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长了个小肉疙瘩:在环境保护方面怎样坚持五原则把好五个关严格六不批落实措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1:25:47
在环境保护方面怎样坚持五原则把好五个关严格六不批落实措施     在环境保护方面一是坚持新建项目五条审批原则,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城市环境功能区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满足总量控制指标,维持和改善地区环境质量”;二是严把产业政策关、选址关、环评关、“三同时”关、和验收关;三是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格“六个不批”,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或环保政策的项目,不予审批;对不符合有关区域发展规划的项目,不予审批;对不符合生态功能区划要求的项目,不予审批;对不符合清洁生产指标要求的项目,不予审批;对“十五小”、“新五小”项目,不予审批;对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制度指标的项目,不予审批。近期要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环评会议精神, ... 在全国环评会上提出了环评工作必须坚持“四个创新”、 着力抓好“五项”工作、认真 ... 环评质量标准,对不符合环评质量标准的环评文件,做到一律不批,坚决把好质量关。 ... 所有工业项目环保验收都必须进行验收监测。验收监测要对照环评提出的环保措施和环 一、1-5月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5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工业经济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二届五次全会和市人大一届六次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启动实施新一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全市工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但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运行主要特点

1-5月,全部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01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12.92亿元,同比增长12.38%,与一季度、1-4月相比,增幅分别回落了16.02、7.52个百分点。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轻、重工业同向增长,重工业快于轻工业。1-5月,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67亿元,同比增长12.2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25亿元,同比增长12.59%;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0.31个百分点。

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8增5减。食糖58.78万吨,同比增19.75%;酒精4.9931千升,同比增33.90%;白酒5563千升,同比增23.84%;纸浆0.64万吨,同比增15.54%;发电量21亿度,同比增25.11%;锗系列产品76.2百公斤,同比增21.65%;铜精矿(含铜)0.29万吨,同比增29.67%;水泥23.88万吨,同比增10.18%;精制茶0.68万吨,同比减15.86%;啤酒4948千升,同比减43.77%;锌锭0.52万吨,同比减14.43%;原煤12.42万吨,同比减1.79%;硅0.32万吨,同比减13.90%。

3、主导产业增速下降,造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制糖和电力是今年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受制糖企业榨季集中在4、5月陆续结束的影响,导致其对全市工业经济支撑力明显减弱。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达12.38%。其中:制糖行业增速达16.42%,拉动规上工业增长仅7.7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减弱12.5个百分点;电力行业增速达30.65%,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5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减弱1.6个百分点。

4、县域经济保持增长,但发展不平衡。尽管各县(区)认真落实省、市工业经济会议精神,狠抓制糖、制茶等传统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加大工业项目招商,组织实施地方水电、制糖业循环经济等一批项目,但工业结构仍需不断改善,县域经济依旧发展不平衡。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永德县32.5%、临翔区15.3%、沧源县14.3%、云县10.8%、耿马县9.5%、双江县4.8%、镇康县2.9%、凤庆县0.8%,增速最快的永德县达32.5%,增速最慢的凤庆县达0.8%;“两最”相差31.7个百分点。

5、工业投入稳步增长。2008年实际实施项目48个,1—5月完成工业投资6.13亿元,其中水电项目完成投资1.4亿元,完成省考核目标(不含电力项目)11.61亿元的40.74%。48个项目中:在建技改项目31个,项目总投资157039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6383万元;新建工业项目17个,项目总投资29522万元,实际完成投资31778万元。上半年预计可完成工业投资6.5亿元,比去年同期6.077亿元增长7%,占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的43.2%。

(二)各项经济发展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1、工业经济

工业倍增目标进度。全部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01亿元,同比增长10.9%,完成年度目标的41.32%。从增速看,工业园区、永德、临翔、沧源等四个责任单位增速均快于全市平均水平;从完成进度看,工业园区、永德、耿马、沧源、镇康、双江、凤庆等七个责任单位按时间进度超额完成。上交税金完成2.82亿元,同比增长5.78%,完成年度目标的36.01%。从增速看,工业园区、云县、临翔等三个责任单位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从完成进度看,工业园区、临翔、双江等三个责任单位按时间进度超额完成。

工业发展四项指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除工业增加值指标跟时间进度完成外,其他三项经济指标均未达时间进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92亿元,完成考核目标28.7亿元的45.02%;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1.6亿元,完成考核目标61亿元的35.48%;利税总额完成2.6亿元,仅完成考核目标16亿元的16.29%;利润总额完成1.13亿元,仅完成考核目标9.5亿元的11.92%。

2、非公经济

截止到2008年5月,全市非公经济总量达到33842户,同比增16.2 %;从业人员8.87万人,同比增11.72%;上缴税金1.82 亿元,同比增28.57%;注册资金42亿元,同比增19.48%;其中:私营企业1290户,同比增14.06%,从业人员35416人,同比增13.31%,注册资金3.25亿元,同比增18.72%。上缴税金9251万元,同比增12.6 %。完成增加值22.5亿元,同比增28.57%。至6月底,全市非公经济预计达到3.39万户, 同比增16.45%。从业人员9.14万人,同比增15%,完成省政府与我市签订责任目标的95.2%;上交税金2.28亿元,同比增34.91%,完成责任目标的53 %;预计完成增加值27亿元,完成责任目标的52.33%。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可以顺利完成半年目标任务。从8县(区)发展情况看,凤庆、云县、镇康三个县预计的半年数与市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没有过半,其余五个县(区)预计的三项指标都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3、乡镇企业

1-5月全市乡镇企业(不含个体部分)累计实现增加值42306万元,同比增长14.24%,其中工业增加值32258万元,同比增长12.7%;营业收入124236万元,同比增长22.34%;实现利润6923万元,同比下降25.77%;上交税金6116万元,同比增长0.35%。1-6月预计全市乡镇企业(含个体部分)累计实现增加值9.06亿元,同比增长14.2%,占下达目标任务的44.28%,其中工业增加值4.41亿元,同比增长16.5%,占下达目标任务的45.3%;上交税金1.09亿元,同比增长6%,占下达目标任务的32.2%。

4、节能降耗

今年一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1.0634吨标煤/万元,比去年同期的下降9.8%,其中,临翔区上升了4.8%,凤庆县下降5.8%,云县下降9.9%,永德县下降9.3%,镇康县上升3.3%,双江县下降25.4%,耿马县下降23.3%,沧源县下降2.1%。一季度,临翔、镇康、沧源三县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不降反升,升幅分别为:3.99%、1.72%和0.14%,与其他五个县形成鲜明反差,其他5个县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度均在17%以上。

二、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应当密切关注的问题

1-5月,尽管全市工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势头,但运行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主要是:

(一)产业结构仍显单一,行业发展分化。随着制糖、制茶、饮料等传统产业的扩张升级和电力、矿产等新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市糖业独大的工业结构逐步改善,形成了制糖、电力、矿产、制茶、饮料五行业为支撑的多元产业体系。但制糖、电力占比过大,矿产、制茶、饮料发展不充分,使主要行业结构明显呈现“二强三弱”的不均衡格局,工业增长仍然高度依赖于制糖、电力行业,发展的协调性、持续性、稳定性有待增强。1-5月,随着内外部环境不利因素的增多,五行业运行态势两极分化。得益于甘蔗增产、来水量增加,食糖、电力产量产值同比大幅提高,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增强;受制于市场需求下滑及价格波动因素,锌、铜、精制茶、啤酒产量产值骤减,导致矿产、制茶、饮料行业出现负增长,对全市工业形成反向拉动。其中:矿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5亿元,同比下降9.72%;制茶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897万元,同比下降29.15 %,;饮料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825万元,同比下降15.44 %。矿产、制茶、饮料行业走势转弱,打破了五行业协调发展、合力拉动工业增长的良好格局,进一步暴露出支柱产业单薄、行业发展不均衡、整体竞争力脆弱的结构性矛盾。

(二)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企业经济效益。2008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和市场风险集中凸显。一是原材辅料、燃料动力、劳动力价格加速上涨,不断推高企业生产成本。二是全球经济减速,投资、消费需求增势趋缓,市场波动加大,部分产品价格下跌,销售收入下滑。在成本上涨、收入下滑的双向挤压下,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经济效益急剧下降。1-5月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3 亿元,同比下降44.25 %。从各行业的具体情况来看:(1)制糖业:2007/2008榨季全市食糖产量达58.7 万吨,比上一榨季增加近6万吨,但我市整个制糖产业出糖率同比下降,甘蔗收购价提高,加上原辅料上涨及运费上涨,若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与上年度持平,与上年制糖业完全成本3180元/吨比,今年成本将达到3230元/吨以上,而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未能传导至终端产品,从而生产成本加大,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压缩,企业增产不增效趋势明显。(2)以酒为主的饮料业: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普涨、澳大利亚啤麦减产等因素引发啤麦价格持续攀升,2008年达3000-3500元/吨,啤酒原料成本上升40%以上。我市啤酒产品主要针对中低档消费人群,靠微利竞争获取市场份额,产品价格调升空间有限,原料成本上升将企业推入“减效”、“减产”处境。(3)矿产业:经济放缓抑制金属等基础原材料市场需求;美元持续贬值、国内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变化,抑制有色金属出口增长。多重因素引发有色金属市场宽幅震荡。其中,锌锭价格由2007年最高价32000元/吨回落至19000元/吨,跌幅达40%;铜价继续维持65000元/吨高位区域,但较去年最高价回落近10%。影响县域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为此镇康、沧源两县经济增速与同期比成减缓趋势。(4)制茶业:2007年普洱茶市场非理性飙升,我市大部分制茶企业卷入高价抢购、囤积原料的风潮,随着茶市的理性回归,投机制造的“市场需求”深度萎缩,普洱茶价回落,产品大面积滞销,导致2008年春茶收购资金短缺,形成新茶减产、老茶亏损的局面。

(三)要素供给不平衡,制约工业快速发展。一是国家加强土地监管,对建设项目实行从严从紧的用地控制政策,土地闸门的约束力日益增强。双江、勐省糖业公司固态有机肥项目、云县甘化公司4000吨/日技改搬迁项目、澜沧江啤酒集团20万吨/年技改搬迁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因土地不能落实而落地难、启动难,快速推进阻力大。二是国家进一步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金融部门严把信贷闸门,企业融资难题更加突出。今年制茶行业因老茶库存积压过大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动向尤其引人注目,资金问题已成为制茶行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茶农能否持续增收的关键因素。三是我市长期形成的以投资为动能、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为基础的粗放型工业增长方式短期内难以完全转变,不断强化的节能减排刚性约束对工业增长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四是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劳动力价格因素导致制糖、制茶等农产品加工行业面临劳动力季节性紧张。

总的来说,全市企业总体面临融资难、生产成本费用上涨过快、有色行业价格下降幅度大、节能降耗任务艰巨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为此,希望同志们要高度重视当前工业运行中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做好经济运行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尽可能把我们下半年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考虑得更充分一点,把各项应对措施考虑得更细致一点,努力保持工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下半年工作应把握的重点

下半年,全市工业经济战线要进一步深化对“工业兴市”战略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主导力量,牢固树立“无工不富”和以工促农、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发展的思路,坚定不移地组织实施好第二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并把解放思想大讨论作为加快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抓实第二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的动力,正确分析和判断我市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攻坚克难,避免在各种经济因素不确定的情况下工业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确保全年工业经济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以切实抓好第二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为抓手,扎实推进“工业兴市”战略

1、充分发挥工业“十强企业”引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大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发展的集群化、集团化和生产的集中化过程,与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专业化、协作化过程是相伴相生的,集团企业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会与众多中小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将大量的中小企业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组织起社会大生产网络。因此,培育大企业,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对于我市打造一批优势企业集群,形成产业集聚,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批“临沧十强企业”,是在实施首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中脱颖而出的销售收入和上交税金并列排名前10位的企业,涵盖了糖、茶、电、矿、酒饮料等五大主要行业。2007年度,“十强企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56%,占全市工业企业实现税收的48.7%,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市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的龙头企业。在今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工业企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十强企业”要进一步关注市场变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效益,在我市工业企业中起好支撑和模范带动作用:

一是要树好“十强企业”这面旗。我市在组织实施首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时,就提出授予“临沧十强企业”这一思路,其目的就是要实施品牌战略,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在生产要素配置上优先保障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获得各级支持打基础,为企业做强做大创造条件;今年市委、市政府继续组织实施第二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仍然把培育评选“临沧十强企业”与市级组织的各类评优评奖和省市各类扶持政策相挂钩,并把“十强企业”实现的增加值及税金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根据市政府的安排,今天会议上将要把各企业年度内要实现的增加值作为任务进行下达,请各企业将落实相关指标作为强化企业管理,做实基础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真正发挥好“十强企业”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二是各企业要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管理。我市的工业企业大多属于资源类企业,“十强企业”全部属资源型企业,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规模扩张尤其重要。扩大规模,既是实现规模效益的需要,更是巩固市场地位的需要,资源型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降低固定成本,提高企业盈利,更重要的是随着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扩大,企业才会拥有话语权,才能影响产品市场和原料市场的价格形成,才能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一般来说,随着企业的扩大,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将更加集中,管理的难度将会增大,出现失误的可能性也将增多,规模的快速扩张要求企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因此,我们的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管理,在企业的快速成长阶段,更要加强管理,“十强企业”要率先改进成本、资金、质量、安全、营销和生产现场管理,坚持从严治企、规范治企,着力改变单纯的经验管理,要在优化组织管理、注重战略管理、完善成本、投资管理等方面切实实现转变和提高,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加强市场营销管理,努力提高产销率。鉴于我市制糖业独有的地位和作用,有关部门及企业要对白糖、酒精的适时营销给予高度的关注,各制糖企业要把握最佳出售时期,同时要积极利用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降低市场波动的风险,争取通过把握市场机遇来消化成本上升的因素,实现全行业盈利目标,最大限度发挥好制糖行业对临沧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要加强市场供需形势分析,狠抓降耗增效工作,挖掘潜力,发挥设备利用率,防止大起大落。酒饮料、制茶等消费品生产企业要切实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制茶企业要吸取盲目跟风炒作的教训,潜心研究市场,制定长远、稳健、理性的经营策略,努力盘活库存,加快资金回笼。四是关注原料发展。针对当前我市制糖、制茶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因市场价格不理想和农资涨价、种蔗种茶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相关企业不能因盈利能力下降,而减弱对蔗农、茶农兑付现款和原料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千方百计采取各项帮扶措施,落实好已出台政策的兑现工作,确保原料稳定发展。五是要更加关注品牌战略。创建名牌,是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我市品牌工作相对滞后。全面推进名牌战略迫在眉睫,各企业要增强争创名牌意识,树立“名牌兴企、名牌强市”的观念;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推动扶持的创名牌机制,通过几年的努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六是更加关注工业投入和项目资金的争取扶持工作。近年来,省、市党委政府强力推动“工业强省、工业兴市”战略,加大了对工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了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技术改造资金、非公经济专项资金、乡镇企业扶持资金,从2007年开始,又增加了循环经济节能降耗专项资金,我市一批企业在不同年度得到了相关资金的扶持,这些资金充分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特别是在制糖、制茶、酒及饮料、矿电产业、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的加大,对我市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此,各企业在组织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争取每年每户企业有1—2个项目可供向上级争取扶持。

2、加大投入、以项目促发展。要加速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以大投入提升产业优化升级。一是积极推动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要重点抓好全市续建、新建的48个重点工业项目(其中“十强企业”实施的项目共15个,涉及总投资16.2亿元),努力协调推动31个技改项目早日竣工。2008年各县上报投资5000万以上计划项目23个,项目总投资368174万元,年内计划投资115192万元;但从目前情况看,项目推进工作迟缓, 9个拟新开工项目中,开工建设两个项目,预计8月可完成核准开工建设项目1 个;14个转接项目完成投资23650万元,剔除南华纸业公司9.5万吨蔗渣浆纸项目16440万元,其余项目仅完成投资7210万元。为确保今年投资目标的完成,各县(区)要以新开工和在建的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为重点,加大项目实施跟踪,及时掌握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项目建设。二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研究开发投入力度。省级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大中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应分别达到3%、1.2%、0.8%。同时要加强项目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技术创新项目的资金扶持。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重点按照循环发展、综合利用的思路,深化产业链延伸研究,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借助外力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建设一批新项目,确保我市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临沧工业发展后劲。

3、加大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力度。今年是启动实施第二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的第一年,要确保第二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的顺利实施,必须强化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调控。一是继续做好经济运行分析工作。要进一步重视,层层落实,加强运行分析、运行调节的基础工作,完善县(区)局、重点企业指标报送制度,加强经济形势、重大问题的调研,把握工业经济运行走势,找准工业经济调节的方向和着力点,提高经济运行调节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要对70户规模以上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重点监测,加大对市级监测的20户规下企业的指导服务力度,帮助其加强企业基础管理。从今年7月起 “十强企业”要将财务报表报送我委,以便我们掌握情况,加强监测,确保有效服务。二是加强综合协调,着力缓解生产要素瓶颈制约。对各运行主体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在土地、资金、原材料、能源动力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上继续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保障重点骨干企业最大限度发挥产能潜力,重点项目尽快竣工、投产、达产,为工业经济持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提高经济运行分析水平。正确运用统计数据,不断提高经济运行分析水平,是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的根本保证。当前从事经济运行的少部分同志,分析水平还停留在简单使用统计数据上,与统计部门缺少协调和沟通,在数据上出现生产与效益关系不匹配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强业务学习,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积极主动加强协调沟通,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水平。四是完善经济运行协调机制。完善部门间的会商协调制度,定期通报和协调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结合今年倍增计划实施进展和省考核四项指标,对达不到进度目标的,要认真分析查找原因,主动加强与企业和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共同研究制定对策,确保经济增长责任目标的完成。

4、抓实节能减排工作。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要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工业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坚决执行国家和省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把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立在科学、持续、健康的环境之上。各县(区)经济局和各企业一定要把节能减排当作一场攻坚战来打,当作一个“硬骨头”来啃,所有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不成的县区,除严格按省、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实行问责外,还要实行新上项目区域限批制度,以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今年一季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较好,但随着糖厂榨季的结束,高耗能企业的满负荷生产,制糖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平的影响作用将逐渐减小和消失,单位能耗水平将出现反弹。从全年看,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4%的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须下降13.04%。一是要加强基础工作。《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节能减排工作行政问责实施意见的通知》已印发到各县(区),市政府也将出台我市的节能减排行政问责实施办法,各县(区)经济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加强基础工作,把今年能耗目标任务分解到辖区内的规上企业,把高耗能行业能耗情况与全社会节能指标完成进度挂钩,确保GDP能耗指标的完成。要加强与统计部门协调沟通,对能耗数据进行联审会商评估,加强对规模以上企业,尤其是重点能耗企业统计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对重点企业能耗异常变动情况,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指导、早纠正。二是要加强节能评估审查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各县(区)经济局要严格市场准入门槛,加强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根据《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严格项目节能评估审查,遏止高能耗企业过快增长,继续窑续抓好推行清洁生产工作,工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鼓励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和推行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要进一步细化落实《临沧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临沧市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等文件的安排部署, 宣传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动员全社会开展节能。要进一步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今年6月30日前,将淘汰凤庆县习谦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和国营勐省农场水泥厂各1条8万吨立窑生产线,7月上旬,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到两个县督促检查,请凤庆县经济局、沧源县经济局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确保完成淘汰任务。近期,市节能减排办将牵头对8县(区)、10户重点用能企业和全省“双百”行动企业2007年及今年上半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节能工作进展情况和淘汰落后产能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和检查,请各县(区)经济局,有关企业做好准备工作。三是要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以具有良好基础的蔗糖循环产业链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扩大我市循环经济的广度、深度和规模。以硅、锗、锌、铜冶炼行业“三废”的回收利用和共伴生矿资源综合利用为切入点,对矿产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和多层次增值,提高资源化程度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qiaozhenu 2009-09-08 20:23:05 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有: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涉及长江上游的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西藏和黄河上中游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共13个省(区、市)764个县、森工局。工程实施任务是,全面停止工程区内3038万公顷天然林采伐,并对其它现有3080万公顷森林、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进行全面有效管护;加快工程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造林635.6万公顷。

2、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西藏、甘肃、青海和新疆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3个省(区、市)。工程10年规划任务为保护荒漠植被2787万公顷,造林950万公顷。

3、环北京防沙治沙工程。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和山西等5个省(市、区)的75个县。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是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积极开展沙化草原治理,加大沙化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荒沙造林种草力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4、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主要涉及云南、四川、贵州、重庆、西藏、湖北、江西、安徽、湖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新疆(含生产建设兵团)。到2010年,计划退耕地还林还草60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种草面积853.3万公顷。

5、西部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在三江源、珠峰、西双版纳等各种典型生态系统、卧龙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和生态脆弱区,以就地保护为主,着重加强长江和黄河流域、青藏高原高寒区的自然保护区、禁猎区、湿地合理利用示范区的建设,为各种野生动植物和典型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同时,通过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鸟类环志站、濒危物种种质基因库、珍稀植物培植基地、湿地合理利用示范区的建设,建立起完备的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体系。


6、治沙工程

7、保护母亲河绿化工程:1999年开始,沿黄河流域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完成造林200公顷,整地667公顷。

8、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9、休牧育草工程


正在兴建的大型工程
1、水电类
   岷江,建成的和正在建的一共是六级梯级开发,正在建的紫坪铺电站,装机76万千瓦,坝高156米,离都江堰非常近。

  大渡河,整个流域规划356座电站,现在在建规划最大的瀑布沟电站,装机容量330万千瓦,仅次于三峡电站,坝高186米,估计移民15万。

  雅砻江,已建成著名的二滩电站,正在做前期施工准备的锦屏一级是号称目前亚洲同类型中最高的一个坝。

  澜沧江,规划了14级梯级开发,已经建成的漫湾电站125万千瓦,目前是云南最大的电站,坝高132米,淹没六千多亩耕地、八千多亩林地。

  怒江,作为原始生态流域相对保存完好,是我国目前西部地区还没有水坝的河流,也已经做出规划,共十一级梯级开发……

  靠水电支撑来开发西部,也给西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如地质灾害、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文物被毁,等等。前不久,来自中科院等研究部门的地质地理、环境、生态、文化等领域的32名专家联名向社会呼吁:西部生态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三江并流中的怒江,是地球陆地表面地形最为险峻的地区之一,已查明的水生生物主要有鱼类48种,其中有4种珍稀鱼类和一些特有鱼类。有专家指出,一旦对这个尚有很多未解之谜的世界瑰宝动“手术”———拦起大坝,我们的损失将是毁灭性的。

  据了解,主干河流上密集的梯级水坝,将完全阻断大量珍稀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活走廊,破坏其生境。大坝的修建、人工湖泊的形成、大量工程建筑设施的出现,将淹没或损毁作为西部地区优势旅游资源的众多自然奇观和人文珍迹。由于长期森林砍伐,加上河流谷坡陡峭以及干旱河谷气候造成的地表大量碎屑物质移动,使区内主干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大增,并使一系列规划的大型水库使用年限面临严峻挑战。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由于严重水土流失造成的水库淤积,四川省平均每年损失水库库容1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报废一座大型水库。

重点工程类:
  宁西铁路、渝怀铁路、西部公路建设、西部机场建设、重庆轻轨、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青海 30 万吨钾肥工程、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西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四川紫坪铺水利枢纽、青藏铁路、贵州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乌江渡水电站扩机工程、天生桥至广东第三回 500 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云南宝峰至罗平 500 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重庆万县至三峡电站 500 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和云南宣威火电厂、广西百色、内蒙古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地区重要路段,兰州—重庆输油管道工程,农业和特色经济,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西部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医疗卫生项目、塔里木河、黑河综合整治工程和小湾水电站、修建沟通东西部通道的铁路线。加强陆桥通道、京兰通道建设,研究修建西北至华北地区便捷铁路通道,强化沪昆通道,建设沿江通道;修建西部省区间通道铁路等等等等等等 d而已染色体眼 青藏铁路.下面是节选的一段新闻.
 "为了水源和生态环境不因修建铁路而遭到污染和破坏,在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营中有关部门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了铁路沿线环境。在高原上尽量减少铁路车站的设置,以减少车站排放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并对车站产生的生活性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出水达到了国家标准,并用于车站范围内的绿化,不直接排入地表水体;车站尽量选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型能源;施工期和运营期产生的各类垃圾集中收集,定期运往高原下邻近城市垃圾场集中处置." 略论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并非地质时期的自然产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形成的。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威胁到全国的生态安全。这种形势不仅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制约着全国的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在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地区进行开发的唯一正确的抉择。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光辉思想,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伟大决策,是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又牵动全国大局利益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西部是全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同时,西部地区气候恶劣,干旱缺水,植被稀疏,灾害频繁,自然条件极其严酷,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区域。在这样的地区进行开发,优势和劣势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战略得当,就能取得成效,实现目标;战略失当,就会事倍功半,影响大局。因此,在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这个最前沿的实际出发,按科学程序定决策,按自然规律办事情,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回眸———

  中国西部开发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多次进行过西部开发,西部是一块开发出来的地域。原始社会的祖先们首先点燃了中国西部文明的火种,从此以后,特别是在国家形成之后的秦汉、隋唐、元明清三大阶段,中华民族逐步向其西部疆域拓进,赢得了经济文化的极大繁荣,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西部地区一度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但是人类的开发活动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自从盘古开天地,人类每一点进步无不是与自然界和生态环境相搏,不断地向大自然伸手。开发的结果使人类发展了,社会进步了,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则被弄得支离破碎。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在人类开发活动中发生的沧桑巨变,特别是有些地区的破坏性开发,使这些地区的发展与生存都成为难以为继的历史事实。

  历史上的中国西部开发是以大面积屯田开荒的形式展开的。

  汉武帝曾经制订“断匈奴右臂”战略,先在陇右、河西等地区设屯田、立郡县、筑长城、修水利,以站稳脚跟。至公元前100年左右屯田开荒扩展到塔里木河中游地区。西部地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有着荒漠、半荒漠、干旱草原三个自然带,自古以来就是放牧民族的牧场,虽然山川十分秀美,但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很多地方不适合大面积农耕。然而,在这些地区大面积屯田垦荒,无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破坏林草植被,丧失地表土壤,造成地下粉沙出露而产生风沙流动和流沙堆积。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一派绿树碧波的秀丽景象。2000多年前,石羊河下游是河西走廊东部最大的一片绿洲,是匈奴人的肥美草原。汉武帝驱逐了匈奴,设立武威郡,作为屯田垦荒的重点区。到了汉、唐代,由于原垦区沙漠化而垦区中心南移至石羊河中游;到了元代,因同样的原因垦区又移到石羊河下游,今天,汉唐垦区已沦为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的一部分,成为被人类废弃的荒漠。

  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并非地质时期的自然产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形成的。鄂尔多斯草原在匈奴时代是良好的牧场,从秦汉时代就开始进行大面积垦荒,土地逐渐沙化,从唐宋开始形成星罗棋布的沙丘,到清代,独立的沙丘终于连成片,从而形成了库布齐、毛乌素两大沙漠。黄河大折曲西部的乌兰布和草原变成乌兰布和沙漠也经历了如此的沧桑历史。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曾在弱水(今额济旗)下游进行大面积屯田垦荒,先后建立了轮台、米兰、库车、沙雅、新和等著名垦区,取得了显赫一时的业绩,这里曾成为“居延大粮仓”和“西域大粮仓”,当时到处是一派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繁荣景象。如今,这里的河水已断流,著名的楼兰古城成为废墟,惟见一川碎石、满目荒沙、死寂荒凉,处处是沙丘和盐碱滩。所有这些,都是中国西部曾经历过的“沙进人退”的沧桑见证。

  在我国西部开发的历史进程中,农耕文化曾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推动了我国“两个文明”的发展。但是我国因人口众多而形成了一种“见地就耕”的不良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越多越耕,越耕越多,越穷越耕,越耕越穷”的恶性循环。以往的历史昭示我们,不断发展、进化和演变着的生命,不能与自然规律相对抗,否则,就会饱尝违背自然规律的灾难性苦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加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注意改变那种开发就是开垦的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和开发就是开矿的粗放经营的陈旧模式,树立新的开发观念,创立新的开发方式。

  视角———

  西部生态环境现状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大业,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建设,使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对抑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形势还相当严峻,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在森林生态功能衰退、水生态系统失调、草地资源退化、荒漠化速度加快、湿地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三化”(沙化、退化、盐渍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下降、资源管理不严等方面。西部地区森林主要分布在江河上游,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是,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很低,只有6.9%,约为全国的一半,有些地区只有1%左右。大兴安岭林区虽然面积没有大的减少,但由于大面积的人工幼林代替天然林而造成森林的各种生态功能衰退。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根据统计,目前面积已达到45万平方公里,而且正在不断扩大。我国西部地区草地资源十分丰富,从呼伦贝尔高原起,经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北部、新疆至青藏高原南缘,绵延长达4500公里,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草原历来就一方面为人类提供食品饮料等物质资料,另一方面为人类提供栖息地、气候控制、养分循环等最基本的服务,草原的变化必然引起整个生态神经系统的强烈反映。但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在西部草原先后掀起了多次毁草垦荒高潮,其规模大大超过了任何历史时期。据有关资料表明,近20多年来,在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开垦草地680万公顷,其中大部分是水草丰美的牧场,形成了“农业吃牧业、风沙吃农业、生态被破坏”的严重后果。再加上牲畜严重超载过牧和人为的“挖、砍、搂”等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被破坏的草原约达到一亿多亩,造成了草原的严重退化和草地面积的不断减少。我国荒漠化日趋严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0多万平方公里,每年以2500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其中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六省区的荒漠化面积占全国的71.7%,草原的破坏带来了气候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恶化,严重影响着西部地区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威胁到全国的生态安全。这种形势不仅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制约着全国的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西部地区占全国面积的71%,占全国人口的34%,占少数民族地区的80%,没有西部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另一方面,西部地区是中国的江河上游、风沙源头,这里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关系到下游和周边地区,必然触动整个生态系统的大神经,从而影响全国的生态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很显然,由于江河源头地区的森林被大量砍伐,湖泊和湿地萎缩,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致使长江水患不断发生,特别是1998年的特大洪水,给长江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因同样的原因,致使黄河下游流量减小,甚至频繁出现断流,从70年代开始先后出现20次,其频次、历时、河长在不断增加,最高一年断流226天,河长达700公里。长江和黄河,像横卧在祖国大地上的两条巨龙,无论哪一条河流的泛滥与断流,既非一日之患,也非一因所致,都会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地处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北方大湖———东西居延海原有水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哺育着长达200多公里的胡杨林。上千年来,这块林带与漫漫黄沙顽强对抗,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生态屏障。进入70年代以来,由于上游河水被截流,如今居延海已成为滴水不见的干湖,沦为我国沙尘暴的重要发源地。如此下去,这个地区很快就会变成我国第二个罗布泊,从而国家就会失去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军事支撑点,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地区可能成为我国下一个风沙牺牲品。由于西部地区地处欧亚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具有丰富的沙源,因而形成了沙暴的源头。大家知道,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扬沙和沙尘暴频繁出现,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危害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它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日趋严重的重要标志和信号。这些也是我们观察西部地区环境质量、特别是生态环境形势的一个重要视角。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开始付诸实施。为了抑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趋势,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开发实施天然林保护、草原保护、江河上游水土保持、京津周边沙漠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开始对西部生态恶化的重要地区进行治理,这是顺应自然规律、恢复自然生态平衡所采取的唯一正确的抉择,“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但是,一些地区在区域建设和生态工程实施中,缺乏科学决策,顾此失彼,急功近利,出现了一些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必须引起注意和加以解决的倾向。

  一是存在项目决策过于仓促、缺乏“环评”等科学论证的倾向。生态建设项目一般都是投资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大项目,应该反复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但近两年这些项目的科研工作很差,有的从提出到开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特别是因为这些项目都有“生态”二字,很少做环境影响评价,由此就会出现因领导决策失误即生态建设失误而造成新的更大的生态破坏。

  二是存在缺乏开发新思路和生态价值观的倾向。西部有些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在开发对象上还停留在自然资源即土地和矿产资源上;在开发手段上还停留在以政府为主、以资本投入为主上,有的地方盲目引进发达地区已落后的、淘汰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尤其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观念还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在引进和开发方面只讲经济成本,不讲生态成本;只讲当前利益,不讲长远利益。如此下去,开发的收益远远抵不上为之而付出的生态成本代价,最后便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是存在有的生态建设项目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倾向。当前西部地区到处都在搞植被建设,有的想把珍贵的江河水引向荒漠,有的已经开始大面积开发地下水,铲除经过几千年自然演替而顽强生存下来的原生植被,再付出昂贵水资源代价来进行比较单一的种树种草。如果不引起注意的话,很有可能出现大面积地下水位的下降,以暂时的小片绿色换取长久的大片荒凉,最终受到自然界的无情惩罚。

  四是存在重破坏后的治理与建设、轻破坏前的预防与保护的倾向。自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在生态建设上加大了投资力度,但在生态保护方面投入很少,没有充分体现“保护优先”的思想。许多生态学者和环境保护者认为,我们现在进行的生态建设,绝大部分是对已破坏地区进行的治理与恢复。但在西部还保存着较大面积的、包括许多自然保护区在内的生态较好地区,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防线和最基本的生态家底。我们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加大投入进行保护的话,不久就会被破坏,就会变成新的生态恶化地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只重视破坏后的建设,而不注重破坏前的保护。因为破坏前的保护投入比破坏后的建设投入少,效果好。“亡羊补牢”给我们很深刻的启迪,“亡羊”后“补牢”固然是应该,但“亡羊”前“补牢”不是更好吗?如果只重建设,不重保护,就很难走出边建设边破坏、点上建设面上破坏、建设赶不上破坏的怪圈;很难改变多年形成的对大自然索取多、赋予少的“生态赤字”状况;也很难解决人工生态建设有所进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继续破坏长期对立的矛盾。

  选择———

  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在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地区进行开发的唯一正确的抉择。经济发展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内在动力。

  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作为一体化目标,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既不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因消极保护而失掉发展经济的机遇;既要杜绝各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建设热”、“开发热”,又要解决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矛盾。

  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各级领导的头脑中重新树立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

  西部大开发与当初的东部沿海地区开发相比,自然条件、发展空间、社会经济环境截然不同。在条件方面,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我国是最秀美的,而西部地区最大的问题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体制方面,当时是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时期,而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成熟的时期;在经济方面,沿海地区是在我国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开始开发的,而西部地区目前面临的是内需不振、供给过剩;在政策方面,当年的优惠政策是“顺市场调节”,市场与政策的调节方向是一致的,而今天的优惠政策是“逆市场调节”,大部分是校正市场偏差的,二者的“含金量”大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西部大开发不能硬套沿海开发模式,必须有一个切合西部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开发新思路。而这种新思路的核心应该是从依赖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西部地区有着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但从长远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其资源的丰富程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实践也充分证明,资源丰富地区的发展水平未必就高,而资源缺乏地区也能达到比较高的发展水平。因此,发展经济仅靠比较优势是不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优势只有通过竞争优势才能实现。而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科技的关键是人才,西部开发关键在人。

  因此,西部大开发从内容到领域、从方法到手段都应有新的转变,由过去的主要开发物转变到既开发物又开发人,而以开发人为主;由过去的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变到既开发自然资源又开发教育、技术、信息等各类要素,而以开发后者为主;由过去的以计划手段和行政行为为主转变到以市场导向和企业行为为主。

  二、在整个生态领域中要真正树立起“保护优先”的思想。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切实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生态工作的重要方针即“保护优先”。这是对国内外经验教训和生态环境自然规律的科学总结。实践证明,对生态环境先破坏后恢复是付出巨大代价的,有些破坏严重的地区永远也不能恢复,只有“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最佳选择。西部大开发以生态作为切入点,首先是要保护,主要采用人工增加设施、自然增加植被的方式,对生态脆弱的潜在沙化地区实施抢救性保护;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对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实施强制性保护;大力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和管理,对生态较好地区和农牧区生态环境实施积极保护。其次是要建设,坚持“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的方针,采取种植、抚育、飞播等综合措施,以科学的办法,尊重自然规律,对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破坏地区进行建设与恢复。

  三、在生态保护的全过程中特别要重视以德治理与以法治理的结合。

  环境保护是积德的事业。今天,当人类面对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而从价值取向上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才发现人对自然要承担道德责任。在现代文明的条件下,我们要加强环境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把伦理道德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以德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使现代人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资源,规范人类对自然的行为,把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限制在生态系统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积极倡导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改造、开发和利用自然,坚决反对对自然进行无限度、无休止,肆无忌惮地索取和掠夺的那种反自然的发展观。同时由于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存在着大量的利益矛盾,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调节这个矛盾,只有以法办事,才能促进和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此,要把已成熟的道德规范及时提升为法律规范,制定出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而实现以德治理与以法治理的有机结合。

  四、在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中应把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纳入进来。

  近几年来,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制度对推动各项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形成了只有与政绩有密切关系的政策和规划才能全面推动的情况,同时在执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目前有些地区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国策在领导那里“言高手低”、落实不力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像计划生育那样具体的硬性地把任务压到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目标之中,实行“一票否决制”,而且有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还存在着短期化、非协调化、形而上学化的倾向,在某种意义上导致领导者违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这不仅与可持续发展有冲突,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集中反映了干部管理与事物管理严重脱节的弊病。尽管如此,我们要在完善的基础上继续执行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制度,并把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纳入进来,使其更加长期化、协调化、科学化。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对目前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改进考核内容与考核办法;另一方面,国家应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研究,及早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指标体系,从目标上校正有些地区的短期行为,限制和惩罚那些为图政绩而牺牲长期发展为代价的决策者行为。

  五、在加强环境管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倡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创新。

  人们在实践中看得十分清楚,在“人类与环境”系统中,人是主动的一方;在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中,发展是主要方面。所以,环境管理的实质是影响人类的行为,使人类的行为不致对环境产生污染与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管理主要是管理人类活动的。

  我国环境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快,已形成了总体规划制度、“三同时”制度、环境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定量考核制度、污染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污染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成为环境管理部门依法行使管理职能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但这些制度大部分都属于污染治理方面,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建章立制、机制创新工作任务艰巨,领域也十分广阔。比如,以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哪里发生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由哪里的主要领导负责为主要内容的责任追究机制;以所有的建设项目,特别是重要的综合发展规划和重大的生态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主要内容的环境评价机制;以建设业主必须在经济上承担周边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任务,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人民为顾全上游利益而产生的经济负担进行补偿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新增生态税或按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生态建设项目投资比例适当提取生态保护资金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投入机制;以在计算新开发项目和地区发展经济效益时要计算生态成本,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损失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评估机制;以对生态建设项目实施“在建设前摸底建档,在建设中现场监测,在建设后评估审计”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审计机制等等。

  通过这些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把西部地区建设成蓝天、碧水、青山、绿地,把祖国西部边疆装扮得更加美丽富饶,更加文明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