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化疗方案:大胆作文,谨慎出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36:28
大胆作文,谨慎出书     2006-09-07 17:24:00, 肖川, 1907, 3/913, 原创 , (0)       

       作文需发人之未发,立意高远,观点鲜明。闪烁其词,语焉不详的文字,是令人生厌的。在建设一个开放、民主、自由、法治、多元社会的今天,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不仅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所应有的道义和责任。它不只是写在《宪法》文本的词汇,而是每一个公民应该身体力行的道义准则。我把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视为高于生命权的一种公民权利,我常说,"连真话都不敢讲,活着干什么?"先烈有言:"不自由,毋宁死"。很多事情其实并不可怕,就因为很多人觉得可怕,天长日久就终于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在我看来,连真话都不敢讲的人,是多么委琐、多么令人不齿,真不知道这样的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有必要重申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边界:不得诽谤、诬陷、侮辱他人,不得煽动危害公共安全,不得出卖国家机密,这就是言论自由的底线。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理所当然是良善法律框架内的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之上没有权威"是法制社会的四条最基本原则。
  我偏爱热血文字,偏爱"铁肩担道义"的文字。在建设一个自由社会的进程中,总需要一些人挺身而出去清除那些妨碍民主制度建设的历史遗存的污垢,去揭露强权图谋私利的欺诈,去修正那些不公平的"霸王条款"。"谎言重复千遍就变成了真理"――当这个世界的声音被强权随意涂抹的时候,善良的人们就容易分不清事实的真相。有鉴于此,我提倡大胆作文,用手中的笔,呼唤公平,匡扶正义,鞭笞丑恶,戳穿谎言,自由交流,达成共识,营造一个自由探索、乐于分享的精神氛围。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谁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悲剧性的威胁:浸透生命情感的思想日益被技术所取代,个体灵魂的鲜活气息也有从生活中被驱除的危险。忠实于个体生命感觉是人文学术得以可能的一个重要前提,学术本身更是一种主体生命能量的释放,在这个意义上,存在体验消失殆尽的所谓"学术",只可能流于文字材料的空洞堆砌。
  每一个人的头脑都象一个仓库,保存有你所有见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记忆,差别仅仅在于每个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这种记忆。我一直觉得,写作是一种厚重充实而美好的人生经历的表达方式。有品位的人生需要一个后花园,在这里可以低吟浅唱,可以自由地舒展和充分地休憩。独抒灵性的写作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假如我们想让自己愉悦,我们就得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某些小乐趣,留守一份美丽,并心安理得地接受其中的缺憾。
  一些所谓的学者,出过不少书,却从来没有真正的写作过。出版一书,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很容易的事情。而要凑够字数,也很容易。人们随处可见"字数不够,胡编乱凑"的无病呻吟。正因为容易,就需要格外的谨慎。这是对读者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粗制滥造,只能留下骂名。粗制滥造将败坏读者的阅读胃口,降低他们对于阅读的期待,徒然耗费别人的生命,无端浪费社会的资源,进而延误社会文明化的进程,可谓是罪莫大焉,所以我提倡谨慎出书。
  我不想和任何人作对,我只是希望以我个人的方式,对推进中国法治化、民主化的进程作出我的一点努力。我自觉地做思想启蒙的工作,其对象主要是中小学老师。我希冀着他们在我们孩子的心中播撒民主、自由、公正、平等、人权、博爱、宽容的种子。因为如果一个社会是不好的,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们绝大多数都不可能生活得幸福。唤起人们的社会意识,努力去建设一个好的社会,对于我们这些"获得多于付出"的人是责无旁贷的。
  今天在中国教育界,教育随笔的写作已渐成气候。随笔--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高投入、低产出的活儿,写随笔者可能多少得有点这样类似于堂·吉诃德的精神。可令人欣慰的是,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随笔写得非常之好,有真情,有实感。在我看来,随笔是中小学教师表达自我最合适的文体,因为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一缕哲思、一点体悟……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欣、未来的畅想,海天之阔,芥草之微,都可以成为随笔写作的素材,所思所想没有不可形诸笔端的。而我更愿意将我的写作定位在学术随笔。台湾诗人兼学者余光中先生说过:写学术随笔要"功力深厚,且为性格、修养和才情的自然流露,完全无法作伪",学术随笔说到底是要"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的背景的心灵" 。我试图对教育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主题用随笔的文体作一个系统的表述。这就是《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和《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所力图体现的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