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摩托车:意识-佛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42:09
  意识,谓能了知万法之觉知心、思维心、分别心、观察心、了了分明之觉知心;举凡六尘中一切法,意识皆能分别及了知,乃至细如非非想定中之极微细定境之法尘,亦能了知。此识能入定出定,第七识意根和第八识如来藏则从来不入定、不出定,是故凡能一心不乱之觉知心,皆属意识;凡能一心不乱而了了分明之觉知心,皆是意识;是故离念灵知与有念灵知皆是意识心,悉皆于欲界中之五尘与定境法尘了了分别故,能制心一处故,与别境之慧心所及定心所等五法完全相应故。
 ——《楞伽经详解》(九) 了了常知之心——意识,乃由意根(末那识)接触五尘相分所生境法而生,若末那不触如来藏因五根所现五尘境之内相分而起作意者,如来藏虽有意识种子,亦不自行出生意识。故意识(了了常知之心)必须由五根接触此五尘境,而由如来藏对现五尘境之内相分,意根触此五尘境内相分,起作意欲了知此五尘境,方由如来藏流注出意识种子,方有了了常知之心;同时流注出前五识种子配合意识,故能见闻觉触。
 ——《真实如来藏》 佛于原始佛教四阿含诸经中早已评破意识,说之为缘起之法,根尘触三而生意识,由意根、法尘之接触,方由阿赖耶识而生;是缘起之法故,夜夜断灭,次晨复起;闷绝则断灭,五胜义根正常时、方能复起;正死位中、灭尽定位、无想定位悉皆如是;投生之后永远断灭,不能去至后世。现见一切有情之此世意识不从前世来,皆不能复知前世事如忆昨日及小儿时事之故。
      意识心虽然要依色蘊而起,然色蘊仅是意识心之四种俱有依中之一种尔。四种俱有依者,谓阿赖耶识、末那识、色蘊(未坏之五根)、法尘。具此四种俱有依后,亦非由色蘊而生,乃由第八识阿赖耶而生;如是之理,具载于阿含经中,即是 佛所说:是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者,谓此识也
     人之所以能有美梦恶梦,皆因意识之现行;然而意识之现行,必须有有根身”——有生命之色身五根,方能现行;是故唯有生命现象正常者,方有梦境;若有人生命现象异常——譬如昏迷或正死位中,则意识不能现行,则不可能有梦。若无梦,即无梦中之苦乐受也。是故人之美梦恶梦,皆依于正常之身根始能有之,不可能外于身根而有梦也。
      如是佛语,已明白宣示:知觉之心,乃是以外尘为缘而生起;因有六根,故有六尘相现起于觉知心中;所见之六尘相,及能见之觉知心(意识),与交芦所成之扫帚一般,乃是因缘所成之法,非有真实不坏之自性。此能觉能知之心性,若离清醒及昏昧二种生灭之法尘,毕竟无有真实常住之自体性。
    
意识与意根皆是可灭之法:意识于五位中必灭,谓于眠熟时、闷绝时、正死时、无想定时、灭尽定时。是故若有人得罪鬼神,鬼神为报复故,即设法断其命根毀其五根身;五根身若坏,命根随断;命根若断,则其冤家之意识必须转入中阴阶段之微细五根身中、方能再起;中阴身投胎之后则此世意识永断,不能去至后世故,是故一切人皆不能了知宿命如知昨日事(唯除修得及报得宿命通者),是故意识非是常住不坏之法。
     意识其实亦非于眠熟时集中于中脉内之心轮内,亦非不明显;实是眠熟已,意识随断,不复存在,佛说意识于眠熟等五位中必断灭故。 复次,意识及前五识于醒位中,亦非在于中脉内,亦非在于身外身内,而在五胜义根所在处;何故如是说?此谓佛常如是开示:根尘触处生眼识,乃至根尘触处生意识。吾人生来不曾触外五尘,无始劫来一向如是;谓吾人所触五尘乃是内相分五尘(由如来藏持五扶尘根及五胜义根,触外五尘而对现内五尘相分五尘境于胜义根,方能由意根末那识触五尘上之法尘,然后唤起眼等六识而触六尘,故吾人之所触六尘,皆是内相分六尘;六识是心,既非色法,不能直接触外五尘色法故;须由如来藏对现之内相分似有质境之五尘相于胜义根头脑,方能由前六识所触),内相分既唯在胜义根头脑现前,则知唯在头部根尘触生起前六识,故知六识不在中脉内现行,实在头部五胜义根触现行。 复次,根尘不定故,不可谓言意识必在头部之何一处;六识心既非色法,亦不可言在身内、身外。
     佛于第三转法轮中,一向言第八识无此证自证分,却言意识有证自证分,处处皆说意识心能反观自己、能检择诸法故,处处说意识觉知心有别境心所法故。如是,今之印顺、达赖,古之阿底峡、寂天、月称等应成派中观师,由不知不证第八识心,故索性否定之,谓无此心,却来引用佛所言第八识心之体性,而套用于第六识觉知心上,妄言佛说觉知心无证自证分,完全异于佛说。
    如是误会唯识种智之正义已,却来訶责唯识宗所说意识有证自证分之说法为违佛所说、为不了义说,却来訶责佛所开示第三转法轮诸经为不了义说,真是颠倒愚痴、强词夺理之宗派也。此谓意识既有别境心所有法,则必能自己反观自身是否处于六尘境中,则必能反观自己于六尘境中是苦是乐?则必能反观自己是否正在境界之苦乐受中;此不特唯识诸经中佛作是说,于阿含经中,佛亦作是说,非可诬言阿含经中未说也。
      唯有意识觉知心断灭之时(如眠熟、闷绝等五位中),方无证自证分,断灭之时已无意识自身存在故;意识自身若现行时,必定有证自证分故,必有五别境心所有法现起故,是故意识觉知心必定有证自证分,一切人皆可现前证验之,唯识宗诸论典中皆如是说,皆说意识有证自证分,未曾说第八识有证自证分,云何尔等古今应成派诸中观师错解唯识宗之宗义已,却来诬责唯识宗之宗义错误?尔等应成派诸中观师何可睁眼说瞎话耶?何可曲解唯识宗而后诬责之耶?
     意识之证自证分,一切俗人已能认知、确定其有,谓一切人于意识(含无念灵知心)现起时,皆能于六尘境界之中了知自己所处六尘境界故;由了知自己正处于六尘境界故,心中生起顺违之受,故有苦乐忧喜舍受等,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自证分;由有此自证分故,意识觉知心复又具有了知自己是否正处于顺违之境中,能观察证实之,此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证自证分。若如今时台湾诸应成派中观师于被余严辞评论其无知时,正起种种瞋恨怨恼,却如植物人不能了知自己此时正处于起瞋恨怨恼之违心境界,方得名为无证自证分也。是故,意识觉知心于六尘境界中,皆能了知自身是否处于顺违之境,皆有证自证分也,非如应成派诸中观师之妄谓意识觉知心无证自证分也。
     如是,一切俗人尚能证知意识灵知心之具有证自证分功能,而彼等自认最有修行、最有证量、最有智慧之应成派诸中观师,竟然不能觉知意识自己有证自证分,真可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之人也。一切应成派中观师,其实皆早已证知意识自己之证自证分,只缘于欲维护其应成派中观之歪理,而故意颠倒其说罢了。
     佛如是于第三法轮诸经中说第八识心无证自证分,复说意识心有证自证分;应成派诸中观师因否定第八识故,只好将心不自见心阐释第八识之佛语,取来解释第六意识灵知心,而诬谓 佛说意识无证自证分,明知此说与其日常生活中之现实体验不符,犹自强辩意识心无证自证分;用此佛说第八识体性之语,诬责唯识宗说意识心有证自证分之说为误。而唯识宗则依佛语,说第八识无证自证分,说第六识觉知心有证自证分,此说则符佛语,而悖应成派之说,是故应成派乃故意曲解佛语、而诽谤唯识宗所说不符佛说。然究其实,乃是应成派中观师误引佛语、曲解佛语,然后诬责宣扬正法之唯识宗所说违背佛语,其实违背佛语者却是应成派自己。
     复次,佛说意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者,乃是说第七识意根,亦名末那识。佛说此第七识名为意根,是意识种子自第八识中现起之动力故,意识依末那识之作意方能现起故,现起后悉依意根末那识之作意而运行,故说末那识是意识之根。此意根之别境慧极劣,只能于五尘上之法尘作极简单之了别︱譬如五尘上之法尘有无大变动?此第七识非如意识觉知心能于五别境心所法伶俐运作,不具欲、胜解、念、定心所法,而于慧心所(别境慧)之功能亦复极劣,唯能于法尘上之变动作极简单之了别。
    如是,于五尘境尚不能作了别,须唤起意识,而后依意识之别境慧,方能于诸境界作种种思量,云何而有能力返观自己?云何而有能力思维诸法?云何而有能力修正自己之心行及习气?是故此第七识虽极伶俐而能遍缘一切法,复能依意识心之别境慧而处处作主、时时作主,复能思量决定种种心行;然而若离意识之别境慧,便无所能为;由如是体性,佛说意(意根末那识)犹如刀剑之锋利(喻其能遍缘一切法之伶俐性。意识虽有别境慧,然不能遍缘一切法),而不能自己割自己(喻其无别境慧之证自证分故不能修正自己之善恶心行);意谓此识之欲改变其染污性、欲转变为清净意根者,必须依靠意识之别境慧及思维慧,方能有所转变,非唯依自身功能便能除断自身之相应烦恼也,是故佛云意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今者密宗应成派诸中观师误会佛意于先,诬责唯识宗所言种智正理于后,云何可言其法为真实佛法?乃竟妄评唯识宗所言正法为非法?乃竟以其邪见而破斥唯识种智妙法?颠倒殊甚也。
 如密宗引述唯识宗所云:若无自证分,心识怎忆念?谓有情需有自证分,方能忆念过往所曾经历之境。寂天则谓无自证分也能回忆,其理由如下:《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意谓:意识心虽有断灭时,然此觉知心因为心境前后相连故,所以具有前后连续相知之功能,所以能忆念往昔事。如是之言,违背佛说,亦昧于日常生活经验之事实。
     一切人皆知:若是所未曾经历之境界,而闻人言说此一境界;或亲自经历此一境界,而心中已生胜解,则成所经历之境(闻者以所闻之理解境界为经历之境界,亲历者以所历境界为其曾经境),始能于后时重复忆念之︱忆念起所曾闻说境界或所曾亲历境界。由是之故,必于彼境生胜解已,方能有日后之回忆。
     若无自证分,则是于所经境不起胜解(如于所闻所经境中昏沉而不觉知其境︱无彼境界之自证分),则于日后不能忆想彼中境界。此理极易明了,世俗之人闻之即知其意,并能亲自证实之,而密宗应成派诸中观师却仍强词夺理而作辩解:《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
     彼意谓:《因为心境相连,所以由回忆所经验的外境,就能顺带忆起经验的心。就像冬季被鼠咬时,不知中毒;春雷响时毒发,才知被咬时已中了毒。因此无自证分也能回忆。》
     然而此答乃是答非所问。谓彼寂天已自承认由回忆所经验的外境,就能顺带忆起经验的心;既如是,则已显示于当时已经胜解所曾经历之境界;既有所曾经历之境界,当知经历之时已有自证分也,彼时已于其境上有充分之了知故;既有充分之了知,彼于境界中了知者即是自证分也。如是而复言意识觉知心无自证分者,真是强词夺理之徒也。是故应成派中观师遮破唯识宗所说意识觉知心有自证分之说者,名为妄破,不应正理也。
     复次,寂天所言《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一语,有大过焉。此谓觉知心夜夜断灭,次晨须依意根之作意,方能从如来藏中复起觉知而回忆往事;若是有断有灭之法,若是次晨尚须依他识(依意根及阿赖耶识所藏意识种子)方能现起之法,云何能自己具有回忆之功能?云何可言意识心是心境相连?眠熟即告断灭故。断灭则成无法,无法则必不能自行再现起;不能自行再起之无法,云何能昨日今日心境相连?无是理也。
     必须是从来不灭不断之心,方可言其具有昨日今日往劫此劫心境相连之功德也;今者现见意识觉知心夜夜断灭,次晨必须依他(依四种俱有依之法)而起,尚不能自起,云何密宗应成派诸中观师妄言意识夜夜断灭之法可因自己之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而自行回忆已往之所曾经境?无是理也。
 复次,若意识觉知心不须第八识之持种,便能自己心境相连而能知往事者,则应往事之一切种子悉由意识自心所持;若由意识自心所持者,则应意识能回忆所曾经历之一切事。然而现见意识不能完全回忆所曾经历之一切事,有时欲回想曾亲经历之某一事、某一人名、某一物所置之处,而悉不能忆起,要待意根从第八识中碰触而后始能由意识觉知心忽然忆起;若意识是心境相连者,则必是持种者,则必能自己随意欲思何年何月何世事、便能随意思之而无错谬,然而现见并非如是。是故意识绝非寂天所言之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而是眠熟等五位必断,不能心境相连;既非前后心境相连者,则知必非能持种者,要待他法方能持种。非不断之法,非能自己前后心境相连之意识觉知心,焉可说为心境相连者?无是理也!
——《狂密与真密》(一) 意识必须要有俱有依及其它的因缘,才能现行运作;意识现行的因,就是第八识所含藏的意识种子——以第八识的现行(此唯证悟明心者才能知之)和第八识所含藏的意识种子为因,意识才能现起。可是祂要现起的话,还得要有其它的缘,缘就是祂的俱有依。意识的第一个俱有依就是意根末那识,如果没有意根作祂的俱有依,见闻觉知的意识心就不会现行运作。意识的第二个俱有依就是五根,五扶尘根是色身--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这是五扶尘根;五胜义根就是我们的头脑以及传达讯息的神经纤维。五根如果全部毁坏,意识就无法现起运作;五根如果有所损伤,意识就不能顺利运作。五根之中掌管记忆及了知的部份,如果受到了损伤或老化得非常迅速严重,就会成为老人痴呆症的患者。
 ——《甘露法雨》 殊不知觉知心的本质是依他起性,会变异、会生灭,不是本来常住的不变异、不生灭的心;能见能闻能知能觉这个妄心,本质就是会分别六尘的心,不是真实的不分别心。因此修学佛法,若依此妄心而修,定不能成就佛道,就如煮沙不能成饭,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见闻觉知的妄心,为什么说祂是?因为妄心祂不能遍一切时存在,祂不能遍一切处存在,祂不能遍一切界存在,祂也不能遍一切地存在。因为不具足这四种,所以说祂无常,无常所以叫做空相,所以不是般若所说的空性。
     首先,我们先要来说明什么叫做遍一切时?具有见闻知觉性的妄心,不能够遍一切时存在,譬如刚刚我们讲眠熟了、闷绝了、入了无心定也就是无想定和灭受想定以及正死位(息脉断灭以后一段时间而进入真正死亡阶段的时候),这个觉知心都必定断灭了,所以见闻知觉性就全部消失了;而且见闻知觉心入胎后就永远断灭了,不能去到未来世去;未来世是另一个全新的见闻觉知心,不是这一世转生过去的。祂既然会断灭,那就表示祂不能遍一切时存在。见闻知觉性既然是会断灭、会间断的心,就表示祂不可能是真实心,所以说能见闻觉知的心是妄心,是意识心,不能遍一切时都存在。遍一切处是说:妄心不能够遍于我们的十二处存在,真心却普遍地在我们的十二处中存在。十二处是讲六根和六尘。为什么见闻觉知的妄心不遍十二处存在呢?譬如说,眼见色,是眼根接触了色尘;虽然眼根接触了色尘,但其实不是眼根能看见色尘,而是眼根接触了色尘以后,眼识在这里面看见了。我们能见的心,是由于眼根接触了色尘,祂才能出现的。换句话说,祂是在眼根和色尘接触的当中出现,所以祂不是在眼根之内、不是在色尘之内,而是在眼根与色尘接触的地方出现。所以能见的心不是存在于眼根和色尘之内,而是在根与尘相的处所出现,这样就表示能见的心眼识不遍眼根和色尘。那么,耳识也是一样的道理,鼻舌身意识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能听的一念心,并不是耳根能听,也不是存在于耳根之内,更不是存在于声尘之内,而是耳根触声尘之处,能听的一念心耳识才能在这个触的所在生起,而了知声尘,所以,能听的一念心就是耳识心,而这能听的一念心不能遍在耳根与声尘之内存在。如此一来就很清楚了:眼识见色、耳识闻声……乃至意识觉知心了了分明的了知六尘法,都是在根尘触处所生起的,都不是遍在十二处之中的,都不遍于十二处;《楞严经》的七处征心,说见闻知觉性不在根、不在尘、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等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能见、能听、能觉……乃至能了知的心,都是不遍于十二处的心,怎么会是真心呢?真心一定得要是遍于十二处,才是遍一切处的啊!那么,真心怎么遍于十二处呢?你的六根里面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有色根,有色根是由真心如来藏所生,由祂所执持的,当然祂就遍于五根不论是扶尘根或胜义根;意根也是由祂所生出来,由祂所执持,所以祂也遍于意根。然后,我们所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五尘,也是由如来藏所变现的,法尘就在这五尘上面显现出来,所以祂才是遍十二处的法,这就是遍一切处。而且,见闻知觉性的六识妄心,也都是从第八识真心出生的,所以第八识真心才是遍十八界的法。
 ——《心经密意》 意识是因五胜义根(大脑)及五扶尘根(眼耳鼻舌身)不坏,阿赖耶识藉之面对外境而现内相分,末那识欲加了别,遂令阿赖耶识现起意识,伴随前五识同时现起运作;五根若皆坏——大脑全部坏死——则意识不现前,永远昏迷乃至死亡;若有一根不坏,必有意识于非睡时段运作。意识不能离于五根而独存,何以故?若离五尘即无法尘故。乃至定境中无诸语言名相、不触五尘,仍不离于五根之自内境界——内五尘,故名『定境悠闲法尘』。是故意识本身如同前五识,皆是依他起性——于五根五尘中产生祂自己相应的法尘。世间之形而上学乃至无漏之学——佛法之出现,皆不能离于五根五阴诸法;若离五根五阴,如来藏即不能触外五尘,则末那不能起了别作意,前六识便不现起;故阿含经云:『根尘触三和合生于眼识乃至意识』,是故眼等六识皆是依他起性,如幻而有,缘灭则灭,非本来自在。
     “远离于心识,有情之第七识--意根末那识,乃是意识升起之根源,故名意根,然意根对五尘之了别功能极劣,必须假藉意识之分别,方与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相应。意根之所以贪著三受,是因三受之中有其韵味,被韵味所引而生贪著。譬如有人云:我很迷恋他走路的仪态,说话的语调······,意即贪著某人于四威仪中之韵味。譬如观赏图画,有粗犷恢阔者,亦有细腻柔美者,各有韵味。此诸韵味即是法尘,普遍存在于五尘相应之三受之中;能体会五尘韵味之心,成为意识,即是错悟者所以取之无语言文字而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处处作主之灵知心,此心不离六尘境,因意根(末那)之作意牵引,而由如来藏流注出现,若意根不起作意(例如睡眠),意识即不现起;依意根而起,依根立名,故名意识。前六识皆名为识,不名为根,皆依根而起故,能分别六尘故。
     意根(末那)从无始以来即普遍而不断地执着一切法,故名遍计执性;意识虽然遍计,然而不恒,因分别而计著,欣乐厌苦;意根则计著一切境而不断,甚至受苦之了知性亦起计著。例如有人嗜食苦瓜、芥菜,不仅执着乐触而已。复有执着不苦不乐受者,例如痛后之无痛;亦如发呆——品尝发呆之韵味。亦如有人喜欢赖床——睡懒觉,乃因贪著睡之韵味;于似睡非睡之间,品尝睡眠之韵味,此即不苦不乐受。换言之,意根不断攀援执取,于一切法不肯舍离,乃至睡着无梦时亦未暂停执取,欲时时了知一切境、一切法,若非色身疲倦导致意识昏沉,意根是不肯让意识暂断的。
     “云何意及识意者为意根,即第七末那识;识者为分别,即前六识也。意根末那识是前六识之俱有依,前六识若离末那,即不能现起,故为俱有依。意识有时可离前五识而单独现起,如二禅定及梦中,名为独头意识;然亦不能离于末那而独起,必须依末那而同时现起,方能运为作用;犹如眼识以眼为根,意识(空明觉知心)以末那为根,故末那亦名意根。末那亦名我执识,恒内执阿赖耶识功能体性为内我,乃至睡而无梦时、昏迷死亡时、无想定时仍不断内执阿赖耶识为我;又外执能觉能知之意识为我,乃至外执能见能闻能触能尝能嗅之前五识为我;以不知此等皆虚妄故,遍于内外诸我横加计度生执。此种遍计执性,生来俱有,不待生而后教,不待分别而起,故名俱生我执。
     当知空明觉知心即是意识,人间意识之具有依有三,若缺其一,即告断灭而不能起。一者阿赖耶识:若无阿赖耶识,意识种子及五色根不能运转,则空明觉知之意识即不能现行。二者末那意根:若无意根染净所依,不能令意识现行运作。三者有根身:五扶尘根及五胜义根不坏,如人身或中阴身,以命根不坏故,令意识得以现行;若在无色界,唯二具有依:谓七八识。意识之具有依如是,随缺一依,意识即不现起;空明觉知之意识体性如是,故知非为本自能立,非恒非常。此心以能因于错误分别及错误之教导,而生身见我见等分别我执,亦名分别我执识。
 ——《楞伽经详解》(一) 

意识即是『密宗诸佛』所说之真如——空明觉知之心,即是禅宗错悟者所说之真如——一念不生之灵知心,即是观想本尊、空行母、种字之灵知心,即是四禅八定境界中之灵知心,即是蜀郡故袁焕仙所说有念中之无念灵知心。意识名为了境识,能了别欲界法色界法,能了别四空定中之无色界法,不因消除语言、影像、妄想而除其了别性,本质即是了别识故。
     又意识虽依于法尘意根及阿赖耶识之现行方能现起而名依他起之妄心,然一切佛子皆不应弃舍意识而修佛道。此谓意识若弃舍自身已,别无能知诸法,能分别诸法之心。既无能简择之心,则不能明辨诸法,不起顺抉择分;则不能证悟法智总相,不得法智忍;不住法智忍,则不能升起法智之别相智;不得法智则不能安住类智忍;不能安住类智忍,则不能生于类智,于空性般若之二忍二智不知不觉,则名资粮位或加行位佛子,不入见道七住。故知菩萨不应离于意识觉知心而修佛道。
     意识能细观察六尘,其慧超胜余七,故名为识。前五识能了五尘粗法,不了细法;然既能了,即名为识。识虽八种,能了个别;了知之法或为世间六尘,或为非世间法(如阿赖耶识了别七识心行),然皆名之为了知,了知者即名为识,即名为想。谓想即是识之功能,有情若是能证验此理、非唯闻熏,即名真佛子,入菩萨数中。
     此八识心王之所了知,即名为所想,所想者谓八识心王法、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烦恼十、色十一、随烦恼二十、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等;依次百法衍生千法、万法、亿法、无量法等,此名菩萨之所想也。
     意识即是禅宗内错悟诸师所说之真心——无妄想之觉知心,即是藏密自莲花生大士以下诸祖所说之真如——空、明、觉知之心;然此二心皆是意识心,非是真心真如。意识能分别色尘不同于声尘……乃至分别味尘不同于触尘;然眼识唯能分别色尘,不能分别声等四尘,不触声等四尘故;……乃至身识唯能分别尘相分差别,故不同于眼等五识。
     又意识能分别五尘细相,五识唯能分别五尘粗相。譬如眼识能分别显色——青黄赤白,而不能分别形色、表色、无表色,故意识有别于眼识。
     形色者,谓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表色者,谓屈伸俯仰去来进止;无表色者,谓由显色、形色、表色等三,而显示出法尘,譬如人之气质神韵,亦如受戒所得戒体。
     意识不唯能于显色中详细了别,胜于眼识;复能于显色中了别眼识所不能了别之细相及形色、表色、无表色。是故有别于眼识。如于色尘,意识亦能了别声香味触四尘之细相及其中所显法尘,非耳等四识所能。由于此故,眼等五识非能自起,须与意识(觉知心)俱起,方能具足了别色等五尘,是故意识为眼等五识之俱有依。
     意识于此五尘法中因于五尘相之差别而起了知,而此意识之了知五尘法相,皆是分段相中之了知。谓意识于睡寤已,与前五识俱起而生分别,连续运转直至夜间眠熟而断;此世之意识日日如是,未来世世别生之意识亦复如是,故说意识是于五尘差别相中作分段之了知;此分段相之了知,当知即是意识升起现行之原因。
 
——
《楞伽经详解》(二)

  

意识者乃谓具有能分辨所识境界之心,于五尘境之细相及五尘中所现法尘,能作详细之观察分别思维判断。
     五十年来佛法可伤,大江南北、海峡两岸,诸多显密大师率以知觉心为如来藏,或以觉知心之能反观反照自己者为如来藏,或以入定不动、住心一境时之觉知心为如来藏,堕于常见外道法中,佛于初转法轮时即已广破,说之为识蕴;此三心者,于一切种智中,说为意识见分,诸方大师将之一分为三,错执为真心如来藏;实则其初心为见分,次心为证自证分,第三心为自证分,皆同见分所摄,名为意识。
     若解二乘空法,便知有情身中之觉知心(见分)、入定不动之觉知心(自证分)、定中定外反观反照之寂静心(证自证分),皆是生灭心,佛于阿含四部中广破常见外道,说之为六识中之意识;识阴所摄,无常坏灭,犹如幻化,无真实不坏之体性。
——《楞伽经详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