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简易机械瞄准器:再思神的国与教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20:12

再思 神的国与教会

      神的国度与教会是不是同一事物?如果不是,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在探讨有关神国度一连串的课题中,上述问题极不容易解答。 首先,重要的问题搞清楚,就是所谓的教会之认识。教会指的是什么? 是总会的概念呢?还是现在普遍误用的个别教会之意思呢?神启示应许的信息是什么?从圣经中神的启示来看:    创 1:26 神说:“我们要照著我们的形像,按著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1:27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1:28 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1:29 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  神按照自己的形象来造了人,神的目的就是要人来治理和管理 神的地上生命之系统。神就赐福这样的人们,而且神保守他们并地上需要的一切都会赐给他们。那么要问,神所造的人到底要治理和管理什么?  神赐福给人类的荣耀使命是什么?因为人类始祖亚当的悖逆和背叛,神的原来的计划中为人类预备的荣耀使命被剥夺了。神的计划像伊甸园被消失一样,不能实现了,神的计划只能在这个人类历史进程中渐渐地流露出来,成了创世以前隐藏的奥秘,需要神自己启示出来。所以,圣经告诉我们有关神的国的奥秘原本只有他的门徒们才能有资格知道,不然,耶稣说珍珠不能扔给猪,只有那些有基督的灵能领受灵界(神统治的国)的奥秘的门徒才能拥有,因为神的形象之人才能那神的计划来治理和管理灵界(神的国 )。神统治的国,神自己的全能来作王,自然有神国的典章和律法、律例。那么,创造世界以前的灵界(神国)里只有天使们的被造,但天庭里的天使长羡慕神的统治荣耀竖起背叛之旗,三分之一天使们跟着建立了背叛悖逆之黑暗的王国。这些悖逆,神在历史的终点之约翰启示录中揭露了。 我们借着圣灵的恩召要解开圣经中隐藏的神的奥秘,只有神的教会(林前1:2),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们的奥秘。神的启示给我们什么看见?        弗 1:23 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      林前 1:2 写信给在哥林多的神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   神的教会:神的大国里的分散在各处的百姓--圣徒人群,基督是这个教会和那个教会、这个宗派和那个宗派的共同的主。不同国家里的人怎么带进来呢?就是信 神从死里复活的耶稣之名(约17:2)。神对亚伯拉罕和后裔的应许是什么呢?要承受世界,什么世界?就是神所造的这个天地,神的统治要借着自己的国度降临到这个被造世界里。神要作我们的神,你们要成为 神的百姓。神要在这个世界中建立国度(不是国家政权,是神统治的疆界==我们虽有天国身份,但为了见证神的恩典居住在不同的国家里面【彼前2:9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罗 4:9 如此看来,这福是单加给那受割礼的人吗?不也是加给那未受割礼的人吗?因我们所说,亚伯拉罕的信,就算为他的义。             4:11 并且他受了割礼的记号,作他未受割礼的时候因信称义的印证,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礼而信之人的父,使他们也算为义            4:12 又作受割礼之人的父,就是那些不但受割礼,并且按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未受割礼而信之踪迹去行的人。              4:13 因为 神应许亚伯拉罕和他后裔必得承受世界,不是因律法,乃是因信而得的义            4:16 所以人得为后嗣是本乎信,因此就属乎恩,叫应许定然归给一切后裔,不但归给那属乎律法的,也归给那效法亚伯拉罕之信的。            4:17 亚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 神,他在主面前作我们世人的父。如经上所记:“我已经立你作多国的父。”            4:20 并且仰望 神的应许,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 神            4:21 且满心相信 神所应许的必能作成。            4:22 所以这就算为他的义。            4:23 “算为他义”的这句话,不是单为他写的,            4:24 也是为我们将来得算为义之人写的,就是我们这信 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人。       这些人怎样联合在基督里面呢?          罗 7:12 这样看来,律法是圣洁的,诫命也是圣洁、公义、良善的              7:13 既然如此,那良善的是叫我死吗?断乎不是!叫我死的乃是罪。但罪藉著那良善的叫我死,就显出真是罪,叫罪因著诫命更显出是恶极了。              7:14 我们原晓得律法是属乎灵的,但我是属乎肉体的,是已经卖给罪了              7:15 因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我所恨恶的,我倒去做。              7:16 若我所做的,是我所不愿意的,我就应承律法是善的。              7:17 既是这样,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做的                7:18 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7:19 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                    7:23 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              7:24 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              7:25 感谢 神!靠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这样看来,我以内心顺服 神的律,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       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唯有靠着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以内心顺服 神的律,战胜罪的律。(灵来生活,不是肉体来生活)       神对亚伯拉罕和后裔的应许是什么呢?要承受世界,什么世界?就是神所造的这个天地,神的统治要借着自己的国度降临到这个被造世界里。神要作我们的神,你们要成为 神的百姓。在这个世界中建立大国度(不是国家政权,是神统治的疆界==我们虽有天国身份,但为了见证神的恩典居住在不同的国家里面)里治理和管理.....为他们预备的..... 先存留在天上的(基业)...........会在耶稣显现时候........进去承受到永永远远!!       来 2:2 藉著天使所传的话,既是确定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该受的报应。            2:3 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这救恩起先是主亲自讲的,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            2:4 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灵的恩赐,同他们作见证。            2:5 我们所说将来的世界, 神原没有交给天使管辖。            2:6 但有人在经上某处证明说:“人算甚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甚么,你竟眷顾他            2:7 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注:或作“你叫他暂时比天使小”),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并将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            2:8 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既叫万物都服他,就没有剩下一样不服他的。只是如今我们还不见万物都服他           2:9 惟独见那成为比天使小一点的耶稣........因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           2:10 原来那为万物所属、为万物所本的,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           神的恩典够我们用的!神的这荣耀之国---为人类预备的荣耀之国(神的国),那就是大国,使地上万族都要因大国得福!!     创 12:1 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12:2 “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          12:3 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神的福音---使接受 神的恩典之福的亚伯拉罕以及他的后裔们要成为大国,仰望神的应许,满心相信的人们组成的大国。

..........

    圣经中的新约四福音书里,教会字眼只出现两次,更多出现的是(100多次)耶稣教导的这个神的国。

    早期教会起初三百年,基督徒都认为,教会与神国不是同一件事物,神的国完全是末世性的。因此,在第二世纪初叶,有这样的一段祷文:「主阿,求你记念你的教会,以圣洁从四方召聚教会,进入你为她预备的国度。」到了第四世纪末,第五世纪初,奥古斯丁把神国与教会看为同一件事物,天主教的教义继续持守这种看法,但学者许奈坎( Schnackenburg)说,近代天主教是从救恩历史的(heilsgeschichtlichen)角度去了解神的国,神的国是神透过教会的救赎工程。复原教传统一直到近代都继续持守神国与教会大致相同的这个观念,虽然这观念的形式和天主教略有不同。然而,要断定神国与教会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仔细查考这两个概念的正确涵义。

    许多学者认为耶稣并没有创立教会的念头。罗阿西(Alfred Loi-sy)的一句话,典型地表达了这个看法:「耶稣预告神国的降临,但降临的却是教会。」

      令人惊讶的是,时代主义的观点和上述的观点相似。时代主义认为:耶稣本来要赐给以色列一个属地的(千禧年的)大卫国度,但以色列拒绝了这项赐与,耶稣便开启一个新的计划,建立教会。按这观点来看,以色列与教会并无相续相延之处。

      可见神国与教会的关系这个课题并不单纯,这问题涉及许多方面。

    我们首先必须查考耶稣对以色列的态度,耶稣对作门徒的观念,以及以色列和耶稣门徒与神国度的关系。然后,按着这些背景,我们才可讨论有关耶稣建立教会那句箴言的确切意义。

耶稣与以色列 我们如果要查考耶稣对以色列的态度,须先了解几项重要事实。

      首先,耶稣从事传道事工,并未打算在以色列之内、或在以色列之外,展开一项新的运动。相反的,耶稣接受旧约圣经的权威,遵守圣殿的常规,进入会堂。但他的传道事工一直指向「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太十五24)。他教导门徒,单向以色列人传扬福音,不向外邦人作工(太十5一6)。神拣选的族类只有以色列,只有以色列中有神圣约和先知应许等,耶稣承认以色列是「这国度的儿女」(太八12;中文和合译本翻译略有不同),是神立约和应许的对象。当耶稣说「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并不意味着外邦人没有迷失,他的意思是,以色列家是为要承受神的国,可是以色列家里出现了迷失的百姓,本来神国的应许是属于以色列全家的。所以,耶稣的使命是召回以色列。以色列是神的选民,这个成就的时代,先临到神立约的子民,再临到全世界。

      第二,以色列整个地看来,是拒绝耶稣并他的神国信息。虽然耶稣自始至终都不断向以色列恳切召唤。虽然耶稣确确实实因以色列拒绝他而失望、忧伤(太廿三37以下),他也确曾预言以色列遭灾(路十九42以下)。早在耶稣传道之初,他就常常遭受拒绝。路加特意在福音书的前面记载耶稣在拿撒勒遭受拒绝(路四16—30;参可六l--6)来说明早在耶稣传道之初,就应验了弥赛亚的预言,以色列就拒绝他。马可福音自始便记载耶稣和犹太人起争论,并遭犹太人拒绝,马可福音也记载了耶稣的一句话,可能是日后暴力收场的伏笔——「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可二20)。虽然犹太人拒绝耶稣的个中原因很复杂,但学者罗宾孙(J.M.Robinson)发现,耶稣和犹太权势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犹太权势拒绝耶稣所传扬的国度及吩咐悔改的信息。传扬神国和呼召悔改,遭受反对,这种敌对越来越增加,一直到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止。

      第三,虽然以色列整个地看来,包括领袖和平民,都拒绝接受继承王权的耶稣教训,只有一小群人确实以信靠回应耶稣的呼召。其跟随耶稣,作他的门徒。吩咐他们成为门徒,也成为douloi ,王国的奴仆=公仆(太十24以下;廿四45以下;路十二35以下;42以下。)这种关系是犹太教所没有的。跟随耶稣,作他的门徒,远不只是作他的随员,而是不折不扣地完全把自己委身于王国。“你要跟随我” ,跟随耶稣与他同在意味着什么?只从施洗约翰开始努力的进入天国。

      耶稣的门徒是接受弥赛亚使命的人。

信靠的余民  众先知认为以色列整个看来是背逆的、是不顺从的,因此必要遭受神的审判。但这个不忠不信的民族里,仍然存留一些信靠神的余民,他们是神眷顾的对象。

    虽然耶稣并没有明显地使用余民这观念,但当耶稣称呼门徒作「小群」的时候,他岂不是明白引用旧约圣经的观念,就是以色列是神草场的羊,如今就是耶稣的门徒(赛四十11)?「小群」岂不是指忠信的余民?「小群」不是指不同的羊圈。表面的以色列仍然称呼是神的羊群(太十6:十五24):但以色列是不顺从、随己意的一群,是「迷失的羊」。耶稣来作牧人(可十四27;参约十11),来「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十九10),应验了以西结书卅四章15节以下的预言,拯救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带领他们进入弥赛亚救恩的圈中。跟随牧人的,便成为他的羊群,就是「小群」,就是真以色列。

      虽然路加福音十二章卅二节着重神国末世的一面,但耶稣的门徒将要承受神的国是因为他们现在是耶稣的小群羊。牧人已经找着他们,并且把他们带回家中(路十五一7)。

      十二门徒的意义是他们要成为真以色列的核心,也包含另外一个意义,十二这个数字表示整个民族都是耶稣的qahal(会众)。十二是个象征性数字,往后看是回顾古以色列,向前看是瞻望末日的以色列。

      十二门徒将要承担召回以色列的使命;耶稣以拣选十二门徒的行动传达了一个比喻,他教训说,他正在兴起一个新的会众,来取代拒绝他信息的民族。

马太福音十六章十八——十九节
        太16:18 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注:“权柄”原文作“门”)。         16:19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前面我们讨论过作耶稣门徒的意义,也讨论过耶稣门徒与以色列、与神国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些背景,来解释马太福音十六章十八——十九节这句话,才不会断章取义,才符合耶稣整体教训。事实上,这句话是用明确的形式,表达一个基本观念,即耶稣整个传道事工、并以色列对这事工之反应这两件事的基础观念。这句话并不是在讲开创一个机构、创立一个团体。这句话也不能从与众不同的基督教ekklesia(教会)、基督的身体和新妇这个角度去解释。这句话要从以色列是神的民族这个旧约圣经观念去解释。「建造」一民族这观念,是旧约圣经的观念。再者, ek-klesia(教会)是个圣经词汇,在希腊文旧约圣经七十士译本,该希腊字是希伯来文qahal(会众)的翻译,是指以色列是耶和华的会众或大会。究竟耶稣是用qahal抑或用edhah(希伯来文,集会),我们并不确定,两个词汇经常在旧约圣经用来指以色列是神的子民。学者谢米德(K.L.Schmidt)却认为耶稣是用kenishta(亚兰文,集会)这个新词,因为耶稣认为他的门徒是特殊的集会、是真以色列。可是,耶稣并不企图设立另外一个会堂集会。耶稣认为他门徒的团契是背逆的以色列国里的真以色列,并不是分离派,也不是「封闭的」团契。他并没有开创新的崇拜方式、新的教派、或新的组织。耶稣的讲道和教导,都没有越过以色列信仰和实践的整个背景。当耶稣在马太福音十六章十八——十九节宣告他的目标,要建造他的ekklesia(教会),他主要是指:他所设立的、直接承袭旧约以色列的团契,就是前面我们讨论过的作耶稣门徒的意义。这个 ekklesia(教会)和旧约以色列不同之处是:耶稣称之为「我的ekklesia(教会)」,耶稣的ekklesia(教会)。换句话说,现在真以色列有其特殊的身份,就是和耶稣结连。

    我们不必长篇大论「这磐石」的意思,这磐石是这新百姓的基石。耶稣可能这样说:「你是kePha(矶法),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 kePha(磐石)上。」许多复原派解经家强烈反对罗马天主教把彼得的职位看作是这磐石。因此马丁路德解释这磐石就是基督他自己,而加尔文认为这磐石是彼得对基督的信仰。可是,学者库尔曼认为,这磐石其实就是彼得。不是指彼得的职位,也不是由于个人资格,却是指他是十二位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的门徒的代表。这磐石就是基督耶稣。如

    林前3:10 我照 神所给我的恩,好像一个聪明的工头,立好了根基,有别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谨慎怎样在上面建造。             3:11 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

      马太福音十六章十八——十九节有关建造教会的这句话,和耶稣整体的教训相符。这句话的意思是:耶稣认为那些接受他信息的一群人,是神国的儿女,是真以色列,是神的百姓。这句话并没有暗示这新子民要采取的形式。马太福音十六章十七节有关「教会」内部的管教这句话,认为门徒是一个特殊的团契,和犹太会堂类似。但这句话也没有提到这新团契要采取的形式或组织。而教会这个团体与犹太教分离,后来的历史中采取自己的组织和仪式。但教会的群体耶稣的身体中的肢体,基督的教会在世上被神拣选的族类是一个整体,而各处的教会是肢体互相要联络建立政体的身体基督才是。

国度与教会  现在我们必须查考神国与教会的明确关系。根据前面讨论的结果:耶稣的门徒是教会的雏形,如果还不算是教会本身。这问题的答案将视神国度的基本定义而定。倘若神国的动势观念是正确的话,神国和教会就绝对不是同一件事物。神的国是神强有力的统治,且神的国度可演绎为经验神治理的领地。按圣经用语,神的国和神国的子民不同。神国子民是神治理下的子民,是进入神的治理,在神的治理下生活,并受神的治理所管辖的百姓。教会是神国度的会众,但绝对不是神国本身。耶稣的门徒属于神的国度,正如神的国度属于他们一样;但神的国度不只是他们。神的统治超乎这个世界连天上的和地上的、地底下的一切领域都是神的统治领域。神的旨意完全地运行在天上(指的是灵界),也要运行早这个世界上,但至少还有魔鬼撒旦的黑暗势力还在这个世界中迷惑普天下人。(惟独见那成为比天使小一点的耶稣........因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 神的国度是神对地上的人类救赎有关的治理和管理之大国;而教会是神的百姓也是基督为首,承受世界之人类的救赎问题上设立在各处承担治理和管理的群体。神的国是神的全家的话,教会是小家;神的国是母,教会是子。

教会不是神的国度 神国与教会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方面,教会不是神的国度。第一代宣教士传扬神的国度,不是传扬教会(徒八12;十九8 ;廿25;廿八23、31)。这些经文里的「神国」字眼,无法用「教会」这词代替。唯一把basilia(国度)有王、王国属性或法律、维护的百姓等,是启示录一章六节(中文和合译本翻作「国民」),和启示录五章十节(中文和译才亦翻作「国民」),但此处的国民是指神的国度里的百姓,其中为基督和福音受过苦难的他们最终与基督一同作王得荣耀尊贵的。「他们……在地上执掌王权」(启五10)。

      四福音书中,没有一句经文把耶稣的门徒与神的国度混为一谈。常有人因此错解「稗子的比喻」,以为父的国(太十三43)来临之前,人子把一切叫人跌倒的,「从他国里挑出来」(太十三41)这句话 表示教会与基督的国度是同一事物。可是,这比喻很清楚说明:田地、就是世界,不是指教会(太十三38)。因此,这比喻的信息无关于教会的本质,而是在说明:神的国度已经闯进历史,但仍未瓦解社会现今的结构;虽然神的国已经降临,但善与恶仍将在世界混离共存,直等到末世极致完成之时。「把……作恶的,从他国里挑出来」(太十三41)这句话是向前看的,不是向后看的。是指教会的工作和神的国工作之区别。就像    林前3:10 我照 神所给我的恩,好像一个聪明的工头,立好了根基,有别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谨慎怎样在上面建造。             3:11 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

林前3:10节里说的那样,立好的根基耶稣基督的国,但以耶稣基督之名的教会,参与神国的工作中怎样在上面建造就可能不同了,个人和群体都要谨慎了。
 

马大福音十六章十八——十九节这句话,陈述教会与神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并不是说,两者是同一件事物。许多经文说到「进入神的国」,并不等于「进入教会」。若说:「教会是耶稣升天到再来这期间参与神国的群体采取的形式」,神国是神治理的领域,而教会是神国工作的建造形式之小群体的范畴,这两个观念确有其类似之处。但神的国作为神治理的领域的整体;而教会是不同历史进程中承担工作的群体。神的国是全世界范围的治理和管理,教会是为神国工作的各处的信徒群体,绝对不是神国本身。

神国创造教会  神国与教会有五方面的关系。第二方面是,神国创造教会。

      神强而有力的统治,已经借着耶稣的传道事工临在,呼唤人回应,带领人进入新的团契。神的福音就是神的能力,可以拯救所有愿意接受的人。连害怕魔鬼而作奴隶的人也能凭着信靠 神的能力,脱离撒旦权下,走出来追求光明。死人可以听救赎的好消息--福音活过来;但以色列整个国家拒绝这神的能力,而那些接受这恩赐的,便得享 神所赐的自由,甘心进入神的国里要成为神的百姓。因此,「教会只是神国借耶稣基督传道事工而建立的会众。」

      拉网的比喻(太十三47—52)说明了教会的性质,并教会与神国的关系。神国是一项行动,好像比喻里的海中曳网。这项行动,聚拢在网里的,不只是好的鱼,也有不好的鱼。网既拉上岸来,鱼就必须区分。这就是神国在人当中的行动。现在并不创造纯正无瑕疵的团契;耶稣的十二门徒当中也有出卖他的人。虽然这比喻必须从耶稣传道事工这个角度去解释,但这比喻所说的原则可以应用在教会。神国在人当中的行动创造出良莠不齐的团契,先是耶稣门徒这团契,后是教会这团契。末世神国降临,就是审判临到整个人类社会(稗子的比喻),也特别临到教会(拉网的比喻)。神国现今的行动所创造的团契也包括那些不是真正神国儿女的人,直到末日。因此,有形的教会有两方面的性质。一方面,教会是神国的百姓,但另一方面,教会不是理想的百姓;因为教会也包括一些实际上不是神国儿女的人。

教会见证神国

弗 2:17 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       2:18 因为我们两下藉著他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       2:19 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 神家里的人了。       2:20 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       2:21 各(注:或作“全”)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       2:22 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 神藉著圣灵居住的所在。         3:3 用启示使我知道福音的奥秘,正如我以前略略写过的。       3:4 你们念了,就能晓得我深知基督的奥秘,       3:5 这奥秘在以前的世代没有叫人知道,像如今藉著圣灵启示他的圣使徒和先知一样。       3:6 这奥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稣里,藉著福音,得以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       3:7 我作了这福音的执事,是照 神的恩赐,这恩赐是照他运行的大能赐给我的。       3:8 我本来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然而他还赐我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传给外邦人。       3:9 又使众人都明白,这历代以来隐藏在创造万物之 神里的奥秘,是如何安排的,       3:10 为要藉著教会使天上执政的、掌权的,现在得知 神百般的智慧。       3:11 这是照 神从万世以前,在我们主基督耶稣里所定的旨意。       3:12  我们因信耶稣,就在他里面放胆无惧,笃信不疑地来到 神面前。    3:  20 神能照著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3:21 但愿他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著荣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阿们。  第三方面,见证神的国度是教会的使命。教会见证神的国度——教会见证神在基督里过去和将来的救赎行动。这可从耶稣差遣十二门徒(太十)并差遗七十个人(路十)这两件事得见一般,也可从使徒行传中使徒的传扬进一步地证明。

      耶稣多次论到外邦人也能承受神的国度。当以色列坚决撇弃神国的赐与,耶稣严肃地宣告,以色列不再是神治理下的子民,他们的位份要由其他可靠的人来取代(可十二1一9)。马太福音这样记截:「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太廿一43)。学者耶利米亚认为,这个比喻原本的意思,是为耶稣向贫穷人传扬福音而辩解。囚为百姓的领袖们拒绝这信息,所以,原属于他们承受福音的地位,必须由那些听从的贫穷人所取代。可是,鉴于以赛亚书第五章,葡萄园是指以色列本身,所以马太福音那句话更可能正确,那句话解释这比喻的意思:以色列不再是神葡萄园的百姓,他们的地位将由其他肯接受神国信息的人所取代。

     耶稣有一次论到末日的景况,类似上述的观念再度浮现。他说到本国(以色列)的子民遭弃,而许多外邦人从东从西要来取代,在末世神国里,参加弥赛亚大筵席(太八11一12)。就像天使的三分之一跟着撒旦败坏后,神造了人类要他们成为顺从的百姓被神领进神的荣耀里一样,有一天圣徒们被神带进那荣耀里,堕落的天使们被赶出的那永国里,哈利路亚!

     耶稣在橄榄山上的讲论,说到外邦人的救恩是如何成就的。末时来临之前,「福音必须先传给万民」(可十三10);而马太福音的记载(学者耶利米亚认为这个记载,其形式比较原始古旧),清楚地说,这「福音」是「这天国的福音」(太廿四14),是耶稣自己传扬的福音(太四23 ;九35)。近代鉴别学否认这句话原出自耶稣的口,或把这句话解释为,这是指天使在末日传扬,因而外邦人的救恩最终得以成就。可是,学者克兰菲德(Cranfield)指出,马可福音的动词Keryssein(传扬)往往是指人的传道事工,所以马可福音十三章十节这个字极可能带有新约圣经意义的特色。末日来临之前,所有国家民族都有机会听到这福音,这是神末世计划的一部份。

        倘若耶稣的门徒就是那些接受神国的生命和团契的人,又倘若这生命就是末日神国的预尝,这样的话,教会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现今这个邪恶的世代,展示将来世代的生命和团契。教会有双重特性,属于两个世代。教会是将来的世代的子民,但现在仍然在这世代中生活,教会是由有罪、会死亡的人所组成的。这就是说,虽然教会在这个世代永远不会臻于完全,但无论如何,教会必须展示那完全境界、末日神国的生命。

    这种观念有圣经的根据。耶稣极强调他的门徒要彼此饶恕,互相谦卑。这世代视追求为首为大是人之常情,对神国的生命而言,却是反常(可十35以下)。那些已经经历神国的人,要展示神国的生命,甘愿谦卑服事,不再为自我筹算。

      神国生命的另一迹象,就是没有恶意和憎恶困扰的团契生活。所以耶稣常常论到饶恕,因为完全的饶恕是爱的证明。耶稣甚至教训说,人的饶恕和神的饶恕两者不可分割(太六12、14)。饶恕的比喻清楚说明人的饶恕是神赦免的先决条件(太十八23—35)。这个比喻的重点是:当人自称已经接受了神那无条件、不配得的赦免(这是神国恩赐之一),却不愿意饶恕得罪自己的区区小事(与自己得罪神的事互相比较),他是在否定自己所说获得神赦免的真实性,并且他的行为违反了神国的生命和性质。这样的人并未曾真正经验过神的赦免。因此,这是教会的责任,在这个自私自利、骄傲、憎恨的邪恶世代,展示神国和将来世代的生命和团契。这种神国生命的展示是教会见证神国度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教会是神国的器皿 第四方面,教会是神国的器皿。耶稣的门徒不单传扬神国临在的福音;他们更是神国的器皿,因为神国的作为要透过他们来彰显,正如透过耶稣自己而彰显一样。当他们出去传扬神的国,他们也医治病人、也赶逐污鬼(太十8;路十17)。虽然他们的能力并不源自他们自己,而是耶稣委托给他们的,但神国同样的能力透过他们工作,正如透过耶稣工作一样。他们之所以从不以竞技或自夸的态度施行神迹,是因为他们自己十分明白,这些神迹并不是靠他们本身拥有的能力来施行。七十个人的事工报告完全不夸张、完全顺服,就像神的器皿那样。

    上述事实可从「阴间的权柄(门)不能胜过他(教会)」(太十六18)这句话看出来。这种死亡境地之门的象喻,是常见的希伯来观念。这句话的确实意义不太清楚。也许是说,阴间的门,关闭所有死人的门,现在不再能够楚锢其中的人,因为神国的能力要透过教会施展,强有力地打开了这门。教会将要比死亡更有力量,要拯救人脱离阴间的管辖,进入生命的领域。可是,按这句话所用的动词,似乎说死亡的领域是侵略者,要攻击教会。因此,它的意义便是:当人已经借着教会的传道事工,被带领进入神国的救恩当中,死亡的门再怎样努力,也不能吞吃他们。神国的能力透过教会而施行,死亡在这能力之前,失去攻击人的力量,因此不能达到最终的胜利,而不必像学者耶利米亚那样,把这句话和最终末日争战相连。它可看作是耶稣和撒但同一争战的延伸,而事实上,耶稣的门徒已经参与从事这个争战。耶稣的门徒是神国的器皿,他们亲眼看见人从疾病和死亡的捆绑中得释放(太十8)。这种与死亡权势的弥赛亚式争战,已经在耶稣的传道事工中猛烈展开,他的门徒也参与这争战,这争战要继续到将来,而教会将是这场争战中神国度的器皿。

教会是神国的管家  第五方面:教会是神国的管家。犹太拉比的神国观念认为以色列乃神国的管家。神国是神的治理,在地上从亚伯拉罕开始,然后借着律法委托给以色列。因为神的治理只能借着律法才能经历到,又因为以色列是律法的管家,所以事实上,以色列是神国的管家。当一个外邦人皈依犹太教,接受了律法,他们就以属天王权、神的国度为己任。神的治理透过以色列临到外邦人;只有以色列人是「神国的儿女」。

    透过耶稣,神的王权借着一项新的救赎事件彰显出来,神末世国度的权能在历史之内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展示。以色列从整个国家看来,拒绝这属天事件的传扬,但那些接受的人便成了神国真正的儿女,进入享受神国的福乐与能力。耶稣的门徒,他的ekklesia(教会),现在成了神国的管家,而以色列国不再是神国的管家。神国要从以色列拿走,转给别人——就是耶稣的 ekkleia(教会)(可十二 9)。耶稣的门徒不单只见证神的国度,不单只是神国的器皿,在这世代彰显神国的能力;他们更是神国的管家。

      上述事实可从耶稣论及钥匙这句话看出。耶稣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他的ekklesia(教会),凡他们在地上所捆绑和释放的,在天上也要捆绑或释放(太十六19)。因为捆绑和释放这个用语,在犹太拉比的用语中,通常是指禁止或允许某些行动,所以这句话常常解释作教会的行政管理。这观念的背景是在以赛亚书廿二章廿二节,神必将大卫家的钥匙放在以利亚敬的肩头上(意即委托给他),这行动包括全家的行政管理。根据这个解释,耶稣赐给彼得有权柄,决定教会内的行为规范,他要在教会之上行使监督权。当彼得摆脱犹太人的礼仪惯例,俾便和外邦人自由相交时,他是在行使这个行政权柄(徒十、十一)。

    虽然上述解释有其可能,但另外有个解释更是垂手可得。耶稣责备文士和法利赛人,因为他们把知识的钥匙夺了去,自己不进去神的国度,正要进去的人,他们也阻挡了(路十一52)。马太福音也有同样的思想。「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正当人前,把天国的门关了,自己不进去,正要进去的人,你们也不容他们进去」(太廿三13)。「知识」在圣经的用语中,不只是心智上明白,更是「基于启示的属灵占有」。交托给彼得的权柄是基于启示(也就是属灵的知识),彼得与其他门徒分享这项启示。因此,天国的钥匙是「属灵的洞察力,使彼得能带领别人进入启示的门,这门是他自己已经进入的。」捆绑和释放的权柄就是准许进入或不准进入神国领域。基督要建造他的ekklsia(教会)在彼得身上,也在那些同享耶稣是基督这属天启示的人身上。也因着这同样的启示,他们接受委任,可以准许人进入神国福乐的领域,或不准人进入分享。

      上述解释也有犹太拉比用语的根据,因为捆绑或释放也可以指逐出教门或宣告无罪。马太福音十八章十八节就是采用这个意思。会众当中有人得罪他的弟兄,又不肯悔改,就要把他逐出团契之外。因为「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约翰福音也有相同的事实。复活的耶稣向他的门徒吹一口气,应许他们受圣灵,作为他们未来传道事工的装备。然后耶稣说:「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约廿23)这句话并不是指行使任意独断的权柄。这句话是见证神的国度必然的结果。再者,不只彼得行使这项权柄,所有门徒、教会,都行使这项权柄。

      事实上,当他们寻访以色列诸城、传扬神国的时候,众门徒已经行使这项捆绑和释放的权柄。无论那一家愿意接待他们和他们的信息,平安就临到那家;但无论那一家不接待他们和他们的信息,神的审判就必为那家存留(太十14、15)。他们确是神国的器皿,施行赦罪;也因此如此,他们亦是神国的管家。他们的传道事工产生实际的果效,或是向人打开天国的门,或是向唾弃他们信息的人关闭天国的门。

      还有其他话语表达这项事实。「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太十40;参可九37)审判绵羊和山羊这个生动的图画,也在述及同样的事实(太廿五31一46)。这段经文不是在讲末日终极完成时其中的一项节目。这段经文是一幕比喻戏剧,讲论生命的终极问题。耶稣差遣他的门徒(他的「兄弟」;参太十二48一 50)进入世界,作神国的管家。马太福音十章九——十四节描述他们传道事工的性质。听道的人怎样款待他们,就显明了听道的人对他们信息的反应。门徒到达各城各乡,或会筋疲力竭、生病、饥饿、和口渴,或会因传福音遭监禁,而有些人会欢迎他们,接受他们的信息,并且服事他们身体上的需要。有些人会唾弃他们和他们的信息。「这些义人所作的,并非只是偶然的慈惠行动而已。他们所作的,帮助了耶稣和他门徒的传道事上,他们付出代价,甚至冒了一些危险。」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比喻教导:行善的人是「未为人知的基督徒」,他们虽然未曾听信基督福音,未曾受洗加入教会,却是心里作真基督徒的人。这种解释,把耶稣的事工和信息略而不提,令这比喻完全和当时历史背景脱节。其实这个比喻是在强调耶稣和他的门徒唇齿相依的合一,因为耶稣差遣他们代表自己进入世界宣讲神国的福音。人的终极结局将在乎他怎样对待这些耶稣的代表人。接待他们就是接待差遣他们的主上帝。耶稣的门徒(他的教会)是神国的管家,这虽然不是职务上的功能,但实际上是如此。借着向世界宣讲神国的福音,就决定了谁要进入末世神国,谁将被摒弃于外。

     总而言之,神国与教会虽然有不可分割的关连,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神国是从神这方面来看,教会是从人这方面来看。神国是神的治理,是经历他治理之福乐的领域;而教会是那些已经历神的治理并且进而享受这治理之福乐之人的团契。神国创造教会,神国透过教会工作,神国也借教会来向世界宣扬。不可能没有教会(那些接纳神治理的人)的神国;也不可能有没有神国的教会;但这两个仍然是截然不同的观念:神的治理和人的团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