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部护理的基本手法:【古词】沁园春 毕节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21:33

【古词】沁园春 毕节 ­

­  吴贵荣/文

 

阿鲁挥鞭(1), ­

西部风光, ­

黔毕画廊。 ­

眺彝疆圣水(2), ­

巍峰韭菜(3), ­

明珠草海(4), ­

玉洞经堂(5)。 ­

索玛(6)相思, ­

杜鹃百里(7), ­

犹是乾坤锦带扬。 ­

乌江(8)在, ­

定惊涛骇浪, ­

荡气回肠。 ­

­

重寻历史光芒, ­

更伟绩丰功美夜郎。 ­

忆奢香平乱(9), ­

稚璜诛叛(10), ­

云岩精事(11), ­

格理清霜(12)。 ­

咂酒花坡(13), ­

滚山(14)撮泰(15), ­

尽显乌蒙文化场。 ­

高原情, ­

驾西风竟渡, ­

华夏激昂。 ­

­

注解: ­

        (1) 阿鲁挥鞭: 传说彝族英雄支嘎阿鲁为解决乌蒙山区人多地少的问题,想把乌蒙山的石头赶到南方的大海中去。他有一条赶山鞭,能把各种石头变成各种能走动的动物。当他把第二批石头赶到小韭菜坪山下时,天色已晚,就在小山下投宿。山神的妻子见了这条神鞭,生了贪财之念,乘支嘎阿鲁熟睡之时,用假鞭换了他的真鞭,连夜带着鞭子回到大韭菜她娘家。支嘎阿鲁醒来,挥鞭赶石头,结果这些石头不听吆喝,鸡叫之后,石头就不动了,就形成了今天的罗布石林。 ­

        (2) 彝疆圣水:即支嘎阿鲁湖,原名水西湖(洪家渡),涵盖了大方县的东南部及西部、黔西县的西部、织金县的北部和纳雍县东北部,水面宽阔,水质清澈,自然景观独特,水域面积达80平方公里,被称为贵州第一湖。由于这里属贵州三大文化之一的“水西文化”范围及人们对古代著名神话英雄人物支嘎阿鲁的崇拜,被彝族人民奉为“圣水”。 ­

        (3) 韭菜:即赫章韭菜坪,在珠市彝族乡境内,平均海拔2550米,景区规划总面积26.5平方公里,由“贵州屋脊”小韭菜坪(2900.6米)、洛布石林(又称夜郎石林)、高原竖井溶洞、天然万亩草场及彝族村寨五部分组成。因山上长有野韭菜,山脊和侧坡上呈现一处处缓平地带,故名。有“不到韭菜坪,枉看贵州山”之说。 ­

        (4) 草海:即威宁草海,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海拔2171.7米,覆盖面积保持在30平方公里以上,草海素有“鸟的王国”之称,特别珍稀的鸟类有黑颈鹤、灰鹤、丹顶鹤、黄斑苇雉、黑翅长脚鹬和草鹭,还有大量的大雁和野鸭,是世界人禽共生、和谐相处的十大候鸟活动场地之一。素有“高原明珠”之称。 ­

        (5) 经堂:有“洞中之王”美誉织金洞,总面积70余万平方米,划分为11个大厅47个小厅堂,“讲经堂”是其中之一。洞内气象万千,有:雄伟壮观的“金塔之城”;傲立挺拔的“雪压青松”;虚无缥缈的“铁山云雾”;神秘莫测的“寂静群山”;金碧辉煌的“灵霄殿”;磅礴而下的“百尺垂帘”;纤细玲珑的“卷曲石”;深奥难穷的“广寒宫”;珠光玑点的“霸王盔”;气势恢宏的“大壁画”;豪壮秀逸的“银雨树”;栩栩如生的“普贤骑象”;琴弦分明的“琵琶”;群峰巍峨的“十万大山”,国际知名的地貌学家威谦姆先生称之为“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观”。 ­

     (6) 索玛相思:相传现在的“百里杜鹃”是彝族索玛姑娘的鲜血变成的圣花,因此杜鹃花又叫“索玛花”。彝族人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在那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却仍然饥不果腹。于是彝族人民用民歌把那索玛花儿比喻成他们的美好生活,许多的民间故事里就有了花儿;他们追求自由恋爱的婚姻,可是却被奴隶制的婚姻所桎梏,于是那花儿就成了爱情的象征,那忧郁民歌中的索玛花儿也仿佛变得忧伤。 ­

        (7) 杜鹃百里: 即“百里杜鹃”,国家级风景名胜,位于黔西、大方县交界处,主要分金坡、普底和移山湖三个景区,20多个景点。有杜鹃花41个品种,占世界5个亚属中的4 个,花色多样,尤其是一树不同花,即一棵树上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最多的达7 种之多。被誉为“世界花园,地球彩带”,有“世界级的国宝精品”之美称。 ­

        (8) 乌江:  乌江,古称黔江、枳江、涪水,因发源于贵州高原乌蒙山麓而得名,自西南向东北奔腾于大娄山系和武陵山脉之间,全长1050千米,流经渝黔46个县、市,至涪陵注入长江。乌江的山有剑门之雄,三峡之壮,峨嵋之秀。乌江的水,碧若琉璃,畅游乌江,有“船在画中行,人在画幅中”之感。乌江之美,在一洞、两江、七峡。一洞为芙蓉洞;两江即芙蓉江、大溪河;七峡有三门峡、边滩峡、盐井峡、关滩峡、中嘴峡、门栓峡、罗家沱峡。 ­

        (9) 奢香平乱:奢香,彝名舍兹,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系四川蔺州(今古蔺)宣抚使、彝族恒部扯勒君长奢氏之女。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年方十四,嫁与贵州彝族默部水西(今大方)君长、贵州宣慰使霭翠为妻。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霭翠病逝。由于子尚年幼,奢香毅然克忍居孀抚孤之痛,代袭贵州省宣慰使职。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王朝派驻贵州的封疆大吏--都指挥使马晔,执大汉族主义偏见,视奢香为"鬼方蛮女",企图以打击彝族各部头领为突破口,一举消灭贵州少数民族地方势力,"代以流官""郡县其地",达到邀功朝廷,专横贵州的目的。趁人污蔑奢香,马晔即借机将奢香抓到贵阳,用彝族最忌讳的侮辱人格的手段"叱壮士裸香衣而笞其背"。以此激怒奢香,趁机出兵。奢香受辱,与宣慰同知刘淑贞"走诉京师",朱元璋立召马晔,定以"开边衅,擅辱命妇"之罪,将其下狱。后她在朱元璋的倡导下,在水西修通了“龙场九驿”。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仅35岁的奢香不幸病逝。明太祖朱元璋特派使臣到水西,参加奢香的葬礼,加谥奢香为"大明顺德夫人"。 ­

        (10) 稚璜诛叛:同治八年,受宠于慈禧的安德海以为太后采办龙衣织料为名,在太后的默许下出宫。按清廷祖制,宦官是不能随便出京的,擅出都门者就地处斩。安德海自恃有太后撑腰,耀武扬威地离开京城,与随从乘坐两条大船,一路还带着乐队吹拉弹唱,冒名钦差,挂着"奉旨钦差""采办龙袍"的条幅,顺京杭大运河南下,很快到达了山东的德州。时任山东巡抚的丁保桢(字稚璜,今织金人)早已接到了同治帝一旦发现安德海立即逮捕就地正法的密令。当时西太后正在生病,这为同治帝除掉安德海、削弱西太后势力提供了大好的时机。丁保桢果断地决定以"太监私自出宫,违背祖制,本大臣并未接到朝廷的命令,必诈无疑"为由,在山东处死了安德海。 ­

        (11) 云岩:李世杰(1715-1794),字汉三,号云岩,贵州黔西人。当过安徽宁池太广道、湖北布政使、广西巡抚、湖南巡抚、河南巡抚、四川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权倾数省,名噪一时,在清代贵州充当封疆大吏中,绝无仅有。他奉公守法,办事认真,能惩治豪霸奸商,扶持贫民,治理河道,赈济灾荒,筹粮援楚、援藏、援浙。他振兴文教,创建镇江宝晋书院、芜湖中江书院、黔西文峰书院。他提倡廉洁,革除陋习,反对铺张浪费。著有《宝山纪事诗》和《南征草》。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退休回籍,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3月卒,年七十九岁,乾隆赐祭文赞他“精良终事之才,重清白爱民之选”。 ­

        (12) 格理:1905年,一个叫柏格理的英国传教士,来到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县石门坎,他在这里创制苗文,结束了苗族无母语文字的历史;在中国首倡双语教学;创办乌蒙山区第一所苗文小学;开中国近代男女同校之先河;培养出苗族历史上第一位博士;建造中国西南地区第一个游泳池和足球场;建立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创建乌蒙山区第一个西医医院;创办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等,使一个贵州最偏远的山村,成为贵州乃至西南的文化中心后来。后来这里发生了一场瘟疫(伤寒),当地老百姓都逃走了,他留下来呵护、救治他可爱的中国学生,最后被瘟疫夺走了生命,留下了他的坟墓和文化。当地人们称他为“苗族救星”。 ­

         (13) 咂酒花坡:乌家山花坡位于织金洞之隅的官寨苗族乡。每年农历211日、212日,山花初露蓓蕾时,邻县大方、黔西、普定、平坝、清镇等地的各族群众赶来参加隆重而传统的苗族跳花节,人数达2万以上。人们围着象征团结、繁荣、富强“花树”进行各种活动,到日色近暮时,由主持寨老聚集数十年轻人,将“花树”抬到承接的主家,至院内,寨老和一位能说善唱的年轻男子向立于门前恭候多时的主家祝福,吟诵“四句”:“花开桃李花,今年花树送主家,明年主家生贵子,人兴财旺代代发”(大意)。唱罢,主家斟上满满的牛角酒,三次相敬,然后进客房,吃“吊浆粑”,于堂中置上酒桌,畅饮“咂酒”,吟唱酒令,通宵达旦,翌日再聚花坡庆贺。 ­

         (14) 滚山:即纳雍县“滚山珠”芦笙舞,原名地龙滚荆,又叫滚地龙,苗语叫“子罗多”,是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的苗族芦笙舞。据说在远古时期,苗族先民们在向西南的大迁徙途中,来到黑羊大箐(即现在的纳雍一带),此地道路坎坷,荆棘遍布,勇敢的苗族小伙子们为了给父老乡亲打开一条通道,便用自己的矫健身躯从荆棘中滚出一条路来。后人便用芦笙舞编排了这“地龙滚荆”的动作,来纪念先民的壮举了。其表演特色是:不管表演动作怎样艰苦高难,表演者都要手持芦笙,口吹芦笙,保持笙不离口,曲音不断,笙与舞自始自终相位相配,协调进行。“滚山珠”芦笙舞在国内国际多次获奖,1992年在波兰还捧回世界民族民间艺术最高奖“金山仗奖”。 ­

         (15) 撮泰:即"撮泰吉"傩戏,现今流传在贵州威宁县板底乡裸戛村,在彝语中,""意为人或鬼,""意为变化,""意为耍戏,一般译为"变人戏"。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驱邪崇、迎吉祥、祈丰收。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单纯、稚拙、懑憨、怪诞是“撮泰吉”面具的整体风格。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

­

参考文献: ­

[1]燕宝张晓《贵州民间故事》贵州人民出版社 ­

[2]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名胜志》贵州民族出版社 ­

[3]钱理群戴明贤封孝伦《贵州读本》贵州教育出版社 ­

[4]李黔滨杨庭硕唐文元《贵州民族民俗概览》贵州人民出版社 ­

[5]陈昌益王守章《乌家山花坡》 ­

[6]陈私勇《苗族原生态芦苼舞“滚山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