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视频会员破解方法:活用李时珍文化品牌 蕲春打造百亿产业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36:37

活用李时珍文化品牌 蕲春打造百亿产业园

  评论:3 条   查看:127 次   lijiefxx 发表于 2010-11-26 10:58

        近日,《中医药堂》特种邮票在蕲春发行。“方寸”之间,彰显出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在中国中医药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鸿忠省长曾说过:“李时珍品牌至少值2000个亿”。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进程深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欢迎。蕲春素有“千门万户悬菖艾,出门十里闻药香”、“指草皆为药、见人就懂医”之美誉。《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药物,就有近700种道地药材产自该县,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药都”。
  近年来,当地坚持把“李时珍”历史文化品牌作为最大的经济资源,把发展环境建设作为最大的发展资源,坚持“高昂医药龙头”和“以药兴县”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规划,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培植龙头企业,努力打造医药产业集群,让千年药都焕发青春与活力。
  蕲春加快产业升级,围绕转型发展、明晰产业发展路径和国际化水平,推动医药产业从传统的种植、加工模式想现代的医药文化、健康旅游方向转变。用5-8年时间把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打造成100亿元园区;用5年时间把医药产业打造成100亿元产业;到2015年,把李世珍医药集团打造成产值100亿元的企业;在5年时间内把李时珍国际医药港打造成100亿元销售的医药物流平台。使医药经济成为支柱产业,在GDP中的份额达到50%以上。
  总投资40亿元的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区的建设,集健康产业、医药文化、健康医疗于一体,把握了以人为本、崇尚健康的当今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抓住了健康养生是新兴的最大朝阳产业的发展机遇,添补了医药经济高端产品的空白,必将带来蕲春医药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
 /////////////////////////////////////////////////////////////////////////////

发展文化切忌泛产业化

  评论:0 条   查看:182 次   lijiefxx 发表于 2010-11-03 15:30

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通过文化管理机制的创新、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文化产品的推陈出新等方式,极大地繁荣了我国的文化发展,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是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了全会公报。在这一新的历史高度,我们既要充分总结文化发展的有益经验,对个别地方出现的文化“泛产业化”倾向也应保持警惕。

     人是文化存在的根本,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更合理生存。因此,文化产业的推进理所当然要为人更好地生存而服务。尽管当前人们在对文化产业属性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分歧,但是,无论人们怎样强调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其文化属性在文化产业的总体结构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根本属性”。然而,当前一些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却有意淡化了文化产业的“文化”规范,呈现出了只追求单一的“经济”指标的“泛产业化”的走向。文化产业发展的“泛产业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文化产业的基本理论上混淆了“文化”与“经济”的差异,只看到了文化产业作为一般产业的普遍性,而忽视了文化产业作为特殊产业的独特性,抹杀了文化产业的人文内涵。从根本上来说,文化发展的产业化只是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方式,而并没有改变文化产业的文化本质。也就是说,完全以经济活动的规律衡量文化产业是有失偏颇的。二是在文化产业的产品生产上忽视了“物质”与“精神”的区别,只强调了文化产品的一般商品属性,而淡化了文化产品的特殊商品特点,放弃了文化生产过程中文化产品所独具的精神特征。尽管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生产的文化产品也是一种商品,然而它却是包涵了人的精神活动的文化商品。与一般纯粹物化了的商品相比较,精神的创造性是其最根本的产品属性。如果忽略了对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的强调,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追求。三是在文化产业的总体功能上模糊了“娱乐”和“审美”的不同,只从文化产业的物质层面入手,通过增强消费者的娱乐消遣意识来提高文化产业的物质力量,而没有从文化产业的精神层面入手,通过培养消费者的文化审美意识来提升文化产业的精神力量。由于只是单方面地追求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物质推动力,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文化力量的薄弱和人文精神的萎缩。

造成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泛产业化”偏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化环境的影响。全球化的国际语境既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可以通过全球化的国际平台扩大中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提升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文化软实力。同时,全球化的唯一价值取向也限制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样性追求,导致了中国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时过分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从而因为忽略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而使中国文化产业只具有“硬性”的物质外形,缺少了深入人心的“软性”的精神力量。二是市场化潮流的推动。当产业化成为文化发展的一种共识之时,我国已经完成了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市场化的经济潮流极大地推动着文化发展走向了产业化。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只可能将“经济”作为文化产业的内在驱动力,而不可能将“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根本价值而专门予以凸显。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下,商业利益很自然就成为文化产业的追求目标,文化产业发展的“泛产业化”也就成为必然的事情了。三是单一性评价机制的规范。尽管文化产业兼有“文化”和“经济”的二重属性,并且以体现人文精神的“文化”属性为根本特征。但是,当文化产业被当作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方式时,评价文化产业发展成败的标准就完全变成了市场经济的规则,市场占有率、经济产值、对GDP贡献率等具体的数字规范全套在了文化产业评价上,全然不顾文化产业发展对人的精神世界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当前的文化产业评价机制完全被纳入了市场经济的体系当中,文化产业的人文标准也就被彻底抛弃了,“泛产业”也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归宿。

既然“泛产业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并没有发挥文化浸润人心的内在精神力量,并且远离了以人为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那么就必须反思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调整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以有利于强化中华文化的自我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首先,要正确认识文化产业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特殊性。文化产业虽然具有经济属性,并且确实能够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但是,文化产业的带有根本性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发挥作用的特殊性。也就是说,文化产业是通过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而产生作用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数据的标准去要求和评判文化产业所能发挥的间接功能。其次,要恰当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二者的顺利建设和快速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我国文化的全面繁荣带有根本性的目标,它需要文化的产业化,然而文化的产业化又不能完全抛弃了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文化产业对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物质推动力,但是也要看到文化产业的精神影响力,不能为了要求文化产业的经济指标而将整个文化全部产业化,从而导致因为文化的“泛产业化”而丧失了其所拥有的内在感召力。第三,要全面看待中国文化在国际竞争中所发挥的软实力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还需要文化力量的内在推动。因此,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通过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就变得极其关键。在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输出固然迫切,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向世界传递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中华价值观,以便让“中华价值也成为一种世界价值”。只有如此,才能够谈得上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具有了国际竞争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善待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以合理的产业化方式成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合国力竞争中的文化力量

  评论:0 条   查看:213 次   lijiefxx 发表于 2010-10-17 16:22

内容提要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我们的文化在悠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起文化向心性的凝聚力、文化连续性的传承力和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力。

    历史证明,文化力量不仅是进军强国之路的必要举措,而且是实现强国之梦的必然构成。

    要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就要大力发展我们的文化力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的确,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

    在我看来,文化力量是经济力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更高的社会需求,是社会对建立与高度发达物质文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的需求。再者,发达的经济力量在唤起这种社会需求后会起到为文化力量壮行的作用,日趋壮大的文化力量又将为经济力量增辉并引导其前行。第三,在经济力量通过发展方式转变以谋求更大发展之时,文化力量在助力这个转变时发展了自身,从而使“软实力”产生了“硬功效”。其实,文化力量作为“软实力”是有其“硬道理”的,这个“硬道理”就在于文化力量具有无处不在的普遍性、无隙不入的渗透性、无所不包的融通性和无往不复的连续性。有学者将老子“上善如水”的睿语点化为“文化如水”,正是喻示出文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量、全面渗透的力量、融会贯通的力量和恒远连续的力量。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我们的文化在悠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起文化向心性的凝聚力、文化连续性的传承力和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并落实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明确了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空境遇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成为我们的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这个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就是要发展、壮大我们的文化力量,把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文化强国。其实,中国近百年来基于“屈辱史”上的“强国梦”,就不乏通过文化开启民智、砥砺民心、激扬民风而强国的壮举;历史证明,文化力量不仅是进军强国之路的必要举措,而且是实现强国之梦的必然构成。

    要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就要大力发展我们的文化力量。发展经济力量需要解放生产力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文化力量同样如此。我们当前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动力,一在于体制机制的改革,二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如果说,体制机制改革在于为传统文化业态松绑并为新兴文化业态铺轨,那么科学技术进步则在于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并创生新兴文化业态。在当下,创生并壮大新兴文化业态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新兴文化业态所呈现的文化力量,一是它的高科技含量,二是它的产业化运作。它首先需要关注的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它的文化产品生产是为着解决“有效供给”的课题应运而生的,它通过自身增量的发达改变既往文化业态存量的格局,从而推动我们整体意义上的文化转型;其次,它需要认清在解决“有效供给”的同时要实现“有效提升”,因为“文化转型”只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的举措和路径,我们的“有效提升”在于强调文化力量首要的、主要的、必要的是精神力量。事实上,一个文化强国的文化力量,不仅体现为国民精神的凝聚力,而且体现为创造力;不仅体现为国民精神的传承力,而且体现为进取力;不仅体现为国民精神的包容力,而且体现为开拓力;不仅体现为国民精神的自信力,而且体现为诚信力;不仅体现为国民精神的务实力,而且体现为超越力……

    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我们文化力量的大力发展必须正视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的现状。由于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作为大国和平发展已是一个世所瞩目的焦点和一个世所热议的话题。因此,在综合国力竞争的世界语境中,我们文化力量的大力发展要有更开阔、更深入、更前沿也更全面的思考:其一,我们要关注发达国家文化与科技相融的当代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我们传统文化现代化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问题;其二,我们要大力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消除他国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担忧和戒备,树立一个主张和谐、讲究诚信并敢于担当的大国形象;其三,我们要在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并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其四,我们还要在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中,扩大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感召力,通过不断沟通而逐步改变既往“欧美中心论”的价值观。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具有自主能力的文化转型来建树中国文化的时代形象,需要通过现代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来弘扬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需要通过文化惠民工程的系统构建来提供中国文化的优质服务,需要通过现代科技进步的支撑引领来拓展中国文化的产业规模,需要通过贴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来创造中国文化的精品力作,需要通过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来呼唤中国文化的宏才巨匠……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力量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我们的征途还山重水复、任重道远,我们的境遇却已然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本文作者为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北京大学特聘教授)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