇哉!朋友苟答馬。朋友苟答馬,猶如倒者令起,覆者令顯,為迷者指示道路,在黑暗中持來燈光,使有眼者得見諸色。正是如此,尊師苟答馬以種種方便開示法。我歸依尊師苟答馬、法以及比庫僧,願尊師苟答馬憶持我為近事男,從今日起乃至命終行歸依。”

 

小業分別經[13]


 


[1] 算术师摩嘎蓝经 (Gaõakamoggallànasuttaü):译自M.107。

算术师摩嘎蓝婆罗门问世尊:世间的各种学问都有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在佛陀的教法中是否也是循序渐进的呢?世尊回答说:佛陀的教法也是循序渐进。当佛陀要调教一个人,会按照这样的教学程序:持戒、守护根门、饮食知节量、实行警寤、正念正知、远离独坐、舍离五盖、修习禅定。婆罗门又问世尊,是否每个人在受教之后都能证悟涅槃?佛陀回答说只有一些人能,一些人却不能,因为佛陀只是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指路人而已,至于是否真的依教奉行则取决于禅修者个人。

[2] 苟答马:巴利语Gotama的音译。佛陀的家姓,通常用来指称佛陀。我们现在的教法时期是苟答马佛陀的教法时期。

汉传佛教依梵语Gautama音译为乔答摩、瞿昙等。也常依佛陀的族姓称为释迦牟尼(øakyamuni)。

[3] 在此,最后的楼梯级是指第一块楼梯板。七层楼高的殿堂是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做完的。在清理地点后,从竖立柱子开始一直到完成彩画装修是这里所说的次第而作。

[4] 学习:《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三种吠陀是不可能在一天之内掌握的。这里的学习即是所说的次第而作。

[5] 箭术:学习射箭术是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就成为神箭手的。准备箭靶、学习握弓等是这里所说的次第而作。

[6] 在此,世尊因为清楚外道们在那里掌握了技术,就会在那里骗人,所以不用外道来比喻自己的教法,而用良种马来比喻。

 自从良种马被驯服之后,它即使遇到有生命的危险也不会违越主人的指令。同样地,在佛陀教法中正确行道的善男子,即使遇到有生命的危险也不会违越戒的界限。

[7] 不取于相:即他不取着于男女相、净相或会导致烦恼存在之相,而只停留在所见的程度。

不取随相:能够使诸烦恼显现的细部特征称为“随相”。他不取着于手、足、微笑、戏笑、说话、看等各种行相,只是如实地看而已。

[8] 我受用此食物将能退除先前饥饿的苦受,也不会由于无限量地食用而生起吃得过饱的新的苦受,应如病人服药一般受用食物。

[9] 念与正知:想要具足正念与正知的状态。有两种漏尽者:经常住者和不经常住者。其中,经常住者是指即使在做了任何事情之后也都能够进入果定者,因为他们经常安住于果定,所以在想要进入果定的刹那即能进入。不经常住者则即使有少量的事情要做都不能进入果定。

 在此有个故事:据说有位漏尽的长老收了一位漏尽的沙马内拉之后前往林野的住处。在那里,大长老找到了住处,但沙马内拉却没找到。那位长老在想:“沙马内拉没有住所,但在这森林中有狮子等危险,他应该怎么过呢?”结果连一天的果定也不能进入。但沙马内拉却在三个月间都能入果定。等到晚上,沙马内拉问长老:“尊者,适合作为林野住者吗?”长老回答说:“不适合,贤友。”在向像这样的漏尽者说了“念与正知”等这些法之后,他转向于省思自己的戒清净等后才能进入。

[10] 佛陀在《法句》276偈中也说到:“你们应努力!如来唯说者;行道禅修者,解脱魔系缚。”

[11] 据说婆罗门在听了如来的谈论之后,产生“这些人不能成就,这些人能成就”的想法,于是才开始说了下面的这些话。

[12] 是今天最殊胜之法:今天之法是指六师外道之法。苟答马的教导对比他们是最殊胜、最上的意思。

[13] 小业分别经 (Cåëakammavibhaïgasuttaü):译自M.135。

婆罗门学生苏跋·多迭亚之子(Subha màõava todeyyaputta)前来问世尊十四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人类有千差万别:有短命、有长寿;有多病、有健康;有丑陋、有美丽;有无威势、有大威势;有贫穷、有富有;有出身下贱、有出身高贵;有愚蠢、有聪慧。佛陀回答是由于业使有情千差万别,并解释了什么样的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