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针灸达人:華夏起源-福山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49:16

華夏起源

  相傳在大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中下游分佈著許多部落,比較重要的有炎帝部落、黃帝部落等。黃帝,姓姬(或云公孫),號軒轅氏、有熊氏,原居於西北,後遷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一帶。炎帝傳為神農氏後裔,姜姓,號烈山氏或厲山氏。時南方強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領蚩尤率領之下,向炎帝求援。黃帝統帥炎、黃二部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被殺。涿鹿之戰後,炎黃兩部落發生戰爭,黃帝擊敗了炎帝。從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黃帝為共主,炎、黃等部落在黃帝的領導下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中華民族素自承為『黃帝後裔』,又因炎、黃兩部落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也稱為『炎黃子孫』。

  黃帝雖被視為華夏之袓,但古代傳說中的黃帝並非孤立的,他只是上古時期氏族、部落酋長或共主中的一位。中國古籍向來流傳著『三皇』、『五帝』的提法,不過『三皇』、『五帝』的具體有著很多不同的說法。在此只用提一種異說:『三皇』乃天皇、地皇、泰皇《史記?秦始皇本紀》,『五帝』乃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史記?五帝本紀》 。

  黃帝之後,最著名的有唐堯、虞舜、夏禹等人。禹係夏后氏部落之領袖,姒姓,又稱夏禹、大禹。相傳堯的末年,洪水泛濫,禹父奉命治水,花了九年時間而一事無成,而被堯處死。及舜即位,禹奉命繼其父治理洪水。禹用疏導的方法,廣修溝渠,終於根治了水患,從此成了華夏民族的英雄人物,被稱為『大禹』。

  傳說伏羲氏時官都以龍為名,稱青龍、赤龍、白龍、黑龍、黃龍。後來的神農氏以火名其官,黃帝以雲名其官。這些情況說明,一直到黃帝時,其政權組織都極為簡陋,實際上是部落頭領議事會。傳說,帝顓頊時設五行之官,以及負責祭天的南正之官和負責治民的北正之官,這才有了政權組織的雛形。帝堯時,傳說已有三公六卿百執事的中朝官制,分管各方諸侯的四岳,以及州、師、都、邑、里、朋、鄰的各級地方組織劃分和州牧、侯伯的地方長官。帝舜時,有司空、司徒、士、共工、虞、秩宗、典樂、納言等中朝職官。顯然,堯、舜時職官體制的傳說,有許多後人附加的內容。但從另一角度來說,堯、舜當時已經有相對成形的職官體制。

  從考古的發現,中國農業的產生大約在距今一萬年以上,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的國家之一。從炎帝神農氏的傳說表明,在距今四千五六百年前,中原地區的農業已經脫離原始生荒耕作時期,進入鋤耕階段。周朝的始祖後稷,在堯舜時任濃官,是最早種稷的人。

  伏羲氏在書契的傳說,表明在五千年前,圖像已經由逼真向線條化演變,並有表意文字。黃帝時的蒼頡對文字予以改進,出現了假借字。

  五六千年前,先民已經開始以葛、蠶絲製成衣服。(絲綢受歡迎的程度歷久不衰,中外聞名。)在上古時期,中華文明的科學發展有:

  天文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發達極早的知識部門之一。主要的原因是農業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在社會生產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而農業的生產對季節有很強的依賴性,所以,僅從為了確定季節這一點來看,人們就已經絕對地需要天文學。

重要的發展有:

物候的觀察和初始的年歲季節概念。也就是通過觀察動植物的生活,活動現象來斷定季節的變化。

天象物候曆。也就是通過天上的星象的變化來斷定季節的變化。

記日法的發明。物候曆是一種粗疏不定的曆法。天象物候曆雖然有所進步,但仍然有相當的不固定性。記日法的發明什麼時代已無從知曉。《史記.五帝本記》說:「黃帝……迎日推策」。「策」是一種小竹木片。迎來一次的日出,就移動一根竹木片。記日法的發明中,以天干記日法影響最為深遠。所謂天干記日法,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逐日依次用一個字來標記一天。這個方法後來和地支結合成為干支記日法,它一直延續使用到現代,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極有特色的部分。

朔望月的觀測和陰陽合曆。除了太陽之外,月亮是最引起上古前人矚目的天體。有了記日法之後,月亮的圓缺週期(天文學上稱為朔望月)兩個朔望月是五十九天的概念,十二個朔望月大體上是三百五十四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因此古人很容易就得到了一年有十二個月的概念。

方向確定中的天文知識。也就是依靠對太陽的觀側。起先人們把日出時的方向稱為「東」,日落時稱為「西」。

醫學方面,藥物的運用,人類經過無數次的嚐試,逐漸認識到某些植物的藥用功能,傳說伏羲、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針灸的發明,《帝王世紀》中有伏羲「製九針」以治病的傳說,說明我國古代的針灸發展是很早的。

在世界各古老國家的文明史上,文字的發明被看做是文明產生的最重要標誌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兩河流域的(木契)形文字。但是,標音字母的發明是西方文字的特點,中國的漢字最初是以象形文字為主要特徵的。

  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禹治水有功,繼舜當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鑑於夏朝無當時的文字及遺物可資鑑證,故或謂其與黃帝、堯、舜等一樣,應屬傳疑時期。照後人所說,中國在四千餘年前的夏代時,文化己頗發達。《左傳》宣公三年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墨子》也提到夏代鑄九鼎之事,中國自夏代始已由石器時代步入銅器時代。另夏代之曆書《夏小正》流傳後世,農曆自夏以來流行數之千年而不廢,迄今猶稱『夏曆』。自啟繼禹位,父子、兄弟相傳的王位繼承制終於固定下來。無論啟繼父位是由父所傳,或是他自行奪權,總之,啟繼禹位,標誌著由『襌讓』過渡到『家天下』。夏朝雖然建立,然其初政權並不鞏固。啟耽於飲酒作樂,在位十年而卒,傳位給其子太康。太康更加荒淫失政,娛以自縱。結果東夷的有窮氏攻入安邑,太康流亡在外,不久死,弟仲康立,仲康崩,子相立。子相恃其武力不修民事,被權臣寒浞所殺,寒浞企圖滅絕夏氏。相妻逃奔在外,生下遺腹子,是為少康。少康長成後,投奔有虞氏,虞君妻以二女,給田一成,眾一旅(五百人為一旅)。少康以此為基礎,艱苦奮斗,復興夏朝,還都安邑。夏朝到了末年,從第十四個君主孔甲起,逐漸走向崩潰。由孔甲三伝到末代國王履癸,均都於斟鄩。履癸即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由於桀之荒淫無道,而東方的商部族如日中昇,其領袖商湯終於起兵伐桀,取代了夏。

政治制度:

  夏王朝的最高首腦稱為「王」或「后」,父子或兄弟相傳,是古人所謂「家天下」的開始。從傳世文獻看。夏朝的政治機構相當龐大。在夏王之下有掌政事的「三正」,有為天子輔臣的「疑」、「丞」、「輔」、「弼」四鄰,有為國君親近左右官員的六事(即六吏、六卿),有掌曆法的「羲和」(又稱「太史」),掌訴訟的「大理」,掌音樂的「瞽」,掌管教育貴族子弟的「官師」、「國老」,掌出使的「遒人」,掌收取貢賦的「嗇夫」,掌管山澤的「虞人」,掌畜牧的「牧正」,掌養龍的「御龍」,掌管夏王膳食的「庖正」,掌管夏王車輛的「車正」,守衛宮門的守門者,掌王室家族事務的「臣」。夏王朝九州的劃分和「甸」、「侯」、「緌」「要」、「荒」五服的存在,說明,夏朝對地方的管理是以個部族首領為諸侯,稱「伯」或「牧」。諸侯必須服從夏王的政令,對王朝承擔貢納、朝見、服役和隨從征伐的義務。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大家族的族長。所以,古人說,夏王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有家。

  夏王朝的政治思想已經有初步的「德治」寬刑思想。《左傳.文公七年》引《夏書》說:「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即在國家治理上,要文治與刑罰並用。而且,在治國問題上可能已經有了防微杜漸,防患與未然的認識。《左傳.成公十六年》引《夏書》說:「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就是這層意思。

  法律也隨著夏王朝的建立而產生,所謂「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左傳.昭公六年》。而「禹刑」不但是刑法,而且是夏王朝法律的總稱。

經濟文化:

夏代遺址出土的農業生產工具,包括數量較多的石鎌,石刀等收割工具。莊稼以「畎畝法」進行種植,就是在兩壟之間留一條溝,莊稼種於壟上。夏代的農業生產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產量迅速提高,飲酒之風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手工業的發展,在夏朝時金屬器皿已經出現。貨幣的產生傳說產生與夏朝,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稱為「三品」。此說法恐不可信。就現有資料來看,中國古代最早的貨幣為貝幣,它萌發於原始社會末期,盛於商代。

夏朝的藝術,夏朝有關於樂舞的傳說,首先是圍繞「啟」的傳說,《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一則神話,說啟將三名美女敬獻給天神,從天上得到《九辯》和《九歌》兩部樂舞作品,帶回人間,由是他又製成《九韻》。

在宗教上,夏王朝繼承了祖先崇拜的宗教思想。併形成了至上神的觀念。當時夏王朝已經建立了地上的統一王權,在天上再塑造一個至上神保護自己的王權。

科學發展:

《夏小正》是中國現存最早一部具有豐富物候知識的著作。其經文有四百六十三字,按一年十二個月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政事,主要是有關生產的農耕、蠶桑、養馬以及採集、漁獵等活動。

地圖的出現,從夏禹治水的傳說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已經認識了許多高山大河,確定了大地的東西南北,學會了開渠、分洪、修堤,並且掌握了計算、測量和繪製簡單的地圖。傳說大禹通過自己的實踐,收集了九州獻來的銅等金屬,鑄了九個大鼎,鼎上分別有各州的山川、草木、禽獸,有人說這可能是導遊的「指南圖」,或者說是四千年前的原始地圖。

夏朝王系表 公元前2205~1766

  禹太康仲康少康

  不降孔甲履癸(桀)

商朝 公元前 1766 年~1122 年

  商興起於黃河下游的古老部族,相傳其始袓名契,係黃帝後裔,為帝嚳之妃簡狄所生。契因其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於商,賜姓子氏。大約夏建立後不久,商族就一直臣服於夏,成了夏的一個屬國。

  夏朝末年,國王桀驕奢淫逸,荒淫無道。商之首領成湯遂順應民,乘夏之亂,滅其國。由於湯以貴族之身份而用武力奪得天下,故後世把商湯伐桀稱之為國史上的第一次貴族革命,也是最早之改朝換代。商湯在住十三年而崩,其長子太丁未立已先卒,故太丁的兩個弟弟先後繼位,而由伊尹輔政。不久,伊尹又立湯之嫡長孫、太丁之子太甲為王。據《史記》所載,自成湯建國到紂王亡國,商朝共傳了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後共六百多年。殷商自武丁以後,逐漸走向衰落。到了末代國王辛即殷紂王時,商王朝之統治已到了風雨飄搖之田地,由於紂王的荒淫無道,親信小人,大肆殘害忠臣,妲己的恃寵禍政,終於導致了殷商之滅亡。太約公元前一一二二年,周文王之子武王出兵攻克朝歌,紂王登上鹿臺,自焚而死,殷商亡。

  自一九二八年開始大規模發掘殷墟(即商代後期首都殷之遺址)。抗日戰爭期間曾經中斷,一九四九年後,又由中國科學院繼續進行。經過考古學家們長期的辛勤勞動,在總面積大約二十四萬餘平方公里的遺址,發現了殷商的宮殿、陵墓、作坊,奴隸人殉坑,發掘出數量頗鉅的青銅器、陶器、石器、玉器以及甲骨已不下十六萬片,上有不同的漢字四千餘個,而可辨認的近兩千。商朝的社會經濟,以農業為主。畜牧業和手工業都很發達。手工業分工精細,石器、玉器、骨器、銅器等都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並且出現了規較大的作坊生產。此外,還有製革、釀酒、舟車、織帛等等。商品交換也發達起來,出現了以貝殼和玉器充當的貨幣。『司母戊』大方鼎,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它重達八百七十五公斤,器形雄偉,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依當時的生產水平,鑄造這樣一個巨型的青銅器,需要二、三百個熟練工匠分工合作才能鑄成。青銅器的生產,在商朝規模甚大。在殷墟的宗廟遺址附近和鄭州等許多地方都發現了規模不等的煉銅遺址。青銅器的發明,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的結果,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有了青銅器,人們才有可能大規模地歌伐森林、開墾荒地,從而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為提供更多的剩餘產品創造了條件。冶煉青銅的主要原料是銅,再加入適量的鍚和鉛,溫度約需攝氏一千度左右,煉出來的合金就是青銅了。青銅器含青色,熔點較低,硬度較大,製造器物比紅銅更具優越性。商代前期,冶煉青銅的器皿是大口尊珋陶器,後期發展為專用的厚陶質煉鍋。鑄造器物時,要先做泥模。模型做好後,再依據模型做出各式各樣的陶範。然後把青銅熔液倒進陶範,等熔液冷卻後撤去陶範,再經過修飾,便得到鑄成的青銅器。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總數有幾千件之多。青銅器種十分複雜,商代的青銅器,主要是禮器,而且絕大部分為商王和奴隸主貴族所有。常見的有:鼎、鬲(音歷)、甗(音演)、彝、尊、爵等等,還有樂器、兵器和車馬飾。這些青銅器的形式花紋非常精巧,有許多是極精美昏藝術品。青銅器的出現,使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農業和手工業日漸發達,從而出現了燦爛的商朝文化。到了西周、春秋時期,青銅器的生產和使用就更加發達了,所以自夏以至春秋,這一千多年間史學家稱之為『青銅時代』。

  商朝歷史同夏代一樣,主要靠《尚書》、《史記》等後代載籍來瞭解,缺乏當時之文字證明。

  甲骨文發現以後,成了中國最古老的文獻記錄,使商代歷史『信而有徵』,故商朝被目為中國信史之開端。

  甲骨上面的刻辭,內容非常廣泛,主要包括祭祀、天時、年成、戰爭、農事、狩獵等等,還有記載著起居、夢幻等生活瑣事的。因此,這些刻辭有助於我們研究商朝生產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歷史情況。

  文字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階段的一個標誌。中國的字漢字,相傳是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的,所以幾千年來流傳著倉頡造字的傳說。當然,這種傳說並不可靠。文字實際上是先民勞動的產物,而倉頡可能對文字進行過整理工作吧。在文字產生以前,我們晌祖先曾經用結繩的方式來記事,還曾用符號、圖畫文字;在西安半坡等地出土的仰韶文化早期的一些陶器上,曾發現三、四十各不同的符號。有些古文字學家認為,這些符號可能是中國文字的原始雛形。如果這種設想能成立,那麼中國文字應有六千多年歷史了。結繩和刻劃符號都不足以成為人們表情達意的工具。人們發現圖畫能給人以具體逼真的印象,於是就出現了圖畫文字;後來這種圖畫文字越畫越抽象和簡單,到了約四千五百年前,中國同時出現了象形字和會意字。在山東南部出土的四件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尊上,各刻有一個文字:『戉』(鉞)、『斤』(錛)、『旦』之簡體及繁體字等。商代及西周初流行的甲骨文,已是較完備的文字,也是中國目前能讀懂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已經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商王及貴族們非常迷信鬼神,任何事情都要向鬼神卜問,甲骨就是他們用來占卜的工具。占卜以前,先把甲骨削磨修整,然後在甲骨的背面鑽鑿一個淺凹槽。占卜時進行一定的宗教儀式,把要卜問的事情向鬼神交代清楚,再用燃燒著的木枝在凹槽的側旁燙的。這時甲骨正面的相應部位,便會顯出裂紋。這種裂紋紋叫卜兆。占卜的人根據這種卜兆來判斷事情的吉凶。占卜完畢,用刀子把占卜所得的結果刻在卜兆附近。因此,甲骨文又被稱為『卜辭』。甲骨上面的刻辭,內容非常廣泛,主要包括祭祀、天時、年成、戰爭、農事、狩獵等等,還有記載著起居、夢幻等生活瑣事的。因此,這些刻辭有助於我們研究商朝生產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歷史情況。甲骨文中武器和使用情況舉例河南安陽武官村商代大墓中殺殉情況(模型)政治制度:商王朝的職官有中朝任職的內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別。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最高的政務官,是協助商王決策的「相」,又稱「阿、保、尹」。王朝高級官吏統稱卿士。三公,則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並不常設。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內廷事務官是專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御車的服(又稱仆、御),侍衛武官亞,衛士亞旅,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國首領的侯、伯,有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衛邊境的衛。商代在實行貢納制度的同時,還有勞役租「助」,就是要求農人助耕公田(籍田),收穫皆為統治者所得,其比例約佔農人收穫的十分之一。殷紂王加徵賦稅,用以充實鹿臺和鉅橋。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權觀念籠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統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則,就是依據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國家。

經濟文化:

商人從一開始就是一農業為主的民族,商湯曾派毫人幫助葛人種地。甲骨卜辭中多次見到「其受年」(能獲得豐收嗎?)的問語,反映商朝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在畜牧業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遺骸外,還有象骨,說明當時北方還有訓象。並且掌握了豬的閹割技術,開始了人工養淡水魚。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規模巨,產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尤以青銅器的鑄造技術發展到高峰。成為商代文明的象徵。而且商朝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的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絲織物有平紋的紈,絞紗組織的紗羅,千紋縐紗的縠,已經掌握了提花技術。商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牽著牛車和乘船從事長途販運的商賈。到商代後期,都邑裏出現了專門從事各種交易的商販,呂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為業,又曾在孟津賣飯。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ˋ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樂舞是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可考證的有《桑林》、《大護》,相傳為商湯的樂舞,為大臣「伊尹」所作。從事音樂專業工作的,主要有「巫(巫見)、音樂奴隸和「瞽」三種人。有關商朝的民間音樂的材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體為方形。而同時的金文,因係鑄造,故字體為圓形。

科學發展:

天文:商代日曆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周期,並用年終置閨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數學: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位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商朝王系表 公元前1766 ~1122

  太乙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

  外壬河亶甲袓乙袓辛沃甲袓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

  武丁袓庚袓甲廩辛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紂王)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轉型期。各國奴隸主積極網羅謀士,制定政策,研究理論,所以,各種學說及其流派紛紛出台,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特有的一個百家爭鳴的時期,其中,幾種學說與流派更對日後中華文化有著深遠影響。

儒家:儒家是我國人倫文化的集大成者,幾位主要的倡導人物是祖師爺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孟軻﹙公元前372-前289年﹚及荀況﹙公元前313約前230年﹚。儒加提煉和闡釋了「仁」的核心內容在愛人、孝悌、事親等方面,圍繞人倫關係建立起一整套行為道德規範,創立了儒家特有的「仁學」體系。

   儒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功勞很大。其中,孔子身體力行,整理了「易、書、詩、禮、樂、春秋」等文獻,作為儒家子弟的學習教材,而這些書和孔門弟子輯錄孔子言行的專著「論語」更被奉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傳典籍,成為中國專門的經學。

   而儒家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偉大功績,在於推動了私學的蓬勃發展,使大批平民和新興地主得到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

墨家:創始人是墨翟﹙約公元前468-前376年﹚。墨家經典著作為「墨經」,是墨子門人輯其言行所著。墨家最大的主張便是認為天能順應民意,善惡分明,公平行使賞罰之權,因此,「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沒有不變的命運,代表了下層民眾的社會理想。

   墨家的幾種主張「尚賢」、「尚同」、「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兼愛」、「非攻」、「節用節葬」等,都反映出了下層民眾強烈要求社會和平穩定,及天子已不是天下唯一之尊的心態。

   而墨家也是最重視科學研究的學派。

法家:對春秋戰國社會變革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就是法家的學說。中國古代社會的統治者們,正是依靠法家的學說,才能順利完成從宗法奴隸社會向宗法封建社會的過渡。法家的代表人物眾多,大多是權勢顯赫的政治家如管仲、申不害、商鞅、李斯等人。而在理論上,為法家學說以系統組結的,則為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因此,韓非係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學說最鮮明的特色,在於歷史進化觀。他們認為「古今異俗,新固異備」,「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王」,強調因時變法。

   法家其它的特色便是主張「法治」及赤裸裸的「利己主義」,用以解決社會問題,及客觀的看待人際關係的利害衝突。

道家:道家的始祖為老子﹙春秋時人﹚,而另一個著名的代表人物則是莊周﹙約公元前369-前286年﹚。而代表性的著作則是老子的「道德經」跟莊周的「莊子」,後世的道家則把「列子」一書也列為其典籍之中。

   道加的主張是以天地萬物為本原,認為道既是一種宇宙間的精氣,也代表宇宙運行的總規律,因此主張一切順其自然,清淨無為,並蔑視權貴、仁義、世俗的羈絆,強調尊重個體的自由與尊嚴。

   道家與儒家最大的不同,是道家走的是出世哲學,並根據現實狀況採用超世、順世、游世的不同態度。

兵家:兵家的代表人物有孫武﹙春秋時人﹚、孫臏﹙戰國時人﹚、吳起﹙ -公元前381年﹚。其中最傑出的,最有影響的便是孫武及其著作「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受到了古今中外大軍事家們的推崇,它不僅在軍事謀略上是本難能可貴的奇書,更重要的是,他在思維方式上,集中體現了中華先民的無窮智慧。

陰陽家:中國的「易經」是講陰陽的消長生滅;「洪範是講水、火、木、金、土五行流轉,相生相剋。透過其神秘主義的外衣,兩書都有整體宇宙觀和樸素唯物主義的內核,陰陽學派的創始人鄒衍﹙約公元前305-前240年﹚

把陰陽五行結合起來,用以闡和預測社會世事人物命運的情況與發展,從而創立了陰陽學說。

   縱觀諸子百家,不管其學說如何歧異,除了以小手工業者為主體組成的墨家和法家中的管仲一派之外,都重農桑輕工商,重文科輕理工,重政治輕經濟,重禮法輕日用民生,並由此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特色。

   易學是關於易經這部著作的所有中國哲學思想之研究成果,從學術角度言,又可分為易經哲學(研究周易全書理論的哲學)及易經哲學史(研究歷代對周易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歷代藉周易以發揚新學的理論成果。)兩個領域來處理。易經原為卜筮之書,是中國古代傳統占卜成果之集結的作品,在占卜的學問中,包括了占卜的法則、結果的詮釋、預測的準確與否等問題,然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又需要一套世界觀的知識,所以就在占卜行為的全部過程中,建立了中國古代對世界認識的諸多知識,至周代以後,周文王等重要周文化的創建者,又對易學的全書作了重新的編寫,終於出現流傳至今的易經版本,是為周易,周易成書之後,因為其中體例完備,架構森然,反過頭來提供了後人對世界再作研究時的參考起點,因此周易以其符號系統與觀念系統,對中國哲學的儒家形上學、道教世界觀、科技文明知識等及自然哲學上,(中醫、天文、曆算、氣象、命相等)都形成了重大的影響。

  中國哲學史中的儒釋道三大傳統,與易經哲學關係最密切的當屬儒家,先秦儒以周易經書之傳承者自居,並為之作傳,而建構了儒家形上思想的觀念體系。宋明儒學的復興運動,自始即以易經、大學、中庸之詮釋而起家。易經成為儒家本門內之經典。又因中國自然哲學的發展,創新了儒門系統中對於世界觀的認識,這也表現在對於周易的演卦原理、卦序排列、與揲蓍之法所作的不同的詮釋觀點上,以及以易理原則解釋宇宙演化觀點的創新上,因此儒家學者也藉周易的詮釋體裁而發展出不斷創新的形上學系統。

資料摘自互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