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和清志在一起了吗:5.观察虚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19:58

5.观察虚实

【原文】课1凶饥,计师2役,观台榭,量国费,而实虚之国可知也。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家以下,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上,则去山泽可矣。彼野悉辟而民无积者,国地小而食地浅也;田半垦而民有余食而粟米多者,国地大而食地博也;国地大而野不辟者,君好货而臣好利者也;辟地广而民不足者,上赋重,流其藏者也。故曰,粟行于三百里,则国毋一年之积;粟行于四百里,则国无半年之积;粟行于五百里,则众有饥色。其稼亡三之一者,命曰小凶,小凶三年而大凶,大凶则众有遗苞3矣。

什一之师,什三毋事,则稼亡三之一。稼亡三之一,而非有故积也,则道有捐45矣。什一之师,三年不解6,非有余食也,则民有鬻7子矣。故曰: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是何也?曰:大木不可独伐也,大木不可独举也,大木不可独运也,大木不可加之薄墙之上。故曰,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罟8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非私草木爱鱼鳖也,恶废民于生谷也。故曰:先王之禁山泽之作者,摶9民于生谷也。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毋以致财。夫才之所生,生于用力,力之所生,生于劳身。是故主上用财毋已,是民用力毋休也。故曰,台榭相望者,其上下相怨也。民毋余积者,其禁不必止;众有遗苞者,其战不必胜;道有捐瘠者,其守不必固。故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则危亡随其后矣。故曰:课凶饥,计师役,观台榭,量国费,实虚之国可知也。

【译文】考查灾年的饥荒情况,计算兵役数量,观看亭台楼阁的建筑,衡量国家的费用,而国家的虚实情况就可以知道了。大凡多达万家的农庄,拥有种粮食的土地,方圆五十里,就可以足够了。万户人家以下的,连山林湖泽在内方圆五十里就可以了;万户人家以上的,除方圆五十里外再加点山林湖泽也就可以了。这些田野全都开辟而民众仍无积蓄,是因为国土小而粮地少;田野有一半开垦而民众有余粮而且粮食还多,是因为国土大而粮地多;国土大而田野未开辟的,是因为君主喜好财货而臣子喜好利益;开辟的土地广而民众仍有不足的,是因为君主赋税重,民众流失粮食收藏。所以说,粮食运到三百里外,那么国家就没有一年的积蓄;粮食运到四百里外,国家就没有半年的积蓄;粮食运到五百里外,那么民众就面有饥色。庄稼的收成失去三分之一,就叫做小灾,小灾连续三年就叫做大灾,大灾年中民众就有被遗弃饿死的人。

让十分之一的人服兵役,让十分之三的人不从事农业,那么庄稼收成就要失去三分之一。庄稼收成失去三分之一,而又没有往年的存粮,那么道路上就会有被伤害的、身体瘦弱的人。十分之一去服兵役的人,连续三年不松懈,又没有积余的粮食,那么民众中就有人卖儿卖女了。所以说,山林虽说近在咫尺,草木虽然茂密丰美,宫室的建筑一定要有限度,封禁开发一定要按季节,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大树木不是一个人能砍伐的,大树木不是一个人能搬动的,大树木不是一个人能运输的,大树木是不能施加在单薄的墙上的。所以说,山林虽然广大,草木虽然丰美,封禁开发一定要按季节;国家虽然充实富有,金银财宝虽然多,宫室建筑一定要有限度;江海虽然广大,湖泽虽然众多,鱼鳖虽然繁多,鱼网一定要有标准,打鱼的人不可能走一条财路而成功。这不是对草木有私情对鱼鳖有偏爱,这是厌恶有人放弃了粮食生产。所以说,先王禁止上山下海作业,是为了让民众专心掌握粮食生产。这些人民没有粮食就不能生活,粮食没有土地就不能生成,土地没有人民就不能种植,民众不努力劳作,就无法得到财物。天下一切财物的生成,是由于劳动力量,力量的产生,是由于身体。因此君主用财物没有止息,就是让民众用力不休。所以说,亭台楼阁相望,上下就互相埋怨。民众没有粮食积蓄,有禁就不一定能止;民众有遗弃饿死的人,征战就不一定胜利;道路上有被伤害的、身体瘦弱的人,守卫就不一定坚固。所以有令不一定能推行,有禁不一定能止,征战不一定能胜利,守卫不一定能坚固,那么危险灭亡就会紧随其后。所以说,考查灾年的饥荒情况,计算兵役数量,观看亭台楼阁的建筑,衡量国家的费用,而国家的虚实情况就可以知道了。

【说明】本节是论述观察国家的虚实之情,国家到底是虚是实?就看民众的身体饥饿情况,如果大部分人面带饥色,身体被伤害,而且身体瘦弱,那么这个国家就是貌似强大而内部虚弱。因为征战一起,那就不光是当兵的事,而是全民的事了。全民都在饥饿中,而只有当兵的强壮,那是不可能赢得战争的。

——————————————————

【注释】1.课:(kè客)《管子·七法》:“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韩非子·八奸》:“今则不然,不课贤不肖。”《韩非子·定法》:“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说文》:“课,试也。”苏洵《上皇帝书》:“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这里用为考核之意。

2.师:(shī诗)《易·同人·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书·益稷》:“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郑玄笺:“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诗·大雅·常武》:“整我六师,以修我戎。”《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说文·币部》:“师,二千五百人为师。”这里用指为较大的部队之意。师役:兵役。

3.苞:(bāo苞)通“俘”。《谷梁传·隐公五年》:“苞人民,殴牛马曰侵。”“俘”通“莩”,同“殍”。《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广韵·小韵》:“莩,殍同。”这里用指为饿死的人之意。

4.损:(sǔn笋)《易·损·辞》:“损,有孚,元亨,无咎。”《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淮南子·说山》:“小人之誉人反为损。”高诱注:“损,毁也。”《字汇·手部》:“损,伤也。”这里用为伤害、毁坏之意。

5.瘠:(ji疾)或作“膌”。《书·微子》:“罪合于一,多瘠罔诏。”《左传·昭公十三年》:“牛虽瘠,偾于豚上,其畏不死?”《韩非子·内储说上》:“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这里用为身体瘦弱之意。

6.解:通“懈”。《诗·大雅·假乐》:“不解于位,民之攸墍。”《诗·周颂·桓》:“天命匪解,桓桓武王。”《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管子·幼官》:“五纪不解,庶人之守也。”《礼记·杂记一》:“三日不解。”《易·杂卦传》注:“解,缓也。”《韩非子·备内》:“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这里用为松懈、懒散、做事不抓紧之意。

7.鬻:(yu育)《左传·昭公十四年》:“鲋也鬻狱。”《国语·齐语》:“市贱鬻贵。”《孟子·万章上》:“百里奚自鬻于秦牧养牲者五羊之皮。”《韩非子·难言》:“傅说转鬻;孙子膑脚于魏。”《韩非子·三守》:“鬻宠擅权,矫外以胜内。”这里用为卖,出售之意。

8.罟:(gu古)《诗·小雅·小明》:“畏此罪罟。”《诗·大雅·瞻卬》:“罪罟不收,靡有夷瘳。”《管子·乘马》:“流水,网罟得入焉,五而当一。”《国语·鲁语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礼记·中庸》:“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荀子·王制》:“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说文》:“罟,网也。”这里用为鱼网之意。

9.摶:(tuán团)同“抟”。《管子·立政》:“筑障塞匿,一道路,摶出入。”《礼记·曲礼上》:“毋抟饭。”《说文》:“抟,圜也。”本意为把东西捏聚成团。这里延伸为掌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