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很长像毛蜈蚣的虫子:重庆市荣昌3万人说客家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28:29

 

huangchunbin    .pcb{margin-right:0} http://www.cqcb.com/webnews/browse/cqcb-xw02.asp?nid=35873&class=1#b313505
本报讯(记者  夏显虎  实习生  潘黎)经历数百年的演变,荣昌县一支清初从广东迁徙来的数量庞大的客家人,仍然完整保留着自己的方言、文化。记者昨天现场采访发现,就连该群落的幼儿,同样从父辈继承了独特流利的客家方言。
  3万人说客家话
  这个数量巨大的客家人群落繁衍生息在荣昌县盘龙镇,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黄石声等专家近期调查发现,在盘龙镇78000名居民中,就有多达3万人仍然熟练使用“广东腔”,包括当地80岁的老人,或者三四岁的小孩。他们说的客家话,不但具有自己的方言词汇,而且具有自己的语音声调特点,用四川方言来表达,都是难以沟通的。
  他们使用的日常词汇,与四川方言有着极大的不同。譬如太阳读着“聂透”,昨天读着“粗捏”,父亲读着“阿牙”,弟弟读着“劳太”,睡觉读着“甩稿”等。专家研究发现,盘龙的客家话和广东话已经有一些区别,但仍然可以沟通。石田村的周其勋是清朝迁移盘龙镇的客家人第10代后裔,1997年到深圳,他用祖上流传下来的客家话和深圳当地一司机交谈,结果发现不但完全能交流,而且非常亲切温暖。
  盘龙镇石田村现有居民3741人,其中客家人就占1880人,达50%。这些客家人在外说四川方言,在家里或者客家人之间,仍使用客家方言。记者昨天采访了石田村2组的颜坤吉一家,颜坤吉今年已经74岁,他和记者对话使用的是标准的四川方言,但与妻子、儿子甚至小孙子之间都是使用客家方言,令记者如听外语,一点不懂。
  客家方言何以流传下来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独特的一支汉族民系。他们原住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各种原因,尤其是中原战乱,使大批住户被迫先后迁入江西、福建及广东、东北等地区,逐渐形成一支独特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民系认同感的客家聚居地——客家大本营。明末清初,客家大本营地区人口繁衍,耕地严重不足,或者发生水旱灾害,或者发生“主客械斗”等诸多原因,使许多客家人又不断迁徙到其他地区甚至海外各地,另谋生存和发展。
  荣昌的客家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于清初康熙、乾隆时期从客家大本营地区陆续迁出,分布在盘龙镇一带,形成一支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方言、文化,具有强烈客家认同感的汉族民系。
  专家认为,盘龙镇的这些广东移民,历经300多年,在四川方言的海洋中,至今仍然生活在祖先的语言里,其原因与祖讯有关。根据调查,这些客家人的祖先曾经给后人定下一条规矩:宁卖祖上田,不丢祖上言。先祖留下的训诫,牢记在这些客家人的心中。回家讲客家话,在外讲四川话,已经成了盘龙镇客家人约定俗成的规矩。孩子一出生,接受的就是客家话教育。
  而且,据74岁的颜坤吉说,他和老伴都是客家人,过去,当地客家人只与讲客家话的人通婚,虽然后来这一规矩渐渐淡化,但客家话仍然在家庭中顽强流传下来。
  另一大原因是,广东先民们由故土移民入川,寄居他乡,有抱成一团、互相帮助之必要。因此,对外讲四川话,对内讲客家话,这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
  重庆最大的客家方言岛
  广东最初迁徙荣昌县的客家人仅100多户,到清朝乾隆年间,增加到3670多户,15800多人。到清朝嘉庆年间最鼎盛时期,更增加到33381户,93598人。
  专家将这些内地的客家人群落称作客家方言岛。据调查,在四川、重庆两地,分布着30多个这样的客家方言岛,而荣昌县盘龙镇则是重庆地区最大的客家方言岛。这些客家人,对荣昌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