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怎样把环境保护推向新阶段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11:36

点击二:焦点关注 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设生态

  关键思路 进一步统筹各种环境要素污染防治、三次产业污染防治、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海陆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

  记者:如何转变重点攻坚、突击整治的环保工作策略,加快污染防治的重点转向和战略转型,全力促进生态环境从破坏性攫取向建设性保护转变?

  徐震:我认为需要把握好5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统筹各种环境要素污染防治。在水污染防治方面,要围绕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改善交接断面水质、优化水生态系统3项重点,积极开展清洁水源行动,制定实施八大流域、四大河网和海洋污染防治规划或计划,突出湖泊水库污染源清理和水生态修复工作,加强水源保护区的环境执法监管。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要以区域协调、全防全控的思路,全面推进工业、交通物流、城市、农村等四大领域的大气污染治理,全力控制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秸秆焚烧浓烟排放。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要以农业用地和污染场地为重点,以土壤污染源头治理为抓手,以建立土壤污染监测和预警体系为支撑,全力推动土壤污染防治从治理为主向“预防、控制、治理”的综合防治转变。

  在辐射、噪声等污染防治方面,要积极推进放射源长效监管,强化电磁环境管理,加强核与辐射应急能力建设,妥善解决核与辐射历史遗留问题;加强交通、建筑施工及娱乐业噪声源监管,积极探索建立噪声污染综合防治机制。

  二是要进一步统筹三次产业污染防治。继续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深入实施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防治规划,深化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及生产工艺,巩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整治成果,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对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全面实施生态化改造,建立健全集中处置和单独处理相结合、与生产规模及区域环境相适应的各类污染物处理系统。

  切实加强农业污染防治。种植业方面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绿色环保的农药,实施好“沃土工程”;畜牧养殖业方面要积极引入养殖区域控制和总量控制“双控制”模式,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走生态化养殖之路;水产养殖方面要根据水体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功能要求,切实加强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监管和环境监测,严格控制水库、湖泊养殖规模。

  加快推进服务业污染防治。重点加强餐饮、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污染防治,减少餐饮业油烟污染,严管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健康发展旅游业,防止因短期行为过度开发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是要进一步统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改造进程,加快推进污水处理配套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处置试点,全面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着力加强城乡接合部、城中村环境整治。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全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加快形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环境公共产品向农村覆盖、城市环境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的城乡环保一体化格局。

  统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以区域环境容量为基础,以实现区域环境目标为目的,综合考虑平原和山区、上下游等不同区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实行经济与环境双向调控。

  四是要进一步统筹海陆污染防治。按照“陆海兼顾、河海统筹”的要求,促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陆域、流域环境保护相衔接,加强主要海湾和入海口氮、磷、石油类及重金属污染防治。尤其要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统一规划和协调,严格执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严格控制排海污染总量,加大海陆污染同防同治力度。

  全面清理入海排污口,严格执行持证排污制度;大力推行海洋生态养殖模式,统一规划近岸海域和滩涂利用,合理布局近岸水产养殖;严格涉海工程环境监管,强化涉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有可能造成海域生态环境破坏的项目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价;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赤潮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五是要进一步统筹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加强主要流域源头地区生态保护,着力构建山区绿色屏障;加强海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着力构建近海蓝色屏障。加快建设“森林浙江”,推进生态公益林和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滨海、河流、湖泊等重要湿地建设,有效遏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加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

  强化生态保护分区管理和分类指导。依据主体功能区划,进一步完善生态功能区划体系,积极实施县域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按照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敏感性,实行差别化的空间环境准入和管理政策,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推进土壤、矿山、河道等的生态修复和建设。加强被污染耕地、场地及垃圾填埋场的环境修复,推进沿海滩涂、主要港湾和重点湖库的生态修复。突出加强农田土壤重点污染区的治理和修复;加快推进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矿山创建;深化“青山白化”治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点击三:焦点关注 全面加强执法监管

  关键思路 完善执法监管体系,保持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强环境安全监管

  记者:浙江省将如何加强执法监管力量,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增强环境司法保障,提升执法监管效能,持续保持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徐震:要做好3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以“一项保障”、“两大建设”、“六大机制”为主导,不断完善执法监管体系。“一项保障”,即法制保障。要按照“急用为先、以民为本、特色为重、质量为上”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环境法规、修订地方标准、健全监管制度,实现“有法可依”,为执法监管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创造前提。

  “两大建设”,即执法队伍建设和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增加执法人员,把执法人员按其公共管理性质纳入参公管理,提高现有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养,建立执法问责追究制。要加强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强执法装备建设和执法工作标准化建设,研究建立现场执法技术指导规范。

  “六大机制”,即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公众参与机制,企业(单位)自我监督机制、边界联动监管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网格化执法机制。

  二是要加大执法力度,提升执法效率,始终保持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进一步增强环保执法的威慑性,动真格、求实效,杜绝“走过场”,坚持“出重拳”,打“组合拳”,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在加大对大案、要案查办力度的同时,综合运用项目审批、上市或再融资环保核查、排污许可证发放、环保专项资金安排、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挂牌督办、媒体曝光、区域限批、评奖评优等手段,全面遏制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进一步拓展执法监管领域,从侧重于工业污染源的执法监管向农村、农业污染源拓展,抓住畜禽养殖业和乡镇污水处理厂监管这两项重点,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执法监管体系。大力推进企业环保精细化管理,深化大型污水处理厂环保监督员派驻工作。充分发挥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作用,有序铺开移动执法试点,推行企业刷卡排污制度,加强远程监管和实时监督。

  三是要以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环境权益为核心,不断加强环境安全监管。要把执法监管、应急管理、信访调处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整体提升环境维稳工作水平。加大企业环境安全监控力度,大力开展环境安全督察、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检查、沿江沿河化工企业污染隐患排查、涉稳环境纠纷隐患排查、边界污染纠纷联合检查。

  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演练,与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共同做好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建立突出环境信访问题预警平台,加大研判处置力度,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开展执法监管。进一步完善环境信访工作督察机制,加大联合相关部门对重点敏感信访案件进行督察督办力度,避免出现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点击四:焦点关注 全面推进共建共享

  关键思路 大力推进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构建完善立体化的生态教育体系,完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

  记者:在建立完善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推进机制方面,浙江省将怎样做?

  徐震:也是3个方面:

  一是要大力推进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继续以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县)和绿色细胞三大系列创建活动为主载体,全方位推进绿色系列创建活动,进一步构建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实践的广阔平台。

  推动现有生态市、县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巩固提升现有生态市、县的创建水平;加快创建绿色机关,深化绿色企业等“绿色细胞”建设,为广大公众提供生动直观、特色鲜明的公众参与平台;联合各职能部门,整合各类创建资源,以组团化推进创建活动,形成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强有力支撑;加强各类生态创建的动态管理,强化复查、评估、摘牌等手段,建立健全“退出机制”,进一步建立生态创建的长效机制,发挥品牌效应。

  二是要构建完善立体化的生态教育体系。进一步统筹对象和阶层的关系、阵地和载体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立体化的生态教育体系,形成领域宽、覆盖广、自律他律相结合、知行合一的大宣教格局。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着力构建包括学校、社区、企业和社会公益教育体系等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体系。发挥各类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计划。引导党员干部、企业家、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通过各类新闻媒介和舆论手段,集中宣传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价值观、生态环保知识、环境法规政策、生态环保具体工作4方面内容,积极整合各种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以“浙江生态日”等一系列宣传纪念活动为标志,有效提炼和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文化符号;加强与国际组织、环境教育机构、大专院校和环保热心人士的联系,拓宽生态宣传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推行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着力建立生态消费的模式,积极倡导公众选择生态环保的低碳、绿色产品,积极培育崇尚自然、追求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理念,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置和回收利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引导全社会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资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

  三是要完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全体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监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之源和重要推手。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坚持平等、畅通、透明,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收集和回应人民群众关注关心的环境保护动态,及时公开空气质量、饮用水水源地、重点污染源污染排放情况等监测信息,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增强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方便公众查询和使用信息;进一步督促企业做好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对不按规定及时有效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予以惩罚。

  大力支持民间环保组织,加强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专业培训,多层次搭建政府与公众座谈与对话的平台,积极联合民间环保组织、环保志愿者、各界人士共同合作开展环保公益行动。

  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微博等平台收集民意、引导民意;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对网民的意愿及时作出回应;科学管理新闻媒介,充分发挥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监督作用;建立并完善公众参与的引导激励机制,特别是要做出具体的制度安排,加强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决策咨询过程中的参与度;积极通过有奖举报等形式,发动公众参与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