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血管畸形术后恢复:2011年投资机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6:12:42
目前,A股市场的整体静态市盈率在16倍上下,仅比1664点时略高,已经接近998点时的水平。按上市公司2011年平均15%~20%的增速算,动态市盈率历史最低。虽然,情绪经常左右我的恐惧感,但理智告诉我,A股没有很大的向下空间。若以上证综指计,2011年的波动区间约在2600~3600点。

  三类投资机会

  2011年,我可能会比较关注三类投资机会。

  一是新兴产业+消费。这是比较确定的机会。确实,这曾经是2010年的热点,但在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刺激内需的大背景下,这一类的热点,有可能持续数年。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政府的明确支持就是最大的确定性。

然而,2011年投资这类板块的难度要比2010年大许多,要有一双雾里看花的慧眼。我筛选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有独占的技术,这是相对于新兴产业而言的;二是要有持续增长的业绩,这个是相对于消费行业而言的。我尤其看好中低端的消费品,国家启动内需,最先受益的,一定是和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奢侈品、高档白酒可以先放一边。2011年的大黑马,仍将出在中小板。

  二是美元反弹结束后的大宗商品。这是或有的投资机会,可能是趋势交易者的热衷。当前,由于欧债危机和朝韩问题,导致了美元的反弹。而美国相对较弱的经济基本面和就业状况,导致了美国倾向于选择弱势美元,以增加出口、提高就业、促进消费。

  因此,一旦国际经济环境趋于稳定,美国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元重回跌势,大宗商品价格创出新高的概率就非常之高,尤其是中国无力左右的石油和铜的价格。个人以为,美元见顶回落的时点,有可能在2011年2月份。年内,美元指数有可能会跌穿74这样的前期低点。

三是权重股的估值修复行情。这也是或有的机会。目前的A股市场,虽然平均市盈率不高,但是存在结构性的问题。就是中小板、医药、消费品平均市盈率都在40~50倍,而权重板块平均市盈率只有10倍左右。2010年,我曾经提出,由于属于被调整与被转型的对象,权重股可能长期处于低估值、低股价的境地。

  但是,如果,仅仅是如果,2011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得到了确认,权重股的股价与经济基本面的背离进一步加剧的话,或有一波估值修复行情。毕竟,野百合也该允许有春天。但是,银行和地产或许仍不在阳光普照范围之内。

  不看好银行、地产

  2011年,我继续不看好银行和地产股。

不看好银行股,是因为中国已经确定进入了一个货币紧缩周期,银行创造利润的能力将长期受到抑制。去年10月20日、12月25日,央行连续两次加息,明确无误地宣告,中国进入了一个加息周期,或者一个货币紧缩周期。只要高通胀的阴影不消除,中国就将长期处于货币相对紧缩周期。

  造成目前国内高通胀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个是国内的货币政策长期相对比较宽松。显著的指标就是M2的增长速度远快于GDP和CPI之和,过去20年M2增长了39.6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1.36%。这些年来,消化了巨量增长的M2 的,是中国急剧上涨的土地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在地产调控的背景下,这个原本规模以万亿计的池子非但不能蓄水,反倒造成了溢出。

二是,劳动者工资的增长将持续推高物价。富士康的“十几连跳”,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基本终结了中国的低工资时代,企业通过压低工资获取高额利润的做法,将不可持续。政府今年在多个重要会议和文件中多次强调,要“大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关部门还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因此,员工工资的大范围上涨,基本无可避免。

  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原材料的上涨,相应会导致价格上涨趋势从PPI传导至CPI。只要美国的货币政策不从紧,大宗商品的价格不回落,中国的输入型通胀就难以避免。我们预测,2011年的CPI约为4.2%,2012年约为4.5%,2013年约为5%。对应当前2.75%的利率水平,2011年仍有加息3~4次的可能,每次25个基点。

  不看好地产股,是因为调控的靴子远未落地,一双靴子之后,可能还有一大堆靴子。与一些认为此次地产调控又将沦为空调的观点不同,我认为,此次调控是成功的,或者,将最终取得成功。最好的调控,是市场感觉不到被调控,而目标却在一步步逼近。

  政府所希望的,是在确保经济持续恢复的前提下,缓慢地滤掉房地产行业的泡沫。手段无非两方面,一个是增加供给。保障房建设,既是对之前仅依靠商品房供应的行业政策的修正,也是对地产行业绑架了宏观经济的釜底抽薪。

  只要有足够数量的保障房,一样对钢铁、水泥、建材有需求、有拉动,宏观经济增速即便有回落,但不至于伤筋动骨。

  房产税是一定会出的。这方面,我和主流的预测又有不同。我倾向于认为,房产税不会新老划断。只对新购房产征税,达不到逼出空置房的效果。另一方面的措施,是抑制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最好的办法,就是严控房地产信贷,去杠杆化。

  在当前的中国,从消费的角度看,绝大多数商品都是供过于求的;而一旦变为投资品,任何商品就都是供小于求的。房地产是极致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