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钙化灶会病变吗:官场出书何须低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24:32
2010年,随着官场文学《侯卫东官场笔记》、《乌纱》、《芝麻官悟语》等书的纷纷热销,一个特殊的写作群体进入公众视野。这些官场文学的作者不是专业作家,他们的正职是各政府部门的官员,他们写作的动机,或是为了记录自己经历的历史,或是为了留住为官的感悟。(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04版)
官员出书热,成为2010年一个值得品味的现象。你别以为这些“官书”都是为官者以出书的名头来谋取私利的,事实上,这些官场文学还是相当有市场的。这些官
场文学的走红,不是靠作者身份中的官员背景。官员权力固然可以靠摊派等手段打开一时的出版销路,但如果在出版市场上保持持续生命力,恐怕就和权力无关了。
虽然这些官场文学在出版市场上成功占领一席之地,但对作者而言,他们看重的未必是这些书的销路或者因此而带来的名气。身为副局长的“小桥老树”写《侯卫东官场笔记》,是希望通过书写小说主人公的经历,记录下一个时代的变迁;纪委干部汪宛夫写《乌纱》,是希望他的小说不仅要向读者展现惊心动魄的办案过程,更要挖掘其中深藏的内幕,努力抵达人的内心深处。于万千读者而言,他们希望从中窥探到真实的官场生活。官场小说的社会意义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文学价值。
值得品味的是,官场文学火了,但这些官员作家的特殊身份却让他们变得相当低调。在单位内部,没有人知道他们写书创作。书出版了,销路很好,他们依然低调,从不向同事赠送自己的新书。“不说,不显,不送书”成为这些官员作家们共同的行事风格。
按说,即便是在官场中,写书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古往今来,中国官场上出了不少文人墨客,李白杜甫苏轼欧阳修,他们为官之时也写诗作词,而且丝毫不加避讳。古代官员在官场上高调写诗作赋有他们当时的官场生态,如今的官场生态与之不同;当下这些官场文学大多是官场生活的真实映照,稍微低调些似乎也可理解。
只是,与官场写书的低调相比,很多为官者“三公消费”倒未见低调。除了“三公消费”的高调,过去被称之为“潜规则”的一些为官之道现在也逐渐向显性化发展。公款消费或官场“潜规则”,都是有违民意的事情,是“见不得光”的,按说应该低调,遗憾的是,与官场出书相比,这些官场现象却很少为官员们所避讳。(陈方)